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stwishes 祝福文化 -
  • 首頁
  • 助學計劃
  • 原住民孩子
    • 護苗使者
      • 簡介
      • 護苗使者名單
      • 914勞勿探訪團
      • 824文冬探訪團
  • 專欄
    • 感悟心
    • 情自在
    • 常關懷
  • 慈心祝福
  • 社會關懷
  • 簡介
活動•祝福文化活動•資訊

【张进讲座活动报导(佛光文教中心)】

/黄舒彦
“抑郁症最大的危害,是放弃和自杀。
“抑郁症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它有一个完整的循环过程,从发生、发展到痊愈这个过程,就像感冒一样,即使不治疗,一段时间就能慢慢地康复。
“但是,抑郁症和感冒不一样,感冒可能是三两天短时间就能好,而抑郁症慢则好几年,很多人因为撑不过这段时间就自杀了。”
中国著名媒体人张进通过《如何防止抑郁症——信心还耐心》讲座,讲述自己在患病时领悟到信心和耐心对抑郁症患者的重要性。
讲座于1月12日(六),在八打灵佛光文教中心举办,主办单位为祝福文化、孝恩集团、马来西亚佛光山,星洲日报为媒体伙伴。
活动吸引了近两百名听众出席。
张进表示,自己得抑郁症时并没有发现自己病了,一直到痊愈以后才慢慢地在经验中领悟到病患是可以有信心和耐心去对抗抑郁症。
如果认识并了解抑郁症,那么就会知道抑郁症不可怕,再加上医学的治疗,获得了信心和耐心后,只要坚持下去就有机会痊愈,也就不会走上自杀的道路。
如果没有得抑郁症,张进觉得自己可能一辈子就在媒体上走完了。他患病痊愈后写了很多文章并把经验写了《渡过》,反响极佳。读者曾给张进写信,原意用作宣传作用的公众号慢慢成了读者分享经历、诉苦、互相鼓励的地方。
张进认为要治疗抑郁症首先需要对其有基本的了解,然后针对病因寻找治疗方法。他从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三方面,说明抑郁症如何产生及可以如何治疗。
“抑郁症就是大脑生病了。”他说。
生物原因即脑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神经递质)的细胞出问题了,因此药物治疗很重要,但只能起60%的效果。因此在治疗抑郁症时还要结合心理和其他因素才能有全面的效果。
心理原因必须进行心理治疗。他在寻找心理师咨询过程,花了好长时间,但是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帮助。痊愈后他学习心理学,并考得国家颁发的国家咨询师证书。
病患在患病时会觉得茫然及不知所措,难以得到专业的帮助,痊愈后也会面临找工作及生活问题。张进认为这些病患都需要陪伴者,而『陪伴者计划』就是“抑郁症老患者带新患者”,主要目的是给予病患社会支持。
『陪伴者计划』实行不易,张进感慨地表示自己至今只培训到53名陪伴者。陪伴者有四个条件,其中包括:曾患抑郁症、愿意学习、有爱心并且具备一定随机应变的能力,即不但有智商还得具备情商。
『陪伴者计划』不但可以弥补社会医疗服务不足之处,还可为痊愈的陪伴者提供工作机会维系日常生活,并从工作中找到自身的价值感。
简言之,抑郁症病患要了解抑郁症及其发病的规律,再从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三方面着手,同时加强社会支持及提升身体的锻炼。患者只要明白“抑郁症肯定能治好”就会有信心去对抗。
“抑郁症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并在漫长的时间里逐渐形成”。因此抑郁症痊愈需要时间,病患得有耐心,还要坚持。“没有奇迹,只有努力”,坚持到底就能看到希望。
#张进抑郁症讲座
#祝福文化活动
20190112_212819 20190112_200103 20190112_211303 20190112_212804
 

活動•祝福文化活動•資訊

【张进讲座活动报导】

/黄舒彦

“抑郁症是一种病,一种真实的疾病,不仅仅是想不开和不高兴。

“抑郁症有高度的特异性,可以说每个患者都不一样。如果认为自己有抑郁症,一定要寻求医生的帮助,确诊病况非常重要。”
中国资深媒体人张进,昨日在《从自渡到渡人:一位抑郁症康复者治愈和辅导他人的故事》讲座中,语重心长地强调抑郁症确诊的重要性。
张进是次前来演讲,是受祝福文化之邀,联办单位尚有孝恩集团、马来西亚佛光山,星洲日报为媒体伙伴。
讲座在蕉赖孝恩馆举办,吸引了近两百人前来出席。
张进本身也曾是一名抑郁症患者。他通过讲座,讲述了自己从面临抑郁症,治疗过程,直到康复后进入辅导工作的心路历程。
他说,抑郁症信号型症状包括了,一、睡眠障碍——患者一般难以入睡,或睡着后夜半惊醒;二、快感缺乏或兴趣狭窄——尽管生活中充斥着快乐的事,却无法感到愉悦;三、能力下降——患者会逐渐变得不想干活和见人,没有兴趣参加聚会;四、记忆和注意力下降,阅读时无法抓到重点。
张进表示,即使同是抑郁症,但是每个人表现的方式会不一样,因此并没有办法依靠一个准则判断和治疗每一个人。
张进患病时的治疗过程并不顺利,他换过医生、换过11种药,却没有明显的进展。他表示,那是因为“病情比较复杂,一开始就被误诊”。
他的症状比较特别,属于“双向情感障碍”,因此后来发现自己“注意力变集中了”、“体力精力恢复了”、“可以开口说话”时,一度以为是康复的迹象;然而他却被医生告知,其实是抑郁和躁狂交替发作。实际上,他不过是从抑郁转向躁狂。
“药物治疗也很重要,许多病患因为不清楚是什么药而不敢吃,导致病情拖延。”
张进痊愈后开始研究自己吃过的药物,并通过观察医生如何看病和采访病患,慢慢地提升对抑郁症的了解,厘出抑郁症的产生。
“我从三方面切入研究,即生物、心理和社会。”
他说,生物因素和大脑功能有关,最基本的是神经递质理论,即和脑细胞之间传递信息有关。
“人通过信息传递而产生情感、意志、情绪等等各种行为。如果信息传递不出去,就会发生抑郁;如果信息传递得太多,就会变得躁狂。”
他表示,身体上的血清素、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都有传递信息的功能,但又不尽然相同。血清素有助于产生快乐;多巴胺则管理情绪、激情和机器等,科学研究热恋时期会高度分泌多巴胺,让人变得忘我和无私;去甲肾上腺素不足,则会导致缺乏活力、兴趣和记忆力。
“抑郁症是一种精神疾病,这和人的心理因素相关,而心理又和大脑相关。
“如果一个人的内心充满矛盾、冲突和各种负面情绪,这些因素会影响生理及身体各部位,最终导致抑郁症症状的出现。
他点明,性格和情绪都与原生家庭相关;个人的成长背景也扮演了一定的角色。
“社会因素所产生的生活压力及痛苦,如遭受失败和挫折等,都会影响生理,进而导致心理因素。”
张进总结:“抑郁症是三个方面的共同结果。”
他说:“任何精神疾病,都是在漫长的时间里逐渐形成的。”
因此,张进认为,精神疾病的治疗也同样需要时间,不可能在一两天内就能痊愈。同时,每个人也会因自身情况相异,而需要不同的康复时间。
“病患除了靠药物和个人意志,也需要社会大众的支持。
“抑郁病并不可怕,只要有正确的认识,了解病症的来龙去脉,建立自信,并寻找适合自己的治疗方式,坚持下去就会有希望。”
错过了这场讲座的民众,可前往1月12日(六)晚上8时,在佛光文教中心举办的《如何防止抑郁症——信心还耐心》,张进将进一步与大家分享他对抑郁症的研究。
入场免费,无需登记。
20190109_201614-1
讲座由祝福文化义务执行长萧依钊亲自主持。
20190109_201902
张进通过讲座,讲述了自己从面临抑郁症,治疗过程,直到康复后进入辅导工作的心路历程。
20190109_220928
孝恩集团对推动社会关怀的活动向来不遗余力。右为集团董事经理朱兆祥。20190109_200522-1
讲座吸引了近两百人出席。
資訊

阿尼的歌─ 平靜的力量

文:蕭依釗
我喜歡阿尼瓊英.卓瑪的歌。 每次心浮意躁時,聽她的歌,心情總會很快沉澱下來,因為她的歌聲裡有一種平靜的力量。
這位尼泊爾參禪詠唱者的歌聲純淨、空靈,不帶一絲凡塵的浮躁和喧囂。
佛教界和藝術界對瓊英.卓瑪的歌曲評價極高:天籟之音,蕩滌心靈,啟迪智慧,澄澈開悟……
瓊英.卓瑪是一位充滿善心智慧的覺悟者。她除了巡迴演唱梵音、弘揚佛法,也將演唱及唱片版稅收入用於辦學和行善,創辦了尼泊爾尼眾基金會和專收孤女的阿尼度母學校,並且開設洗腎醫院等。
2014年初,天鵝牌慈善基金創辦人邵美蓮訪問尼泊爾時,邂逅了瓊英.卓瑪。
大約3個月後,邵美蓮想在吉隆坡辦一場瓊英.卓瑪慈善演唱會,為她的學校和醫院籌款。她邀請瓊英.卓瑪來吉隆坡,並且拉了我去見瓊英.卓瑪,一齊討論演唱會的細節。那幾天,我倆陪同瓊英.卓瑪拜訪佛光山、逛街市……。就這樣,我和阿尼成為了好友。
2015年4月25日,尼泊爾發生了8級大地震,傷亡慘重。我擔心阿尼的安危,不斷撥她的電話、發手機短訊和電郵,均如石沉大海。
兩個月後,我和佛光山覺誠法師等到尼泊爾賑災。幾經波折,我們終於見到了瓊英卓瑪。
笑容依然溫柔,但眼神失去了光采,全身都透著疲憊。阿尼忘我地救災,她的身子因受不了長時間的不眠不休,幾乎要垮了。她自我調侃說:“我的頭腦與我的身體分開了!我的頭腦告訴我,不能停下!要趕快!但我的身體不聽指揮,跟不上 。”
她把國外朋友的捐款和賑災物資,都送去災區,沒有給自己的醫院和學校留一點。其實,她的學校也在地震中坍塌了,亟需要外援。
這位好友的大愛無私和捨己精神,令我深深感動。我擁抱了她一下,並保證:我一定盡力協助演唱會,希望它能籌募到足夠的善款。
8月23日,瓊英.卓瑪再次來到吉隆坡,主講“地震.因果.慈善”,為1月初的演唱會宣傳。
當她在講座會上詠唱《藏傳大悲咒》時,那以充滿慈悲和能量的殊妙嗓音,融化了現場的每一顆心靈。許多人靜靜地流下了眼淚。
歡迎出席2016年1月3日在國家文化宮的“寧靜心” 演唱會,讓瓊英.卓瑪平靜的詠唱,純淨靈性之歌,引導您進入最深沉的內在,找到自己的寧靜心。
(作者是祝福文化基金會義務執行長、祝福文化網總編輯。)
(祝福文化基金會義務協助阿尼瓊英.卓瑪慈善演唱會的文宣。)
阿尼瓊英.卓瑪慈善演唱會
主題:寧靜心
2016年1月3日(星期日)    8.00 PM
Istana Budaya  KL
[embedyt]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lZhVLQv980[/embedyt]

資訊

《走過日據》

《走過日據》《走過日據》在中國出版

血色歷史不能遺忘

/蕭依釗(祝福文化總編輯)
 
《走過日據─121倖存者的泣血記憶》,不僅引起社會的關注,也得到馬中兩國歷史學者的高度肯定。
中國暨南大學出版社將在8月中舉辦的廣東省“南國書香節”推介《走過日據》。
《走過日據》獲得中國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評選為“‘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同時,又獲得中宣部評選為“紀念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重點出版物”。
據中國朋友說,外國作者的作品入選“國家重點出版物規劃項目”、 “國家級的重點選題”,是非常罕見的,這反映了中國有關方面的重視程度。
有一些朋友問我:為何會想到要出這樣一本書?
我的答案是:“1941年底,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迅速佔領了馬來亞等地。 日軍佔據馬來亞期間,犯下的暴行罄竹難書。
“戰後至今,日本右翼政客一直企圖掩飾,甚至美化日本軍國主義者的滔天罪行,令亞洲鄰近國家的人民,特別是華人和韓國人氣憤難平。
“日本當局竄改歷史教科書來掩飾日軍在二戰中的暴行固然令人不齒,但馬來西亞官方的歷史教科書竟也對日軍的侵略輕描淡寫,對日軍的滅絕人性的罪行更是隻字不提。
“由於撰寫本國歷史者對某些政治勢力的妥協,對日據吋期的歷史事實進行顛來倒去的修訂或刻意扭曲,以致年輕一代完全不清楚那段日軍鐵蹄蹂躪下血跡斑斑的歷史。
“我們深信,一個民族的歷史記憶建構了這個民族的精神氣質。儘管記憶慘痛,但我們決不能讓軍國主義者的暴行,以及蒙難者的血淚冤屈被淹沒在歷史霧靄中。只要我們努力,歷史,是不會泯滅的。”
這其實是我在這本書的序文中寫的幾段話。出版的緣由還夾雜著我個人的經歷。
1987年,我到日本參加3個月研習計劃期間,日本新聞協會帶領我和14位東盟國家記者參觀距離1945年原子彈爆源300公尺的廣島和平紀念公園及和平紀念資料館。當時一位日本記者朋友邀我寫一篇觀後感。我在文中表達了這樣的觀點:一、凡是愛好和平的人都應該反核;二、原子彈受害者固然值得同情,但禍源是軍國主義政治野心者。而且日本人民也應該去了解在二戰期間受侵略國家的平民在日軍暴行下的悲慘情況。譬如,他們在參觀廣島和平紀念資料館之後也應該去參觀哈爾濱市侵華日軍第731部隊罪証陳列館。譯文在日本報紙刊登之後,有幾名讀者投函責罵我。日本學校歷史教育已成為有效的洗腦工具,使很多日本人相信了被歪曲的歷史,不能接受不同的聲音。當時我就決心要使用媒體力量挖掘更多歷史事實,讓歷史真相重現於世人面前。
5年前,我終於尋訪到祖母生前惦念的一位同鄉。她是從日軍屠刀下、從死人堆裡爬出來的。然而,這位90歲老人已帶著日軍暴行血證──斑駁的刀疤去世了!
這位長者的逝世,給我很大的衝擊:如果不及時行動,以後就再也找不到日軍屠殺無辜的見證者了。
為了留下這一段歷史的雪泥鴻爪,4年前,時任集團總編輯的我策劃了“日軍鐵蹄蹂躪下倖存者口述歷史”的採集工作,並且委派當時的星洲日報文教部記者戴麗佳、張德蘭、趙雪芬、陳莉莉,分頭到全國各地去採訪經歷過日據時代的倖存者。
在多位文史研究者、星洲日報駐全國各地的採訪主任和記者們的支援下,4位記者以一年多的吋間,尋找和走訪了近150位年逾八十的倖存者,由於一些倖存者記憶力嚴重退化、無法記起當年的遭遇,記者只能記述了當中121位的回憶。
之後,我和文教部同仁的工作繁重,只能斷斷續續地抽空查證和補充一些歷史事件的資料。幸好得到作家廖宏強和文史研究者李寶鑽替我們梳理文稿、
修訂謬誤、撰寫引言,文史研究者林青青協助校對文稿。
在修改記者的初稿時,倖存者的悲慘遭遇,不記得多少次令我熱淚盈眶,不忍看下去……。
我禁不住思索一個問題:為何日軍這麼痛恨華人?除了他們的殘暴成性,還因為當年的馬來亞(現在的馬來半島和新加坡)華人慷慨捐錢支援中國抗日,同時許多青年華僑回祖國參軍抗日,包括著名的南洋機工,這些支援大大加強中國抗日的力量。因此,成千上萬的華裔也就成了不義之師的洩憤目標!
日軍一入侵馬來亞,即採取分而治之的戰略,拉攏馬來人,迫害華人。這種狡詐的手段,令華人面對雙重苦難──一方面受到日軍的殘害; 另一方面,還要面對一些不時突發的零星種族衝突。
我心裡有一個強烈的願望:希望現代的中國人也能看到這本書,讓他們知道,二戰時期,在中國人民受到日軍鐵蹄蹂躪的時候,南洋的華人也因為支援中國抗日而受到殘酷的迫害。當時中國老百姓還有國民軍和中共抗日游擊隊可以依靠,但馬來亞的抗日游擊隊勢力太弱,華人簡直無依無靠,任日軍宰割。天地之大,卻無逃生之處。
我們向中國朋友表達了這意願。暨南大學出版社很快表示願意出版《走過日據》。時任出版組主任的葉偉章立即發出了授權書給暨大出版社,無償授權他們在中國出版《走過日據》。
暨大出版社選擇在一年後,即紀念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出版這本書。令我們欣喜的是,《走過日據》獲得中宣部、中國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的重視。
在暨大出版社與華僑華人研究院最近聯合承辦的“華僑華人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學術研討會上 ,《走過日據》獲得來自新加坡、菲律賓、日本等國著名學者的讚譽。
暨南大學彭偉步教授高度肯定了《走過日據》的歷史價值:“這本書之所以引起關注,不僅因為今年是二戰結束70周年,此書的出版因此有特別的意義,而且此書質量很高,為讀者建構抗戰的共同記憶,深入了解南洋華人支持中國抗戰所做出的貢獻,以及對華人當時艱苦的生活提供豐富且鮮活的第一手材料。海外華人抗戰史是中國抗戰歷史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一部波瀾壯闊的海外華人反抗日本侵略的史詩。當前有一些著作反映華人抗戰時的生活,但由於缺乏第一手資料,因此不夠真實,深入。其實許多中國學者一直重視海外華人社會的研究,但是因為資料和角度的原因,無法書寫原生態的華人史。此書的出版,希望能開啟中國海外抗戰口述史的書寫,為讀者創建更真實、開闊的華人歷史圖景。”
《走過日據》的歷史和社會價值也獲得馬來西亞學界的肯定,在歷史學者安煥然的推薦下,榮獲韓江學院2014年金帆圖書獎評審推薦獎。
作家廖宏強在序文中說:“倖存者們的回憶,都是血和淚的歷史見證……。過去的錯誤可以原諒,但是不能忘記,因為歷史是一面鏡子。”
121位倖存者靈魂深處最真實的聲音、最傷痛的記憶,重構了日據時期那段幾乎被塵封的血色歷史,還原歷史真相。
歷史是不會泯滅的,也不能被遺忘。

資訊

“凈世慧音”佛曲演唱會

Concert2015_poster_Final_Press-01

黃慧音
“凈世慧音”佛曲演唱會
2015年7月30日-8月3日

集音樂創作、作曲、編曲及演唱者於一身的馬來西亞音樂人黃慧音,將在吉隆坡國家劇院獻出生平第一次的演唱會。
作品唱頌包涵中文、梵文、巴利文、藏文、英文,日文等七種語言,慧音的佛樂,傳遞到了很多個國家,特別是中港台。
低調,簡單生活,精進修持,把所有的專注力都放在創作佛曲上,因此慧音的歌聲和音樂,有著真善美慧的光明,有著淨化人心的力量。
18年來她一直都在幕後默默耕耘,她決定走出來踏上舞臺,繼續她藝術弘法的願景。歡迎你來看黃慧音精心製作的“淨世慧音”,一起在佛曲梵樂裏感悟祥和的意蘊,清淨的人生,自性的圓滿。
concert_flyer_final_outline

資訊

巨型經典芭蕾劇《舞姬》即將公演

La Bayadere_Poster_OL_FA_080415.indd
芭蕾舞劇《舞姬》
7月25日 8.30pm
7月26日 3.00pm
吉隆坡國家劇院 Istana Budaya
馬來西亞“舞之耕”和馬來西亞舞蹈協會攜手傾全力,邀請3位美國頂尖芭蕾楚翹擔任名著《舞姬》的領銜角色,同時也邀請澳大利亞芭蕾舞團的前主要舞蹈員擔任國王,德國漢堡芭蕾舞團獨舞舞蹈員擔任銅偶和馬來西亞國家藝術學院的舞蹈系主任擔任Joseph Gonzales大祭司角色。此外還有6位日本職業舞蹈員和55位本地舞蹈員參與,陣容之大,前所未有。
《舞姬》簡介
《舞姬》,又稱《印度寺廟的舞女》,改編自印度著名詩劇《莎恭達羅》,原劇的編導是俄羅斯學派的奠基人彼季帕。《舞姬》是古典芭蕾舞最輝煌時期俄羅斯古典芭蕾的一部經典作品。它的出現比《天鵝湖》還要早,對世界芭蕾的發展起著十分深遠的影響,許多芭蕾經典作品都是在其基礎上而變化衍生過來的,堪稱世界芭蕾的奠基作品之一。《舞姬》的音樂使古典芭蕾迎來了交響芭蕾的時代。
《舞姬》被芭蕾舞界稱為難度最大的芭蕾舞劇,也是考驗一個芭蕾舞團實力的劇目。複雜的戲劇性與難度極高的舞蹈技巧尤其考驗著編舞者與舞團的藝術實力。《舞姬》中的獨舞、群舞設計得非常漂亮。群舞如行雲流水,獨舞曼妙靈動。

Continue reading
資訊

“从中医学的角度看长者的保健之道”讲座

00061_health_TCM talk

【活動資訊】

“从中医学的角度看长者的保健之道”讲座

日期:4月11日(星期六)
时间:下午1时
地点:拉曼大学双溪龙镇校区底层KAG02(Lecture Hall 1)

主讲人:王兴华教授
联办单位:拉曼大学 & 长乐集团(Aged Care Group)
免费入场,名额有限,有兴趣者请尽早报名。如欲报名/查询,欢迎致电010-213 5023。
更多詳情,請瀏覽三樂網。
資訊

人間福報【資深媒體人 蕭依釗 放下新聞前線 竭力播下慈善種子】


307045_213242
307045_213243
蕭依釗身為資深記者,採訪過許多名人政要,包括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總統馬英九。

人間福報【資深媒體人 蕭依釗 放下新聞前線 竭力播下慈善種子】報道鏈接

文/記者阮愛惠

曾任馬來西亞星洲媒體集團、世華媒體集團執行董事兼總編輯的蕭依釗,二○一三年四月一日起,決定提早和公司解約,告別三十六年的新聞編輯台生涯,全副心力投入慈善文教的工作。
未臻耳順之年、健康狀況良好、馳騁新聞沙場戰備力猶圓熟飽滿,蕭依釗卻決定離開新聞前線,到底為了什麼?
她淡淡地說:「世事無常,媒體生態一直在變,應該是放下的時候了。放下才能再拾起。我覺得俗語說得好:『待有暇而讀書,則永無讀書之時;待有餘而濟人,則永無濟人之日』,所以我決定轉換人生跑道。」
蕭依釗是馬國傑出的華文新聞工作者,屢獲國家新聞學院頒發最優秀記者獎,二○一二年也得過台灣「第四屆星雲真善美新聞傳播獎」海外地區傳播貢獻獎。她有一支健筆,擅寫評論及報導文學;她熱愛文化研究,任職《星洲日報》文教部主任期間,不但深耕中華文化園土,更創辦了「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多年來不只帶動馬國華文創作的潮流,更促進馬國華文文壇和世界華文文學圈的接軌。

Continue reading
資訊

誠摯哀悼施寄青

IMG_0362
誠摯哀悼台灣知名女作家施寄青驟然離世。

生命中總會有太多令人措手不及的事。上週,祝福文化總編輯蕭依釗才收到相交多年的施寄青寄來兩本新書《當頭棒喝》及《續·當頭棒喝》,未及致以謝意,卻突然傳來如此令人哀痛的噩耗。

書末,施寄青留了一句話,願與大家共勉之:

“很多人問我輪迴的目的是什麼?
我想是要我們從中學習愛人、負責、獨立。”

資訊

人生有愛 一切都美

006

Page 1 of 51234»...Last »

网上表格

  • 助學計劃
  • 護苗計劃
  • 慈心祝福
  • 祝福贫困家庭/個案

最新文章

  • 《在如畫的靜謐中,我們都曾醉過》
  • 還有350個孩子等待著您的援助!
  • 「窮人的福音」給東海岸山區原住民送糧
  • 祝福文化助學團 在仰光探訪了500名孩子
  • 緬甸少兒護佑中心以嘹亮歌聲歡迎祝福文化探訪團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