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stwishes 祝福文化 -
  • 首頁
  • 助學計劃
  • 原住民孩子
    • 護苗使者
      • 簡介
      • 護苗使者名單
      • 914勞勿探訪團
      • 824文冬探訪團
  • 專欄
    • 感悟心
    • 情自在
    • 常關懷
  • 慈心祝福
  • 社會關懷
  • 簡介
專欄•感悟心

〈龍應台,菩提樹下撿葉子〉

/蕭依釗

作家龍應台是熱愛大自然的人,也是喜歡走路的人。

6月9日和10日,她在吉隆坡將有兩場讀者見面會,推介其兩本新書《走路》、《大武山下》,其中一場讀者見面會的主題是「路邊有一棵樹」。

這題目令筆者回憶起與樹有關的陳年往事。她確實經常觀察路邊的大樹,不管她身在何處。

二十年前,她應邀來馬來西亞演講。演講會結束後,我們請她去路邊大排檔吃炒粉麵。食肆旁邊有一棵枝葉茂密的大樹,她注視了大樹一會,即問我們:「這是什麼樹?」我和在場的幾位文化界朋友,竟無人能答。當時我對自己的無知深覺汗顏。

2018年,我和兩位中國大陸朋友參訪高雄佛光山過後,轉到屏東探訪龍應台。

龍應台為了陪伴失智媽媽的最後一段時光,在2017年放下台北的一切,遷居到屏東縣大武山腳下的潮州小鎮。

龍應台原本只是單純回來陪媽媽,但開始鄉間生活以後,這裡的陽光、天空、山林以及這片土地上安安定定生活的人,帶給她很強大的復甦力量。

龍應台開了「功課」給自己:「做從前沒做過的事;去一個沒去過的村子;走一條沒走過的路;認識一株沒見過的樹;進去一個沒注意過的廟;路過墳場就讀幾個墳上刻的字;每天跟一個陌生人說話……」

她每天看大武山日出,看台灣海峽日落,讀書寫作累了,她就出去走走,到農村去看牛,到山裡去看原民部落,從這個果園走到那個花園,認識一個又一個的神農,這段時間她的快樂指數很高。

我們到達屏東時,龍應台駕她暱稱「大白」的白色吉普車,去車站接我們到她家附近的小旅館投宿。

晚餐時,大陸朋友興致勃勃的拿出手機向龍應台展示與星雲大師的合照。龍應台也敘述了令她難忘的第一次會見星雲大師的經過 :

她帶點調皮的心情,像拋皮球一樣,一個連一個問題拋出去。星雲大師把她丟出去的皮球,一個一個拋回來,哲思詰問一來一去,像乒乓球的迅捷跳躍。她說,星雲大師彷彿看穿她的調皮,不動聲色地見招拆招,一個多小時的「球賽」,沒有一顆球閃失。她當時邊發球,心裡邊驚異讚歎,星雲大師徹底贏得她的崇敬。

筆者能體會龍應台的驚異, 因為筆者也有類似的經驗。筆者曾經三次訪問視力糢糊的星雲大師,但不論提問什麼,他都能精準回答,令筆者驚嘆不已,很想問他:是否修禪定而獲神通?但由於知道佛教不提倡神通,因神通不敵業力,所以沒敢這麼問。

第二天早上, 我們到龍應台的家喝咖啡。她習慣性的站在陽台上眺望遠方的大武山。我們則聚在陽台一隅的雞窩旁觀看她的母雞生蛋。

過後她帶我們去逛菜市場。她跟小販們十分熟絡,不時佇足攤檔前寒喧幾句。

離開菜市場後,她繼續帶我們走大街穿小巷。她告訴我們,大部分的時間,她都是這樣一個人走路,全神貫注,心無罣礙。

經過一棵高大的菩提樹,一陣風吹過,樹葉紛紛飄下,落地無聲。龍應台停下腳步, 俯身撿拾地上的菩提葉,一片一片地疊好。我們也依樣,撿拾菩提葉。

龍應台手捧菩提葉的虔誠神情, 讓我聯想起「佛祖拈花 ,迦葉微笑」的典故。

佛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每個人都是一朵花, 每朵花都有自己的世界。

在浩瀚宇宙中,我們宛若恆沙微塵,雖然渺小,卻也自成一世界。

——————————

活動詳情:

 龍應台:「路邊有一棵樹」讀者見面會

日期:2023年6月9日(五)
時間:7:30pm ~9:30pm
地點:誠品生活吉隆坡
備註:需在eslite MY app 上報名,免費入場。座位有限,先到先得。

——————————

 龍應台:「從村落看出去」讀者見面會

日期:2023年6月10日(六)
時間:3pm ~5pm
地點:KLCC Banquet Hall
備註:入門票RM20,可到第十七屆海外華文書市主舞台旁購買。

專欄•感悟心

〈佛光山上,依然山花燦爛〉

/蕭依釗

「沒有了星雲大師的佛光山, 會否從此由盛轉衰?」星雲大師圓寂後的第七日, 中國大陸一位媒體朋友向我提出了這個問題。

我立即回覆她:「我可以很負責任的告訴您:基於這幾天在佛光山上的觀察,我深信佛光山將在人間佛教的大道上持續精進,承前啟後, 繼往開來。」

——————————

在佛光山的三天,我住宿三好樓。凌晨五點半起身,從四樓玻璃窗眺望,天剛露出魚肚白,薄霧冥冥,一位僧人藉著微光,清掃落葉。

黃昏, 又見僧人在掃地、澆花。

在客堂巧遇藝術家黃慧音、林穎茜和穎芷姐妹, 她們讚嘆說:「山上每天人山人海, 可是地上竟然見不到一張紙屑, 甚至一片落葉。」

讚嘆聲中, 我腦海浮現了掃地僧人的身影。

——————————

佛光山的夜晚,清涼如水。

我嘗試沿著十個小時前,大師法體真身巡禮的路走去大雄寶殿。

早上大雄寶殿前成佛大道上排列得密密麻麻的萬張椅子,此時已無影無蹤,廣場恢復了平日的空曠清淨。

寥寥微風,周遭一片寧靜清寂。雖然還有萬名僧眾和海外佛光人住滿了山上的各個樓, 但我竟然聽不到一點人聲。相信是人們受懾於此處氛圍自覺地禁語或壓低聲量 。

群策群力、不高声语,是佛光山向來體現的宗風。

弘一法師在圓寂前曾講「去去就來」。而我們的師父發願來生要再當好和尚。

星雲大師曾說,自己是顆小星星,是片浮雲。我仰望寥廓而深邃的星空,有一顆星特別閃亮。我深信,師父必然很快就會乘願再來。

——————————

2月13日晚上,星雲大師真身舍利奉安儀式於佛光山萬壽園舉行。

當奉安車隊從台29線緩緩駛至問道塔,心保和尚手捧大師真身舍利步入萬壽園時,四眾弟子夾道跪接,從問道塔至萬壽園,長跪道旁的僧信綿延1公里。

我和其他在家眾跪在後排。由於瀝青路的石子不平整,不到5分鐘, 我那受過傷的膝蓋就疼痛難當。我以背包充當蒲團,雙膝跪在背包上。我看一些在家眾也受不了而站起來,等到手捧大師真身舍利的和尚趨近時才下跪叩首。

可是跪在前列的法師們巍然不動。他們也是血肉之軀,也會疼痛的。我感到慚愧,同時讚嘆他們堅毅的忍耐力!

——————————

離別那天, 覺誠法師和十多位馬來西亞籍法師帶領我們去參訪佛光山叢林學院。這是大師在山上建的第一棟建築。

用上8千卡車的砂石,填平了坑坑溝溝,才有一方平地建蓋校舍。山坡無路,車子開不上去,大師和弟子們就用扁擔挑砂石上山,硬生生的把地給填平。

後來因學子上早晚課的需要, 才建了大悲殿。我倚著大悲殿外廊欄杆眺望東面,山溝被層層疊疊的枝椏遮蓋了,深不可測, 遙想大師當年篳路藍縷,披荊斬棘的艱辛。

銜接大悲殿和朝山會館的寶橋兩邊,古樹森森,竹葉翩翩,山花絢爛。不只這裡,由於大師重視生態保育,佛光山處處綠樹成蔭, 百花盛開,姹紫嫣紅。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大師已將佛光山塑造成一方淨土。

覺誠法師對我說:「師父還在說法。 師父一直在給我們上課…… 」

覺文法師和妙開法師也說:「師父沒走!師父還在。」

我沒告訴他們,我其實也有同感,因為我感覺到大師的無數弟子,都在追隨著他的腳步, 成為他的化身。

(原文刊於2023.03.10《星洲日報》副刊。)

專欄•感悟心

〈一碗佛光麵,無量慈悲心〉

/蕭依釗

十二年前,星雲大師在高雄佛光本山款待我們吃早餐。

法師給各人先端上一碗豆漿麵。法師稱之為「 佛光麵」,並說明是星雲大師自創的麵食料理。

那是一碗濃郁的豆漿湯汁,加上拉麵、豆包絲、蘑菇、青江菜。食材和調味料均簡單,讓人品嚐到食物的原汁原味。

星雲大師說:「一碗麵要煮得好,不在於添加什麼食材,而是取決於湯頭,只要湯頭調得好,自然就好吃。」

這道麵的湯頭正是直接以豆漿熬煮。嚐一口湯頭,豆香即在唇齒間瞬間散開,向來飲食清淡的我, 這「佛光麵」正對我胃口。我呼嚕呼嚕就把一碗麵吃完了, 湯也喝得精光。

星雲大師從大陸到台灣之初, 局勢動蕩,他長期過著掛單無著、餐風宿水、三餐不繼的日子。後來赴各地講經弘法時, 寺院不常提供飲食,他也就只能經常飽飽餓餓的,有時餓得發抖、流汗、心悸,就這樣把身體給餓壞了。

星雲大師在站穩腳跟之後, 即因為有過極度飢餓的體驗,發願「普門大開,給人吃飯」,於是在寺院開設「滴水坊」,目的是為了讓外出辦事的僧人和信徒,若在吃飯時間之外到寺院,至少有機會吃一碗麵、一碗飯。如今佛光山在世界各地已有超過50家滴水坊,以供應素食來與大眾結緣。

星雲大師把餐廳命名為「滴水坊」,是取「滴水之恩,湧泉以報」的意義、這裡面也有一個感人的故事。星雲大師17歲時,曾罹患瘧疾,上吐下瀉,奄奄一息,那個時代,別說藥, 連食物也困乏。他的師父志開上人聞訊,請人大老遠送去半碗鹹菜給他。他和著淚水,吃了那半碗鹹菜,胃口才漸好轉。死裡逃生的他,發願從此要弘揚佛法,回報師恩。

知悉「佛光麵」背後的故事後,我對之更念念不忘。這些年來, 我無論到高雄或台北的滴水坊, 都會點一碗「佛光麵」, 一面品嘗湯麵的美味, 一面細細感受「佛光麵」裡所蘊含著的大師的無量慈悲心。

剛過去的元宵節,我在東禪寺平安燈會當義工,黃昏時走入滴水坊, 櫃台值班的師姐問我要點什麼?我一下恍神,衝口而出:佛光麵!

師姐帶著迷惑的眼神看著我。「這裡沒賣『佛光麵』喔!」

我微笑對她說:「以後會賣的。」

事緣一個月前的某一天, 我偶然經過滴水坊, 看到覺誠法師在依照師父上人傳授的秘訣嘗試烹調「佛光麵」豆漿湯頭。 他怡然自信的說:「就快試驗成功了!」相信馬來西亞的信眾很快就能吃到「佛光麵」。

如今一代高僧功德圓滿,得大自在, 他盡畢生之力弘揚的人間佛教,以及「佛光麵」所體現的菩薩精神,必將長留人間。

(原文刊於2023.02.11《星洲日報》副刊。)

 

專欄•感悟心

〈星雲大師心中, 沒有男人與女人之別〉

/蕭依釗

2500年前,佛陀提倡「四河入海,無復河名,四姓出家,同為釋氏。」正因為佛教擁有「人我共尊」的平等特性、心物一體的平等主張,佛法得以迅速地從印度流傳至世界各地,與當地文化相互融和、相互尊重。

星雲大師堅持不懈地在佛光山實踐佛陀的「平等」教義。五十多年前的台灣,比丘尼的地位不被重視,大師覺得有違佛教「平等」的精神,而且會削弱佛教的弘揚力量,因此提出了「四眾共有」的「平等」理念,實行「男女平權」、「僧信平等」。為了落實這個信念,他創辦了佛學院,讓有心學佛的男、女二眾,不論在家、出家,都能入學就讀。此外,他突破傳統框框,以制度保障僧俗二眾的平等權益,讓在家、出家「兩序」、「七眾」弟子在佛光山共創「六和僧團」,這是大師的偉大創見。

大師的另一創見,是提倡「師姑」入道。在佛光山的僧團,在家「師姑」、「教士」享有與出家比丘、比丘尼的權益,一樣承擔弘法大任。單就這兩項創見和創舉,就已奠定了星雲大師在現代世界佛教史上的地位。

由於古代的男權社會背景,世上幾乎所有的古老宗教倫理都是男尊女卑的。星雲大師敢於突破傳統倫理框框,需要很大的智慧和氣魄。即使是名重一時的達賴喇嘛,也難以推翻藏傳佛教只有比丘而沒有比丘尼的傳統倫理。當年達賴喇嘛訪問台灣佛光山時,驚訝於女出家眾比男出家眾多的現象。達賴喇嘛曾設立一個專門討論比丘尼成立的委員會,然而卻礙於傳統壓力遲遲無法定案。1982年,兩位女信徒在他的指示下到佛光山受具足戒。實際上,一直都有來自印度、尼泊爾、斯里蘭卡、越南、泰國的女信徒到佛光山佛學院修佛學,並接受完整的具足戒。佛光山儼然成為世界各地藏傳及南傳佛教比丘尼的取經聖地。

作為女性媒體人,筆者對一位佛教宗師有著如此開明的男女平權意識,感到特別好奇。在拜訪星雲大師時提出佛門男女平等的問題。大師的回答充滿禪意:「 我看不到男人,也看不到女人,我只看到人。佛也沒有男佛女佛,菩薩也沒有男菩薩、女菩薩。至於羅漢,過去都是男性的羅漢,後來就有人鳴不平,認為女性的羅漢也很多,為什麼不把他們列出來?佛光山倡導男女平等,所以佛陀紀念館有了女羅漢。社會講究平等,男女都是一樣,男人能擔當的事務,女人也能做。今天世界上的女總統、女首相多的是。不去區分性別比較好,心中也就沒有男人、女人。」

在大師心中, 沒有男人與女人之別, 只有平等的眾生。

(原文刊於2023.02.08《中國報》。)

2013年,蕭依釗代表本地藝術家李健省贈送版畫佛陀像給大師。

2012年,蕭依釗獲得星雲大師頒發「真善美新聞獎」。星雲大師與評審及各地的得獎人合影。

感悟心

《別再用一次性吸管了!》

/蕭依釗

今天收到朋友傳來「海龜鼻被吸管卡」的短片,朋友還加了一句:「我們應該停止使用一次性塑膠吸管!」

這是我的手機第五次收到這短片。

2015年,海龜保育專家在美洲發現一隻海龜的鼻子卡著異物,經過了數分鐘的努力才將異物拑出,這才發現原來是10公分長的塑膠吸管。專家將吸管從不斷滲出鮮血的海龜鼻孔裡拔出的畫面,震撼人心。這隻海龜,只是承受生存環境遭塑膠污染的眾多野生動物們的一個縮影。

救援短片在網上熱傳。也許是受短片影響,越來越多國家或城市決定禁用一次性塑膠吸管 。檳城和雪蘭莪兩州也宣佈将計劃追隨歐美先進城市逐步限制使用一次性塑膠吸管。

其實,先不說保護地球大環境,單單為了個人健康,也應該考慮停止使用吸管。據專家指出,用吸管吸喝飲料,會帶來以下害處:

1. 有證據顯示,海洋中發現的塑膠廢料,被海洋生物吃了下去,進入了食物鏈,也許最後會上人類的餐桌。所以塑膠不只會傷害海洋生物如海龜,最終也可能傷害人類。

2. 一次性使用的塑膠吸管,大多數是用聚丙烯做的。這種化學物質可能釋放影響雌激素濃度的化合物。若用吸管吸熱飲、酸性飲料,釋放化學有毒物質的風險更大。

3. 用吸管吸飲料,會把空氣吸入消化道,導致不適症狀,例如脹氣。

4. 時常用塑膠吸管喝飲料,可能會令人的臉上出現類似吸煙者嘴巴附近常有的皺紋。

5. 有色吸管經過染色,色料含有重金屬,對身體不利。

不過,必須提醒大家,在喝易拉罐飲料時,如不用吸管,請務必先用清水洗淨或濕巾抹淨易拉罐罐口,或者倒入杯子飲用,避免嘴對罐直接飲用。因為易拉罐可能受到鼠尿污染。馬來西亞已發生多起因用嘴對著喝罐裝飲料後導致器官衰竭的病例。

除了一次性吸管,專家也鼓勵民眾盡量減少使用其他塑料品,以避免加劇環境和生態污染。

我的一位醫生朋友完全不用塑料容器,連保鮮膜也不用。在他的家裡,只有玻璃或不銹鋼材質的容器。他認為,一般塑膠容器都不耐酸、油熱。即使是標明耐熱的塑料容器,只要裝油脂菜餚,就會溶出塑化劑。因此,只有避免塑料容器,才能確保安全無虞。

(原文刊於2018年8月9日《中國報》。)

感悟心

《長者宜靜養》

/蕭依釗

朋友阿佳來電訴說父母的情況:「我家倆老對於運動是唱反調的。老媽每天外出運動兩小時;而老爸不喜歡運動,喜歡躺在安樂椅上一邊喝茶一邊看報紙,興緻來時蒔花弄草,累了就在安樂椅上閉目養神。人人都說運動好,可我沒見到老媽的身體比老爸好,老媽膝關節還因為跑得太多出了問題,上下樓梯時膝關節異常疼痛,也蹲不下了。

「我都被搞胡塗了,我們做子女的,到底該不該鼓勵父母運動?」

我笑答阿佳:「西醫與中醫對運動持不同的看法, 平民百姓對這問題就難免分歧了。」

西醫認為,運動量越大,對身體越有益。世界衛生組織建議,高齡者需要一週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或慢跑。以及一週至少3次的平衡運動,而舉重之類的阻力訓練一週最少兩次。

西方研究人員對8.8萬名美國成人進行了9年的追蹤研究。研究結果顯示,幾乎任何運動量皆有助減低死於心血管疾病、癌症或其他死因的風險。運動量愈高,風險的下降程度就愈大。

但中醫認為,進入老年以後,人體陰陽氣血會以腎精的形式儲存起來。如果從事劇烈運動,就可能調用自己的精氣來彌補運動消耗,等腎精的儲備嚴重不足時,人就會突然出現體質下降。因此,老年人適合靜養,從而使得五臟的精氣彙合成腎精。腎精充足,老年人的體力和反應能力就會有較好的表現。但靜養不等於完全靜止不動。很多老年人因氣血不足,習慣天天躺著或者坐著,這也不健康。靜養的正確含義是,避免劇烈的運動和精神波動,代之以舒緩流暢的運動,保持精神安逸。

中國名中醫徐再春指出:「40歲前必須鍛煉,50歲前適當鍛煉,50歲以後要悠著點,多休息,60歲後不鍛煉、多保養。許多人做錯了。年輕時不鍛煉,老了拼命鍛煉,違反自然規律,結果把身體弄垮了。」

中國名病理學專家紀小龍主張,最好的保健就是順其自然。「咱們可以運動,但是不能透支。任何運動形式都有它最佳的頻度和幅度,好比說心跳,正常人1分鐘跳70下,你不能讓它跳120下、150下,那不是最佳的運動限度。運動的時候,不能超過身體裡細胞所能夠承受的限度。許多運動員都不長壽,因為他的運動強度超過了應該承受的頻度和幅度。就像蠟燭,燃燒得特別旺,生命一定很快就結束了。」

我相信,生命在於運動,人一定要運動,運動量視個人的年齡和身體狀況而定。我們的老祖宗早就提出「百練不如一走」, 所以我建議阿佳讓父母之間採取中道:結伴到公園或其它綠色植物較多的地帶行走,呼吸清新空氣,眼觀沿途風景,精神自在放松,有益身心健康。

感悟心

《別戴氣閥口罩!》

/ 蕭依釗

香港不幸成為最早被變種病毒株Omicron入侵的城市之一。第一個確診患者為36歲印度籍男子,他抵港後入住富豪機場酒店檢疫。檢疫期間,他佩戴無法過濾呼出氣體的氣閥口罩,更有一半時間打開房門未戴口罩。斜對面住客、62歲中國籍男子被傳染。

香港病毒專家袁國勇到酒店視察後說出的以下一番話值得關注:印度籍男病人戴氣閥口罩,是「自私的口罩」,因這類口罩噴出的空氣不能被過濾,當他開門取餐或倒垃圾時,含病毒空氣由房間散播到走廊,導致斜對面房住客感染。

戴口罩的用意:是給我們的呼吸系統立一道屏障,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因此 ,我們不宜戴氣閥口罩。

記得去年3月本地剛爆發疫情時,大家對口罩的認識不深,我見到一位相熟的法師戴氣閥口罩, 即直率的告訴他:戴氣閥口罩是自私自利的行為。 他連忙摘下氣閥口罩,充滿歉意的連聲說「罪過!」這氣閥口罩是信徒送他的,還告訴他是最有效防疫的口罩。

過後, 我在媒體上看到一位高官戴氣閥口罩出席公開活動。

最近陪朋友到診所看醫生,見到前台的一位助理竟然戴著氣閥口罩,我想她可能是沒有相關概念,當然也不排除可能是自私心態。

由於大多疫苗無法提供100%保護力, 戴口罩仍是防疫的必要手段。

中國據東莞市有個曾被媒體廣為報導的病例:有兩名學生未戴口罩經過一名新冠病毒感染者餐桌時,1秒「中招」!

中國的研究數據表明,健康人和新冠病毒感染者均未佩戴口罩,傳染概率高達90%;健康人佩戴口罩和新冠病毒感染者未佩戴口罩,傳染概率為30%;健康人未佩戴口罩和新冠病毒感染者佩戴口罩,傳染概率降至5%;健康人和新冠病毒感染者都佩戴口罩,病毒傳染率僅有1.5%;當兩者均佩戴口罩且有效防護距離大於1.8米,那麼傳染概率會降為0%。

很多人感染病毒, 是因為沒有正確戴好口罩。我們不但要選擇適合的口罩,更要戴好口罩。

馬來西亞衛生部建議:普通人要達到新冠肺炎病毒防護效果,要戴雙口罩──普通醫用口罩加上布口罩。你當然也可以戴N95、KN95、N 99 、KF 94 。

無論是醫用口罩還是其它口罩,千萬不要水洗。這些口罩中間有一層由聚丙烯制成熔噴無紡布,是一種超細靜電纖維,最大的特點就是擁有靜電吸附能力,可以吸附粉塵和飛沫。水洗會讓纖維失去靜電,也就失去了靜電吸附的能力。

此外,我們要隨身多備幾個口罩更換,口罩一旦被汗水或口沫浸濕就無法有效預防新冠病毒,宜立即更換口罩。

感悟心

《汽水對健康危害多》

/蕭依釗

曾遇見一位喝可樂成癮的男生。他把可樂當開水,一天喝五六支。自他離開了報社就失去聯繫,最近聽說他的牙齒都被腐蝕了,且罹患多種慢性病。

喝可樂會上癮嗎?可口可樂公司聲稱,飲料中的咖啡因不會讓人上癮,但專家認為如果你喝多了,就會增加上癮的幾率。

天氣悶熱,許多人, 特別是年輕人愛喝冰涼的汽水,消暑解渴、沁人心脾,讓人難以抗拒誘惑。

但專家提醒,汽水含大量的糖分和各種添加劑(包括果葡糖漿),有人長期大量喝汽水,喝出了糖尿病;有的人牙齒齊根爛掉。汽水中豐富的磷酸,還會影響鈣的吸收,使骨鈣流失。

除了汽水,營養學家也不鼓勵人們喝果汁、高嘌呤的啤酒、高熱量的咖啡和奶茶等含糖飲料。

美國多項研究結果顯示,長期飲用加糖飲料會增加代謝綜合症的出現幾率。有研究顯示,每天喝一罐會增加高血壓風險,即便一周只喝兩罐,也會增加罹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代謝綜合症是指人體發生代謝紊亂的病理狀態,風險包括腰圍變大、甘油三酯偏高、好膽固醇(高密度膽固醇,HDL)偏低、高血糖、高血壓等。

美國營養學家貝茲(Melanie Betz)指出,汽水等含糖飲料通常會添加致危份量的糖。這些糖可能造成心臟病及其他健康問題。「長期喝可樂、一般果汁、水果潘趣酒(Fruit Punch)、甜茶、其他含糖飲料可能導致腎結石。」

營養師勞森(Clara Lawson)提到果汁和咖啡時說:「天然的水果富含營養、纖維與強力的抗氧化劑,但不幸的是,果汁會消除水果所有的營養與擴物質,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糖份和卡路里。

「一杯糖份有限的普通咖啡對健康有益,但若是加了大量奶油、鮮奶油、糖漿的咖啡,年長者應該要避開。」

更令人擔憂的是, 法國的一項研究發現,每天攝取100 ml (毫升)汽水或果汁,罹患各類癌症風險就會提高18%,其中罹患乳癌風險升高22%。喝一罐裝汽水(一般約330 ml)就已經超標了 。

這項研究報告指出,導致癌症風險升高的最主要因素,就是飲料中添加的糖。高糖分飲料是肥胖和體重增加的風險因素,而肥胖本身就是致癌因素之一。另一個可能則是添加劑,例如:4-甲基咪唑(4-MEI)。

喝什麼水最好?相信很多人都知道答案:白開水最好。

我們的身體不能缺水。健康成年人每日應喝1500~1700 ml(約7~8杯)水。但每次飲量不可過多,應分多次少量為佳。

(原文刊於 2021. 11. 20 《中國報》副刊。)

感悟心

《早餐,你吃對了嗎?》

/蕭依釗

一位旅居台灣的朋友透露,她最近便秘,聽學姐說冰奶茶是「通腸神器」, 就去附近的早餐店買了一杯大冰奶, 喝下後果然就拉肚子了。

她說, 台灣人戲稱早餐店的大冰奶為「地表最強瀉藥」。

冰奶茶為何有如此效力?我對此十分好奇。於是上網搜尋資料。 台灣食藥署證實了「大冰奶」的四大原料——冰塊、奶精、鮮奶、茶水有通腸效果。

食藥署說明原因如下:早晨腸胃還未完全甦醒,如喝下大量冰涼飲品,腸胃突然受到「冰」的刺激,自然就會收縮蠕動,如果腸道有堆積糞便,自然也會開始把糞便往下擠。

奶精通常是椰子油、棕櫚油等飽和脂肪酸做的,一早胃部接收過多的脂肪,很容易消化不良造成拉肚子。此外,70%的亞洲人有乳糖不耐症,鮮奶會引起他們腹脹、腹痛、腹瀉等症狀。

茶葉中富含的單寧酸,易與鮮奶中的蛋白質凝結成塊,不易消化,還可能引發腸絞痛。

以上四種原料組合成「大冰奶」後,通腸效力自然加倍。

換個角度思考,我們可以確定,冰奶茶不是健康的早餐飲料。

大家都聽過這話:「早上吃得好,中午吃得飽,晚上吃得少。」但早餐要怎樣吃才算吃得「好」呢?我們真的吃對早餐了嗎?

據專家說,現代的人20%不吃早餐飯;70%不懂如何吃好早餐。

不吃早餐、不當的早餐飲食習慣、食物搭配不當或選擇不當,都會損害你的健康。

起床後宜先喝一杯溫開水,令腸胃甦醒, 並補充睡眠時消耗的水分。然後做20~30分鐘伸展運動,讓身體充分「醒來」後再吃早餐,會更加有利健康。

很多朋友為了減肥,早上只喝喝果汁或蔬菜汁或水果,這其實是不太好的。早餐吃熱食才能保護胃氣。早晨人體肌肉、神經及血管都還沒有舒張,如攝入冰冷的飲食,必定會影響微循環,導致血流不暢。

很多中老年朋友習慣喝點粥加鹹菜,而年輕朋友則習慣以牛奶加雞蛋來解決早餐,這兩種配搭都會造成營養不足的問題。

相反的,有些朋友早餐吃得過量,大量攝入高蛋白、高熱量、高脂肪的食品,比如奶酪、漢堡、熱狗、培根、油條等煎炸食品,但過於豐富的早餐其實會加重腸胃負擔。

健康的早餐宜依照營養均衡的原則,選擇易消化吸收,纖維質高、低脂低糖的食物為主。一種主食加牛奶或豆漿、蔬菜、雞蛋,不宜進食太過油膩、煎炸、乾硬或刺激性大的食物,也不宜吃得過飽。

營養學家推薦兩種早餐配搭:1.牛奶燕麥粥+雞蛋+炒菜、2. 蔬菜+全麥麵包+牛奶+堅果。有乳糖不耐症的朋友可用豆漿取代牛奶。

朋友,儘管你生活節奏忙碌,也要注意吃健康早餐哦!

感悟心

《別把柑皮扔掉了!製成陳皮就是寶》

/蕭依釗

蕉柑,半個世紀以來一直是本地華人在農曆新年期間向親友拜年時少不了的年禮以及祭祀神明的供品。

近十年來,本地年貨市場上,除了焦柑,也出現其它種類的柑,包括蘆柑、金柑及椪柑等。

去年農曆新年,朋友欣喜的在超市發現產自台灣的「有機椪柑」,她一口氣買了10箱,並送了一箱給我。吃了清甜的果肉後,剩下的果皮橙紅艷麗,不忍丟掉,想到既然號稱「有機」,理應是不含農藥的,何不嘗試製作「陳皮」。

我先把柑皮用清水洗淨, 然後放在太陽底下曬幾天,曬乾後,切成一小片一片,用玻璃罐密封存放。

我知道我這種簡單的製作法並非正統的製作「陳皮」之道。「陳皮」講究的是一個「陳」字,就是要存放得長久一些,經過歲月的沉澱有一股陳舊之氣,即獨特的芳香氣味。據《本草備要》記載,3年以上的柑皮才能叫「陳皮」。陳皮放得越久,香味越濃。據說有藥店珍藏的名貴陳皮甚至存放了上百年。

我把自己第一次嘗試製作的「陳皮」全贈送給了一位方外之交。因為他常以陳皮加其它藥材煮水喝,例如:陳皮生姜水、陳皮紅棗水、陳皮菊花茶和陳皮檸檬茶。

他說,這些茶飲可以益氣養心、理氣開胃、消暑解郁。而他是受到他的師父的影響, 庵堂裡常備陳皮。不管煮什麼,加入陳皮,味道就變得醇香了。

他指出,古人云:「百年陳皮,千年人參。」陳皮是中華飲食文化的精華, 但現代華人不懂得也不珍惜陳皮的好處,也許是因為陳皮太容易取得的緣故。

我是其中一個不珍惜陳皮的人,依稀記得幼時見過老祖母把曬乾的陳皮用鐵線串起來吊在木柱上,煲紅豆糖水等甜湯和熬煮老火湯時都會加點陳皮,但現在我既不煮糖水也不熬老火湯, 一日三餐簡單料理填飽肚子就行了, 所以就沒用過陳皮。

為了瞭解陳皮的好處,我特地去請教一位中醫朋友 。他說,陳皮藥用是一絕。陳皮性溫,加入任何藥方中,都能起很好的協助作用。惟他主張向可靠的中藥店買陳皮, 功效較佳。

他列舉陳皮的一些好處:

1.陳皮能夠理氣、化痰,非常適合濕痰、寒痰咳嗽者、支氣管炎患者。
2.陳皮加荷葉煮水可降血脂。
3. 陳皮能行脾胃之氣,有養脾健脾的作用。
4. 胃脹腹脹時,喝陳皮煮水,脹悶感會消失。

但他提醒:胃熱、熱咳及陰虛或氣虛的人不宜食用陳皮。

一片陳皮,竟然有這麼多的保健效果!

往年我們丟棄了多少柑皮啊 ! 明年農曆新年吃柑時,就別再隨手扔掉柑皮,把它製成陳皮就是寶了 !

Page 1 of 41234»

网上表格

  • 助學計劃
  • 護苗計劃
  • 慈心祝福
  • 社會關懷

最新文章

  • 「社會關懷」個案之〈抗癌是條漫長路〉
  • 〈再度送米給老人院〉
  • 「社會關懷」個案之〈遺孀獨力撫養子女〉
  • 〈悼念祝福使者陳樹坤老先生〉
  • 〈白米價格高,老人院缺糧〉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