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stwishes 祝福文化 -
  • 首頁
  • 助學計劃
  • 原住民孩子
    • 護苗使者
      • 簡介
      • 護苗使者名單
      • 914勞勿探訪團
      • 824文冬探訪團
  • 專欄
    • 感悟心
    • 情自在
    • 常關懷
  • 慈心祝福
  • 社會關懷
  • 簡介
感悟心

《別再用一次性吸管了!》

/蕭依釗

今天收到朋友傳來「海龜鼻被吸管卡」的短片,朋友還加了一句:「我們應該停止使用一次性塑膠吸管!」

這是我的手機第五次收到這短片。

2015年,海龜保育專家在美洲發現一隻海龜的鼻子卡著異物,經過了數分鐘的努力才將異物拑出,這才發現原來是10公分長的塑膠吸管。專家將吸管從不斷滲出鮮血的海龜鼻孔裡拔出的畫面,震撼人心。這隻海龜,只是承受生存環境遭塑膠污染的眾多野生動物們的一個縮影。

救援短片在網上熱傳。也許是受短片影響,越來越多國家或城市決定禁用一次性塑膠吸管 。檳城和雪蘭莪兩州也宣佈将計劃追隨歐美先進城市逐步限制使用一次性塑膠吸管。

其實,先不說保護地球大環境,單單為了個人健康,也應該考慮停止使用吸管。據專家指出,用吸管吸喝飲料,會帶來以下害處:

1. 有證據顯示,海洋中發現的塑膠廢料,被海洋生物吃了下去,進入了食物鏈,也許最後會上人類的餐桌。所以塑膠不只會傷害海洋生物如海龜,最終也可能傷害人類。

2. 一次性使用的塑膠吸管,大多數是用聚丙烯做的。這種化學物質可能釋放影響雌激素濃度的化合物。若用吸管吸熱飲、酸性飲料,釋放化學有毒物質的風險更大。

3. 用吸管吸飲料,會把空氣吸入消化道,導致不適症狀,例如脹氣。

4. 時常用塑膠吸管喝飲料,可能會令人的臉上出現類似吸煙者嘴巴附近常有的皺紋。

5. 有色吸管經過染色,色料含有重金屬,對身體不利。

不過,必須提醒大家,在喝易拉罐飲料時,如不用吸管,請務必先用清水洗淨或濕巾抹淨易拉罐罐口,或者倒入杯子飲用,避免嘴對罐直接飲用。因為易拉罐可能受到鼠尿污染。馬來西亞已發生多起因用嘴對著喝罐裝飲料後導致器官衰竭的病例。

除了一次性吸管,專家也鼓勵民眾盡量減少使用其他塑料品,以避免加劇環境和生態污染。

我的一位醫生朋友完全不用塑料容器,連保鮮膜也不用。在他的家裡,只有玻璃或不銹鋼材質的容器。他認為,一般塑膠容器都不耐酸、油熱。即使是標明耐熱的塑料容器,只要裝油脂菜餚,就會溶出塑化劑。因此,只有避免塑料容器,才能確保安全無虞。

(原文刊於2018年8月9日《中國報》。)

感悟心

《長者宜靜養》

/蕭依釗

朋友阿佳來電訴說父母的情況:「我家倆老對於運動是唱反調的。老媽每天外出運動兩小時;而老爸不喜歡運動,喜歡躺在安樂椅上一邊喝茶一邊看報紙,興緻來時蒔花弄草,累了就在安樂椅上閉目養神。人人都說運動好,可我沒見到老媽的身體比老爸好,老媽膝關節還因為跑得太多出了問題,上下樓梯時膝關節異常疼痛,也蹲不下了。

「我都被搞胡塗了,我們做子女的,到底該不該鼓勵父母運動?」

我笑答阿佳:「西醫與中醫對運動持不同的看法, 平民百姓對這問題就難免分歧了。」

西醫認為,運動量越大,對身體越有益。世界衛生組織建議,高齡者需要一週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或慢跑。以及一週至少3次的平衡運動,而舉重之類的阻力訓練一週最少兩次。

西方研究人員對8.8萬名美國成人進行了9年的追蹤研究。研究結果顯示,幾乎任何運動量皆有助減低死於心血管疾病、癌症或其他死因的風險。運動量愈高,風險的下降程度就愈大。

但中醫認為,進入老年以後,人體陰陽氣血會以腎精的形式儲存起來。如果從事劇烈運動,就可能調用自己的精氣來彌補運動消耗,等腎精的儲備嚴重不足時,人就會突然出現體質下降。因此,老年人適合靜養,從而使得五臟的精氣彙合成腎精。腎精充足,老年人的體力和反應能力就會有較好的表現。但靜養不等於完全靜止不動。很多老年人因氣血不足,習慣天天躺著或者坐著,這也不健康。靜養的正確含義是,避免劇烈的運動和精神波動,代之以舒緩流暢的運動,保持精神安逸。

中國名中醫徐再春指出:「40歲前必須鍛煉,50歲前適當鍛煉,50歲以後要悠著點,多休息,60歲後不鍛煉、多保養。許多人做錯了。年輕時不鍛煉,老了拼命鍛煉,違反自然規律,結果把身體弄垮了。」

中國名病理學專家紀小龍主張,最好的保健就是順其自然。「咱們可以運動,但是不能透支。任何運動形式都有它最佳的頻度和幅度,好比說心跳,正常人1分鐘跳70下,你不能讓它跳120下、150下,那不是最佳的運動限度。運動的時候,不能超過身體裡細胞所能夠承受的限度。許多運動員都不長壽,因為他的運動強度超過了應該承受的頻度和幅度。就像蠟燭,燃燒得特別旺,生命一定很快就結束了。」

我相信,生命在於運動,人一定要運動,運動量視個人的年齡和身體狀況而定。我們的老祖宗早就提出「百練不如一走」, 所以我建議阿佳讓父母之間採取中道:結伴到公園或其它綠色植物較多的地帶行走,呼吸清新空氣,眼觀沿途風景,精神自在放松,有益身心健康。

感悟心

《別戴氣閥口罩!》

/ 蕭依釗

香港不幸成為最早被變種病毒株Omicron入侵的城市之一。第一個確診患者為36歲印度籍男子,他抵港後入住富豪機場酒店檢疫。檢疫期間,他佩戴無法過濾呼出氣體的氣閥口罩,更有一半時間打開房門未戴口罩。斜對面住客、62歲中國籍男子被傳染。

香港病毒專家袁國勇到酒店視察後說出的以下一番話值得關注:印度籍男病人戴氣閥口罩,是「自私的口罩」,因這類口罩噴出的空氣不能被過濾,當他開門取餐或倒垃圾時,含病毒空氣由房間散播到走廊,導致斜對面房住客感染。

戴口罩的用意:是給我們的呼吸系統立一道屏障,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因此 ,我們不宜戴氣閥口罩。

記得去年3月本地剛爆發疫情時,大家對口罩的認識不深,我見到一位相熟的法師戴氣閥口罩, 即直率的告訴他:戴氣閥口罩是自私自利的行為。 他連忙摘下氣閥口罩,充滿歉意的連聲說「罪過!」這氣閥口罩是信徒送他的,還告訴他是最有效防疫的口罩。

過後, 我在媒體上看到一位高官戴氣閥口罩出席公開活動。

最近陪朋友到診所看醫生,見到前台的一位助理竟然戴著氣閥口罩,我想她可能是沒有相關概念,當然也不排除可能是自私心態。

由於大多疫苗無法提供100%保護力, 戴口罩仍是防疫的必要手段。

中國據東莞市有個曾被媒體廣為報導的病例:有兩名學生未戴口罩經過一名新冠病毒感染者餐桌時,1秒「中招」!

中國的研究數據表明,健康人和新冠病毒感染者均未佩戴口罩,傳染概率高達90%;健康人佩戴口罩和新冠病毒感染者未佩戴口罩,傳染概率為30%;健康人未佩戴口罩和新冠病毒感染者佩戴口罩,傳染概率降至5%;健康人和新冠病毒感染者都佩戴口罩,病毒傳染率僅有1.5%;當兩者均佩戴口罩且有效防護距離大於1.8米,那麼傳染概率會降為0%。

很多人感染病毒, 是因為沒有正確戴好口罩。我們不但要選擇適合的口罩,更要戴好口罩。

馬來西亞衛生部建議:普通人要達到新冠肺炎病毒防護效果,要戴雙口罩──普通醫用口罩加上布口罩。你當然也可以戴N95、KN95、N 99 、KF 94 。

無論是醫用口罩還是其它口罩,千萬不要水洗。這些口罩中間有一層由聚丙烯制成熔噴無紡布,是一種超細靜電纖維,最大的特點就是擁有靜電吸附能力,可以吸附粉塵和飛沫。水洗會讓纖維失去靜電,也就失去了靜電吸附的能力。

此外,我們要隨身多備幾個口罩更換,口罩一旦被汗水或口沫浸濕就無法有效預防新冠病毒,宜立即更換口罩。

感悟心

《汽水對健康危害多》

/蕭依釗

曾遇見一位喝可樂成癮的男生。他把可樂當開水,一天喝五六支。自他離開了報社就失去聯繫,最近聽說他的牙齒都被腐蝕了,且罹患多種慢性病。

喝可樂會上癮嗎?可口可樂公司聲稱,飲料中的咖啡因不會讓人上癮,但專家認為如果你喝多了,就會增加上癮的幾率。

天氣悶熱,許多人, 特別是年輕人愛喝冰涼的汽水,消暑解渴、沁人心脾,讓人難以抗拒誘惑。

但專家提醒,汽水含大量的糖分和各種添加劑(包括果葡糖漿),有人長期大量喝汽水,喝出了糖尿病;有的人牙齒齊根爛掉。汽水中豐富的磷酸,還會影響鈣的吸收,使骨鈣流失。

除了汽水,營養學家也不鼓勵人們喝果汁、高嘌呤的啤酒、高熱量的咖啡和奶茶等含糖飲料。

美國多項研究結果顯示,長期飲用加糖飲料會增加代謝綜合症的出現幾率。有研究顯示,每天喝一罐會增加高血壓風險,即便一周只喝兩罐,也會增加罹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代謝綜合症是指人體發生代謝紊亂的病理狀態,風險包括腰圍變大、甘油三酯偏高、好膽固醇(高密度膽固醇,HDL)偏低、高血糖、高血壓等。

美國營養學家貝茲(Melanie Betz)指出,汽水等含糖飲料通常會添加致危份量的糖。這些糖可能造成心臟病及其他健康問題。「長期喝可樂、一般果汁、水果潘趣酒(Fruit Punch)、甜茶、其他含糖飲料可能導致腎結石。」

營養師勞森(Clara Lawson)提到果汁和咖啡時說:「天然的水果富含營養、纖維與強力的抗氧化劑,但不幸的是,果汁會消除水果所有的營養與擴物質,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糖份和卡路里。

「一杯糖份有限的普通咖啡對健康有益,但若是加了大量奶油、鮮奶油、糖漿的咖啡,年長者應該要避開。」

更令人擔憂的是, 法國的一項研究發現,每天攝取100 ml (毫升)汽水或果汁,罹患各類癌症風險就會提高18%,其中罹患乳癌風險升高22%。喝一罐裝汽水(一般約330 ml)就已經超標了 。

這項研究報告指出,導致癌症風險升高的最主要因素,就是飲料中添加的糖。高糖分飲料是肥胖和體重增加的風險因素,而肥胖本身就是致癌因素之一。另一個可能則是添加劑,例如:4-甲基咪唑(4-MEI)。

喝什麼水最好?相信很多人都知道答案:白開水最好。

我們的身體不能缺水。健康成年人每日應喝1500~1700 ml(約7~8杯)水。但每次飲量不可過多,應分多次少量為佳。

(原文刊於 2021. 11. 20 《中國報》副刊。)

感悟心

《早餐,你吃對了嗎?》

/蕭依釗

一位旅居台灣的朋友透露,她最近便秘,聽學姐說冰奶茶是「通腸神器」, 就去附近的早餐店買了一杯大冰奶, 喝下後果然就拉肚子了。

她說, 台灣人戲稱早餐店的大冰奶為「地表最強瀉藥」。

冰奶茶為何有如此效力?我對此十分好奇。於是上網搜尋資料。 台灣食藥署證實了「大冰奶」的四大原料——冰塊、奶精、鮮奶、茶水有通腸效果。

食藥署說明原因如下:早晨腸胃還未完全甦醒,如喝下大量冰涼飲品,腸胃突然受到「冰」的刺激,自然就會收縮蠕動,如果腸道有堆積糞便,自然也會開始把糞便往下擠。

奶精通常是椰子油、棕櫚油等飽和脂肪酸做的,一早胃部接收過多的脂肪,很容易消化不良造成拉肚子。此外,70%的亞洲人有乳糖不耐症,鮮奶會引起他們腹脹、腹痛、腹瀉等症狀。

茶葉中富含的單寧酸,易與鮮奶中的蛋白質凝結成塊,不易消化,還可能引發腸絞痛。

以上四種原料組合成「大冰奶」後,通腸效力自然加倍。

換個角度思考,我們可以確定,冰奶茶不是健康的早餐飲料。

大家都聽過這話:「早上吃得好,中午吃得飽,晚上吃得少。」但早餐要怎樣吃才算吃得「好」呢?我們真的吃對早餐了嗎?

據專家說,現代的人20%不吃早餐飯;70%不懂如何吃好早餐。

不吃早餐、不當的早餐飲食習慣、食物搭配不當或選擇不當,都會損害你的健康。

起床後宜先喝一杯溫開水,令腸胃甦醒, 並補充睡眠時消耗的水分。然後做20~30分鐘伸展運動,讓身體充分「醒來」後再吃早餐,會更加有利健康。

很多朋友為了減肥,早上只喝喝果汁或蔬菜汁或水果,這其實是不太好的。早餐吃熱食才能保護胃氣。早晨人體肌肉、神經及血管都還沒有舒張,如攝入冰冷的飲食,必定會影響微循環,導致血流不暢。

很多中老年朋友習慣喝點粥加鹹菜,而年輕朋友則習慣以牛奶加雞蛋來解決早餐,這兩種配搭都會造成營養不足的問題。

相反的,有些朋友早餐吃得過量,大量攝入高蛋白、高熱量、高脂肪的食品,比如奶酪、漢堡、熱狗、培根、油條等煎炸食品,但過於豐富的早餐其實會加重腸胃負擔。

健康的早餐宜依照營養均衡的原則,選擇易消化吸收,纖維質高、低脂低糖的食物為主。一種主食加牛奶或豆漿、蔬菜、雞蛋,不宜進食太過油膩、煎炸、乾硬或刺激性大的食物,也不宜吃得過飽。

營養學家推薦兩種早餐配搭:1.牛奶燕麥粥+雞蛋+炒菜、2. 蔬菜+全麥麵包+牛奶+堅果。有乳糖不耐症的朋友可用豆漿取代牛奶。

朋友,儘管你生活節奏忙碌,也要注意吃健康早餐哦!

感悟心

《別把柑皮扔掉了!製成陳皮就是寶》

/蕭依釗

蕉柑,半個世紀以來一直是本地華人在農曆新年期間向親友拜年時少不了的年禮以及祭祀神明的供品。

近十年來,本地年貨市場上,除了焦柑,也出現其它種類的柑,包括蘆柑、金柑及椪柑等。

去年農曆新年,朋友欣喜的在超市發現產自台灣的「有機椪柑」,她一口氣買了10箱,並送了一箱給我。吃了清甜的果肉後,剩下的果皮橙紅艷麗,不忍丟掉,想到既然號稱「有機」,理應是不含農藥的,何不嘗試製作「陳皮」。

我先把柑皮用清水洗淨, 然後放在太陽底下曬幾天,曬乾後,切成一小片一片,用玻璃罐密封存放。

我知道我這種簡單的製作法並非正統的製作「陳皮」之道。「陳皮」講究的是一個「陳」字,就是要存放得長久一些,經過歲月的沉澱有一股陳舊之氣,即獨特的芳香氣味。據《本草備要》記載,3年以上的柑皮才能叫「陳皮」。陳皮放得越久,香味越濃。據說有藥店珍藏的名貴陳皮甚至存放了上百年。

我把自己第一次嘗試製作的「陳皮」全贈送給了一位方外之交。因為他常以陳皮加其它藥材煮水喝,例如:陳皮生姜水、陳皮紅棗水、陳皮菊花茶和陳皮檸檬茶。

他說,這些茶飲可以益氣養心、理氣開胃、消暑解郁。而他是受到他的師父的影響, 庵堂裡常備陳皮。不管煮什麼,加入陳皮,味道就變得醇香了。

他指出,古人云:「百年陳皮,千年人參。」陳皮是中華飲食文化的精華, 但現代華人不懂得也不珍惜陳皮的好處,也許是因為陳皮太容易取得的緣故。

我是其中一個不珍惜陳皮的人,依稀記得幼時見過老祖母把曬乾的陳皮用鐵線串起來吊在木柱上,煲紅豆糖水等甜湯和熬煮老火湯時都會加點陳皮,但現在我既不煮糖水也不熬老火湯, 一日三餐簡單料理填飽肚子就行了, 所以就沒用過陳皮。

為了瞭解陳皮的好處,我特地去請教一位中醫朋友 。他說,陳皮藥用是一絕。陳皮性溫,加入任何藥方中,都能起很好的協助作用。惟他主張向可靠的中藥店買陳皮, 功效較佳。

他列舉陳皮的一些好處:

1.陳皮能夠理氣、化痰,非常適合濕痰、寒痰咳嗽者、支氣管炎患者。
2.陳皮加荷葉煮水可降血脂。
3. 陳皮能行脾胃之氣,有養脾健脾的作用。
4. 胃脹腹脹時,喝陳皮煮水,脹悶感會消失。

但他提醒:胃熱、熱咳及陰虛或氣虛的人不宜食用陳皮。

一片陳皮,竟然有這麼多的保健效果!

往年我們丟棄了多少柑皮啊 ! 明年農曆新年吃柑時,就別再隨手扔掉柑皮,把它製成陳皮就是寶了 !

感悟心

《少生氣, 少生病》

/蕭依釗

馬麗是一個容易生氣的人。她自視很高,對別人要求也很高,而且要求別人都聽從她的。我不時見到她嚴詞苛責其他人。

有一次她向我提出一個建議, 被我婉拒,她非常生氣,語氣急躁的反駁,我想她可能有高血壓或躁鬱症而不自知,心裡頓生同情, 所以沉默以對,我的沉默卻令她越講越激動。

到了晚上, 她也許情緒較平息了,發手機簡訊來為白天的情緒失控辯解, 說她並不是生我的氣, 而是要力勸我接受她的建議 。

我剛好讀到中國著名中醫教授郝萬山的一段名言, 即轉給她:「我們總在問,人生最重要的是什麼?健康最重要。但如何保健康呢?不生氣就不會生病,少生病,不作死就不會死。很多人動不動就生氣、上火,很多疾病都和生氣有關,不生氣就不生病。」

郝教授的話是很有根據的。據研究人員統計,目前與情緒有關的病已達到200多種,在所有患病人群中,70%以上都和情緒有關, 他們會遭受到情緒對身體器官的「攻擊」。此外,美國亞特蘭大疾病控制中心發現,90%的疾病都和精神壓力有關。

大量臨床醫學研究表明,充滿心理矛盾、壓抑,經常感到不安全和不愉快的人,免疫力低下,經常感冒、一著急就喉嚨痛;容易緊張的人會經常頭痛、血壓升高,可能引發心血管疾病;經常忍氣吞聲的人得癌症的幾率是一般人的三倍。

在所有情緒中, 生氣的殺傷力排笫一名。閑氣、怨氣、悶氣、賭氣和怒氣這五種氣,會在我們身體裡留下「不良記錄」。

生氣時面色脹紅或蒼白,長期以往,會導致免疫功能低下,器官病變。特別是身體不好的老年人,在生氣的時候血壓瞬間上升,很容易出現腦溢血、心臟病和心肌梗死。

中國醫學專家指出,你的每一次生氣,都會對身體產生巨大影響和不可逆的損傷。以下14種病是氣出來的乳腺增生、頭暈頭痛、中風腦梗、血糖升高、胃部潰瘍、臉長色斑、心肌缺氧、甲狀腺結節、免疫力下降、可能誘發肺癌、胸悶氣短、排便失常、心臟病及血壓升高。

如果您不想得病,就要放寬心胸,例如 : 試著將別人的優點放大,多包容別人的缺點;少算計人際關系和個人得失, 多關懷和幫助弱勢者。少生氣, 就少生病。

感悟心

《你已坐了多久?快起來動一動吧!》

/蕭依釗

久坐是人類新殺手!」這是近幾年來專家們不斷提出的警示。

可是儘管許多人知道「久坐不動 」的害處,但他們並沒有明顯的要改變久坐的習慣。而且研究報告還揭露,現代人比10年前每天多坐一小時對著手機或電腦熒屏。

尤其是疫情爆發後,為了防疫而頒布的各種行動限制和封鎖措施,包括居家工作、網購取代逛街、手機簡訊代替了走去和同辦公室同事的面對面交談,這些新常態皆令人們坐在椅子上的時間更長了。

各國研究都證實,「久坐不動 」損害健康。只要我們一天超過6小時坐在辦公室椅子、家裡的沙發上或汽車裡,就可能讓自己陷入肥胖、癌症、糖尿病、心臟病、慢性腎臟病以及早死的危機。

過去科學家曾經推算,抽一根菸,可能折損11分鐘的壽命。但澳洲研究人員計算,多坐1小時的傷害約等於抽兩根菸,也就是減壽22分鐘。

美國癌症協會研究發現,女性只要每天坐超過6小時,就比每天坐少於3小時的人,早死於各種疾病的風險高了37%,男性則高了18%。

英國研究發現,坐著最久的那組人比坐得最短時間的人,罹患心臟病與糖尿病的機率多一倍。同一研究也發現,相較於一天坐不到3小時的女性,每天坐超過8小時的人罹患慢性腎臟病的風險多了30%。

為避免員工久坐 , 一些著名公司,包括Google、Twitter、Facebook等已經提供站立式辦公桌供員工選擇。例如:Facebook約2000名員工中,就有200~250人選擇站立式辦公桌。此外 ,有公司如BMW提供抗力球取代辦公椅,員工坐在滾來滾去的抗力球上工作。

我記得,當我看到Google的站立式辦公桌照片時,還和同事興奮討論我們基金會未來的工作型態。 我們憧憬擁有可升降的工作台,讓我們可以站坐交替地辦公。

可是美國心臟病學會期刊最新的研究報告,破碎了我們的小小夢想。

這項研究結果顯示,對久坐的人來說,以站代坐並不能抵消傷害。這顛覆了之前的觀點。

報告提到,用1小時站立來取代1小時坐,僅僅對於每天坐的時間不長的人來說,有微小的好處,可略微降低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風險,但是對久坐(即每天坐超過6小時)的人來說卻沒有這個作用。只有劇烈運動才能有效彌補久坐損傷。報告對劇烈運動的定義是:「讓你呼吸更用力或抽吸或喘氣的運動量。」

報告撰寫人明確提出:「以站代坐沒有用,必須以動代坐。」

有專家建議,上班時,在手機設定時間,每坐45~50分鐘,起身動一下。只要站起來或伸展一下,就算短短一分鐘,也有作用。

人體結構原是不適合久坐的。你已經坐了多久?趕快起來動一動吧!

(25.9.2021)

感悟心

《疫情下,月亮圓》

/ 蕭依釗

2021年的中秋,疫情依然籠罩,陰霾揮之不散。這樣的情境,完全感受不到佳節的氣氛。

我進到辦公室後,前後收到了兩位中國好友的短訊和電郵,一是報告文學作家、媒體學者錢鋼,另一是知名作家王安憶。他們不約而同的想要捐錢給祝福文化,希望可以幫助貧困地區的孩子們。王安憶說:「馬來西亞的疫情未見消停,很掛念您,也掛念祝福文化,在疫情中如何排除萬難砥礪前行,一直想略表心意……」遠方捎來的信息,讓我心裡湧起一股暖流。

下午,收到了祝福使者陳傳傑先生的來訊,同樣是要捐款給祝福文化,我再一次深受感動。現下沙巴疫情極為嚴峻,我一直都很擔心他的安全。我知道這段時間他並未歇著,帶著工人在芭場裡拓荒翻種,他兒子在沙巴州邦邦島開設的渡假村想來必然也因疫情而陷入了膠著狀態。此時此刻,他心心念念依然是想著透過祝福文化幫助其他人,怎不叫我感動?

在這艱難時期,有不少祝福使者持續在捐款,像鄭素秋、葉金龍、劉天吉、羅碧娥、梁月香等(無法一一列出大家的名字,真的非常抱歉),除了感動,還是感動。我想起了林美虹在電話中,興奮地告訴我終於成功遊說她的一對兒女加入祝福文化的行列。我當下有種感覺:祝福文化真是一個大家庭啊,而我也很高興可以擁有那麼多的家人。

夜裡回家,車外一輪圓月緊緊跟隨。疫情底下的中秋,月亮依然還是那麼圓。

(圖為友人所攝,借來一用。)
感悟心

《曬太陽、 維生素D、抗病毒》

/蕭依釗

一天中午,路過商區,驚見一名相識的店主頂著烈日在路邊做伸展運動。我好奇的停下腳步,問他: 「天氣這麼熱,你不怕中暑麼 ? 」

「沒顧客上門,就偷閒做運動。聽說讓正午的陽光曬背部和手腳30分鐘,身體就有足夠的維生素D去阻擋Covid 病毒 ……」

有一位朋友淑姐幾年前就提倡「曬太陽論」,常常勸人在上午10時在陽光下運動30~60分鐘。

確實有美國等國家的科學研究發現,每天早上10時到下午3時之間,讓手臂、腿部或背部曬5到30分鐘的太陽,可讓身體合成足夠的維生素D。

但我個人認為,這些研究是在溫帶國家進行的,那裡陽光和紫外線沒那麼強,而馬來西亞接近赤道,陽光長年照射,紫外線較強,在10時後曬太陽,皮膚易曬傷。以馬來西亞的紫外線強度 ,宜在上午10時前,或下午4時之後才曬太陽。

我們不能忽視一些專家提出的警示,過度的曬太陽,會使皮膚老化、長黑斑等,如果經常曬傷,可能會導致皮膚癌,包括致死率的恶性黑色素瘤(Melanoma)。

我認同適度曬太陽對身體有益。當皮膚暴露在陽光下時,身體會自然產生維生素D。維生素D有以下好處: 可以幫助身體吸收和保留鈣,保持骨骼強壯、可降低患失智症和阿爾茨海默氏症的風險、可預防或延緩糖尿病的發作、可減少炎症以及心臟病和腎功能差的併發症等等。

新冠肺炎爆發後,維生素D更是備受重視。根據美國的一項報告,體內維生素D濃度足夠的人,相較於缺乏維生素D的人,能降低感染新冠肺炎的機率。專家指出,病毒首先攻擊呼吸道黏膜, 而維生素D能增強呼吸道黏膜的健康,也可以調節身體免疫力, 可抵御新冠病毒。

科學研究顯示,維生素D可減少人體免疫系統對病毒的過激反應。這一點可能在危重患者身上尤其關鍵,因為危重病人由於其免疫系統為抗擊病毒而發起的「細胞因子風暴」往往會導致肺部嚴重損傷。

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有10億人缺乏維生素D。專家指出,如果人們不能靠曬太陽來得到維生素D,就必須從食物或補充劑來攝取足夠的維生素D。含豐富維生素D的食物包括魚類、蛋黃、黑木耳、藻類、香菇等。不過,由於人體的吸取能力,維生素D是很難完全依靠飲食來補充, 可能要食用維生素D的補充劑。若使用補充劑,建議成年人以400-1000IU為一個基準,不能過量。

總而言之,不論是在疫情期間,或平常的日子,足夠的維生素D,是人體健康必需的。於適當的時間在戶外走動,「適度」的曬曬太陽, 對身體是好的。

(2021.09.11)
Page 1 of 41234»

网上表格

  • 助學計劃
  • 護苗計劃
  • 慈心祝福
  • 祝福贫困家庭/個案

最新文章

  • 〈獸困人〉
  • 〈水患賑災,大馬一家親 〉
  • 〈四月 ,祝福文化沒停下腳步〉
  • 〈祝福文化發起醫藥行動,支援斯里蘭卡〉
  • 〈孝子的故事〉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