Bestwishes 祝福文化 -
  • 首頁
  • 助學計劃
  • 原住民孩子
    • 護苗使者
      • 簡介
      • 護苗使者名單
      • 914勞勿探訪團
      • 824文冬探訪團
  • 專欄
    • 感悟心
    • 情自在
    • 常關懷
  • 慈心祝福
  • 社會關懷
  • 簡介
感悟心

《怎麼幫助躁鬱症患者?》

/ 蕭依釗

朋友阿嘉原有一個樂融融的小康之家。但她最近發覺丈夫非常亢奮、喜歡說話、說話速度很快,原本很疼妻子女兒的他變得對妻女樣樣都看不順眼,常對她們發脾氣,甚至懷疑妻子心裡裝著別的男人。

阿嘉擔心丈夫撞邪。我對她說,她的丈夫可能患躁鬱症。

她不能接受丈夫跟患精神疾病扯上關係的可能性。由於精神病被長期污名化, 她和一般人一樣視精神病為非常可怕的疾病。

事實上,精神病是相當普遍的。據2017年馬來西亞健康和發病率調查報告,成人的精神疾病患病率為29.2%,相當於每4個人中就有一人患精神病。兒童也面臨心理健康危機。

精神病專家袁德和醫生說 ,每個人都有患精神病的可能性。當中有很多人未求醫和確診。

阿嘉問我該怎麼辦?我說,設法說服其丈夫去看精神科醫生。藥物和心理輔導,以及親友的支持,是治療躁鬱症最有效的辦法。

躁鬱症,是一種週期性情緒過度高昂或低落的疾病,又稱雙極性情感疾患,指的是病人的情感可能出現兩種極端的變化。躁鬱症分為「躁期」與「鬱期」。躁期時:情緒過度興奮愉悅、睡眠需要減少、易怒、喜爭論、易與人起衝突、過份慷慨、熱心,亂花錢、自認能力很強或言行誇張、活動量高;鬱期時:情緒低落、失眠、早醒、食慾減少、興趣減退、反應動作遲鈍、絕望、有不當罪惡感、有自殺意念或企圖。

躁鬱症目前尚無法根治,但可以藥物治療控制。患者必須及早接受治療,按醫生指示服藥,不能因病情穩定而自動停止治療,就能維持正常生活與工作。然而現實社會中有許多人長期受到情緒障礙的折磨卻不自知,也就不會尋求治療。

家人或朋友可以怎麼幫助患者?

*鼓勵患者尋求專科醫生診治及按時服藥。
*關心患者的狀況,有耐心、持續的給予陪伴、聆聽和鼓勵。
*躁期,注意患者是否出現危險性行為,或從事一些會後悔的行為, 例如:胡亂投資。
*鬱期,須關心患者是否有自殺的念頭,避免讓患者獨處或取得危險物品。
*與病人溝通時,避免採取過分批評或干涉之態度,易致舊病復發或病情惡化。

關懷患者的朋友,還需要確保自己有堅強的心理素質。許多躁鬱症患者有一個特點, 即在病發時會對身邊的親友,產生懷疑、排斥和敵視心理。這些年來,筆者在做社會關懷時,就曾遇過這樣的患者,心裡不免難過。

專欄•感悟心

《如何處理焦慮情緒?》

/蕭依釗

朋友安妮因為事業頻頻受挫而陷入焦慮情緒。除了緊張、急躁、難以入睡,還容易傷心流淚。她擔心自己得了焦慮症。

一位醫師朋友透露,近幾個月來,隨著疫情的蔓延和行管令的延續,因焦慮、睡眠障礙、心悸、胃痛而向她求診的病人增加了……

心理學家指出,焦慮是人類面對危險的情境或是壓力時產生的正常心理反應。適度的焦慮情緒有助於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但過度焦慮或是焦慮持續時間太長,可能導致體內的壓力荷爾蒙上升,甚至造成各種生心理障礙,此時就會轉為焦慮症。

心理治療師根據臨床經驗,整理出焦慮症患者的特徵如下:坐立難安、易怒、易緊張、易疲勞、腹瀉、胃部疼痛、痙攣、食慾不振、失眠、多夢、頻尿、肩頸緊繃、暈昡、頭痛、注意力和思考力下降、懶得出門、懶得動等。

有時候,焦慮症的症狀跟甲狀腺機能亢進或心臟疾病類似,同樣有冒汗、雙手發抖、失眠、胸痛、心跳加速、體重減輕等症狀。患者會誤以為自己得了心臟病或甲亢而常跑醫院內分泌科或心臟科做許多檢查,但檢驗數字往往正常,醫生即作出“沒病”的診斷,這往往讓焦慮患者更為焦慮。

朋友安妮想要買些安眠藥來幫助自己睡眠。我提醒她說,如果她這種焦慮情緒持續半年以上,就可算是焦慮症。焦慮症如未得到妥善治療,長時間下來可能會出現憂鬱症或是恐慌症。

我勸她及早去看身心科(Mental Health)或精神科(Psychiatry)醫生。醫生會為她進行身體檢查及心理評估,並做適當的治療。

有達人倡議三個「消除法」,我覺得這對消除焦慮情緒很管用,所以特在此引述如下:

第一,當你因為一件事很生氣時,你可以用「三思制怒法」:一思是否有理,二思發怒的後果,三思替代的辦法,給自己一個冷靜思考的時間,負面情緒也就慢慢緩解。

第二,當你倍感壓力時,做點喜歡的事情放鬆一下。例如:閲讀、聽音樂、喝茶或咖啡、散步。

第三,當你焦慮時,運用調息放鬆法,閉上眼睛,保持精神集中,深吸一口氣默數「1」,呼氣再默數「2」,也可以一個呼吸默數1,數到10再從頭開始,周而複始。

事實上,預防焦慮症或其它情緒病最好的方式是:擁有充足的優質睡眠、持之有恆的運動、練習放鬆的方法,如練氣功、瑜珈、有效的壓力管理、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以及懂得清除負面情緒,並讓正向的心念,帶動情緒的轉變。

感悟心

《他藉〈心經〉力量延續生命》

/蕭依釗

那年,我去佛光文教中心聽永文法師講“《心經》的般若”,見他臉容慈祥、口吐蓮花,我不禁在心裡讚嘆這位法師“有菩薩相 ”。

約十年後的今天,閱讀他的著作《鋼骨人生:般若的力量》,才知道他身罹紅斑狼瘡症,全身骨頭受到侵蝕。在巡迴新馬演講途中,只因一個稍微向前伸腰的動作,他的腰骨就斷了! 只能走和能坐,不能躺下和站立,晚上痛得無法入睡。他竟然硬撐著完成20場演講,包括我有幸聆聽的那場。當時坐在第一排的我卻沒覺察到他臉上曾露出絲毫的痛苦神色, 是什麼力量支撐著他?

永文法師命運坎坷,幼失怙恃,孤女歷盡艱辛。17歲在佛光山出家。21歲時星雲大師大師派他去美國協助開山和學習,即將大學畢業時,卻被醫生宣判僅剩3個月時間……。然而,他讓自己活了下來。

患病三十七年來,他經歷了無數次外科手術,無數次與死神擦身而過,心性受到無數次的淬練。

這裡舉兩例子來說明他曾忍受常人所不能承受的痛苦折磨。例(1):他做第三次髖關節置換手術後,學習走路時,右膝蓋走跨了,又再進手術室修補。每次手術皆須挨受無盡的劇痛;例(2):他因胰臟炎住院72 天,禁食禁水,甚至不能吞口水。有時看到別床的食物,唾液會自動分泌出來,他就必須趕快按鈕,連接鼻胃管的儀器就會把唾液吸走,有時強吸力會損傷胃壁黏膜,膠管裡出現血塊。他竟然可以正面思考來看待長期禁食:“如果必須墮落三途惡道才能見識餓鬼道的話,我是在人間就能修餓鬼道來償還業報了。”這種想法,讓他生出了歡喜心,不覺禁食及嘴破潰爛是痛苦的。

當然,他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也曾有過憤怒、失望、悲傷等負面情緒;不過, 他很快就透過《心經》得到了巨大的啟發和力量。

永文法師在同門師兄的鼓勵下,著作了《鋼骨人生:般若的力量》一書,敘述了抗病的心路歷程,他特別分享了自己對《心經》裡“五蘊皆空”、“心無罣礙”、“般若能量”及“應無所住”的體悟。

他借助《心經》的力量,以歡喜心、平靜心、懺悔心、感恩心和無住心看待疾病並接受治療,同時堅持“當我活著時,,我儘量讓自己成為有用的人,我有多少能量,都要發揮出來。”這種積極正面的心態,正符合《黃帝內經》所說的“治病調心為上”。

因此, 他創造了生命的奇迹,並自在地活著。

謹此向罹患重疾的朋友推薦此書,你可從中汲取抗病的力量;也向健康的朋友推薦此書,你可從中獲得般若智慧。

專欄•感悟心

悼陸老 ──錚錚風骨留人間

/蕭依釗(星洲日報基金會副主席)

 

“陸老師下午六點走了 ! 我們這裡大家都心情哀痛,你可否代家屬發一短文給你們那四家報紙嗎?”手機裡傳來好友林淑佑低沉急切的聲音。

我愣了一下,但想想或許這正是最妥當的方式。 自從陸老病發入院後 , 各報都在追探他的病情 ,與其讓記者四處打探消息,不如統一公告各界,所以就馬上以陸老長子陸華宗的名義發了短文。

如果稱陸庭諭老師是華教先鋒大將,林淑佑絕對可稱得上是云云華教戰士中的一員。她像許多華人士一樣受陸老不畏強權捍衛華教的精神感召而積極參與華教運動。這些年來一直對陸老如父執輩般地敬重和照顧。

陸老任教總副主席長達41年,任林連玉基金會主席12年,終其一生皆站在捍衛華教最前線。

我初當記者時,負責教育線的新聞,因此, 跟陸老常有接觸, 也見證了他在許多華教事件上剛直不屈的作風。

1984年,聯邦直轄區教育總監發出通函,指令所有小學在每週集會上使用國語,不得使用母語。董教總交涉無果,陸庭諭獨自一人到教育部前靜坐抗議,引起全國關注,最終教育總監收回成命。

1984年,馬六甲州為發展市區,要剷平三保山,震驚華社。陸庭諭白天禁食,每週日到三保山的寶山亭前靜坐抗議。直到州政府提出合理的解決方案後,他才停止抗議行動。我當時曾就抗議行動專訪他,對他勇於抗爭的精神心生敬佩。

1987年,政府派不諳華文的老師至華小擔任高職,華社擔心這是令華小變質的前奏。陸老在馬六甲漢都亞禮堂的抗議大會上,當眾落髮,以示抗議。過後,政府援引內安法令展開“茅草行動”,禁閉三家報紙,包括《星洲日報》,同時拘留了107名異議分子,包括董總主席林晃昇和教總主席沈慕羽。很多人都預料敢怒敢言的陸老, 肯定在逮捕名單上,而陸老也在雪中華大會堂等候警方上門, 當時他發表了豪言壯語:“身體誠可貴,髮膚價亦高;但為華教故,兩者皆可拋。”但警方始終沒拘留他 。事後我曾就此事私下向一位執政黨領袖探問內幕,他說:“政府不想讓他成為烈士!”由此可見, 他的硬骨頭也令當權者退避三舍。

1979年底,有人暗中使計,導致陸老從吉隆坡南強華小被調到登嘉樓州日底小學。此計目的顯然是要他調離華教組織的中央,讓他不方便參與核心工作。為了阻止調職,陸老與政府纏訟三年,最後敗訴,退休金被取消。此案令陸老退休後沒有收入,兩袖清風。

林淑佑深知“族魂 ”林連玉死雖後備極哀榮,但生前清寒潦倒。她不願意同樣的事情在陸老身上重演,所以她和雪華高師同學會主席湯利波、王謙怡等理事成立了陸庭諭醫藥基金,讓陸老能得到良好的醫療照護。

其實前任星洲日報基金會主席劉鑑銓也有同感。他覺得,陸老終生為華教,華社也應報答他 。因此,他批准基金會捐5萬令吉給陸庭諭醫藥基金。

在這之前,時任星洲日報集團董事經理兼編務總監的他,知悉東方企業要把陸老在各報刊登過的有關華教問題的數十篇文章編輯成三本書,但卻缺乏出版經費,他當時便要我聯繫東方企業執行董事羅志昌, 表示願意匿名贊助出版費。《京華風雨,鹿鳴呦呦》系列《華教征途從頭越》、《經年塵土滿征衣》、《路漫漫其修遠兮》順利出版後,陸老還特地到報社贈書予劉鑑銓。

陸老喜歡在一些宴會或儀式上引吭高歌,歌聲和他的演講一樣鏗鏘有力。

他是時代高亢的歌者;他用自己無畏的戰鬥氣概,表現出一種不屈的堅強,一種豁達的樂觀。

陸老永垂不朽! 他留給我們的是逆境人生的錚錚風骨。

 

專欄•感悟心

《請把N95讓給醫護人員!》 /蕭依釗

自歐美爆發新冠病毒疫情以來,各國都發生了華人因為戴口罩而被其他民眾攻擊的事件。

很多華人都不明白,為什麼西方人都不肯推薦戴口罩?明明是衛生的行為卻受到歧視?

我想 ,除了民族習慣,最關鍵的是世衛組織(WHO) 防護指南,以及西方絕大多數國家的醫學界,都沒推薦健康人群戴口罩。據WHO的指南: “身體健康的人,不需要戴口罩。”

為什麼?他們說:“因為沒有科學證據,說明口罩可保護沒有生病的人。”

發明治療艾滋病“雞尾酒療法”的華裔科學家何大一指出,一般人不需要戴口罩。口罩對已經被感染並且希望阻止病毒傳播給別人的人很有用,對需要與感染患者保持密切接觸的醫護人員也很有用。但是對於普通民眾來說,在地鐵上或在街道上行走戴口罩並沒有意義。

馬來西亞衛生總監諾希山4月6日才對媒體說,要看世衛組織的最新指南,才對口罩政策作出決定。第二天,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即表示:“一些國家已建議或正在考慮建議普通民眾佩戴醫用或非醫用口罩。 首先,醫用口罩必須優先供戰鬥在一線的醫護人員使用。…… 我們擔心,普通民眾大量使用醫用口罩可能會加劇最需要的人短缺這類專用口罩問題。 在一些地方,由於醫用口罩短缺,醫護人員處於危險境地。 ……”

譚德塞的話點出了一個很關鍵的現實問題:絕大部分歐美國家目前的防護物資,包括口罩都處於匱乏狀態。如果建議民眾日常戴口罩,可能產生可怕的後果。就會和中國2月底的情況一樣,引發全社會恐慌性的搶購口罩。而他們不會有中國那樣的生產能力能快速“變”出大量口罩,這就一定會進一步擠壓原本就告急的醫療資源儲備。

例如:意大利的醫院由於極度缺口罩,很多醫生無法按照規定頻率更換被污染的口罩。這也導致越來越多的醫護人員被傳染,進一步加速消耗意大利的醫療能力。

在馬來西亞,戴口罩已成為全社會運動。

由於民間團體和公司最近己從中國進口了大量醫用 / 外科口罩,所以目前馬來西亞不缺外科口罩;但卻嚴重缺乏N95口罩。

這些日子,筆者接到多位醫生的求助電話,希望我們基金會能捐贈N95口罩給他們。為了能盡一分棉力保護在第一線抗擊新冠病毒的醫護人員,筆者和佛光山法師及義工們四處聯繫,甚至忍痛付出比平時市場高一倍的價格去採購N95口罩。

昨天到超市買米糧給老人院,看到排隊入場的人群中,有好幾個人是戴N95口罩的。我好想趨前去告訴他們:你們只需戴外科口罩就夠好了,不需要N95口罩,請把N95口罩留給前線的醫護人員!

當然有人會認為,保證醫護人員有足夠的防護設備, 是政府的責任。政府的確失責,但追責問罪其實無法解決迫在眉梢的問題。當務之急是保護我們的醫護人員!

朋友,你有戴N95的自由,但你也有保證醫療體系不被衝垮的公民義務。 把N95口罩讓給醫護人員,好嗎 ?

感悟心

預立生前醫療遺囑 /蕭依釗

“我的病,還能醫好嗎 ?你要坦白告訴我。”面對著患晚期肝癌的大哥的逼問,我不敢欺瞞他,只能緩緩地搖頭。

他冷靜地思考了 一個晚上,決定結束在中國的治療,回到老家靜養。

一週後,他胃出血,被送入馬大醫院。住院期間,他拒絕一切創傷性治療,特別聲明不要插管或氣切。

在胃出血被遏止後,他堅持出院回家。兩週後,他在家裡平靜地往生。

我理解他為何不要氣切。因為他的一位老友在5年前也是患晚期肝癌,在肺部感染導致呼吸困難後,被轉進加護病房急救,醫生立刻替他插管,接上呼吸器,兩週後在醫生建議下接受氣切( 即在氣管切一個洞,然後置入通氣管,建立氣管與外界的通道,讓病人可以藉由這個通道呼吸與抽痰)。

結果沒想到,老友在手術後形同植物人,大哥去探病時,看著躺在病床上意識不清、全身插滿管子的老友,心裡就暗暗發誓,自己以後決不接受氣切或胃管灌食。

老友一個月後去世,卻讓妻兒背負醫藥費造成的債務。

雖然氣切是某些情況下的必要醫療手段,但並不適用於每個病人,應視個別病人的狀況而定。

現代醫學界有越來越多醫生在推動安寧療護。他們認為,若病人年事已高、已經長期臥床、心肺功能不佳,或者得到末期無法恢復的疾病,氣切其實對病人沒有太大的幫助。如果病人有機會復原,才考慮做氣切及後續的長期呼吸照護。

有“台灣安寧療護之母”美譽的趙可式教授指出,醫護人員為讓家屬安心努力急救,卻也令病人臨終前痛苦萬分。

趙可式舉出了一個例子:老先生出門買報紙後未再回家,太太循線到便利商店詢問,才知老伴路倒,被送進醫學中心加護病房;醫院當時已為老先生插管,太太曾任安寧病房志工,認同安寧理念,傷痛之餘,要求醫院拔管,讓老先生回家。

另一位名醫葉金川在《如果有一天,我們說再見》收錄的一文中寫道:“兒子們,記著:如果我沒醒過來,不要串通醫師凌遲我!我想活得精彩、走得帥氣,不要管子,有氣切管、尿管、胃管,怕走得牽絆;停止維生治療吧!多拖幾天,並不會增添生命的色彩。…”

現代化的醫療服務,讓現代人想要“自然死”都變得很困難,不能吃就胃管灌食,不能呼吸就插氣管、氣氛…。

看來我們若要在人生最後一段路活得有尊嚴,就必須預立生前醫療遺囑,說明不要在生命結束時插著鼻胃管或靜脈輸液管,不要在心臟停止時接受心肺復甦術,或在停止呼吸時戴上呼吸器……。

感悟心

臨終的醫療 /蕭依釗

 好友佩妮的丈夫在半年前被確診為末期口腔癌。從此輾轉於各家醫院。
幾經波折,兩個月前進入了國家癌症中心,準備在七週內接受35次的電療。
在接受了32次電療、飽受折騰後,醫生宣告他肺部感染、嚴重脫水、心跳急促、腎臟萎縮,進入病危狀態。
在我趕到醫院之前,他已陷入輕度昏迷狀態。醫院讓佩妮簽了急救同意書,包括用鼻胃管灌食、插管接呼吸器、氣切、施行CPR(心肺復甦術)、電擊、洗腎等等。
佩妮看著醫護人員在丈夫身上插上各種膠管,也看到他的臉部因劇痛而扭曲,淒苦無助地掩臉飲泣。
我心裡清楚知道,眼前這些醫療只是拖延時日,卻加劇了他的痛苦。哀傷之餘,猛然想起,這一切不就是“安寧療護”提倡者所非議的“無效醫療”嗎 ?它就發生在我眼前。
何謂“無效醫療”?美國醫學會的定義是:治療病人時,如醫療服務可能只是延長病人末期的死亡過程,應被視為無效。甚至有醫護人員形容之為 “死亡套餐”。
 台灣“安寧療護之母” 趙可式指出,臨床看到很多癌症末期病人到了生命的末期,為了活命,身上到處插滿管子,如果“病能治、命能救,那值得”,但如果不能救命,病人希望的可能只是“安寧尊嚴地死亡”。
 佩妮的丈夫靠著呼吸器、人工灌食、洗腎以及其他維生設施,在加護病房裡度過生命中的最後5天。
他死於腎臟衰竭。
在加護病房外,我對篤信基督的佩妮說:“他已永遠脫離了苦痛,回到主的懷抱。在天國的他,一定希望看到在世的親人快樂地生活下去。所以妳別再為他的離去傷心。  ”
我是這樣祈求的。
(稿于2014年)

网上表格

  • 助學計劃
  • 護苗計劃
  • 慈心祝福
  • 祝福贫困家庭/個案

最新文章

  • 《宣恩堂捐助弱勢群體,祝福文化參與捐獻糧食》
  • 《Wisma Mirama業主貼心在電梯提供紙巾》
  • 《怎麼幫助躁鬱症患者?》
  • 《5senses 捐一噸物品》
  • 《回家好難》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