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stwishes 祝福文化 -
  • 首頁
  • 助學計劃
  • 原住民孩子
    • 護苗使者
      • 簡介
      • 護苗使者名單
      • 914勞勿探訪團
      • 824文冬探訪團
  • 專欄
    • 感悟心
    • 情自在
    • 常關懷
  • 慈心祝福
  • 社會關懷
  • 簡介
感悟心

《名醫不敢吃肉》

/蕭依釗

許多人都知道素食有許多好處,甚至有利於地球,但這觀念來到自己身上時,卻似乎很難發揮作用,或許是因為放棄美食真的太不容易了。

其實素食最大的受益者是自己,不但有益於身體健康,心靈上也會有正面影響。這是因為在生活中所培養的慈悲心,能讓我們維持溫柔平和的心態,無形中也為自己種下了幸福的種子。

中國名醫羅大倫中醫博士最近在網上公開他吃素的原因:「現在的肉,問題太多了。」

羅醫師有感於一些病人的惡性腫瘤是吃出來的。他從醫學的角度,舉出肉的問題如下:

(1)含激素、抗生素:
過去農民養一口豬,需要一年的時間, 所以不能常吃肉;現在不同了,人們每天都要吃肉,為了能每天供應大量的肉 ,就設法讓豬快長,於是往家畜身上使用各種藥物,包括激素和抗生素。這些藥物有兩千七百多種之多,能保證動物快速地長大且肉質飽滿。然而,藥物最後其實都會進入人類的身體。
除了家畜,其他的肉,如蝦、螃蟹等也是如此,飼養者一般都不斷往養蝦、螃蟹的池塘裡撒激素。
激素會導致惡性腫瘤,近年來與激素相關的乳腺癌、與肉食相關的大腸癌,發病率呈直線上升。
此外 ,許多小孩因常吃含激素的肉,而過早發育過胖。

(2)含嫩肉粉:
許多餐館或小販在煮肉,比如烤牛肉的時候,都會加入嫩肉粉,你會發現,以前咬不動的牛肉, 現在越來越嫩了。能把牛肉腐蝕成這樣,我們可以想像嫩肉粉進到胃腸後將如何腐蝕胃腸。

(3) 含亞硝酸鹽
市場上賣的肉品有的添加了大量的亞硝酸鹽,以使肉類變紅、不易變質腐爛,如此一來就可多賣幾天了,但很多人不知道,其實亞硝酸鹽會轉化為超級致癌物亞硝胺。有些商販為了讓香腸、鹵肉等多存放一兩天,也會加入超標的亞硝酸鹽,如果你看到肉質鮮紅異常,極可能是添加了大量的亞硝酸鹽。

羅醫師指出,現在的肉,人工添加物太多,以致屢見癌症高發、年輕人不孕不育等問題,這些現象都不是沒有原因的。

縱然蔬菜也有農藥問題,但是羅醫師認為,蔬菜存放幾天後,農藥的藥性會退減,而且很多蔬菜,比如大白菜、大蘿蔔等是非常便宜的,不值得花錢施太多的農藥,所以相對比較安全。

他呼吁人們:「我們自己清醒一些吧,少吃些肉,保護我們自己。」

我尊重葷食者的選擇,不過個人因吃素多年,所以還是會想分享自身的體會——「吃素,是件美好的事。」

感悟心

《別讓手機毀掉這一代的孩子!》

/蕭依釗

周末早上,接到吉打州社工楊亞榮的電話,他和幾位好友各買了一份《中國報》,正坐在咖啡店邊喝咖啡邊談論我的專欄文章《每天吃8顆蛋?》。 他告訴我,當地一位小販一天吃12粒半熟蛋,因中風正在加護病房接受治療。如果他能早點讀到這篇文章,就可及早勸告那位小販減少吃蛋。

通話中, 他突然瞄到咖啡店裡有位母親為了讓小孩安靜下來,就讓小孩看手機。 他說, 經常看到父母讓小孩看手機,希望我能寫「孩子沉迷手機」的害處, 讓家長知道他們這樣做會害了自己的孩子。

不只社工,中國政府也非常重視小孩沉迷手機的問題,一個多月前, 中國教育部發出《關於加強中小學生手機管理工作的通知》,規定:中小學生不得將個人手機帶入校園。確有需求的,須經家長同意、書面提出申請,進校後應將手機由學校統一保管,禁止帶入課堂。不得使用手機布置作業或要求學生利用手機完成作業。

《通知》出台後, 中國家長一片歡呼聲。說:早該禁止!

中國不是第一個管控中小學生在學校使用手機的國家。西方一些國家已通過立法或者其他形式明令禁止學生將手機帶進校園或者課堂。

2018年,美國一位心理學家公布的科學實驗結果,震驚了世界。

這位科學家在2008年從全美不同地區的中下階層家庭中挑選取100名孩子,將他們分成了兩組:50名是沒有接觸手機的孩子;50名是沉迷手機的孩子。然後對他們進行了長達10年的跟蹤調查。

調查結果如下:50名沉迷手機的孩子只有兩名考上大學;另外50名不玩手機的孩子幾乎全部考入大學,只有3名孩子高中畢業後自顧選擇在家幫工。而那些考入大學的孩子們,有16名因成績優異而獲得了學校的全額獎學金。

世界各國許多專家的科學實驗,都證明手機會毀掉孩子的身心健康,其中最明顯的是手機輻射會破壞孩子神經系統的正常功能, 甚至致癌。

綜合專家們所提出的手機害處如下:

*影響兒童健康:手機傷害孩子視力,並導致孩子頸椎變形。沉迷手機的孩子不喜歡體育運動,生長發育受影響。

*可能導致孩子患抑郁症:經常玩手機的孩子患抑郁症的比例遠高於一般孩子。

*損傷腦神經:過度接觸電磁波輻射可能損害孩子的認知能力。

*孩子不愛學習:玩手機的孩子,習慣了手機帶來的輕松愉悅的信息,對知識學習感到枯燥乏味,逐漸產生厭學情緒。

親愛的家長,為免你的孩子沉迷手機或染上網癮, 請及早做好引導工作, 並且以身作則,如果父母回家後機不離手,卻要求孩子遠離手機,孩子當然不會聽你的話 。父母最好每天抽出至少30分鐘陪伴孩子,傾聽、理解、交流、傳遞正能量給孩子,周末假期帶孩子出外活動或運動。

別讓手機毀掉你的孩子!

感悟心

《每天吃8顆蛋?小心肝腎受損》

/ 蕭依釗

自從美國2015年《飲食指南》刪除每日從食物中攝入的膽固醇限量300毫克的建議後,許多人認為是對吃蛋量的解禁,每天可隨意多吃幾顆蛋。

朋友老林傳來一篇題為《瑞典醫生一天吃 8 顆雞蛋》的文章,文章作者力證多吃雞蛋不會增加血液中膽固醇, 並以鄔非 · 洛凡斯科夫的實驗為例。這位瑞典醫生自己每天吃 8 顆蛋,一周後,他的總膽固醇,反而下降 12%。因此,作者的結論是:「你問我一天能吃幾顆?不限制!」

這文章對愛吃肉, 也愛吃蛋的老林來說簡直是一紙「通行證」, 他說:「今年初始,我每天早上吃3個煎荷包蛋。你太瘦了! 你要多吃蛋! 」

我告訴他,即使吃蛋不會導致人體血液膽固醇提高, 但過多的蛋白質會加重肝和腎的負擔。建議有高血壓的他去驗血。上周 驗血報告出來了, 他的膽固醇、三酸甘油脂和肝指數都超高。醫生判斷他有脂肪肝, 並建議他減少吃蛋和紅肉。

雞蛋,確實是世上營養密度最高的食物,含有 15 種以上營養成分,包括優質蛋白質及膽鹼。

膽鹼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素,能幫助頭腦思緒清晰,增強記憶力,也是構成體內細胞膜的重要元素。缺乏膽鹼,會導致記憶力衰退。

但好食物並不意謂吃越多就對身體越好,如蛋白質攝入過多,會加重人體其它器官的代謝負擔,長時間下來可能會導致其它器官病變,而且也會形成脂肪存儲從而導致肥胖。

專家指出,以下三種人不宜進食過多雞蛋:

1. 肝功能不好者:雞蛋中含有的大分子蛋白質,在胃腸中被吸收之後,還需要通過肝臟進一步分解,才能成為我們人體可用的物質。如果一次性吃太多,導致肝臟負擔加大,從而影響肝功能。當膽汁分泌不足時,胃腸消化吸收功能也會受到影響。

2.腎功能不全者:腎功能和新陳代謝減退的人,體內代謝產物不能全部由腎臟排出體外。若食用雞蛋過多,將使體內尿素增多,從而加重腎臟負擔。

3、感冒發燒的人:肝臟在分解蛋白質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熱量。發熱患者如吃雞蛋,就會造成體內產熱增加,散熱減少,如同火上澆油,不利於病情的康復。

那麼我們一天可吃多少顆蛋呢?

我建議健康的朋友遵照台灣的《每日飲食指南手冊》:「建議一般人(無高血脂、家族性心臟血管疾病、脂肪肝及肝指數GOT及GTP偏高或肥胖者或醫囑特別吩咐者)可以每天吃一顆蛋。」

若你有高血脂、心腦血管疾病、脂肪肝和肝指數偏高或腎功能衰退者, 而你又想吃雞蛋, 那你就必須避免攝取過多的其它蛋白質,如肉類、豆類等。

專欄•感悟心

《憂鬱患者只要傾聽和陪伴》

/蕭依釗

半夜接到安娜的電話。 她說,她有一個因疫情下崗的五十多歲的朋友, 剛剛打電話來申訴內心的痛苦,她雖好言安慰了一個晚上,但那位朋友最後還是說「做人沒意思!」

我問她:「妳是不是鼓勵他說: 『不要太消極!應該想開一點啊!堅強一點! 』妳的朋友正陷入憂鬱, 妳這些話,他聽不進去。建議妳陪他去看心理醫生或把推薦一位心理咨詢師給他。」

安娜說:「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不知如何察覺身邊的親友患憂鬱症,也不知如何幫助患憂鬱症的親友,你可不可以寫寫這個課題……」

人在五十歲過後,尤其是退休之後,失去權位、奮鬥目標,進而失去被需要的生命價值感,容易陷入憂鬱情緒中。何況安娜的朋友在疫情期間驟然失去工作,因而面臨巨大的精神和經濟壓力。

若你發覺自己有一段時日幾乎整天陷於低落情緒,對原本喜歡的事情都提不起勁去做,同時也可能出現食慾不振或睡眠不佳的現象,那你就要提高警惕,要找信賴的親友傾訴心事,並且趕緊找精神科或身心科醫生進行評估和診治。

同時你要用力過生活:

1.不要說負面話語,要學著說正面的話語,學會讓自己開心,並且讓心裡產生希望。
2.培養嶄新的嗜好,做一些新鮮事,讓自己擁有種種新體驗,並從中成長。
3.去做那些會讓你快樂的事情,令你心中充滿喜悅,憂鬱就無法入侵。
還有一個即時有效的方法:當低落情緒侵襲你時,趕快去戶外健走兩圈,流流汗,或站起來,把胸裡的悶氣,輕輕地呼出,再慢慢的吸進氧氣,覺得身體哪個部位不順暢時,就用觀想把氧氣多送點過去。戶外運動是緩解憂鬱的有效方法,每週至少3天進行30分鐘的運動,會讓你的心情在短期內好轉。
對憂鬱症患者,家人和朋友適時的傾聽和陪伴是很重要的。但應該遵守專家提出的以下的「三不守則 」:
• 不鼓勵:不要一直對患者說「要加油」 、「要開心一點」的話。
• 不責備:不要責備患者的錯誤。
• 不反駁:面對患者負面的話語, 傾聽就好,不要反駁。
憂鬱症患者盼望的,是被旁人認同、接受自己生病的狀態。陪伴者不能對他們過多的關心和干預,不能對他們說教,要練習安靜地陪伴。
面對憂鬱症患者,專家建議採取以下態度:
1、關心
2、傾聽
3、不要不理他
4、說出來:在患者談起自殺念頭時,坦率地和他們討論自殺的話題,並且即時向患者的心理輔導師反映。
5、一起出去玩
6、鼓勵求醫

很多病例證明,憂鬱是會改善的,及早診治,以及預防復發為防治重點。但關鍵是患者的心態——心靈詮釋生命的方式,決定了身體是否能克服憂鬱。
感悟心

《肥皂洗手, 是防病毒最有效方法》

/蕭依釗

「戴口罩、勤洗手、少出門。」預防病毒的口訣,大家耳熟能詳。

其中「用肥皂洗手」,一直是被國際公認為最有效、也最省錢的防治方式。

可是有多少人真正掌握正確的洗手方法?或者懂得方法卻沒耐心去洗手呢?

在寫此文前,我刻意在洗手間觀察人們如何洗手。我發覺,有的人沒用洗手液,僅把手放在水龍頭下沖洗一下;有的人雖然有用洗手液,卻是隨便水龍頭下搓一下雙手,就擺動著濕漉漉的雙手離開……

其實莫怪普通人不懂,就連實習醫生也忽略了正確的洗手方法。

我記得大概在2015年,世界衛生組織曾發出警告:超級細菌風暴,正襲捲全球。超級細菌的出現, 是人類濫用抗生素的結果。醫院是使用最多抗生素的地方,變成超級細菌的溫床。

超級細菌可以附著在醫院各種環境和物件上。只要有人,包括醫護人員、患者或家屬摸到病菌沒洗手,就可能導致患者感染超級細菌。患者明明是因為治療某一疾病住院,卻不幸被感染超級細菌,病情加重甚至可能送命。全球每年有70萬這樣的案例。

當時台灣的醫院被國際公認為超級細菌重災區之一。有一家醫院從國外請了一位原籍台灣的感染科專家(我記不起專家姓名),回到台灣協助防控超級細菌。那位專家做了一個試驗:她召集一群實習醫生, 先檢測他們手上的細菌量,接著讓他們去洗手, 然後再做檢測,結果發現他們手上的細菌量比洗手前更多!因為那些實習醫生沒認真洗手,也未把手擦乾,潮溼的手更容易孳生病菌。

當前我們不但要防超級細菌, 還得防冠狀病毒,因此更須認真洗手。

「拯救生命,從清潔雙手開始!」當年提倡這口號的世界衛生組織,呼籲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落實洗手五時機:吃東西前、照顧小孩前、上完廁所後、擤鼻涕後、看病前後。現在,須加上一項:走進家門或辦公室第一件事,就是記得洗手。

正確洗手七字訣「內外夾弓大立腕」,須用肥皂或洗手液搓洗雙手至少40秒,才算是有效的洗手。洗完手後,還要利用乾淨紙巾將手擦乾。因為在洗完手之後,還是會有一部分的病菌留在手上,而擦手,就可把殘留的病菌擦乾淨。

專家不建議用暖風式烘手機,因為研究顯示,噴氣式的烘手機,可能把手上殘留的水散成很細微的小水滴,包著病菌噴散到空氣中,再傳給洗手間裡的其他人。

若因為出門在外,沒有清水和肥皂,只能用消毒搓手液乾洗手時,最好先用紙巾擦手,因為乾洗手液並不能帶走手上的油汙或汙垢,並且不能殺死某些病毒,例如腸病毒(Enterovirus)。

總之,用清水和洗手液(或肥皂)洗手,比酒精性乾洗手,是更有效的防病毒方法。
專欄•感悟心

《她抑鬱,想撞大樹》

/蕭依釗

「我要祝你『新年快樂 』, 但我自己很不快樂。一年過去了,我們很久沒見面了,聚一聚吧 ! 你哪天有空 ? 」突然接到朋友金子的來電,有點驚喜。

「就明天中午吧 ! 我去載你好了 。」可是第二天早上,她說, 頭疼、胃痛,不能出門了, 取消約會。

七年前的一個半夜, 我在總編室上班時,也曾突然接到她的電話。「我在駕車兜圈子,我不想回家,這個時候,其他朋友都己睡了,不會接電話,只好找你。剛才我有撞向路邊大樹、以死解脫的念頭,我生命裡的一切都很糟糕,生活下去沒有意義。……」

我的心緊縮了一下,但深呼吸使我很快冷靜下來,我請她找個安全的地方把車子停下,我去找她, 她不斷地哭,等她心情較平靜後, 我才陪她開車回家。

金子患了抑鬱症。七年來,她努力過,但都走不出來。類似症狀的人其實越來越多,全球有超過2.64億患有抑鬱症,且各個年齡都有。

不要以為她的頭痛、胃痛,是她的幻覺。當一個人陷入抑鬱情緒時,她的身體會出現各種症狀。

幸好有個妹妹一直陪伴她、鼓勵她,而且定期看醫生服藥,她才能恢復上班。

如果你長期陷於低落壓抑的情緒;同時伴有以下部份的症狀,你可能患上了抑鬱症:

1、無時不刻或多數時間都感覺憂傷、焦慮、痛苦、絕望、易激動、緊張不安。患者可能呈現特殊的哭喪臉容,愁眉苦臉、雙目凝視、面無表情、暗自流淚。
2、對周遭的事物漠不關心。對於過去喜愛的事物失去興趣,或覺得索然無味。
3、迴避社交:宅在家裡,疏遠親友,迴避社交。
4、否定自我的存在價值,把自己看得一無是處。充滿強烈的自責、內疚、無用感、無價值感、無助感,嚴重時可產生自殺念頭和行為。
5、腦功能下降,思維困難、注意力和記憶力減退、行動遲緩。
6、食慾不振,不思茶飯,體重下降,或者吃得比平常還多,體重直線上升。
7、性欲減低,性功能減退。男人陽痿、女人閉經。
8、精力喪失,疲乏無力。連梳洗、穿衣等生活小事都覺得困難費勁,力不從心。
9、身體上一直有些看醫師吃藥也治不好的毛病,譬如各種慢性疼痛或便秘。

如果你感覺自己有以上的大部份症狀,最好能儘快咨詢精神科或身心科醫生,並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

抑鬱症是可以治愈的,但前提是,患者須有為自己努力的意願,以及改變生活和心態的意志力。

感悟心

《怎麼幫助躁鬱症患者?》

/ 蕭依釗

朋友阿嘉原有一個樂融融的小康之家。但她最近發覺丈夫非常亢奮、喜歡說話、說話速度很快,原本很疼妻子女兒的他變得對妻女樣樣都看不順眼,常對她們發脾氣,甚至懷疑妻子心裡裝著別的男人。

阿嘉擔心丈夫撞邪。我對她說,她的丈夫可能患躁鬱症。

她不能接受丈夫跟患精神疾病扯上關係的可能性。由於精神病被長期污名化, 她和一般人一樣視精神病為非常可怕的疾病。

事實上,精神病是相當普遍的。據2017年馬來西亞健康和發病率調查報告,成人的精神疾病患病率為29.2%,相當於每4個人中就有一人患精神病。兒童也面臨心理健康危機。

精神病專家袁德和醫生說 ,每個人都有患精神病的可能性。當中有很多人未求醫和確診。

阿嘉問我該怎麼辦?我說,設法說服其丈夫去看精神科醫生。藥物和心理輔導,以及親友的支持,是治療躁鬱症最有效的辦法。

躁鬱症,是一種週期性情緒過度高昂或低落的疾病,又稱雙極性情感疾患,指的是病人的情感可能出現兩種極端的變化。躁鬱症分為「躁期」與「鬱期」。躁期時:情緒過度興奮愉悅、睡眠需要減少、易怒、喜爭論、易與人起衝突、過份慷慨、熱心,亂花錢、自認能力很強或言行誇張、活動量高;鬱期時:情緒低落、失眠、早醒、食慾減少、興趣減退、反應動作遲鈍、絕望、有不當罪惡感、有自殺意念或企圖。

躁鬱症目前尚無法根治,但可以藥物治療控制。患者必須及早接受治療,按醫生指示服藥,不能因病情穩定而自動停止治療,就能維持正常生活與工作。然而現實社會中有許多人長期受到情緒障礙的折磨卻不自知,也就不會尋求治療。

家人或朋友可以怎麼幫助患者?

*鼓勵患者尋求專科醫生診治及按時服藥。
*關心患者的狀況,有耐心、持續的給予陪伴、聆聽和鼓勵。
*躁期,注意患者是否出現危險性行為,或從事一些會後悔的行為, 例如:胡亂投資。
*鬱期,須關心患者是否有自殺的念頭,避免讓患者獨處或取得危險物品。
*與病人溝通時,避免採取過分批評或干涉之態度,易致舊病復發或病情惡化。

關懷患者的朋友,還需要確保自己有堅強的心理素質。許多躁鬱症患者有一個特點, 即在病發時會對身邊的親友,產生懷疑、排斥和敵視心理。這些年來,筆者在做社會關懷時,就曾遇過這樣的患者,心裡不免難過。

專欄•感悟心

《如何處理焦慮情緒?》

/蕭依釗

朋友安妮因為事業頻頻受挫而陷入焦慮情緒。除了緊張、急躁、難以入睡,還容易傷心流淚。她擔心自己得了焦慮症。

一位醫師朋友透露,近幾個月來,隨著疫情的蔓延和行管令的延續,因焦慮、睡眠障礙、心悸、胃痛而向她求診的病人增加了……

心理學家指出,焦慮是人類面對危險的情境或是壓力時產生的正常心理反應。適度的焦慮情緒有助於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但過度焦慮或是焦慮持續時間太長,可能導致體內的壓力荷爾蒙上升,甚至造成各種生心理障礙,此時就會轉為焦慮症。

心理治療師根據臨床經驗,整理出焦慮症患者的特徵如下:坐立難安、易怒、易緊張、易疲勞、腹瀉、胃部疼痛、痙攣、食慾不振、失眠、多夢、頻尿、肩頸緊繃、暈昡、頭痛、注意力和思考力下降、懶得出門、懶得動等。

有時候,焦慮症的症狀跟甲狀腺機能亢進或心臟疾病類似,同樣有冒汗、雙手發抖、失眠、胸痛、心跳加速、體重減輕等症狀。患者會誤以為自己得了心臟病或甲亢而常跑醫院內分泌科或心臟科做許多檢查,但檢驗數字往往正常,醫生即作出“沒病”的診斷,這往往讓焦慮患者更為焦慮。

朋友安妮想要買些安眠藥來幫助自己睡眠。我提醒她說,如果她這種焦慮情緒持續半年以上,就可算是焦慮症。焦慮症如未得到妥善治療,長時間下來可能會出現憂鬱症或是恐慌症。

我勸她及早去看身心科(Mental Health)或精神科(Psychiatry)醫生。醫生會為她進行身體檢查及心理評估,並做適當的治療。

有達人倡議三個「消除法」,我覺得這對消除焦慮情緒很管用,所以特在此引述如下:

第一,當你因為一件事很生氣時,你可以用「三思制怒法」:一思是否有理,二思發怒的後果,三思替代的辦法,給自己一個冷靜思考的時間,負面情緒也就慢慢緩解。

第二,當你倍感壓力時,做點喜歡的事情放鬆一下。例如:閲讀、聽音樂、喝茶或咖啡、散步。

第三,當你焦慮時,運用調息放鬆法,閉上眼睛,保持精神集中,深吸一口氣默數「1」,呼氣再默數「2」,也可以一個呼吸默數1,數到10再從頭開始,周而複始。

事實上,預防焦慮症或其它情緒病最好的方式是:擁有充足的優質睡眠、持之有恆的運動、練習放鬆的方法,如練氣功、瑜珈、有效的壓力管理、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以及懂得清除負面情緒,並讓正向的心念,帶動情緒的轉變。

感悟心

《他藉〈心經〉力量延續生命》

/蕭依釗

那年,我去佛光文教中心聽永文法師講“《心經》的般若”,見他臉容慈祥、口吐蓮花,我不禁在心裡讚嘆這位法師“有菩薩相 ”。

約十年後的今天,閱讀他的著作《鋼骨人生:般若的力量》,才知道他身罹紅斑狼瘡症,全身骨頭受到侵蝕。在巡迴新馬演講途中,只因一個稍微向前伸腰的動作,他的腰骨就斷了! 只能走和能坐,不能躺下和站立,晚上痛得無法入睡。他竟然硬撐著完成20場演講,包括我有幸聆聽的那場。當時坐在第一排的我卻沒覺察到他臉上曾露出絲毫的痛苦神色, 是什麼力量支撐著他?

永文法師命運坎坷,幼失怙恃,孤女歷盡艱辛。17歲在佛光山出家。21歲時星雲大師大師派他去美國協助開山和學習,即將大學畢業時,卻被醫生宣判僅剩3個月時間……。然而,他讓自己活了下來。

患病三十七年來,他經歷了無數次外科手術,無數次與死神擦身而過,心性受到無數次的淬練。

這裡舉兩例子來說明他曾忍受常人所不能承受的痛苦折磨。例(1):他做第三次髖關節置換手術後,學習走路時,右膝蓋走跨了,又再進手術室修補。每次手術皆須挨受無盡的劇痛;例(2):他因胰臟炎住院72 天,禁食禁水,甚至不能吞口水。有時看到別床的食物,唾液會自動分泌出來,他就必須趕快按鈕,連接鼻胃管的儀器就會把唾液吸走,有時強吸力會損傷胃壁黏膜,膠管裡出現血塊。他竟然可以正面思考來看待長期禁食:“如果必須墮落三途惡道才能見識餓鬼道的話,我是在人間就能修餓鬼道來償還業報了。”這種想法,讓他生出了歡喜心,不覺禁食及嘴破潰爛是痛苦的。

當然,他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也曾有過憤怒、失望、悲傷等負面情緒;不過, 他很快就透過《心經》得到了巨大的啟發和力量。

永文法師在同門師兄的鼓勵下,著作了《鋼骨人生:般若的力量》一書,敘述了抗病的心路歷程,他特別分享了自己對《心經》裡“五蘊皆空”、“心無罣礙”、“般若能量”及“應無所住”的體悟。

他借助《心經》的力量,以歡喜心、平靜心、懺悔心、感恩心和無住心看待疾病並接受治療,同時堅持“當我活著時,,我儘量讓自己成為有用的人,我有多少能量,都要發揮出來。”這種積極正面的心態,正符合《黃帝內經》所說的“治病調心為上”。

因此, 他創造了生命的奇迹,並自在地活著。

謹此向罹患重疾的朋友推薦此書,你可從中汲取抗病的力量;也向健康的朋友推薦此書,你可從中獲得般若智慧。

專欄•感悟心

悼陸老 ──錚錚風骨留人間

/蕭依釗(星洲日報基金會副主席)

 

“陸老師下午六點走了 ! 我們這裡大家都心情哀痛,你可否代家屬發一短文給你們那四家報紙嗎?”手機裡傳來好友林淑佑低沉急切的聲音。

我愣了一下,但想想或許這正是最妥當的方式。 自從陸老病發入院後 , 各報都在追探他的病情 ,與其讓記者四處打探消息,不如統一公告各界,所以就馬上以陸老長子陸華宗的名義發了短文。

如果稱陸庭諭老師是華教先鋒大將,林淑佑絕對可稱得上是云云華教戰士中的一員。她像許多華人士一樣受陸老不畏強權捍衛華教的精神感召而積極參與華教運動。這些年來一直對陸老如父執輩般地敬重和照顧。

陸老任教總副主席長達41年,任林連玉基金會主席12年,終其一生皆站在捍衛華教最前線。

我初當記者時,負責教育線的新聞,因此, 跟陸老常有接觸, 也見證了他在許多華教事件上剛直不屈的作風。

1984年,聯邦直轄區教育總監發出通函,指令所有小學在每週集會上使用國語,不得使用母語。董教總交涉無果,陸庭諭獨自一人到教育部前靜坐抗議,引起全國關注,最終教育總監收回成命。

1984年,馬六甲州為發展市區,要剷平三保山,震驚華社。陸庭諭白天禁食,每週日到三保山的寶山亭前靜坐抗議。直到州政府提出合理的解決方案後,他才停止抗議行動。我當時曾就抗議行動專訪他,對他勇於抗爭的精神心生敬佩。

1987年,政府派不諳華文的老師至華小擔任高職,華社擔心這是令華小變質的前奏。陸老在馬六甲漢都亞禮堂的抗議大會上,當眾落髮,以示抗議。過後,政府援引內安法令展開“茅草行動”,禁閉三家報紙,包括《星洲日報》,同時拘留了107名異議分子,包括董總主席林晃昇和教總主席沈慕羽。很多人都預料敢怒敢言的陸老, 肯定在逮捕名單上,而陸老也在雪中華大會堂等候警方上門, 當時他發表了豪言壯語:“身體誠可貴,髮膚價亦高;但為華教故,兩者皆可拋。”但警方始終沒拘留他 。事後我曾就此事私下向一位執政黨領袖探問內幕,他說:“政府不想讓他成為烈士!”由此可見, 他的硬骨頭也令當權者退避三舍。

1979年底,有人暗中使計,導致陸老從吉隆坡南強華小被調到登嘉樓州日底小學。此計目的顯然是要他調離華教組織的中央,讓他不方便參與核心工作。為了阻止調職,陸老與政府纏訟三年,最後敗訴,退休金被取消。此案令陸老退休後沒有收入,兩袖清風。

林淑佑深知“族魂 ”林連玉死雖後備極哀榮,但生前清寒潦倒。她不願意同樣的事情在陸老身上重演,所以她和雪華高師同學會主席湯利波、王謙怡等理事成立了陸庭諭醫藥基金,讓陸老能得到良好的醫療照護。

其實前任星洲日報基金會主席劉鑑銓也有同感。他覺得,陸老終生為華教,華社也應報答他 。因此,他批准基金會捐5萬令吉給陸庭諭醫藥基金。

在這之前,時任星洲日報集團董事經理兼編務總監的他,知悉東方企業要把陸老在各報刊登過的有關華教問題的數十篇文章編輯成三本書,但卻缺乏出版經費,他當時便要我聯繫東方企業執行董事羅志昌, 表示願意匿名贊助出版費。《京華風雨,鹿鳴呦呦》系列《華教征途從頭越》、《經年塵土滿征衣》、《路漫漫其修遠兮》順利出版後,陸老還特地到報社贈書予劉鑑銓。

陸老喜歡在一些宴會或儀式上引吭高歌,歌聲和他的演講一樣鏗鏘有力。

他是時代高亢的歌者;他用自己無畏的戰鬥氣概,表現出一種不屈的堅強,一種豁達的樂觀。

陸老永垂不朽! 他留給我們的是逆境人生的錚錚風骨。

 

Page 1 of 212»

网上表格

  • 助學計劃
  • 護苗計劃
  • 慈心祝福
  • 祝福贫困家庭/個案

最新文章

  • 《名醫不敢吃肉》
  • 《別讓手機毀掉這一代的孩子!》
  • 魔法少女(六)
  • 魔法少女(五)
  • 魔法少女(四)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