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stwishes 祝福文化 -
  • 首頁
  • 助學計劃
  • 原住民孩子
    • 護苗使者
      • 簡介
      • 護苗使者名單
      • 914勞勿探訪團
      • 824文冬探訪團
  • 專欄
    • 感悟心
    • 情自在
    • 常關懷
  • 慈心祝福
  • 社會關懷
  • 簡介
常關懷

《Wisma Mirama業主貼心在電梯提供紙巾》

中國著名病毒專家張文宏最近說:「電梯的按鈕不總是安全的,所以在你的袋子裡要放幾枚牙簽,你去蹭電梯按鈕的時候,你就用牙簽,蹭完以後出門牙簽就扔掉了,或者用餐巾紙,蹭好以後出門餐巾紙卷好了就扔掉了,只要你不接觸任何東西,你的口罩是戴好的,基本上風險是沒有的……」

自從疫情在馬來西亞爆發後,祝福文化基金會辦事處所在的Wisma Mirama ,其大廈業主拿汀林秀琴和拿督朱兆祥就很體貼的在電梯裡放置了紙巾和垃圾桶,方便乘搭電梯的人使用。

希望其它大廈業主,以及公寓、組屋居委會也能仿傚,幫助使用者減低感染風險。

亦是孝恩集團老闆的朱家母子素來熱心公益,他們免租金提供辦公室予祝福文化使用。許多知情的祝福使者(捐助人),都對他們的義舉贊不絕口,祝福文化的幾位同仁更是由衷感恩。

疫情底下,願人人平安,祝福大家!

 

感悟心

《怎麼幫助躁鬱症患者?》

/ 蕭依釗

朋友阿嘉原有一個樂融融的小康之家。但她最近發覺丈夫非常亢奮、喜歡說話、說話速度很快,原本很疼妻子女兒的他變得對妻女樣樣都看不順眼,常對她們發脾氣,甚至懷疑妻子心裡裝著別的男人。

阿嘉擔心丈夫撞邪。我對她說,她的丈夫可能患躁鬱症。

她不能接受丈夫跟患精神疾病扯上關係的可能性。由於精神病被長期污名化, 她和一般人一樣視精神病為非常可怕的疾病。

事實上,精神病是相當普遍的。據2017年馬來西亞健康和發病率調查報告,成人的精神疾病患病率為29.2%,相當於每4個人中就有一人患精神病。兒童也面臨心理健康危機。

精神病專家袁德和醫生說 ,每個人都有患精神病的可能性。當中有很多人未求醫和確診。

阿嘉問我該怎麼辦?我說,設法說服其丈夫去看精神科醫生。藥物和心理輔導,以及親友的支持,是治療躁鬱症最有效的辦法。

躁鬱症,是一種週期性情緒過度高昂或低落的疾病,又稱雙極性情感疾患,指的是病人的情感可能出現兩種極端的變化。躁鬱症分為「躁期」與「鬱期」。躁期時:情緒過度興奮愉悅、睡眠需要減少、易怒、喜爭論、易與人起衝突、過份慷慨、熱心,亂花錢、自認能力很強或言行誇張、活動量高;鬱期時:情緒低落、失眠、早醒、食慾減少、興趣減退、反應動作遲鈍、絕望、有不當罪惡感、有自殺意念或企圖。

躁鬱症目前尚無法根治,但可以藥物治療控制。患者必須及早接受治療,按醫生指示服藥,不能因病情穩定而自動停止治療,就能維持正常生活與工作。然而現實社會中有許多人長期受到情緒障礙的折磨卻不自知,也就不會尋求治療。

家人或朋友可以怎麼幫助患者?

*鼓勵患者尋求專科醫生診治及按時服藥。
*關心患者的狀況,有耐心、持續的給予陪伴、聆聽和鼓勵。
*躁期,注意患者是否出現危險性行為,或從事一些會後悔的行為, 例如:胡亂投資。
*鬱期,須關心患者是否有自殺的念頭,避免讓患者獨處或取得危險物品。
*與病人溝通時,避免採取過分批評或干涉之態度,易致舊病復發或病情惡化。

關懷患者的朋友,還需要確保自己有堅強的心理素質。許多躁鬱症患者有一個特點, 即在病發時會對身邊的親友,產生懷疑、排斥和敵視心理。這些年來,筆者在做社會關懷時,就曾遇過這樣的患者,心裡不免難過。

專欄•感悟心

《如何處理焦慮情緒?》

/蕭依釗

朋友安妮因為事業頻頻受挫而陷入焦慮情緒。除了緊張、急躁、難以入睡,還容易傷心流淚。她擔心自己得了焦慮症。

一位醫師朋友透露,近幾個月來,隨著疫情的蔓延和行管令的延續,因焦慮、睡眠障礙、心悸、胃痛而向她求診的病人增加了……

心理學家指出,焦慮是人類面對危險的情境或是壓力時產生的正常心理反應。適度的焦慮情緒有助於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但過度焦慮或是焦慮持續時間太長,可能導致體內的壓力荷爾蒙上升,甚至造成各種生心理障礙,此時就會轉為焦慮症。

心理治療師根據臨床經驗,整理出焦慮症患者的特徵如下:坐立難安、易怒、易緊張、易疲勞、腹瀉、胃部疼痛、痙攣、食慾不振、失眠、多夢、頻尿、肩頸緊繃、暈昡、頭痛、注意力和思考力下降、懶得出門、懶得動等。

有時候,焦慮症的症狀跟甲狀腺機能亢進或心臟疾病類似,同樣有冒汗、雙手發抖、失眠、胸痛、心跳加速、體重減輕等症狀。患者會誤以為自己得了心臟病或甲亢而常跑醫院內分泌科或心臟科做許多檢查,但檢驗數字往往正常,醫生即作出“沒病”的診斷,這往往讓焦慮患者更為焦慮。

朋友安妮想要買些安眠藥來幫助自己睡眠。我提醒她說,如果她這種焦慮情緒持續半年以上,就可算是焦慮症。焦慮症如未得到妥善治療,長時間下來可能會出現憂鬱症或是恐慌症。

我勸她及早去看身心科(Mental Health)或精神科(Psychiatry)醫生。醫生會為她進行身體檢查及心理評估,並做適當的治療。

有達人倡議三個「消除法」,我覺得這對消除焦慮情緒很管用,所以特在此引述如下:

第一,當你因為一件事很生氣時,你可以用「三思制怒法」:一思是否有理,二思發怒的後果,三思替代的辦法,給自己一個冷靜思考的時間,負面情緒也就慢慢緩解。

第二,當你倍感壓力時,做點喜歡的事情放鬆一下。例如:閲讀、聽音樂、喝茶或咖啡、散步。

第三,當你焦慮時,運用調息放鬆法,閉上眼睛,保持精神集中,深吸一口氣默數「1」,呼氣再默數「2」,也可以一個呼吸默數1,數到10再從頭開始,周而複始。

事實上,預防焦慮症或其它情緒病最好的方式是:擁有充足的優質睡眠、持之有恆的運動、練習放鬆的方法,如練氣功、瑜珈、有效的壓力管理、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以及懂得清除負面情緒,並讓正向的心念,帶動情緒的轉變。

專欄•情自在

《小小賀文》

/ 葉偉章

吉祥義工團慶祝12週年紀念,舉辦了個小小的閉門法會,祝福文化義務執行長蕭依釗為表心意,偕同義工符秋菊上門祝賀。

符問蕭,葉偉章會不會一同前去;蕭代答:他有藝術家的孤傲性格,不喜社交,不會去的。我其實並不知道自己有「藝術家性格」,不過不愛出門是事實,只是和藝不藝術沒甚麼關係。這幾年,漸成「宅叔」。

蕭大姐帶了一幅畫過去,那是一幅板畫《佛頭》,是我國殿堂級藝術家李健省的作品,限量199幅。據知,是他去尼泊爾、印度朝聖時靈感所至的創作。這畫一直是蕭依釗的珍藏,因見潘來吉一心向佛是故割愛。

蕭大姐與來吉是新識。今年3月,疫病兇猛襲至,我國封城封鎮,福利中心無人上門,多家老人院、孤兒院面臨斷炊之危,蕭依釗於是忙著張羅給他們送糧。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困境,城裡愁雲密佈,城民多陷入焦慮恐慌中。「不能只送米糧,還得送些熱餚美食,好讓大家開心些。」她說。

這話於我是新鮮的,我所認識的蕭依釗,從來不是美食主義者。我永遠記得多年前在辦公室時,她曾感概說道:「如果可以發明一種藥丸,吃下以後不用吃飯該有多好,那就可以省下很多時間來工作了。」我當時瞪大眼睛看著她,對我而言,她是外星人。

無論如何,她因為需要熱餚美食而聯絡上潘來吉,兩人一拍即合,因為潘正好也是極願意替老人小孩們服務的。後來才知,潘的包子是一絕。關於潘的義工之路,或許日後可寫一篇。

於是這9個月裡,一支新的義工團隊出現了——蕭與潘,夥同符秋菊、鄺文良等人。就我所知,來吉不止贈包送食,也通過祝福文化給福利中心添置生活用品。

蕭送畫回來後與我說,原來今天正好是來吉的生日。我與來吉雖只有兩面之緣,不過一直感念他對祝福文化的高度配合。我是窮苦藝術工作者(突然就和藝術扯上邊了),送不上甚麼好禮,唯有為文一篇,祝願:生日快樂,好人一生平安。

 
專欄•情自在

《祝福文化的行政結構》

/ 葉偉章

行管令期間,我們常會看見蕭依釗到醫院贈送防護用品,或帶著義工們到福利中心贈藥送食,一時溫馨老人之家,一時大慈講堂兒童之家,一時某某貧困家庭、 一時客工……,儼然是忙得不可開交的。

好些善心人士給我們傳送消息——或通過我們的WhatsApp 專線,或臉書專頁私訊——說是願意當義工前來協助幫忙,而我們的回覆往往是:「暫時沒有安排,感謝您!」

我常想,收到這樣回覆的善心人士們,一定充滿了困惑——不是一直很多活動,怎麼老說沒有安排?

事實上,確實沒有安排。

要說明這件事情,就得先說一下祝福文化的行政結構。或許是活動頻密的緣故,且接濟範圍頗廣,因此常讓人錯覺祝福文化有一定的組織性。實情是,祝福文化統共就只有「兩個人」在執行會務——一個執行員、半個義務執行長,以及半個負責文字的。

一個全職的行政執行員很好理解,眾所周知,行政是一件極繁瑣的事,而她負責的就是文件處理,同時應付官員審查、捐款者詢問等事宜。

義務執行長蕭依釗負責決策,但她只能抽出一半的時間,因她另一半的時間是處理星洲日報基金會的事務,她是該基金會的副主席。

那半個負責文字的,自然是我。但我不在體制內,就只是協助網上的文字工作;且因為基本上我並不參與活動,因此一般都由在現場的義工或友人把資料、內容傳給我。

說到這裡,大家應該就有一個概念了。沒錯,簡單來說,祝福文化平日在外四處奔走的,其實主要是那「半個」蕭依釗。從成立至今,祝福文化之所以有源源不絕的資源和力量去援助很多需要幫助的弱勢群體, 依賴的是許許多多認識的或不認識的善心捐款人 。

祝福文化的主要項目是海外助學,以及扶助本地原住民。疫情兇猛來襲,首當其衝的是貧困家庭和社會福利中心,有者甚至面對斷糧危機,蕭依釗每每接獲情報,就想著如何協助這些有需要的人,接著就會以她的人脈尋求資源,大部份都是樂善好施的企業家朋友。而義工們,也大多是她近旁的朋友,譬如需要張羅時,她就會先想到符秋菊、黎瀞繀、葉月梅、林美虹和朱惠群等;需要包子時,她會想到潘來吉;需要餐車熱食,她就馬上聯絡鄺文良……。

嗯,當她朋友的,就隨時要有心理準備會接到她的電話。而如果你明明和她很熟絡,但手機卻一直很安靜,那恭喜你,代表她體恤你工作忙碌,不敢攪擾。

因此,祝福文化的社會關懷行動,確實是沒有事前安排的。更多時候更像是游擊隊那樣,哪裡有需要,蕭小姐就會「聞聲救苦」衝去那裡。

這裡要稍微說明的是,雖說是「聞聲救苦」,但蕭小姐畢竟不是千手觀音(她頂多三頭六臂,沒有千手千眼),因此無法「來者不拒」。我們無法對所有尋求資援的要求一一回應,因為實在太多了,查證工作是非常耗時耗力的,蕭小姐再三頭六臂也是分身乏術的;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對捐款者負起責任,未經查證實在無法撥款。

另外,我們也無法對受惠家庭深入資助,只能「點到即止」。我們的概念是,只能協助當事人度過關鍵難關,接下來的路還是得自己開拓的。

我們只是希望,不讓眼前那道坎,絆倒當事人往後的人生。

情自在

《有錢也買不到的包子》

 /葉偉章

這是「有錢也買不到的包子」。實話說,吃過以後,四個字,名不虛傳。

包子出自吉祥義工團,團長是潘來吉。這名字我常聽老闆蕭依釗提起,行管令期間他常做些包子配合祝福文化送到福利中心。老闆說,潘來吉平日上班,假日才帶著一群善心人士一起做包子和吃食,捐給福利中心或供宗教團體、學校義賣,吉祥義工團本身分文不收,所以說有錢也買不到。

老闆知道用食物即可引我上鉤,因此上次祝福文化前去「文冬福袋送暖行動」時,她以文冬風味早餐誘之。(後來證實這是誑騙,關於此事,可參考拙作《有種感動叫豁達》,https://bestwishes.com.my/?p=9729 。)及至前往勞勿原住民孩子中心,我可不會輕易上當,這中心我去了多次,途中有甚麼可吃或會停留甚麼地方,我是清楚的。「這次有吉祥義工團有錢也買不到的包子噢,而且他們有準備義工的份兒。」她說。

於是我見到了潘來吉,其實上次在文冬也曾見過,只是來去匆忙、匆匆一面。

前往勞勿,祝福文化不止給原住民孩子送糧,也請社工查訪舉薦了15戶貧困家庭,給他們送上了紅包、食物、生活用品與口罩。(詳情可參考《祝福文化捐助勞勿縣5個新村的15個貧困家庭》,https://bestwishes.com.my/?p=9751 。)據知,潘來吉也給他們準備了紅包,以及包子、麥片等食品。

由於沒有時間每戶家庭前往拜訪,因此我們請社工幫忙,把其中四戶家庭載到中心,另十一戶較接近市鎮的,則載到一家茶餐室集合。茶餐室沒營業,就專程為我們開閘。我老闆蕭依釗拉著潘來吉,要他一起派發紅包;潘來吉猛搖手,「妳代表就好,我要和義工們去隔壁吃麵。」他說。

後來我們回到原住民中心,給四戶家庭派發紅包食物時,蕭大姐又拉上了潘來吉,後者同樣搖首擺腦,但這次拗不過我老闆,於是只能陪在旁雙手合十。我在旁看著好笑,心裡暗忖,他果然還不熟悉蕭大姐。別看她瘦瘦弱弱的,其實執拗得很。(噓,別讓她聽見。)

還是說回吉祥義工團的包子吧。就我所吃過的,包子共有四款:素叉燒、咖哩、菜包、花生。每款都餡料十足,尤讓我驚艷的是素叉燒與咖哩,完全沒有市面上素食包子那種素料的口感和特有味道,咖哩也香氣濃郁。

原住民孩子中心的負責人蘇牧師正與我聊天,在旁的傳道士嬌姐咬了一口包子,訝然叫著:「這外皮怎麼發得那麼好?」蘇牧師以著老經驗的口吻說:「這和他用的發酵粉有莫大關係。」然後兩人開始討論發酵粉,繼而轉到隔壁桌請教潘來吉去了,完全忘了其實他們原與我說著話。就為了包子,唉。

吃過包子以後我很想帶兩個回去給我娘,正躊躇著該不該掏錢時,發現「有錢也買不到」這話還真不假,因為包子已被吃完了。

情自在

《流動的愛心》

/葉偉章

我至今仍未認出鄺文良的樣子。

咱倆有過兩面之緣,一次文冬,一次勞勿,自然都是因為祝福文化。前者是「文冬福袋送暖行動」,他去煮食,我去主持;後者是到原住民孩子中心送糧,他去煮食,我去主食。

他一到現場,即開始忙碌,都是不下百份的便當。口罩底下,但見個子瘦小的他揮汗如雨,在餐車裡安靜地煮炒。結束後,大家匆忙離開,我是一次都沒與他說上話的。

關於餐車,我後來也是通過星洲日報記者李佩珍的報導,才知那是他的流動廚房。行管令期間,考慮到福利中心少了許多捐糧者,所以開著流動廚房前往老人院、孤兒院為他們烹煮美食。

我知道他是佛教徒,但他吃素卻遠在信佛以前,據知,他從小一吃肉就會吐。我還知道,他熟識的富田齋料老板林保銘先生,得知他常免費義務給需要的人煮食,所以賣給他的素料都比市價便宜。對此,他心存感念,曾向我老闆蕭依釗提過。

聽說,他曾在我很喜歡的尼泊爾呆過一段時間。

還有……

於是鄺文良於我,就是這樣東拼西湊的一抹印象,感覺很踏實低調的一個人。

感謝他對祝福文化的支持,相信日後相見的機會還多著呢。

專欄•情自在

《葉雙,祝妳生日快樂》

/ 葉偉章

前往勞勿原住民孩子中心的那天,適逢葉雙生日。

葉雙是誰?她是一個在台北長大的女孩,她是台灣大學護理系的在籍學生,是蕭依釗兩名乾女兒其一,是知名作家焦桐老師的愛女,是撇除以上所有身份與標籤後依然亮眼的二十歲女生。我說的亮眼,不只是外型,更多源自她的聰明與善良、堅強與勇敢。

高中畢業以後,還未入大學之前,她說她想體驗生活,於是蕭依釗邀她來馬,前往原住民孩子中心當義工一個月。我以為蕭依釗只是隨便問問,以為她只是隨口答應;然而,她還真的來了。

於是她成了祝福文化的第一位特派義工,於是她在中心裡教小朋友讀書寫字,於是一個怕蟲的女孩,走進了深山走進了原住民家庭,於是她寫下了這段日子裡她的所見所聞以及所有感受,於是她與其他志工們建立了深厚的情誼,於是…… (系列文章傳送門:https://bestwishes.com.my/?cat=6&paged=5)

前往勞勿原住民孩子中心的路上,蕭依釗在車上囑我:「拍一段短片,讓志工們給葉雙送上祝福,她一定很想念他們。」我自是一口回絕,這麼露骨的表達情感方式,我光是用想的都會替志工們打冷顫。再說,大家都有私下祝福她,被蕭大姐這麼一鬧,反倒顯得我們都不曾有過表示似的。義工莉莉一邊開車一邊嘀咕:「妳從來都不記得我們的生日……」

我和莉莉你一言我一語,蕭大姐自是無以招架的,末了她使了絕招:「你自己想辦法,反正我覺得葉雙一定會很開心。」她這麼一句,就把我架在難處了,彷若不從就是我不願讓葉雙開心似的。(但我總覺得哪裡怪怪的啊。)於是又一輪唇槍舌劍以後,我們達成協議,以照片取代短片。一到中心,我便把志工俊文拉到一旁:「我們來拍照吧……」

我不知道葉雙看了照片以後會不會很開心,但我想,如果她知道我們因為她的生日短片而在車裡爭論不休,一定會笑得很開懷。不是因為短片或照片,無關乎生日或不生日,而是因為那就是她所認識的乾媽蕭依釗、偉章哥,以及莉莉姐。

末了,我一定要補上一句:「即使沒有妳乾媽的囑咐,我們其實也會由衷祝福妳的呀。葉雙,生日快樂!」

感悟心

《他藉〈心經〉力量延續生命》

/蕭依釗

那年,我去佛光文教中心聽永文法師講“《心經》的般若”,見他臉容慈祥、口吐蓮花,我不禁在心裡讚嘆這位法師“有菩薩相 ”。

約十年後的今天,閱讀他的著作《鋼骨人生:般若的力量》,才知道他身罹紅斑狼瘡症,全身骨頭受到侵蝕。在巡迴新馬演講途中,只因一個稍微向前伸腰的動作,他的腰骨就斷了! 只能走和能坐,不能躺下和站立,晚上痛得無法入睡。他竟然硬撐著完成20場演講,包括我有幸聆聽的那場。當時坐在第一排的我卻沒覺察到他臉上曾露出絲毫的痛苦神色, 是什麼力量支撐著他?

永文法師命運坎坷,幼失怙恃,孤女歷盡艱辛。17歲在佛光山出家。21歲時星雲大師大師派他去美國協助開山和學習,即將大學畢業時,卻被醫生宣判僅剩3個月時間……。然而,他讓自己活了下來。

患病三十七年來,他經歷了無數次外科手術,無數次與死神擦身而過,心性受到無數次的淬練。

這裡舉兩例子來說明他曾忍受常人所不能承受的痛苦折磨。例(1):他做第三次髖關節置換手術後,學習走路時,右膝蓋走跨了,又再進手術室修補。每次手術皆須挨受無盡的劇痛;例(2):他因胰臟炎住院72 天,禁食禁水,甚至不能吞口水。有時看到別床的食物,唾液會自動分泌出來,他就必須趕快按鈕,連接鼻胃管的儀器就會把唾液吸走,有時強吸力會損傷胃壁黏膜,膠管裡出現血塊。他竟然可以正面思考來看待長期禁食:“如果必須墮落三途惡道才能見識餓鬼道的話,我是在人間就能修餓鬼道來償還業報了。”這種想法,讓他生出了歡喜心,不覺禁食及嘴破潰爛是痛苦的。

當然,他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也曾有過憤怒、失望、悲傷等負面情緒;不過, 他很快就透過《心經》得到了巨大的啟發和力量。

永文法師在同門師兄的鼓勵下,著作了《鋼骨人生:般若的力量》一書,敘述了抗病的心路歷程,他特別分享了自己對《心經》裡“五蘊皆空”、“心無罣礙”、“般若能量”及“應無所住”的體悟。

他借助《心經》的力量,以歡喜心、平靜心、懺悔心、感恩心和無住心看待疾病並接受治療,同時堅持“當我活著時,,我儘量讓自己成為有用的人,我有多少能量,都要發揮出來。”這種積極正面的心態,正符合《黃帝內經》所說的“治病調心為上”。

因此, 他創造了生命的奇迹,並自在地活著。

謹此向罹患重疾的朋友推薦此書,你可從中汲取抗病的力量;也向健康的朋友推薦此書,你可從中獲得般若智慧。

情自在

《背影》

/ 葉偉章

朱自清有篇文章叫《背影》,相信上學時都讀過,我挺喜歡的。偶爾學生犯錯,我還會罰他們抄寫,雖說是罰,但其實文章不長,更多時候是希望他們可以在過程中看見文字的美。

友人傳來這張照片,是她陪同蕭依釗前往家訪時拍下的。同樣是背影,不同的是朱自清的父親肥胖,而蕭大姐的則清瘦。

好些人都悄悄問我,蕭大姐那麼瘦,健康有沒有問題。我通常都回答:都瘦了那麼多年,想來沒甚麼問題吧。常看她文章的就會知道,她一向主張少油少糖少鹽,這樣的飲食方式,估計很難胖得了。少油少糖少鹽其實是寫給讀者看的,她自己不來這一套。曾和她共餐的人就知道,她簡直是無油無糖無鹽,所以我好多年了都不願陪她吃飯。

這些天她常去孤兒院和貧困家庭家訪,原說要寫些故事讓我掛上網,但回來的故事少之又少,大抵就是讀者們之前看過的那三兩篇。實情是,她所遇見的人遇見的事絕不僅於此。

「許多故事寫不了。」她說。

是的,寫不了,有些經歷我們希望孩子一輩子都不要記起,也擔心當事人遭受不必要的打量眼光。你知道的,很多凝視,其實都不是出於關心,更多是滿足自身的好奇。沒有人,應該承受這樣的傷害。於是一則又一則的故事流產了。

偶爾她會來電,把那些不能寫的故事與我說一遍。我靜默聽著,深知其時她心裡也不好受。

說回那照片,她拉著的是家訪時要派送的食糧。我問友人,怎麼不幫忙她。「她說我不會拉,自己搶過去的。」友人無辜地說。這情景我倒是熟悉的。

我們多次出國下鄉,到農村到貧民窟,路自是崎嶇的。她一把搶過我的家訪用品,健步如飛走在前頭。我還正愕然,團員們已在驚呼:「你怎麼叫老闆幫你提那麼重的東西?」我百口莫辯,啞子吃黃連。有人問她:「妳怎麼不讓偉章提?」她回說:「你不懂,他骨質疏鬆。」那年我其實三十未到。

這是她神奇的一面,與平日大家所想像的「高層」形象不太吻合。大抵常和我們出團的祝福使者們,會明白我在說甚麼。

說到出團,因著疫情肆虐,今年的所有活動不得不取消。為文一篇,聊以慰藉,懷念那段與團員們攜手扶貧的日子。

Page 1 of 51234»...Last »

网上表格

  • 助學計劃
  • 護苗計劃
  • 慈心祝福
  • 祝福贫困家庭/個案

最新文章

  • 《宣恩堂捐助弱勢群體,祝福文化參與捐獻糧食》
  • 《Wisma Mirama業主貼心在電梯提供紙巾》
  • 《怎麼幫助躁鬱症患者?》
  • 《5senses 捐一噸物品》
  • 《回家好難》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