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stwishes 祝福文化 -
  • 首頁
  • 助學計劃
  • 原住民孩子
    • 護苗使者
      • 簡介
      • 護苗使者名單
      • 914勞勿探訪團
      • 824文冬探訪團
  • 專欄
    • 感悟心
    • 情自在
    • 常關懷
  • 慈心祝福
  • 社會關懷
  • 簡介
助學計劃•原住民孩子

《天未亮,就出發》

#2019祝福文化婆羅洲助學團

/葉偉章

睡了兩個小時,就往機場去。

夜半四點,天未亮,但一路上都有好些車子。是因假日,所以現下才返家,抑或都市人都得早起討生活呢,我無聊地胡思亂想著。

這趟是到婆羅洲的「希望之山」,一所由教會成立的原住民孩子寄宿學校。兩天一夜的行程,說緊湊似乎不,說輕鬆好像也不全然。

飛往古晉的班機稍微延了些。一個小時五十分鐘的航程,剛好小憩一會兒,抵達時與新山、詩巫,以及原就在古晉的團員們會合。

————————————————————

我並不是第一次到「希望之山」,距離上次,應該有七、八年吧?當時是以記者身份隻身前往,還在他們的教職員宿舍住了一宿。

古晉的祝福使者李漢仁先生替我們租了個大巴,其實不止交通,我們在古晉的膳食也全都由他安排,還有採購要送給學生的食品、文具等,真心感謝他與親友出錢出力促成這趟婆羅洲行。

巴士行駛了兩個小時,才抵達印尼邊陲關卡,時已近午。為免我們帶著大量食品、衣物、文具,不能過關,因此我們在巴士上先把這些物品分裝,每位團員提兩袋,當成是個人物品,抵達學校時再回收整合。有位團員在我身旁耳語:「沒想到要送東西都不容易。」我笑了笑,習慣就好,我說。

相比我上次過來,馬來西亞海關建築依然陳舊,倒是印尼關卡建築修葺美化了。

蕭依釗走在前,我墊後。她向來擅於應付海關,所以當官員質疑為何那麼一大群人前來邊陲小鎮時,她成功令官員相信我們是去送禮物給貧困學生。

印尼海關雖豪華,卻只開了一個櫃檯,想來是未料到會有那麼一團人同時過關,所以耗了不少時間。

由於馬來西亞巴士不能進入印尼境內,過了印尼海關後,47位團員分乘一輛麵包車及一輛小巴士。小巴士裝不完這許多人,過道上備有幾張塑膠椅,像路邊看戲加凳似的那般自然。

巴士沒有空調,車窗開了以後,外頭沙塵乘風而入;沒有窗簾,艷陽霸氣地照射進來,坐在近邊地團員躲無可躲地被它箝制著。

巴士在小路上巔簸半小時後,我們抵達了「希望之山」。

負責照顧學生起居飲食的義工們早已為我們準備了午餐:炸木薯、三種不知名的野菜、印尼傳統發酵食品丹貝(tempeh),還有一鍋清甜的香蕉花湯,佐以米飯。不知是否太餓,如此簡單的食物也備覺美味。我嗜辣,其實只要配上那略帶酸味的辣椒醬,光是米飯我也會覺得好吃。

用過餐後,我們到學校活動中心進行發放儀式。學生們為我們表演了達雅族的迎賓舞,我自是無暇觀賞的,分配著團員把毛巾、襪子、果凍、原子筆、顏色筆……分成150餘份。沒有袋子,團員們就用毛巾把東西都包起捆著,於是就成了一份既環保又美觀的禮物。不得不佩服團員們,這過程縱使大家都有不同的想法,但總能迅速取得共識。短短十來分鐘,就都處理好了。

我們請學生們出列,團員們把禮物一一送上。一朵又一朵笑容,在學生們的臉上陸續綻開,相續蔓延,於是活動中心成了一座小小園圃,開滿了花。

爾後祝福使者們代表祝福文化給中心五十多位義工送上紅包。據義工珍妮說,這些義工是生平第一次獲得華人的紅包。同樣的,他們收取紅包後都難掩喜悅之情,或許他們在意的並不是金額,而是有人惦記且重視他們的辛勞。

蕭依釗也代表祝福文化捐贈生活援助金給幾戶特別貧窮的人家。

當時已是下午時分,為趕在邊陲關卡下午五时關閉前回到古晉,我們連學校都不及參觀,就匆匆離開了。

有幾位義工我認得,其中兩位當時還是新婚,現手上已抱了個娃兒。

七、八年前那趟過來,記憶最深刻的是晚上八點停止供電,所以我早早的就被趕上床。我小學時都不曾那麼早睡,這種情況怎麼可能睡得著?沒有電,帶了書本也不能看;外邊一片闃暗,無法外出散步;啊,不要以為可以刷手機,沒有網絡呢。於是唯有躺在暗黑中搖扇,搖扇倒不是因為熱,而是為著驅趕蚊子。如此這般,躺了五、六個小時才漸漸睡去……

而今舊地重遊,勾起了我一些回憶,突然好慶幸這一團無需在學校過夜。

————————————————————

第二天的行程是古晉遊,上午我們先到實蒙古人猿保育中心。有點遺憾,人猿在林深不知處,因此始終緣慳一面。據知,人猿已個把月不太出來活動,飼養員說因現下果季,牠們在森林中飽吃水果,不會走出來覓食。保育園的石子路很好走,雨後空氣好清新,即使沒見著人猿,光是在林中走走還是挺舒服的。

保育中心裡還有鱷魚潭,兩隻肥大的鱷魚如標本似的,動也不動的匍匐著。較大的那隻,偶爾還會尾部顫一顫,較小的那隻任憑蒼蠅繚繞,就是紋風不動。不知過了多久,才見牠緩緩張嘴,一張一合間竟是如此沉潛,彷彿優雅地完成一個瑜伽動作,又似氣定神閒的打著太極。

離開保育中心回旅館前,蕭依釗竟倡議逛菜市場。我心裡嘀咕著,雨未歇地還濕,菜市場到底有甚麼好逛的?說也奇怪,明明還細雨霏霏的,下車時卻恰好停了。更神奇的是,團員們似乎真的對逛菜市場這回事頗來劲,不一會兒就人手一包大包小包小包大包的提著上車。他們說黑橄欖是名產,他們說那鳳梨品種特別,他們說……;我只知道那魚餅真的好吃,粉少魚多滿嘴魚香,那曼煎糕滿溢著玉米漿與牛油的香氣,還有那……。嗯,看來以後每趟行程都得逛一下地方菜市場才行呢。

下午很不能免俗的去了與白貓合照,去了福建公園,還去了老街逛逛。

我走在老街的巷子裡,兩旁停滿了車,但倒很少見到車輛經過。許是假日,大部份店都沒開。午後的陽光慵懶地灑在寧靜的街道上,彷彿我們的經過其實是一種打擾。老街上廟宇不少,這頭玄天上帝;街尾是廣澤尊王,俗稱翹腳仔神,是一位由牧童蛻化而成的神尊;隔一條街是好顯眼的福德正神廟。

晚餐後往機場去,兩天一夜的行程也就結束了。

————————————

可是怎麼辦呢?像我這種吃貨,不提一下食物是說不過去的。

李漢仁先生的膳食安排,都好豐富,也很好吃。瘦身兩個月的磅數,兩天就悉數追回。

第二天的晚餐,他堅持要盡地主之誼,宴請我們全團。其中兩道菜餚,我覺得挺特別的,一是伊班族名菜竹筒雞,另一道是亞三豬腳。豬腳悶得極入味,帶著亞三的香氣,以及白醋去膩,煞是可口。但比起豬腳,我其實更鍾意配菜白蘿蔔,每塊蘿蔔都湯汁飽滿,輕咬一口軟綿無纖,香甜盡釋。

為了這道亞三豬腳,我後來跑步時多跑了兩公里,當然,那是後話了。

————————————————————

張曼娟有本書叫《天一亮,就出發》,是一本旅遊散文集。

出發前的那幾天,我正好翻看著,忽爾意識到每次祝福文化出團幾乎都是天未亮之際。

我原是夜貓子,最怕早起,因此每次都得抱怨幾句。但近來的近來,我似乎已逐漸習慣這節奏。

天未亮,就出發,有一天或許可用來當祝福文化出版的助學誌的書名。嗯,想想,好像還蠻貼切的。

原住民孩子

【原住民孩子】

持續收到從山區裡傳來的訊息,繼續向大家報告原住民孩子的情況。

左圖是前幾天的窘境,由於山路泥濘鬆軟滑溜,前往山寨送糧並接孩子出山讀書的四輛四輪驅動車困在山裡一星期。李牧師呆呆的等待,一籌莫展,無計可施。

右圖是天終於放晴,牧師請原住民用摩托車分頭載孩子們出山。2018年最後一天,終於把大部份的孩子載出來了,不至錯過上學日。
公益•助學計劃•原住民孩子•慈心祝福•社會關懷

【感謝文】

2018即將過去,在此十分感謝許多陪著祝福文化共同前行的使者與朋友們。

我們把捐助者名單製成了簡單的圖表,使者們可稍微檢查一下是否有疏漏,如有問題可與我們的志工聯繫。

有些朋友,是無論如何都難以盡表謝意的,譬如葉高弟先生。祝福文化成立之初,葉高弟先生就持續每年捐出高額款項,不止予貧困孩子,也作祝福文化的行政用途。一如既往,今年四月,他再次匯了RM32,500 進來,分別資助原住民與助學計劃。

又譬如陳傳傑先生,雖然近日行程較緊無法參與助學團,但協助孩子的心意卻絲毫不減,今年除了捐助50名孩子,還邀得妻兒參與這項計劃,款項總額 RM29,500。

另一位在檳城的朋友王惠慈女士,也每年都廣招親友參與助學計劃,今年9月匯入了RM61,000,其中1千元用作助養原住民孩童。

本地知名金融專家戴利明先生,也把他在報紙的稿費悉數捐出。

除了這些國內的朋友,祝福文化也很榮幸獲得海外朋友的支持,譬如廣州企業家劉建國先生,以及福建企業家周培松先生,今年也各捐助了50名學生。

另外,還有好些知名作家,如不願透露姓名的旅美作家,捐出了一萬美元;台灣作家張曼娟、焦桐;新加坡作家王潤華、淡瑩;香港志工陳定邦;本地作家永樂多斯等。

說到不願透露姓名,其實有位前羽球國手,也是祝福文化的使者,這幾年每月捐助原住民孩子。

今年初,我們還收到了好些宗教團體的捐助,如雪蘭莪阿彌陀佛淨宗學會,以及把信眾供養的紅包錢捐出的智一法師和常妙法師。

其實,每一位參與計劃的使者,我們都由衷感恩。

有些朋友沒有直接參與計劃,但卻協助我們推廣介紹祝福文化,這份心意我們也十分感念。

臉書成立以後,每一個贊及分享,對我們都是一份助力,再次由衷感謝。

2019年,祝福文化將啟動微信公眾號,希望可以通過不同管道,讓更多人獲取我們的訊息。

祝願:平安、康健、圓滿、自在。

  
原住民孩子•專欄

《祝福文化義工日誌》 / 葉雙

【完結篇】

我從未想過自己會掉淚。

一個月前,初來乍到之時,懷著滿腔熱血和惶恐不安的心,矛盾地開啟旅程。那天潔美跟我說:「你以後有什麼問題都能問我,我希望能幫到你。」一個笑容後,他才剛關上房門我就哭了起來。我知道這趟旅程對我來說意義非凡,但是當下覺得特別軟弱,一個人在異鄉的山上,語言溝通也不流暢……我哭著打給朋友,說我好想回家。那是第一天,我哭著睡著。

一個月後的今天,帶著塞滿的行李和踏實的心,離開馬來西亞。在飛機上,我反反覆覆看著這個月拍的上千張照片,從陌生到熟悉,從戰戰兢兢到找回勇氣,想著按下快門的那些瞬間、用力記住的這些日子和一輩子忘不掉的人們,我又哭了。終於還是到了最後一天,我哭著,但是特別清醒。

GTTP(Gospel to the Poor),位於彭亨州勞勿鎮的教育中心,由蘇廣成牧師成立,扶持西馬彭亨州、吉蘭丹州數百個原住民部落,提供部落生活物資、孩童教育及中學生受教媒介。今年暑假,我來到這裡擔任僅僅30天義工教師,在這裡,我看見生命的光輝。

中心像個大家庭,這些教師們對待孩子,真情像父母、教育如嚴師,從起床到熄燈睡覺,無微不至的照顧令人驚嘆。從小生活在都市的我,習慣了城市喧囂、許多來往快速、擦肩而過的背影,很難想像有這樣一個溫暖的地方,不靠著血緣或利益關係、沒有物質的報酬也沒有相應的回饋,卻能緊密結合、且朝著同樣一個目標在努力。

年幼時,我曾經有個夢想,我將它畫在紙上:那是一棟大樓,每層樓有不同的功能,包含體育場、各科教室、圖書館、醫院、宿舍……,我拿了這張畫給母親看,告訴她我要讓全世界需要幫助的人都住進來。

聽起來很浮誇、過於烏托邦,所以我在生活中也不曾提起它,直到來到這裡。

看見自己的夢想真實地被實踐,可能是生命中最感動的時刻了吧?

我想,在這裡我學到的不單是服務的心態和有條不紊的秩序,更多的是愛。因為愛,所以這群人能有恆心、勇氣去堅持這條難走的路;也因為愛,所以他們能跨越許多不可能、心連著心並肩而戰。

18年來,我生活在平凡的都市,內心曾有過無數的掙扎,但最後依然會跟著世界走那條安全平穩的路。總是覺得缺乏一個非做不可的理由,讓我挺起胸膛往前走,如今來到這裡,看見一群純粹、溫柔、勇敢的人們、看見兒時夢想展現在眼前,我還有什麼理由退卻呢?

我想,我也變勇敢了吧?能夠更筆直的看著自己的夢想、能夠有從心而來的力量去愛這個世界。

以前總會選擇平穩的、已開發的那條柏油路走。現在,走了一個月崎嶇的山路,習慣了顛顛簸簸、振振盪盪的踏實感,回到台北已經走不慣人行道了。

「我觉得你应该去为这个梦想而努力,不要为任何事而放弃。」離開前一晚,他這樣說。

是啊,最初的夢想怎能半路返航呢?回到現實來,雖然環境又不一樣了,但我還是會努力的!會挺直腰桿不再向現實妥協,會讓自己成為一個更溫暖、更柔軟、更堅強的人。

–
附錄:感謝各位一個月來的支持和觀看:)
我回台北了,但是原住民的需求還是在那裡
如果他們的故事和我的文章,感動到您,歡迎點進下方的表格捐款。

https://docs.google.com/…/1FAIpQLSckfdXsyrDcuusvJF…/viewform

原住民孩子•專欄

《祝福文化義工日誌》 / 葉雙

【Day22、23 宣教】

最後一個假日,我和教會團契的青年一起前往村落宣教,這是第一次和一群年輕人一起上去,是個很不一樣的體驗。

這次的宣教活動,我是臨時參加的,既沒有幫忙到活動、也沒有幫忙前置工作的準備,其實感覺滿愧疚的。不過他們安插了一個攝影師的職位給我,因此我也更能夠以旁觀者的角度,看著他們。

出發前,看見許多網路上的熟悉面孔。自從來了中心以後,開始寫這系列的文章,漸漸地臉書好友中多了許多團契的朋友,未曾謀面,卻彼此知道。這是第一次我沒在上山時睡著,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他們的熱情,讓我能夠一直保持清醒?還是因為孩子一直吐,必須照顧?或是知道即將要離開了,想好好張開眼睛,看看身邊的人們……?

我們宣教的這個村落,就是今年祝福文化第二團所探訪的Kg.Saweh,走上一個大彎道後,看見平台上大大的草坪,一如上次來一般,站滿了孩童和婦女,像是在迎接我們般,讓人感到很溫暖。

此行人數不多,僅11名青年,就要負責整個村落的宣教工作。我捧著一台相機,懵懵懂懂地跟著下車,只知道不停地按下快門。哥哥姊姊們,個個身手俐落,接力傳完兩車的行李、箱子進山丘上的教會,女生負責開箱、場佈,男生負責運物資,俊文(中心志工/此行總務)拿了好多捆電線接在一起,拆了車子的前蓋,連上電源接音箱,不斷跑上跑下,體力好像用不完、腦袋也總是很清楚,包括這次所有的野營用具也都是他一人負責,不愧是嬌姊口中的「精兵」。

活動開始後,我就開始裡裡外外地跑,不斷拍照,雖然聽不懂他們的語言,但是看著大家笑時,我也會不自覺跟著笑,感覺上整個空間充滿了幸福的味道。我第一次在這類活動當中擔任攝影,和以往帶活動不同,我覺得當攝影師特別能看見一些被忽略掉的小事,諸如站在門口後往內窺看的孩子、陽光透過窗櫺灑在孩子顴骨上的點點斑影、又或是婦女們專注做手工時,不自覺鎖起的眉頭……。雖然有時來不及按下快門,但那些畫面後來想起,卻深刻得像自己兒時的回憶,充滿想像又很立體。

無論是唱詩歌、說故事、手工藝、團康遊戲,都流暢得不可思議。其實每個人的工作量都很重,前幾日在看中心的志工們準備,潔美一一為我解釋:她負責孩子們的起居和著裝、教孩子們跳舞唱歌(此行帶了14位小孩一同前往);俊文是總務,一個人整理、一個人裝車; 秀玉、菁雲則是活動組,一切活動設計、場面控制、道具製作都很精緻俐落,我真的打從心底崇拜身邊的他們。各人有自己的工作,彼此之間能夠完全信任和交托,我想這就是最好的團隊了吧?

在歡笑、汗水中度過一日,我們步行前往不遠處的大河紮營,一到河邊,就看見俊文和Asli已經幫我們架好的帳篷和遮雨棚,馬上有種放鬆的感覺,東西一丟就往河裡跑了。

拿著洗髮水、洗身水(即洗髮精/沐浴乳),踏進冰冰涼涼的河中,有種很青春的感覺。

「冷嗎?我們數到三一起往後倒!」菁雲姐對著我們說,
下水的那刻,我忘了閉眼,隔著清澈的河水望著藍天,看著自己吐出的泡泡,隱隱約約聽見水面外他們的笑聲,水很冰,但心很暖。

這是第一次在河裡沖涼(即洗澡),靠著水流沖掉身上的泡泡,在裡面游來游去就能洗澡,真方便!水流湍急,如果到了深一點的地方,光靠腳抓地會被沖走,得要不斷地踢水或抓著大石頭。俊文帶著我往上游爬去,猶記在台灣時因腳傷未能跟教會去溯溪,而充滿遺憾,想到今日能體驗到「無保護措施溯溪」(而且免費),覺得非常興奮。小心翼翼踏著石頭往上爬,光著腳丫像在做腳底按摩,時不時還會被絆倒卡進沙堆裡,滿痛的,也摔了好多次跤。

「屁股好痛!」爬到頂端時,我回頭跟他說。

「因為你摔跤好多次。」他一如往常地,笑到眼睛瞇成一條線。

往回看,發現自己走的路其實不遠,原來我在那麼近的距離內摔了那麼多次呀……可是爬上來時,還是充滿了成就感,雖然路上很滑、腳底板很痛,雖然走的路程不遠、也不算陡峭,但是仍然珍貴,就這趟旅行一樣。

用過晚飯後,我們在營地旁升起了火堆,他們說:「這樣才像camp嘛」圍著火堆很熱,但是我們依然裝作一副很舒服的樣子伸手「暖和」自己的手,拍了好多照片當作紀念。

那晚過得很愉快,和才認識一天的朋友們也很快就聊了起來,想起待在馬來西亞的日子只剩不到一週,便覺有些悵然失落,躺在帳篷裡,潔美已經熟睡,外頭火堆也冷了,我依然睜著眼睛。我想我會一輩子記得那夜隔著帳篷看見的月亮,還有那片雲層厚重、沒有星星的夜空。

–
附錄:
由於待在中心的時間剩下三天,所以宣教部分沒有詳述,接下來的文章會著重於總結我的成長、感想、經歷、改變。
請大家務必要追完這系列文章喔!!

 

原住民孩子•專欄

《祝福文化義工日誌》 / 葉雙

【Day19】

從怡保回來後,重歸教書,孩子們的語言能力真的很好,隔了多日未上課,他們依然記得口說會話,發音也不知不覺變得標準了。在手寫部分(華語、英語)碰到了一些小問題:每人學習能力、寫字速度和自我要求都不相同,有些人口說特別流暢,但是寫起字來特別慢、認字也不太行,有些則剛好相反。

當給他們寫練習本的時候,同樣時間開始,可能有些人5分鐘就做好一個字的練習,我便會移動到他身邊,確認他認得這個字,包括把前面教的字唸一遍,都認得以後,再進行下一個字。寫很快的人分兩種:其一是真的懂這個字,不但認得它,也記得前面所教的字;第二種人,只是照著範例描繪,用「抄」的方式完成。前者還好,大約花個一分鐘,就能讓他順利進入下一個單字,但後者就得花費很大功夫去複習,而且當下看似會了,之後再問可能依然忘記。
學生共八人,每個人速度不一,照顧特定一個時就很容易忽略其他,但又因為學習能力不同,所以我想讓每個人能有自己的進度,跟著自己的速度走,不需要配合任何人。因此,教得越多,差距變得越來越大,有些分身乏術。
明日教學,決定將8人拆成兩組,一批下午上課、一批晚上上課,實驗看看能不能有較佳的效果。
傍晚時,到潔美的教室觀摩教學。她負責二年級的小孩,那時他們在練習減法。小孩對減的概念還很模糊,所以像是8-2這樣的題目,潔美就會叫他們從2算到8,手指邊動,看看有幾個。但是小孩會從2就開始算,如此答案就會多出1。這時她就告訴小孩:「2放心裡(拍胸口),3、4、…(伸手指)8」,這個「放心裡」的動作讓我眼睛為之一亮,是個很聰明的辦法呢,把最開始的數字往心裡放好,才開始算,就不會多算了,也能透過動作、具象化的想像,把數數變得有趣、容易理解。

這裡的每個義工教師都有一套自己厲害的方法呢,感覺自己還很生疏,什麼都不會。於是除了分班教學,決定用剩下的幾日多學一點,觀摩其他老師上課的方式。

–

附錄:
這週六會跟大家上叢林宣教,並住一晚。將失去網路連線,停刊一天。
敬請期待小孩們精彩的詩歌舞蹈表演 

原住民孩子•專欄

《祝福文化義工日誌》 / 葉雙

【叢林最終章】

昨晚太陽下山後,天色便漸漸暗了,雲層很厚,夜晚少了星星和月亮的照明,黑得伸手不見五指,我們只得靠著火堆、頭燈、手電筒照明。既沒有帶書,也沒有星星能看,做不了什麼,就只好鑽進被窩裡,低頭看了下時間,八點三十二分。

隔日清晨就醒了,村落的雞挺吵的,還看不到太陽就開始叫,太陽出頭了也不停歇,聒噪得過分。上山前,畫紙畫筆、小說、電腦,通通沒有帶出來,手邊只有幾套衣服和沒了通訊的手機,可謂一切「身外之物」都沒了。於是過了兩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想起曾經看過的一則文章:南韓因為有工作過勞的問題,因此出現了一個產業「監獄療養院」,進去前會沒收你所有的東西,讓體驗者換上監獄服,進入被打造成監獄的房間裡,過著像囚犯一樣的生活兩天,整天面對白色的牆壁,讓大腦、身體得到休息。覺得這趟叢林之旅,對我也有相同的影響吧?不是特別做作地去思考自己的生命或是這幾天的旅程,純粹只是放空自己、瞭望遠山,以最單調、最不起眼的方式和自然共存兩日,感受到一種長遠而綿密的幸福。該怎麼說呢,不同於以往,總以主角的姿態站在自己的生命裡,野心勃勃想闖出一片光明未來 ; 比較像是身體融化在深山裡,以一種背景的視角在觀望,平靜而悠遠。

我覺得,可能是只在山中待了兩日,對於他們的生活型態、個性、或是歷史都還不甚了解,也沒有像其他同工體驗到那樣惡劣的天氣或九死一生的經歷。但是心情是切切實實地被釋放了。

覺得這趟旅程最重要的收穫,是一個被風景溫柔包裹、沉澱過的、全新的自己。

–
番外:
提一下在回程中發生的事情。

1.回去前,我們爬上村落後方的小山丘,族人向我們介紹一個當地歷史遺跡,據說這是當時日本人投下的一顆未爆彈,後來彈藥被挖走利用,如今剩下一樽空殼存於此地。
2.回去的路程中,阿yee彎進一條崎嶇的山路裡,帶我們去他的私房景點,那是一個坡度緩和的大瀑布,像是一個巨型的天然滑水道,以瀑布而言,在聲音和場面上,都算是非常溫柔且低調吧?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在瀑布下方岩石後,看見一小塊飛機殘骸。
68年前,吉蘭丹話望生森林地區上空,英國空軍「道格拉斯C478_DK達科塔C4」軍機,正在這一帶森林執行制定煙標投射(smoke markers)任務,協助殲滅馬共,但任務未完成,飛機便失控墜落。在墜落前一刻,發出了國際求救信號,然而信號出現了一瞬便消逝,從此這架飛機的失蹤成了謎。直到2008年才被發現。
這塊我們撿到的飛機殘骸,就是這架軍機的一小部分。
3.路程中車輪爆胎,恰好停在蜂窩附近,蜜蜂集體竄出,停在車上、手上、身上,一邊忙著換胎、一邊燒紙箱樹葉起煙趕蜜蜂,場面凌亂。後來經過的原住民們停下幫助我們。
4.那些停下的原住民是為了要去山腳的一個保衛站換班。近期不肖商人騙走原住民族大半土地,開始濫墾森林,於是原住民在山腳造了幾棟小房子,輪流駐守,阻擋外人進入。

 

燒樹葉趕蜜蜂,一旁正忙著換胎。

未爆彈

原住民們保衛家園的關口

原住民經過,幫忙換胎。

瀑布與飛機殘骸

原住民們保衛家園的關口

蜜蜂甚多,全都跑到嬌姐手上。

 

原住民孩子•專欄

《祝福文化義工日誌》 / 葉雙

【叢林日誌 part 4——訪問特輯】

前情提要:

特米雅族屬於母系社會,基本上除了打獵、捕魚外的工作,都由女生從事,「女主外,女主內」的生活型態。這讓我不禁有些疑惑?父權社會,女人扛起家務,被要求做一個溫良恭儉讓的好媳婦;母系社會,女人依舊扛起家務,只是除了家務,甚至要負責耕作養活家庭……請問有研究這塊的網民能幫我解惑嗎?我不大相信「天性」這種說法,也太不公平了!

小備註:
由於他們的回答過於簡略,因此會再補充我事後詢問同工們得到的資料。

–
Q1:平常的生活都做些什麼事情呢?
A1: 種菜。
他們有自己種的植物,包括:木薯(主食)、蠶豆、稻米、榴蓮。我們這次上山的團隊,就是來幫助他們種榴蓮的。藉由種植高經濟價值的貓山王,企望未來能夠出產農作物,為部落帶來一點收入。由於他們習慣了木薯「隨便種也能活」的特性,所以種植農作物常常失敗。隔一陣子這個榴蓮團隊就會上來監督他們施肥、澆水,也看看榴蓮的狀況。

Q2: 怎麼願意讓孩子離家唸書?
A2: 很開心孩子能受教育。
其中一位婦女表示,自己的丈夫有唸書到小學畢業,而自己完全沒有受過教育。我們臆測,他們應是部分親屬接觸過教育,有求知慾,卻遺憾沒能完成學業,中心給了孩子機會,雖要分離,卻仍願意讓孩子去上學。
原先把孩子帶離他們身邊,他們是很不信任的,但是同工們一直以來的努力,讓他們漸漸看見成效,也願意相信教育能給他們不一樣的未來。

Q3: 像這樣的竹屋,一間要蓋多久?
A3:包含找材料、切割、建造,整個過程約一星期。

Q4:有曾經去過外面嗎?
A4:這個問題不同婦女給出了不一樣的答案。有些人一輩子未曾下過山,便已年華老去。有些人曾去過一兩次。有一位婦女則一個月下去一次(就是跟著榴槤團隊行動)。

Q5: 知道今天幾月幾日,現在幾點嗎?
A5: 知道。
他們能夠準確地說出日期,發現原來他們是擁有手機的,不僅如此還有太陽能發電板(其他機構捐贈的),挺高級的對嗎?
關於手機的部分,在這裡想說一件有趣的事情。
當原住民們賺到錢時,他們第一個買的東西就是手機,雖然山上沒有通訊及網路。再來如果又有錢了,下一個買的就是摩托車,以便在深山中移動。最後賺到的錢,會用來買瓦片,由於亞達葉製造的屋頂容易漏水,所以會將葉子慢慢汰換成瓦片,因此從屋頂的建材,能夠大致看出一個家庭的經濟狀況(另外也能從他們養的寵物看出,因為他們很疼貓狗,貓狗體型若過瘦,則代表該家家境不好)。

Q6: 如果有人過世了,怎麼處理呢?
A6: 屍體不過夜,土葬。有一個專屬墓地的區域,挖了坑後,由下而上的順序是:土、竹子、人、竹子、土。

Q7: 關於婚姻、家庭、孩子。(這邊問了很多問題,因此統一寫出來。)
A7: 原住民的思想還是偏保守,因此我們從來沒有看過夫妻們在眾人面前有親密動作(如牽手、搭肩等也不會有),就連教堂的聚會,也不是一個家庭坐在一起,而是男女分坐。一切的親密動作都是關起門來才會出現,然而這卻有一個隱藏問題。
他們的屋子沒有分房間,嬌姊說,他曾在一次探訪中,讓孩子們畫圖,有一個五歲大的小孩,竟畫出父母在行房的情景。屋子沒有分房,導致孩子們看著父母的性行為,有樣學樣,所以這裡的婦女總是年紀輕輕就懷孕生子。一個婦女平均生6~12個小孩。若不想再生了,他們便會去採山裡的某種山藥,熬煮成湯,定期喝,即可避孕。
那至於孩子們怎麼出生的呢?以前交通還不發達,與社會不接軌,只能靠村落中的接生婆幫忙,然而資源工具不足,若胎兒錯位、難產、或早產等棘手狀況發生,真的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死亡率甚高。後來有基金會來幫助他們後,他們便會讓孕婦到醫院生產。因為父母沒受過教育,因此在醫院出生的寶寶,名字都是由醫護人員決定的,護理師若是印度人,孩子便會有印度名,馬來人就是馬來名……

Q8: 怎麼打獵的?
A8: 他們打獵的方式是做陷阱。挖洞、或做網子拉到樹上。另外還有一種:圍岀一個大範圍的區域,開其中一個小門,在樹上等待,看見獵物進門後就會關上閘門獵殺,通常用於獵捕「整個家庭」。
順帶一提,瑟邁族的獵捕方式卻又與之不同。瑟邁人會「靠體力」,讓自己的狗去追,追到山豬(或其他動物)沒力氣後,獵人們便親自去追,用長矛近身攻擊,刺死牠。

Q9: 一天吃幾餐?
A9: 一餐,晚餐。原住民們習慣一天吃一餐,晚上約9點到10點間開飯,要等天黑後才會升起炊煙,吃飽後就馬上睡覺了。因為他們說:「晚上如果不吃飽,早上餓了會死掉。」但嬌姐補充了一個原因,若是太早煮飯,別家會來吃自己的飯,所以大家都等天黑了才開飯。
這裡的物資不足,總是缺乏油、鹽、糖等調味品,因此常有人會問上山的華人:「你要我的雞嗎?」這句話的意思其實是希望你能拿走他的雞,換給他所需要的日常用品,因為他們不好意思直接跟你開口要東西,企求能透過以物易物,換來所需。

由這張照片可以看到母系社會的呈現,左方的女人們正工作著時,右方的男人們在一旁談天。

原住民孩子•專欄

《祝福文化義工日誌》 / 葉雙

【叢林日誌 part 3 】

不知是不是因為和原住民孩子在一起生活一陣子了,待在這個「叢林」裡,既不陌生也不害怕,總覺得自己自然而然地存在於此,習慣這裡的安靜和平凡。

午後,與嬌姐進行簡單的家訪、趕在日落前沖涼(即洗澡)後,我們在許多屋子間的一塊空地上,看到婦女、小孩們聚集於此,便決定坐下和他們聊天。嬌姐一坐下來就開始和他們侃侃而談,像是相識多年的朋友。過了幾分鐘,她回頭跟我說,這些原住民比較自卑,會覺得我們是從文明世界來的,所以要主動親近他們,不然他們不會敢跟你說話。想起中心的孩子們,真是如此呢。曾經教過台灣偏鄉、印度貧民窟的孩子,他們都不會怕生,不到10分鐘,就能和哥哥姊姊熱絡起來。而我卻花了兩三天的時間,才慢慢讓這裡的孩子們願意主動和我聊天,從一開始他們的表現,就已經打破我對小孩子的刻板印象了。也能想見,當整個民族都這麼自卑,代表著這麼多年來,他們到底遭受了多殘忍的眼光和欺騙吧?

曾經有這麼幾段血淋淋的故事:從前的華人,進到原住民村落,不是騙錢就是騙女人的感情,生了孩子就一走了之,這些原住民對華人特別防備也特別不信任,當初是第一批義工費了很大心血的努力,才得以讓這些部落信任他們。而在上世紀三十至七十年代末,馬來亞共產黨在馬來半島的雨林裡打游擊戰,野戰部隊不時進入山林圍剿馬共游擊隊。據說,野戰部隊隊員最怕游擊隊員躲在暗處向他們射擊,所以一看到草叢裡有任何風吹草動,就會向草叢亂槍掃射。曾有一些躲在短叢中大小便的原住民因而被誤殺。

無論是在政府對待不同民族的方式、生活環境的劣勢(包括沒有通訊、交通困難)、種種歷史的傷痕等,長年累積下來,形成了他們的集體自卑感,如今許多事情雖已成為歷史,原住民的生活卻面對新的挑戰。

我最大的疑問是:為什麼不走出去呢?真的完全不會嚮往城市生活嗎?

透過嬌姐的翻譯,在場的婦女一致的回答都是:「不會。」簡潔有力,理由是因為從小就在這裡生活、家人也在這裡生活、祖先也都是在這裡生活的。一開始很不能接受這個理由,就覺得不像是一個理由。不過之後的某一天,和馬來西亞的朋友們聊到台灣時,他們問我:台灣的颱風和地震那麼可怕,會不會想移民啊?當時,我毫不猶豫地回答:「不會吧!家人朋友都在這,而且習慣了。」語畢,馬上想到原住民的回答,原來,這就是答案。

雖然這些日子,單一、重複又平凡,但是這是他們所習慣的生活模式吧?就像我們一下子進到叢林裡,會覺得特別的舒服、清幽,但是也不會想拋下一切,從此開始這樣的生活,我想他們也是一樣的。

在這當中必然也少不了一些現實層面的掙扎,包括教育資源、經濟、醫療等,因此受過教育的新的一代,中學畢業後的去向是就業還是歸鄉,就成了人生重大的選擇題。嬌姊說,目前的狀況最後都會歸鄉,只是差在時間的長短。我想這是因為這些受教育的份子依然屬於少數吧?情感羈絆、回憶裡的世界、生活的規律都還停留在部落生活,然而未來又將是如何?就得看現在中心的這批孩子,長大生子以後,是不是會有所改變了。屆時,這將會變成一個家庭,乃至於一個群體的選擇吧?

無論是去是留,相信教育仍是好的,他們能在外頭有競爭力,去爭取一個社會的立足地;或是留在村落裡,當醫生、當老師,提升整個民族的生活品質,又能生活在自己所愛的環境裡。

說來說去,也只是一種生活形式的選擇罷了,不單只是他們面對的問題,應該每個人都曾有過這樣徬徨的時刻吧?

「其實,我們都一樣呢」如果我會說他們的語言,真想這麼告訴他們,並給他們一個大大的擁抱。

–
附錄:
明日文章會記錄採訪原住民時得到的一些資訊~也寫寫他們的社會以及生活~
附錄2:
今日是待在怡保最後一晚,吃了一堆東西、認識了很多新朋友、也看了世足冠軍賽呵呵……
明天要回中心了!

 

與原住民婦女們的合照

他們自己種的稻米,是紅色的!
咬起來比較Q一些,甜甜的,很好吃~

原住民孩子•專欄

《祝福文化義工日誌》 / 葉雙

【叢林日誌 Part2】

開了五小時崎嶇的山路,終於來到了特瑪嘎村(Kg.Temaga)。

特瑪嘎村位於山頂,海拔將近三千公尺,空氣清新、了無喧囂,身旁圍繞著雲海和成圈的山巒,感覺自己像在巨人吐出來的煙圈裡打轉,隨著一陣陣漸漸縮小的煙圈,整個宇宙都凝聚在這小小的山頭上,被我收進眼底。

從泥土中衝出來的卡車,先是經過一個約莫籃球場大的平地,拐個彎後就進入村落。車子停在一間四面無牆的大屋子旁,這是他們的教堂,也是我們今晚的寢室,被我們戲稱為「六星級酒店」。地面是由幾條豎擺的木條拼接支撐,上面擺上大片寬扁的橫木條製成,雖然沒有蓋滿,很多鏤空的地方,但是踏起來很穩固,也能支撐聚會時龐大人群的重量。屋頂是用瓦片作為材料,防漏水,在這山頂上,甚是高級。

安頓好行李後,便跟著嬌姐去了解環境,我們住的教堂更外面一點的大平地,其實是直升機的停機坪,每個月會有從怡保飛來的醫療團隊停在這裡義診,大平地旁有個簡陋的屋舍(或說棚子),便是他們的醫療所,想著只有桌椅和帆布屋頂的醫療所,就覺得起雞皮疙瘩……。此行很幸運的在第二天早上,碰到這個定期來的醫療團隊,跟護理師姊姊聊了一下,他們通常是來這邊做血壓、血糖、瘧疾的定期檢查,看看孕婦的狀況、或是幫當地人避孕,幫兒童和幼童量身高體重及打預防針(這次看到白喉、MMR),也幫他們準備各式各樣的成藥,以備接下來一個月使用。

再往內走,可以看到坐落在山丘上高高低低的竹屋(因建材使用竹子、亞達葉,故簡稱竹屋),這個村落住了12戶家庭,非常少,不過特米雅(Temiar)族的特色就是這樣,因為在一開始形成村落時,每個村都會有一個頭目,但是一山不容二虎,因此就會分成好幾個小村在不同的地方,雖然現今的村落相處起來都非常和睦,不過自己的列代祖宗居住在這裡,他們也就延續著下來了。形成現在這樣迷你形式的村落,且每個小村相距好幾公里,真正是「地廣人稀」。

走進竹屋,和前幾次探訪團的景況相去不遠,簡而言之,就是以火堆為中心、沒有分房、設備簡陋、六面通風。每戶幾乎都有養雞、狗,狀況稍好一點的家庭,會養更多一些,甚至養山豬、猴子,都是有的。看他們的寵物身材,大概就能想見主人的狀況,因為他們非常疼愛動物。至於盥洗設備,每個家庭在竹屋外不遠處,都會有一個簡單的露天小棚子藏在草叢後,有些甚至就大大方方的晾在平地上,沒錯,這就是我們的浴室。

「這樣不擔心被看光嗎?」很多人會這麼問,
「沒有燈啊,晚上伸手不見五指,皮膚黑黑的,什麼都看不到啦!」嬌姐幽默地回答。

至於廁所嘛……任何一個順眼的草叢,都可以是廁所囉!這大概就是他們的生活環境吧?差強人意,不過還是能活得好好的。

–
附錄:
最近會暫停一般系列先寫完叢林篇喔!
另,明早要隨嬌姐回怡保老家,難得來馬,要抓緊機會去看看馬來西亞不同州、不同城市裡的風景:D
附錄2:
最近陪我洗澡的物種千奇百怪,原先是螞蟻、飛蛾,最近多出了青蛙,今天甚至來了一個壁虎家庭,嗯,沒錯,是家庭。

醫療團隊正在為村民採血(檢驗樣本)。

我們的六星級酒店!

醫療中心

露天澡堂

另一個山寨裡的山豬!(第一次遇見小山豬,是在7月8日的探訪團。)

上面的魚簍是捕魚用的!他們時常去溪裡抓魚來吃,我們當日的午晚餐都有吃到,刺非常多,但是很新鮮也很鮮甜!
下面是他們的排水管,用來排煮飯時或洗滌東西用的水~

Page 4 of 13« First...«3456»10...Last »

网上表格

  • 助學計劃
  • 護苗計劃
  • 慈心祝福
  • 祝福贫困家庭/個案

最新文章

  • 《遇見移工瑪麗莎》
  • 《憂鬱患者只要傾聽和陪伴》
  • 《讓孩子感受年味》
  • 《肥皂洗手, 是防病毒最有效方法》
  • 【2020祝福文化捐款名單】 感謝善心的祝福使者們!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