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stwishes 祝福文化 -
  • 首頁
  • 助學計劃
  • 原住民孩子
    • 護苗使者
      • 簡介
      • 護苗使者名單
      • 914勞勿探訪團
      • 824文冬探訪團
  • 專欄
    • 感悟心
    • 情自在
    • 常關懷
  • 慈心祝福
  • 社會關懷
  • 簡介
感悟心

《你已坐了多久?快起來動一動吧!》

/蕭依釗

久坐是人類新殺手!」這是近幾年來專家們不斷提出的警示。

可是儘管許多人知道「久坐不動 」的害處,但他們並沒有明顯的要改變久坐的習慣。而且研究報告還揭露,現代人比10年前每天多坐一小時對著手機或電腦熒屏。

尤其是疫情爆發後,為了防疫而頒布的各種行動限制和封鎖措施,包括居家工作、網購取代逛街、手機簡訊代替了走去和同辦公室同事的面對面交談,這些新常態皆令人們坐在椅子上的時間更長了。

各國研究都證實,「久坐不動 」損害健康。只要我們一天超過6小時坐在辦公室椅子、家裡的沙發上或汽車裡,就可能讓自己陷入肥胖、癌症、糖尿病、心臟病、慢性腎臟病以及早死的危機。

過去科學家曾經推算,抽一根菸,可能折損11分鐘的壽命。但澳洲研究人員計算,多坐1小時的傷害約等於抽兩根菸,也就是減壽22分鐘。

美國癌症協會研究發現,女性只要每天坐超過6小時,就比每天坐少於3小時的人,早死於各種疾病的風險高了37%,男性則高了18%。

英國研究發現,坐著最久的那組人比坐得最短時間的人,罹患心臟病與糖尿病的機率多一倍。同一研究也發現,相較於一天坐不到3小時的女性,每天坐超過8小時的人罹患慢性腎臟病的風險多了30%。

為避免員工久坐 , 一些著名公司,包括Google、Twitter、Facebook等已經提供站立式辦公桌供員工選擇。例如:Facebook約2000名員工中,就有200~250人選擇站立式辦公桌。此外 ,有公司如BMW提供抗力球取代辦公椅,員工坐在滾來滾去的抗力球上工作。

我記得,當我看到Google的站立式辦公桌照片時,還和同事興奮討論我們基金會未來的工作型態。 我們憧憬擁有可升降的工作台,讓我們可以站坐交替地辦公。

可是美國心臟病學會期刊最新的研究報告,破碎了我們的小小夢想。

這項研究結果顯示,對久坐的人來說,以站代坐並不能抵消傷害。這顛覆了之前的觀點。

報告提到,用1小時站立來取代1小時坐,僅僅對於每天坐的時間不長的人來說,有微小的好處,可略微降低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風險,但是對久坐(即每天坐超過6小時)的人來說卻沒有這個作用。只有劇烈運動才能有效彌補久坐損傷。報告對劇烈運動的定義是:「讓你呼吸更用力或抽吸或喘氣的運動量。」

報告撰寫人明確提出:「以站代坐沒有用,必須以動代坐。」

有專家建議,上班時,在手機設定時間,每坐45~50分鐘,起身動一下。只要站起來或伸展一下,就算短短一分鐘,也有作用。

人體結構原是不適合久坐的。你已經坐了多久?趕快起來動一動吧!

(25.9.2021)

感悟心

《疫情下,月亮圓》

/ 蕭依釗

2021年的中秋,疫情依然籠罩,陰霾揮之不散。這樣的情境,完全感受不到佳節的氣氛。

我進到辦公室後,前後收到了兩位中國好友的短訊和電郵,一是報告文學作家、媒體學者錢鋼,另一是知名作家王安憶。他們不約而同的想要捐錢給祝福文化,希望可以幫助貧困地區的孩子們。王安憶說:「馬來西亞的疫情未見消停,很掛念您,也掛念祝福文化,在疫情中如何排除萬難砥礪前行,一直想略表心意……」遠方捎來的信息,讓我心裡湧起一股暖流。

下午,收到了祝福使者陳傳傑先生的來訊,同樣是要捐款給祝福文化,我再一次深受感動。現下沙巴疫情極為嚴峻,我一直都很擔心他的安全。我知道這段時間他並未歇著,帶著工人在芭場裡拓荒翻種,他兒子在沙巴州邦邦島開設的渡假村想來必然也因疫情而陷入了膠著狀態。此時此刻,他心心念念依然是想著透過祝福文化幫助其他人,怎不叫我感動?

在這艱難時期,有不少祝福使者持續在捐款,像鄭素秋、葉金龍、劉天吉、羅碧娥、梁月香等(無法一一列出大家的名字,真的非常抱歉),除了感動,還是感動。我想起了林美虹在電話中,興奮地告訴我終於成功遊說她的一對兒女加入祝福文化的行列。我當下有種感覺:祝福文化真是一個大家庭啊,而我也很高興可以擁有那麼多的家人。

夜裡回家,車外一輪圓月緊緊跟隨。疫情底下的中秋,月亮依然還是那麼圓。

(圖為友人所攝,借來一用。)
感悟心

《曬太陽、 維生素D、抗病毒》

/蕭依釗

一天中午,路過商區,驚見一名相識的店主頂著烈日在路邊做伸展運動。我好奇的停下腳步,問他: 「天氣這麼熱,你不怕中暑麼 ? 」

「沒顧客上門,就偷閒做運動。聽說讓正午的陽光曬背部和手腳30分鐘,身體就有足夠的維生素D去阻擋Covid 病毒 ……」

有一位朋友淑姐幾年前就提倡「曬太陽論」,常常勸人在上午10時在陽光下運動30~60分鐘。

確實有美國等國家的科學研究發現,每天早上10時到下午3時之間,讓手臂、腿部或背部曬5到30分鐘的太陽,可讓身體合成足夠的維生素D。

但我個人認為,這些研究是在溫帶國家進行的,那裡陽光和紫外線沒那麼強,而馬來西亞接近赤道,陽光長年照射,紫外線較強,在10時後曬太陽,皮膚易曬傷。以馬來西亞的紫外線強度 ,宜在上午10時前,或下午4時之後才曬太陽。

我們不能忽視一些專家提出的警示,過度的曬太陽,會使皮膚老化、長黑斑等,如果經常曬傷,可能會導致皮膚癌,包括致死率的恶性黑色素瘤(Melanoma)。

我認同適度曬太陽對身體有益。當皮膚暴露在陽光下時,身體會自然產生維生素D。維生素D有以下好處: 可以幫助身體吸收和保留鈣,保持骨骼強壯、可降低患失智症和阿爾茨海默氏症的風險、可預防或延緩糖尿病的發作、可減少炎症以及心臟病和腎功能差的併發症等等。

新冠肺炎爆發後,維生素D更是備受重視。根據美國的一項報告,體內維生素D濃度足夠的人,相較於缺乏維生素D的人,能降低感染新冠肺炎的機率。專家指出,病毒首先攻擊呼吸道黏膜, 而維生素D能增強呼吸道黏膜的健康,也可以調節身體免疫力, 可抵御新冠病毒。

科學研究顯示,維生素D可減少人體免疫系統對病毒的過激反應。這一點可能在危重患者身上尤其關鍵,因為危重病人由於其免疫系統為抗擊病毒而發起的「細胞因子風暴」往往會導致肺部嚴重損傷。

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有10億人缺乏維生素D。專家指出,如果人們不能靠曬太陽來得到維生素D,就必須從食物或補充劑來攝取足夠的維生素D。含豐富維生素D的食物包括魚類、蛋黃、黑木耳、藻類、香菇等。不過,由於人體的吸取能力,維生素D是很難完全依靠飲食來補充, 可能要食用維生素D的補充劑。若使用補充劑,建議成年人以400-1000IU為一個基準,不能過量。

總而言之,不論是在疫情期間,或平常的日子,足夠的維生素D,是人體健康必需的。於適當的時間在戶外走動,「適度」的曬曬太陽, 對身體是好的。

(2021.09.11)
感悟心

《行善,能增強免疫力》

/ 蕭依釗
 

在Delta 毒株出現之前,醫學專家們告訴我們,只要超過 60%的人民打了新冠疫苗, 就可以達到群體免疫,就能恢復正常生活 。我們都相信了,很聽話的去打疫苗。

但隨著Delta毒株在全球凶猛傳播,疫苗的保護率在下降中,打了疫苗後發生的突破感染案例越來越多。好幾個國家已宣佈要為部份人群打第三劑加強針。

科學家發現,接種2劑疫苗者染疫後,鼻子和喉嚨中的Delta 病毒量和未接種疫苗感染者的一樣高,因為疫苗是在血液裡產生免疫力,但無法增強鼻腔和呼吸道的免疫防線。他們被迫接受一個令人沮喪的事實 :「疫苗無法預防病毒傳播」。

越來越多的科學家開始意識到,想要抵御新冠病毒,不能單單依靠抗體,還需要增強自身天然的免疫力。事實上,除了疫苗,人體還有天然的免疫力,可以幫助抵抗病毒。

強壯的免疫系統是抵御病毒的最好屏障,而人體內的干擾素(Interferon)和免疫力有著密切的關係。干擾素是細胞在被病毒或病原菌入侵後所產生的活性蛋白,具有廣泛抗病毒和免疫調節作用。因此,干擾素的水平越高,抗病毒能力越強。

科學家指出, 除了攝取均衡的營養、 適度的運動和規律的作息之外 ,人們的心態和思想意識對干擾素的水平也會產生影響。據美國科學院的基因研究報告,利他型的人體內,干擾素分泌水平提高,抗體產生能力增加了30%左右;而享樂型的人抗體產生能力,減低了20%。

利他型的人,會更多地想到他人,會因為幫助了別人而開心。享樂型的人偏向以自我為中心,為自己享樂而開心。

利他型或利他主義者都是善良的人。另一項研究發現,善良的人壓力賀爾蒙濃度較低,身體的防禦機制也會平穩下來。善良的人憂鬱程度較低、比較不容易寂寞,且更快樂。

美國心理學家斯蒂芬妮.普雷斯頓(Stephanie Preston)說,善良甚至可以改變我們的大腦。當我們做了好事,獎勵機制中的伏隔核會變得活躍,效果跟我們吃下一顆巧克力類似。而且當我們的善意獲得回應,像是對方的一句感謝,或是一個微笑,都會讓我們的大腦釋放催產素——讓你覺得開心的激素。

研究也發現,真心誠意的善舉,更能帶給你好處。

這些西方科學家的研究結果,與佛教的「因果」和福報定律相符。佛家相信,善因善果,做多少善事,就會有多少功德福報。

如要增強自己的免疫力,時刻心存善念、多做善事不失為一種方法。

感悟心

《常懷感恩之心》

/蕭依釗

農曆七月,從佛教的觀點,是孝親月,也是感恩月。

在這個月裡 ,在我的朋友圈裡,我比平日更常聽到和看到「感恩」兩字。

佛教的感恩思想非常鮮明。當然感恩思想不是佛教所特有的,其他宗教及哲學社會學理論中也有感恩思想。

為什麼要感恩?佛教的根據主要是「緣起論」——「諸法因緣生,緣滅法亦滅」。

佛教的感恩包括四個方面:父母恩、眾生恩、國土恩、三寶恩。這不僅包括人際關係,還包括人和自然的關係。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我們要感謝天地萬物,感謝自然。

佛教認為,感恩,也是一種修行。修行先修心。

若你有一顆感恩心,它會帶給你快樂和身心健康。但若只把「感恩」常掛嘴上,內心卻斤斤計較,不懂得知恩圖報,那是沒功效的。

這符合現代養生學。高明的養生學家一定會告訴你:養生的最高境界是養心。因為健康的根本在心。要維持身體健康,須從調節心態和觀念開始。樂觀的心態和正確的觀念,遠比任何藥物都能預防疾病。

我們要常懷感恩心,要常念別人的好,常記別人的恩,寬恕和忘記別人的過錯。這樣,自然就會活得輕鬆快樂;快樂的人,免疫力會增強。

感恩心, 不僅會令人快樂健康, 也會令人變得平和、圓融。其中一個典範是中國開國總理周恩來。

很少人知道,周恩來是佛門弟子。據1999年第41期《文佛教文化》透露,他的皈依師是虛雲老和尚。有一次,毛澤東問周恩來:「為什麼你辦事總是那麼圓滿?」周恩來答:「主席,我除了馬列,還有佛法。」

周恩來有一顆感恩心,在文革期間,他深知許多被四人邦和紅衛兵清算和打壓的許多民主黨派、工商界人士、科學家和藝術家,曾經為新中國作出了貢獻,不應受到非人道的折磨,於是他殫智竭力,游走於風口浪尖,保護了一大批人,直至鞠躬盡瘁……他贏得了世人的尊敬。

我們要常懷感恩之心 ,以感恩的心去感受生活,生活必然會回報我們健康、快樂和幸福。

(寫於2020年9月。)

感悟心

《她不敢外帶,天天吃泡麵!》

/蕭依釗

朋友凱蓮獨居在吉隆坡的一個公寓單位裡,平日都是在外面用餐。行管令期間,禁止堂食,居家工作的她就靠外帶隨便應付三餐。當她聞悉,許多患者是到餐館或熟食攤外帶,或到超商購物時感染病毒的,她就再也不敢外帶回家 。

「我近來每天都吃泡麵。」她說。我有點驚愕:「妳這樣是在慢性自殺啊!」

後來我做一個簡單的調查,詢問另外三位在首都租房的上班族。調查結果令我擔心:行管令期間, 他們為講求方便,也常以泡麵、微波便當、即食食品當三餐充饑。長期吃泡麵,可能導致他們的健康受損。這幾位青年常吃泡麵的習慣可能代表時下許多城市上班族的生活方式。

疫情漫無盡頭,不僅奪走很多患者的生命, 也會令許多劫後餘生者的身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

泡麵亦稱方便麵, 確實方便美味, 所以很受歡迎。但一般泡麵都沒什麼營養,它不僅高熱量、高鹽, 且含有大量食品添加物,可能會增加肥胖、癌症、慢性病風險。

據研究人員指出,為了能長時間保存,很多泡麵都經過油炸,而且油中添加了防止食物酸化的安定劑BHT(二丁基羥基甲苯)。BHT 是一種致癌物質,會引起肝腫大、染色體異常以及降低生殖能力。泡麵的調味包,包括油包、鹽與味素包都含有抗氧化劑,吃多了對人體肝臟會造成影響。它的鹽(鈉)含量也高,可能引起高血壓、加重心臟與腎臟的負擔。

日本科學家的研究發現,每周吃1~2次泡麵,谷丙轉氨酶(ALT)升高的風險會上升33%;而每周吃3次以上泡麵的人,ALT的風險會增加47%。ALT是反應肝細胞損傷最敏感的指標之一。一般來說,只要肝細胞出現破壞,ALT值就會升高。

我勸凱蓮為了健康著想,還是儘量少吃泡麵。自己煮一些簡單的食物,例如:煮一小鍋米粉湯, 加些蔬菜和蛋。

如果當解饞偶爾吃吃或把泡麵當成應急食品少量食用,當然是沒問題的,但也要盡量減少有害物質:建議先用滾燙的開水沖泡麵塊,約1分鐘後把熱水倒掉,以去除鹽分、磷酸鹽及部份油脂。然後加入少量調味粉(調味包最多只放一半),以減少油和鹽分的攝取量。

再加第二次滾水沖泡約3分鐘即可。

朋友,你若現在為了方便快速而常吃方便麵,健康出問題時就得面對很多的不方便了!

感悟心

《最後一片葉子》

/蕭依釗

今天要述說一個最近在吉隆坡發生的真實故事:一位六十多歲的企業家肝病復發, 到 一家大醫院求醫,卻在醫院感染了冠狀病毒。確診後,惴惴不安的他問主治醫生,治癒的機率有多高。醫生告訴他:「以你的狀況,是沒有治癒的希望了!」

醫生的話令他徹底崩潰了,他失去了生存意志。不願接聽焦急如焚的家人打給他的電話,也沒吃兄弟們為他想辦法籌集的中藥和營養品。三天後撒手人寰。

一位醫生朋友說,生存意志強的病人能很好的配合醫生的治療去克服許多困難,而生命就在不放棄的努力中得到延續。許多病例說明,積極樂觀的心態,也會強化免疫系統。尤其是癌症,除了先進的醫藥,意志力是對抗癌症最有效的武器之一。但有的病人求生意志力不高,在醫生仍在設法救治他時,他卻已開始自我放棄。

說到生存意志,我的好友張曼娟最近出版的新書《張曼娟讀奧‧亨利》, 也凸顯了愛和生存意志的神奇力量。

張曼娟從世界文學家奧‧亨利(O. Henry)作品中精挑細選了七個故事,重新編排譯寫,文字流麗如詩。我推薦大家在居家避疫期間閱讀《張曼娟讀奧‧亨利》,因為書中的故事精彩絕倫,充滿啟示,可照亮我們的心靈谷地。

其中有一篇名《最後一片葉子》,描寫的是美國貧窮藝術家聚居區的兩個年青畫家蘇和裘絲同她們的鄰居貝曼之間發生的故事。裘絲在寒冬患了嚴重的肺炎,病臥在床。蘇義無反顧地照料著她。醫生說裘絲痊愈的希望就在於她自己求生的欲望,可是蘇卻發現裘絲在失望地數著窗外一棵常春藤上為數不多的葉子,並絕望地認為,當最後一片葉子凋零之時,自己也將離開人世。蘇很傷心,便將裘絲的心態告訴了老畫家貝曼。老畫家是個脾氣暴躁,愛嘲笑別人、酗酒的人。畫了近四十年的畫,每天都說要創作出一幅不朽之作,卻始終淪為空談。

但風雪之夜發生了令人驚奇的事:裘絲看到最後一片葉子仍然掛在高高的藤枝上。她想到,葉子經過凜冽的寒風依然可以存留下來, 自己為什麼不能?於是又燃起希望,活了下來。

故事的真相是:貝曼頂著風雪,爬到磚牆高處畫了一片永不凋零的長春藤葉,給了裘絲「生」的希望和意志。而老畫家卻因著涼而染上肺炎去世了,他用自己的生命創作了一生中最傑出的作品,一幅不朽的名畫。

最後一片葉子蘊涵著厚重的寓意, 它啟示我們:親友的愛和關懷,以及病人的希望和意志,可以產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創造生命的奇跡。

【原文刊於2021年7月31日《中國報》〈樂活自健〉專欄。】

 

(圖片取自「有店」。)

 

 

感悟心

《喝咖啡,提高免疫力》

/蕭依釗

早上打開手機, 即看到兩個朋友傳來的早安帖:其一 是「生活不管苦與樂, 好好享受每一天。」;另一是 「路,共同行走風景美麗;朋友,互相關心時常聯系。願天天開心如意。早安!」

我知道有人對這類早安帖和心靈雞湯,是不屑一顧,收到時立即刪除的。

但我總是懷著感恩的心情去接受早安帖,因為它代表著有人心裡惦記著我, 而且它含温暖人心的正能量。

巧的是,兩個早安帖的背景圖都是茶几上一杯冒著熱氣的咖啡,還有書報。

在現代社會,喝咖啡已經成為一種時尚。對愛喝咖啡的人來說,在晨光中放鬆心情,一邊悠閑的閱讀,一邊品味醇厚的咖啡, 是非常愉悅的事。

疫情期間,人們最關心的是如何提高自身的免疫力。適量地喝咖啡,是能提高人體免疫力的。

美國政府將咖啡列入了健康飲食指南中,建議美國人每天喝 3 到 5 杯咖啡。必須注意的是,美國飲食指南所說的咖啡,並不是充斥本地市場的「三合一」或「二合一」速溶咖啡粉,也不是連鎖咖啡店裡那些特別調味過、加糖的咖啡或瓶裝咖啡飲料。如果你想喝健康的咖啡,最好選擇成分單純的濾掛式研磨咖啡, 而且不要加非乳制奶精(Non-dairy creamers)。

美國科學家最近的研究顯示,每天飲用一杯咖啡能夠將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降低約十分之一。因為咖啡中的活性成分,能增強人體免疫力、強力抗氧化和抑制過多自由基的產生。但沒有直接的科學證據證明,咖啡中的任何一種物質能有效地預防或治癒新冠病毒。

喝咖啡還有其它益處。科學研究發現,咖啡可以保護肝細胞,減少肝功能異常、肝硬化或肝癌的風險。咖啡也可以減少人們患上 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而且有助於防止帕金森症,以及減少自體免疫疾病(包括紅斑性狼瘡、類風溼性關節炎)的發炎反應。

也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喝咖啡。2018年,美國加州法院判決,加州咖啡業者需在咖啡產品上註明「丙烯醯胺致癌」警語。因為咖啡在烘培過程中,會因高溫而產生致癌物質「丙烯醯胺」。

丙烯醯胺產生的量與烘培時間有關,重烘培咖啡,如卡布奇諾、拿鐵的丙烯醯胺含量會多一些,輕烘培咖啡不但果香味較豐富,丙烯醯胺含量也較少,所以建議飲用輕烘培咖啡較安全。當然,喝黑咖啡對健康比較有益,若要添加美味,可選擇加無糖豆漿或低脂牛奶。

不過,兩大國際權威機構——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和國際癌症研究基金會給愛喝咖啡者派了定心丸, 他們的研究報告皆指出,沒有足夠證據顯示喝咖啡會使人致癌。

但要注意的是,適量的喝咖啡(每天不超過 4杯)有益健康;過量的咖啡因,會妨害生活,影響睡眠。

感悟心

《一個人吃飯》

/ 蕭依釗

疫情期間, 為了支援前線醫護人員, 不得不上班。中午都是外帶回辦公室,關起門來一個人吃飯。

我也勸告同事不要跟過去那樣大伙兒坐在一起,邊吃飯邊聊天, 而是保持安全距離,獨自面對牆壁或隔屏, 靜靜吃飯。

病毒專家們公認,目前最有效防禦冠狀病毒傳播的方式就是「戴口罩」,因為口罩能有效抵擋傳播病毒的飛沬。在我們除下口罩進食時, 就可能吸入病毒。

由於最早在印度發現的Delta 變異株傳染力太強,有人建議即使在家也要保持適當距離,甚至戴上口罩。台灣有市長喊出「家庭防疫新生活運動」——家人不同桌共食、居家2人以上佩戴口罩、取餐公筷母匙,以及屋內勤消毒等。

醫生朋友透露, 她的醫院有三位護士確診, 因為她們曾聚在窄小的茶水間吃飯、談天而感染病毒,連帶十多位曾跟她們接觸的醫護人員須自我隔離。我聽了有點錯愕,即時的反應是問她:護士不是應懂得如何防疫嗎?

一家人或三幾好友聚餐,是千百年來人類推崇的生活型態, 突然被疫情打破,一般人自然不習慣一個人孤單的吃飯。

我和很多人一樣,喜歡和家人及好友聚餐,聯繫感情,但我也享受一個人吃飯的樂趣。其實自從卸下總編輯職務轉做慈善工作後, 我幾乎都是在夜裡下班後,趕在素食館打烊前,一個人坐在一隅靜靜地吃飯。多數時候小餐館裡只有我一個客人, 氛圍寧靜。

一個人吃飯的樂趣在於可以專注於眼前的食物,可以維繫人與食物之間本該存在的細膩感知。大腦只需接收食物在經過口腔咀嚼和舌頭品味後釋放出的滿足感。

有一次, 當我把一口白飯放入嘴裡細細咀嚼, 第一次品味出白飯的清甜時,不禁想起一個禪門公案:學僧有源問大珠慧海禪師:「和尚最近怎麼用功?」大珠答道:「飢來吃飯困來眠。」「平常人不也吃飯睡覺?這也叫修行?」大珠禪師說:「平常人吃飯時千般計較,不肯吃飯;睡覺時百般思索,不肯睡覺。」這就是禪──活在當下。

高僧告訴我們,禪與生活不能分開 ,衣食住行裡面就有禪。同樣是吃飯睡覺,悟道者隨時隨地歡喜自在。菜根豆芽,都是香的;地板草蓆,也都睡得安然自在。

我們必須認知到,即使疫情緩和,我們再也回不去以前的生活模式了。全人類將進入一個「新常態」。

也許我們要學習享受一個人吃飯的快樂。 至少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我們要習慣一個人吃飯。

這場疫情,促使我們反躬自省,心靈沉澱。若我們懂得在每一個當下提起正念、念念分明,就可以減少煩惱,內心充滿自在和喜樂,相信也就接近大珠禪師「吃飯時吃飯,睡覺時睡覺」的境界了。

感悟心

《女人發胖有罪 ?》

/ 蕭依釗

我平時對娛樂新聞是略過不看的,那日不意被一則新聞標題吸引住:「女藝人肚腩大比拼!真是不堪入目!」

繼續讀下去,新聞內容大概是:「女星胖了真的慘不忍睹!看她們用肚腩來比拚,不僅張柏芝、劉亦菲上榜,甚至還有鍾麗緹、劉嘉玲……這畫面太殘忍啦!」

粗略讀了記者和網民對這些女藝人尖酸刻薄的議論,禁不住對那些被偷拍的女藝人感到同情。我們大概可以想像,她們長期所承受著的沉重輿論和心理壓力。

在粉絲心目中,如他們的偶像身材走了樣,是不可原諒的「死罪」。在這種病態心理之下,不只明星歌星不能胖,凡女人發胖均是「罪」。

可是很多人都免不了「中年發福」。尤其是女性從35歲開始,身體機能開始下降,基礎代謝率逐漸走低,吃入腹中的食物更容易轉為脂肪和膽固醇,就特別容易發胖。

肥胖的人, 容易被人標簽為「好吃懶動」, 其實許多人是「蒙冤不白」的。因為有的人,內分泌系統紊亂,或有各種代謝性疾病,就會出現超重或肥胖現象。這些人,「喝水都會胖」。面對她們, 我們應該同情, 而非譏諷或嘲笑。

不過 ,我們在不應「以貌取人」或因肥胖而自卑的同時,也應積極減肥,畢竟肥胖會對個人健康帶來不利影響 。

肥胖可能引起的疾病除了三高、心腦血管疾病,還會引起痛風、退化性關節炎、脂肪肝、膽結石、胃食道逆流、不孕症等等許多慢性病,甚至有幾種癌症也和肥胖相關;而肥胖引起的睡眠呼吸中止症,也會造成睡眠打呼、睡眠品質不佳、白天容易打瞌睡;甚至有關冠病的研究報告指出,冠病重症患者中有很多是肥胖者。

最有效減肥的方法, 是節制飲食。一日三餐有規律,飲食有度、食量得當,每餐七、八分飽,忌狼吞虎咽、暴飲暴食。另外,食物宜清淡,少鹽、少糖、少脂肪,但要選擇多樣化的食物,使攝取的營養素齊全,比例適當,以滿足人體需要。

節制飲食的好處有很多,不但可預防肥胖,還可減少對腸胃的傷害,每天吃八分飽是對腸胃的一個保護,同時節制飲食也可以減少鋪張浪費。

很多人發胖,是因為缺少運動所致。因此,我們日常要堅持多運動。健走、慢跑、練太極拳、氣功等等,都有助於減肥。

總之, 不論男女,在任何情況下,我們都必須節制飲食、堅持運動, 避免發胖;同時要維持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個人修養,不怕人嘲笑, 也不去譏諷霸凌別人。

Page 2 of 4«1234»

网上表格

  • 助學計劃
  • 護苗計劃
  • 慈心祝福
  • 社會關懷

最新文章

  • 〈大山裡的孩子〉
  • 〈45名「祝福使者」和30名「吉祥義工」到霹靂送暖〉
  • 〈佛光山上,依然山花燦爛〉
  • 〈因為一段情,戀上一座城——隨筆記述義工鄺文良〉
  • 2022祝福文化尼泊爾探訪團(三)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