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stwishes 祝福文化 -
  • 首頁
  • 助學計劃
  • 原住民孩子
    • 護苗使者
      • 簡介
      • 護苗使者名單
      • 914勞勿探訪團
      • 824文冬探訪團
  • 專欄
    • 感悟心
    • 情自在
    • 常關懷
  • 慈心祝福
  • 社會關懷
  • 簡介
感悟心

《面對疫情, 更要善良》

/ 蕭依釗

病毒肆虐,被感染者不治逝世,固然令人悲傷;而被感染者及其家人受到社會歧視和指責的現象也令人痛心。

加影市一位60多歲的送貨員感染冠病被送去隔離中心,儘管他的妻兒檢測呈陰,居家隔離期間除了要擔憂生死未卜的至親外,還受盡鄰人的歧視及恐嚇,鄰人見到這兩母子路過就趕緊關閉門窗,似是看到瘟神。更有鄰居不滿兩母子繼續留在家裡,恫言採取法律行動起訴他們。

嫁來馬來西亞的台灣藝人陳諭感染冠病,在社交媒體述說染疫過程,她說:「病毒已經無處不在,再小心都會中。哎!好冤枉。」許多網民留言祝她早日康復。可是,卻有網民酸說「病毒不會冤枉你,出門都是會有中病毒危險」、「上天的懲罰」。

每次爆發重大醫療危機時,不論是受害者或家屬都免不了要承受外來的負面指責與壓力。

這種事情也發生在其他地方。據中國媒體報道,有些冠病患者出院後,還在巴士上就接到了來自小區居委會的電話,讓他們不要回家,先到別的地方暫時住一段時間;有的密切接觸者解除隔離想回公租房,結果被「婉拒」;還有患者治愈出院後接到了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的通知……

日本京都產業大學爆出學生群聚感染後,竟收到數百封恐嚇信,要求校方公布確診者住所,否則就要縱火燒學校甚至殺害教授。

在不理性的歧視情緒浪潮席捲之下,就連冒著染病風險奮戰在前線救治患者的醫護人員以及他們的家人都成為歧視目標。醫護人員到平常去的餐廳被拒之門外、被德士司機拒載,醫護人員的子女被托兒所排斥的事件時有所聞。「你在醫院工作對吧?如果你及你的孩子可以離我們遠一點,別把病毒傳染給我們,那就太感謝了。」

這些負面的情緒、攻擊性的用語,其背後的原因就是在面對無法掌握的、未知的的疫情和死亡的「恐懼」。網路上各種真假莫辨的信息,更令恐懼蔓延開來。在過度恐懼之下,理性被綁架,就會有過激的言論和行為。這就是人性的醜陋面。

當社會出現對感染者群體「污名化」的傾向時,疑似被感染者,可能會害怕被歧視、被孤立、被攻擊,乾脆選擇隱匿不報,因而成了疫情漏洞。

因此, 我們可以說,病毒很可怕,但無知與人性,更可怕。

面對疫情,我們更不可失去善良、冷靜與理智。在與病毒「殊死搏鬥」的過程中,感染者及他們的親人身心都飽受煎熬,很多感染者幾乎是「死裡逃生」。當他們終於康復出院,不能讓他們因恐慌歧視、盲目排斥而受到第二度傷害。我們應該以人性的善良,讓他們感知「人心的溫度」。

生命是一種回聲,你向別人釋出善意和溫暖,終會從別人那裡收獲善意和溫暖。

感悟心

《情緒,損免疫力》

新加坡傳染病學專家梁浩楠醫生最近接受媒體訪問時指出,接種疫苗者的一些症狀, 特別是頭暈,是由於情緒緊張, 而不是疫苗導致。

他說,一些人在接種疫苗時因過度緊張而頭暈,可是過了一會, 他們恍然明白:「原來不過如此」, 頭就立即不暈了。

事實上,情緒的確會影響身體健康,情緒緊張的人急診也可能會頭痛、血壓升高,容易引發心腦血管疾病。

我有一位歌唱家朋友,雖然上台演唱不下千次, 但幾乎每次演唱前, 她都因為情緒緊張而導致頭暈、胃痛。

不同的情緒對應著不同的身體部位,胃腸是最能反映情緒的器官。我過去任報紙的總編輯時有過這樣的經驗:一遇到緊張的情況或工作壓力大,就會胃痙攣、腹瀉、嘔吐、暈眩。在各行業中,工作緊張的新聞工作者患胃潰瘍的比例較大。

隨著新冠疫情嚴峻,確診和死亡人數一直增加,很多人皆生活在焦慮不安中,走在路上或到市場買菜,緊盯著對面來的人,擔心他會不會是隱性帶病原者。而上班族,聽到辦公室裡有人咳嗽一聲,會緊張得心跳一百下。

很多人一直擔心自己或家人會成為下一個不幸深度染疫者,但他們不知,恰恰是這種緊張焦慮情緒不斷損害人體內比口罩更有用的防護罩──免疫系統。

大家都知道,新冠肺炎無特效藥。患者進到醫院, 醫生只能提供氧氣和輔助性醫藥,然後就得依賴患者自體內的免疫系統去抗擊病毒。

民眾都知道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等簡單動作來保護身體,但很多人卻不曉得如何減少負面情緒,讓我們人體免疫力處於最佳狀態。

據專家研究,提昇免疫力的秘訣如下:

1、少發脾氣、多信任人;
2、保持樂觀的心態,多開懷大笑;
3、多幫助人;
4. 和親人朋友維持密切關係;
5 、回歸信仰
6、建立適合自己的生活節奏,減少壓力;
7. 不要太過緊張、憂慮太多。
8、睡夠7-8小時
9、每天運動30分鐘
10、多吃菌菇、蔬菜
11、每天曬半小時太陽

總之,我們必須有身、心、靈的健康,才能維持正常的免疫力。
感悟心

《維生素C、D、鋅有助抗病毒》

/蕭依釗

面對凶猛的冠狀疫情,不時有惶惶不安的朋友問我:吃什麼有助於抵抗病毒?

我不是專家, 不敢隨便提意見。 但我告訴他們,我自己今年3月開始日服維生素 C(1000 mg) 、維生素D3 (1000 IU)、鋅(Zinc, 15 mg) , 每天早上喝黃薑、薑黃泡蜂蜜。

今年3月,一位在醫院工作的朋友向我透露, 他的醫生同事們都在吃維生素D3 (1000 IU)、鋅(15 mg)。他說, 我常在外奔波,受感染風險高,最好也吃, 而且他提醒:若不是冠病患者, 每日鋅攝取量不要超過20 mg 。

由於擔心在沙巴前線奮戰的朋友,我把這資訊傳給他 ,他回應說, 其實許多醫生,包括他本身也在服用這些維生素和礦物質。

歐美的醫院在治療冠狀病患時,除了配給病患各種藥物之外,也給予維生素D3(1000 IU)、鋅以及各種富含維生素C的蔬果。

中國在醫治冠狀病患時是結合中西醫藥,除了用西藥,有的醫院用清肺排毒湯,有的醫院用連花清瘟膠囊。

著名的上海新冠專家張文宏教授說,當中國大陸爆發新冠時, 醫院給病人每天吃四粒蛋, 可以快速補充優質蛋白質,強化人體白血球抗病毒。(康復後,一天吃一粒蛋就好)。

維生素 C、維生素D3 和鋅為何有抗冠狀病毒的效果?

1. 維生素 C
許多專家,包括中國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的彭志勇教授都指出,有證據顯示,大量補充維生素C對部分已經感染病毒的人的確有一些幫助。維生素C用於治療新冠肺炎有兩個好處,第一是可以抗氧化損傷,第二可以提高免疫力。其劑量與治療效果有很大關系。大劑量維生素C不僅可提高抗病毒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夠預防和治療急性肺損傷(ALI)和急性呼吸窘迫症(ARDS)。
事實上,維生素C對人體的免疫力至關重要。專家推薦日補充劑量為100 mg,最大劑量和身體耐受量為不超過1000 mg,兒童的上限更低。如果維生素C過量(每天超過1000 mg),可能會引起惡心、嘔吐、腹瀉以及腸胃脹氣等;長期過量服用還會引起腎臟問題。

2. 維生素D3
維生素D具有免疫調節作用,有助於抵抗呼吸道感染。因此,專家認為,可透過攝取維生素D來增加預防新冠肺炎的能力。
但經常有曬太陽的人就不必另外服用維生素D3。

3.鋅
由於新冠病毒進入細胞後,需要RNA聚合酶進行病毒複製,而「鋅」可以抑制RNA聚合酶,有效抑制病毒複製能力;且鋅可以使新冠病毒變得溫和,能幫助身體的免疫系統在不過度產生免疫反應的情況下,攻擊並破壞新冠病毒。因此,專家認為,可透過攝取鋅來增加預防新冠肺炎的能力。

祈願疫情早日過去!當病毒消失或者在我獲得兩劑量的疫苗後,我就會停止服用這些維生素。不過,由於我常忙得顧不上均衡飲食, 所以還是會日服一顆複合維生素片來補充身體所需營養。
感悟心

《「168 斷食法」有效減肥》

/蕭依釗

那天偶遇一位企業家朋友,一年不見, 他顯得年輕、清簡許多, 神清氣爽, 與前相比,判若兩人。

我笑問他有何養生秘訣, 他說:「沒想到行管令帶給我一個好處,不必夜夜出去應酬, 還有很多時間養生和運動。我實行『16:8 斷食法』幾個月了,啤酒肚沒了,『三高』情況改善了! 這個減肥法很好,你可推介給其他朋友呢 ! 」

「16:8 斷食法」正在西方國家風行。它是間歇性模擬斷食法(Intermittent Fasting,亦稱「輕斷食」) 的其中一種斷食法。

「16:8 斷食法」對於沒有習慣吃早餐的人來說,是可以輕易做到的。我二姐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她每天早上一睜開眼, 就趕著去菜市場買菜,子女上班後,即接手看顧幾個內外孫,忙得不可開交,早餐往往是忽略掉的,每天只吃兩餐:中午12.00以及傍晚6.00吃飯,晚餐後就沒再吃東西, 直到翌日中午。她不知不覺也在實行「16:8 斷食法」。

這種斷食法源自於美國大衛.辛勤客和彼得.摩爾2012年合著的《8小時瘦身法》(The 8 Hour Diet),只要每天在8小時內吃完3餐,就可以讓剩下的16小時好好消化掉所攝取的熱量,延長身體消耗脂肪的時間,並促進生長激素分泌,體脂肪自然也不易堆積。

實行這種輕斷食法的人通常都在中午前後吃第一餐,並在晚上8點前吃完晚餐。他們在其餘的16小時則以喝清水、黑咖啡、花草茶等不含糖飲料的方式補充水分。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邁特森(Mark Mattson)最近發表論文指出,間歇性斷食可以降低血壓、幫助減肥,且延長壽命, 並且建議,或許醫師們能將間歇性斷食作為一種治療方式,避免或治療肥胖、癌症、糖尿病,以及心臟疾病。

邁特森推薦兩種斷食模式,第一種每日限時飲食,即「16:8 斷食法」或「18:6 斷食法」;第二種是5比2斷食法,每週節食2天,節食日所攝取的卡路里一天須低於500卡。

其實,斷食法並非西方人首創。亞洲人早在幾千年前已經實行斷食。佛教徒的過午不食、穆斯林的齋戒月、道家的辟穀,以及古希臘人、古印度人、基督徒的斷食淨身,都是古已有之的斷食法。

不過 ,在實行間歇性斷食法之前,必須注意以下三點:

(1) 斷食法,並不適用於所有人。老人、糖尿病患者、發育中的兒童、孕婦、產婦、嚴重心臟病患、癌症病患、慢性感染病者、胃病患者,都需要先諮詢醫師才行;
(2) 斷食時間,一定要多喝水;
(3) 如要達到減肥目的,不能只控制飲食,也必須多做運動。
感悟心

《名醫不敢吃肉》

/蕭依釗

許多人都知道素食有許多好處,甚至有利於地球,但這觀念來到自己身上時,卻似乎很難發揮作用,或許是因為放棄美食真的太不容易了。

其實素食最大的受益者是自己,不但有益於身體健康,心靈上也會有正面影響。這是因為在生活中所培養的慈悲心,能讓我們維持溫柔平和的心態,無形中也為自己種下了幸福的種子。

中國名醫羅大倫中醫博士最近在網上公開他吃素的原因:「現在的肉,問題太多了。」

羅醫師有感於一些病人的惡性腫瘤是吃出來的。他從醫學的角度,舉出肉的問題如下:

(1)含激素、抗生素:
過去農民養一口豬,需要一年的時間, 所以不能常吃肉;現在不同了,人們每天都要吃肉,為了能每天供應大量的肉 ,就設法讓豬快長,於是往家畜身上使用各種藥物,包括激素和抗生素。這些藥物有兩千七百多種之多,能保證動物快速地長大且肉質飽滿。然而,藥物最後其實都會進入人類的身體。
除了家畜,其他的肉,如蝦、螃蟹等也是如此,飼養者一般都不斷往養蝦、螃蟹的池塘裡撒激素。
激素會導致惡性腫瘤,近年來與激素相關的乳腺癌、與肉食相關的大腸癌,發病率呈直線上升。
此外 ,許多小孩因常吃含激素的肉,而過早發育過胖。

(2)含嫩肉粉:
許多餐館或小販在煮肉,比如烤牛肉的時候,都會加入嫩肉粉,你會發現,以前咬不動的牛肉, 現在越來越嫩了。能把牛肉腐蝕成這樣,我們可以想像嫩肉粉進到胃腸後將如何腐蝕胃腸。

(3) 含亞硝酸鹽
市場上賣的肉品有的添加了大量的亞硝酸鹽,以使肉類變紅、不易變質腐爛,如此一來就可多賣幾天了,但很多人不知道,其實亞硝酸鹽會轉化為超級致癌物亞硝胺。有些商販為了讓香腸、鹵肉等多存放一兩天,也會加入超標的亞硝酸鹽,如果你看到肉質鮮紅異常,極可能是添加了大量的亞硝酸鹽。

羅醫師指出,現在的肉,人工添加物太多,以致屢見癌症高發、年輕人不孕不育等問題,這些現象都不是沒有原因的。

縱然蔬菜也有農藥問題,但是羅醫師認為,蔬菜存放幾天後,農藥的藥性會退減,而且很多蔬菜,比如大白菜、大蘿蔔等是非常便宜的,不值得花錢施太多的農藥,所以相對比較安全。

他呼吁人們:「我們自己清醒一些吧,少吃些肉,保護我們自己。」

我尊重葷食者的選擇,不過個人因吃素多年,所以還是會想分享自身的體會——「吃素,是件美好的事。」

感悟心

《別讓手機毀掉這一代的孩子!》

/蕭依釗

周末早上,接到吉打州社工楊亞榮的電話,他和幾位好友各買了一份《中國報》,正坐在咖啡店邊喝咖啡邊談論我的專欄文章《每天吃8顆蛋?》。 他告訴我,當地一位小販一天吃12粒半熟蛋,因中風正在加護病房接受治療。如果他能早點讀到這篇文章,就可及早勸告那位小販減少吃蛋。

通話中, 他突然瞄到咖啡店裡有位母親為了讓小孩安靜下來,就讓小孩看手機。 他說, 經常看到父母讓小孩看手機,希望我能寫「孩子沉迷手機」的害處, 讓家長知道他們這樣做會害了自己的孩子。

不只社工,中國政府也非常重視小孩沉迷手機的問題,一個多月前, 中國教育部發出《關於加強中小學生手機管理工作的通知》,規定:中小學生不得將個人手機帶入校園。確有需求的,須經家長同意、書面提出申請,進校後應將手機由學校統一保管,禁止帶入課堂。不得使用手機布置作業或要求學生利用手機完成作業。

《通知》出台後, 中國家長一片歡呼聲。說:早該禁止!

中國不是第一個管控中小學生在學校使用手機的國家。西方一些國家已通過立法或者其他形式明令禁止學生將手機帶進校園或者課堂。

2018年,美國一位心理學家公布的科學實驗結果,震驚了世界。

這位科學家在2008年從全美不同地區的中下階層家庭中挑選取100名孩子,將他們分成了兩組:50名是沒有接觸手機的孩子;50名是沉迷手機的孩子。然後對他們進行了長達10年的跟蹤調查。

調查結果如下:50名沉迷手機的孩子只有兩名考上大學;另外50名不玩手機的孩子幾乎全部考入大學,只有3名孩子高中畢業後自顧選擇在家幫工。而那些考入大學的孩子們,有16名因成績優異而獲得了學校的全額獎學金。

世界各國許多專家的科學實驗,都證明手機會毀掉孩子的身心健康,其中最明顯的是手機輻射會破壞孩子神經系統的正常功能, 甚至致癌。

綜合專家們所提出的手機害處如下:

*影響兒童健康:手機傷害孩子視力,並導致孩子頸椎變形。沉迷手機的孩子不喜歡體育運動,生長發育受影響。

*可能導致孩子患抑郁症:經常玩手機的孩子患抑郁症的比例遠高於一般孩子。

*損傷腦神經:過度接觸電磁波輻射可能損害孩子的認知能力。

*孩子不愛學習:玩手機的孩子,習慣了手機帶來的輕松愉悅的信息,對知識學習感到枯燥乏味,逐漸產生厭學情緒。

親愛的家長,為免你的孩子沉迷手機或染上網癮, 請及早做好引導工作, 並且以身作則,如果父母回家後機不離手,卻要求孩子遠離手機,孩子當然不會聽你的話 。父母最好每天抽出至少30分鐘陪伴孩子,傾聽、理解、交流、傳遞正能量給孩子,周末假期帶孩子出外活動或運動。

別讓手機毀掉你的孩子!

感悟心

《每天吃8顆蛋?小心肝腎受損》

/ 蕭依釗

自從美國2015年《飲食指南》刪除每日從食物中攝入的膽固醇限量300毫克的建議後,許多人認為是對吃蛋量的解禁,每天可隨意多吃幾顆蛋。

朋友老林傳來一篇題為《瑞典醫生一天吃 8 顆雞蛋》的文章,文章作者力證多吃雞蛋不會增加血液中膽固醇, 並以鄔非 · 洛凡斯科夫的實驗為例。這位瑞典醫生自己每天吃 8 顆蛋,一周後,他的總膽固醇,反而下降 12%。因此,作者的結論是:「你問我一天能吃幾顆?不限制!」

這文章對愛吃肉, 也愛吃蛋的老林來說簡直是一紙「通行證」, 他說:「今年初始,我每天早上吃3個煎荷包蛋。你太瘦了! 你要多吃蛋! 」

我告訴他,即使吃蛋不會導致人體血液膽固醇提高, 但過多的蛋白質會加重肝和腎的負擔。建議有高血壓的他去驗血。上周 驗血報告出來了, 他的膽固醇、三酸甘油脂和肝指數都超高。醫生判斷他有脂肪肝, 並建議他減少吃蛋和紅肉。

雞蛋,確實是世上營養密度最高的食物,含有 15 種以上營養成分,包括優質蛋白質及膽鹼。

膽鹼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素,能幫助頭腦思緒清晰,增強記憶力,也是構成體內細胞膜的重要元素。缺乏膽鹼,會導致記憶力衰退。

但好食物並不意謂吃越多就對身體越好,如蛋白質攝入過多,會加重人體其它器官的代謝負擔,長時間下來可能會導致其它器官病變,而且也會形成脂肪存儲從而導致肥胖。

專家指出,以下三種人不宜進食過多雞蛋:

1. 肝功能不好者:雞蛋中含有的大分子蛋白質,在胃腸中被吸收之後,還需要通過肝臟進一步分解,才能成為我們人體可用的物質。如果一次性吃太多,導致肝臟負擔加大,從而影響肝功能。當膽汁分泌不足時,胃腸消化吸收功能也會受到影響。

2.腎功能不全者:腎功能和新陳代謝減退的人,體內代謝產物不能全部由腎臟排出體外。若食用雞蛋過多,將使體內尿素增多,從而加重腎臟負擔。

3、感冒發燒的人:肝臟在分解蛋白質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熱量。發熱患者如吃雞蛋,就會造成體內產熱增加,散熱減少,如同火上澆油,不利於病情的康復。

那麼我們一天可吃多少顆蛋呢?

我建議健康的朋友遵照台灣的《每日飲食指南手冊》:「建議一般人(無高血脂、家族性心臟血管疾病、脂肪肝及肝指數GOT及GTP偏高或肥胖者或醫囑特別吩咐者)可以每天吃一顆蛋。」

若你有高血脂、心腦血管疾病、脂肪肝和肝指數偏高或腎功能衰退者, 而你又想吃雞蛋, 那你就必須避免攝取過多的其它蛋白質,如肉類、豆類等。

專欄•感悟心

《憂鬱患者只要傾聽和陪伴》

/蕭依釗

半夜接到安娜的電話。 她說,她有一個因疫情下崗的五十多歲的朋友, 剛剛打電話來申訴內心的痛苦,她雖好言安慰了一個晚上,但那位朋友最後還是說「做人沒意思!」

我問她:「妳是不是鼓勵他說: 『不要太消極!應該想開一點啊!堅強一點! 』妳的朋友正陷入憂鬱, 妳這些話,他聽不進去。建議妳陪他去看心理醫生或把推薦一位心理咨詢師給他。」

安娜說:「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不知如何察覺身邊的親友患憂鬱症,也不知如何幫助患憂鬱症的親友,你可不可以寫寫這個課題……」

人在五十歲過後,尤其是退休之後,失去權位、奮鬥目標,進而失去被需要的生命價值感,容易陷入憂鬱情緒中。何況安娜的朋友在疫情期間驟然失去工作,因而面臨巨大的精神和經濟壓力。

若你發覺自己有一段時日幾乎整天陷於低落情緒,對原本喜歡的事情都提不起勁去做,同時也可能出現食慾不振或睡眠不佳的現象,那你就要提高警惕,要找信賴的親友傾訴心事,並且趕緊找精神科或身心科醫生進行評估和診治。

同時你要用力過生活:

1.不要說負面話語,要學著說正面的話語,學會讓自己開心,並且讓心裡產生希望。
2.培養嶄新的嗜好,做一些新鮮事,讓自己擁有種種新體驗,並從中成長。
3.去做那些會讓你快樂的事情,令你心中充滿喜悅,憂鬱就無法入侵。
還有一個即時有效的方法:當低落情緒侵襲你時,趕快去戶外健走兩圈,流流汗,或站起來,把胸裡的悶氣,輕輕地呼出,再慢慢的吸進氧氣,覺得身體哪個部位不順暢時,就用觀想把氧氣多送點過去。戶外運動是緩解憂鬱的有效方法,每週至少3天進行30分鐘的運動,會讓你的心情在短期內好轉。
對憂鬱症患者,家人和朋友適時的傾聽和陪伴是很重要的。但應該遵守專家提出的以下的「三不守則 」:
• 不鼓勵:不要一直對患者說「要加油」 、「要開心一點」的話。
• 不責備:不要責備患者的錯誤。
• 不反駁:面對患者負面的話語, 傾聽就好,不要反駁。
憂鬱症患者盼望的,是被旁人認同、接受自己生病的狀態。陪伴者不能對他們過多的關心和干預,不能對他們說教,要練習安靜地陪伴。
面對憂鬱症患者,專家建議採取以下態度:
1、關心
2、傾聽
3、不要不理他
4、說出來:在患者談起自殺念頭時,坦率地和他們討論自殺的話題,並且即時向患者的心理輔導師反映。
5、一起出去玩
6、鼓勵求醫

很多病例證明,憂鬱是會改善的,及早診治,以及預防復發為防治重點。但關鍵是患者的心態——心靈詮釋生命的方式,決定了身體是否能克服憂鬱。
感悟心

《肥皂洗手, 是防病毒最有效方法》

/蕭依釗

「戴口罩、勤洗手、少出門。」預防病毒的口訣,大家耳熟能詳。

其中「用肥皂洗手」,一直是被國際公認為最有效、也最省錢的防治方式。

可是有多少人真正掌握正確的洗手方法?或者懂得方法卻沒耐心去洗手呢?

在寫此文前,我刻意在洗手間觀察人們如何洗手。我發覺,有的人沒用洗手液,僅把手放在水龍頭下沖洗一下;有的人雖然有用洗手液,卻是隨便水龍頭下搓一下雙手,就擺動著濕漉漉的雙手離開……

其實莫怪普通人不懂,就連實習醫生也忽略了正確的洗手方法。

我記得大概在2015年,世界衛生組織曾發出警告:超級細菌風暴,正襲捲全球。超級細菌的出現, 是人類濫用抗生素的結果。醫院是使用最多抗生素的地方,變成超級細菌的溫床。

超級細菌可以附著在醫院各種環境和物件上。只要有人,包括醫護人員、患者或家屬摸到病菌沒洗手,就可能導致患者感染超級細菌。患者明明是因為治療某一疾病住院,卻不幸被感染超級細菌,病情加重甚至可能送命。全球每年有70萬這樣的案例。

當時台灣的醫院被國際公認為超級細菌重災區之一。有一家醫院從國外請了一位原籍台灣的感染科專家(我記不起專家姓名),回到台灣協助防控超級細菌。那位專家做了一個試驗:她召集一群實習醫生, 先檢測他們手上的細菌量,接著讓他們去洗手, 然後再做檢測,結果發現他們手上的細菌量比洗手前更多!因為那些實習醫生沒認真洗手,也未把手擦乾,潮溼的手更容易孳生病菌。

當前我們不但要防超級細菌, 還得防冠狀病毒,因此更須認真洗手。

「拯救生命,從清潔雙手開始!」當年提倡這口號的世界衛生組織,呼籲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落實洗手五時機:吃東西前、照顧小孩前、上完廁所後、擤鼻涕後、看病前後。現在,須加上一項:走進家門或辦公室第一件事,就是記得洗手。

正確洗手七字訣「內外夾弓大立腕」,須用肥皂或洗手液搓洗雙手至少40秒,才算是有效的洗手。洗完手後,還要利用乾淨紙巾將手擦乾。因為在洗完手之後,還是會有一部分的病菌留在手上,而擦手,就可把殘留的病菌擦乾淨。

專家不建議用暖風式烘手機,因為研究顯示,噴氣式的烘手機,可能把手上殘留的水散成很細微的小水滴,包著病菌噴散到空氣中,再傳給洗手間裡的其他人。

若因為出門在外,沒有清水和肥皂,只能用消毒搓手液乾洗手時,最好先用紙巾擦手,因為乾洗手液並不能帶走手上的油汙或汙垢,並且不能殺死某些病毒,例如腸病毒(Enterovirus)。

總之,用清水和洗手液(或肥皂)洗手,比酒精性乾洗手,是更有效的防病毒方法。
專欄•感悟心

《她抑鬱,想撞大樹》

/蕭依釗

「我要祝你『新年快樂 』, 但我自己很不快樂。一年過去了,我們很久沒見面了,聚一聚吧 ! 你哪天有空 ? 」突然接到朋友金子的來電,有點驚喜。

「就明天中午吧 ! 我去載你好了 。」可是第二天早上,她說, 頭疼、胃痛,不能出門了, 取消約會。

七年前的一個半夜, 我在總編室上班時,也曾突然接到她的電話。「我在駕車兜圈子,我不想回家,這個時候,其他朋友都己睡了,不會接電話,只好找你。剛才我有撞向路邊大樹、以死解脫的念頭,我生命裡的一切都很糟糕,生活下去沒有意義。……」

我的心緊縮了一下,但深呼吸使我很快冷靜下來,我請她找個安全的地方把車子停下,我去找她, 她不斷地哭,等她心情較平靜後, 我才陪她開車回家。

金子患了抑鬱症。七年來,她努力過,但都走不出來。類似症狀的人其實越來越多,全球有超過2.64億患有抑鬱症,且各個年齡都有。

不要以為她的頭痛、胃痛,是她的幻覺。當一個人陷入抑鬱情緒時,她的身體會出現各種症狀。

幸好有個妹妹一直陪伴她、鼓勵她,而且定期看醫生服藥,她才能恢復上班。

如果你長期陷於低落壓抑的情緒;同時伴有以下部份的症狀,你可能患上了抑鬱症:

1、無時不刻或多數時間都感覺憂傷、焦慮、痛苦、絕望、易激動、緊張不安。患者可能呈現特殊的哭喪臉容,愁眉苦臉、雙目凝視、面無表情、暗自流淚。
2、對周遭的事物漠不關心。對於過去喜愛的事物失去興趣,或覺得索然無味。
3、迴避社交:宅在家裡,疏遠親友,迴避社交。
4、否定自我的存在價值,把自己看得一無是處。充滿強烈的自責、內疚、無用感、無價值感、無助感,嚴重時可產生自殺念頭和行為。
5、腦功能下降,思維困難、注意力和記憶力減退、行動遲緩。
6、食慾不振,不思茶飯,體重下降,或者吃得比平常還多,體重直線上升。
7、性欲減低,性功能減退。男人陽痿、女人閉經。
8、精力喪失,疲乏無力。連梳洗、穿衣等生活小事都覺得困難費勁,力不從心。
9、身體上一直有些看醫師吃藥也治不好的毛病,譬如各種慢性疼痛或便秘。

如果你感覺自己有以上的大部份症狀,最好能儘快咨詢精神科或身心科醫生,並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

抑鬱症是可以治愈的,但前提是,患者須有為自己努力的意願,以及改變生活和心態的意志力。

Page 3 of 4«1234»

网上表格

  • 助學計劃
  • 護苗計劃
  • 慈心祝福
  • 社會關懷

最新文章

  • 〈大山裡的孩子〉
  • 〈45名「祝福使者」和30名「吉祥義工」到霹靂送暖〉
  • 〈佛光山上,依然山花燦爛〉
  • 〈因為一段情,戀上一座城——隨筆記述義工鄺文良〉
  • 2022祝福文化尼泊爾探訪團(三)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