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stwishes 祝福文化 -
  • 首頁
  • 助學計劃
  • 原住民孩子
    • 護苗使者
      • 簡介
      • 護苗使者名單
      • 914勞勿探訪團
      • 824文冬探訪團
  • 專欄
    • 感悟心
    • 情自在
    • 常關懷
  • 慈心祝福
  • 社會關懷
  • 簡介
社會關懷

〈聖誕節前,送巧克力和餅乾給孤兒、長者們〉 ——祝福文化 第十二次送暖「生命的起點」孤兒、老人院

/ 義工小樂

聖誕跫音近,祝福文化義工們想起巴生的一群信仰基督教的孤兒、長者和病患, 希望在佳節來臨之際給他們送暖。

祝福文化主席蕭依釗和兩位義工翠群、瀞繀送了5箱餅乾、 1箱巧克力、2箱咖哩粉等印度香料、2箱濕紙巾和一箱面巾到巴生「生命的起點」福利會。

「生命的起點」創辦人史提芬牧師從一家老人院開始,己擴展至如今的三家孤兒院、三家老人院、一家愛滋患者收容所以及一家在家教育中心(讓無法上學的孩子學習)。由於收容了近兩百人,單單三餐開銷,就己讓史提芬牧師傷腦筋。

蕭依釗在捐贈行動前夕, 電詢史提芬牧師的助理尤蒙娜:除了小朋友喜愛的巧克力和餅乾, 福利中心還需要什麼 ?

她列出了10種印度族群煮食慣用的香料。 蕭依釗跑了兩家傳統的雜貨店,包括一家印度人開的小雜貨店, 才購齊她單子上的香料。採購過程可說是加深了對印度飲食文化的認識。

結局是: 贈者歡喜送,受者歡喜受。皆大歡喜!

————————————————————
捐款方式:

 

1. 點擊以下鏈接:
https://forms.gle/5fTWFwYg1sbaww7a7
或

 

2. 於匯款單背面寫下
(I)真實英文姓名
(II)身份證號碼
(III)住家地址(以上三項為政府機構所要求的程序)
(IV)電郵(如有)
(V)註明:捐助大學生

 

拍下匯款單正反兩面,以whatsapp 傳送至 016-678 5022

 

祝福文化戶頭資料:
Best Wishes Foundation
RHB Bank 21247900057559
社會關懷

〈那日陽光不烈,但人間有情〉

文:葉偉章

那日陽光不烈,我與小傑、蕭依釗,還有葉氏夫婦約了在P 城的一家素食館見面。除了蕭依釗,其他人我全都不認識,會有今日這樣的一場飯局,其實全因一台摩托車。

2022年11月4日,祝福文化基金會主席蕭依釗發表了一篇文章〈一位貧困大學生的故事〉,內裡提到了剛考上大學的小傑,需要一台摩托車方便外出打工。小傑出生於馬六甲,12歲那年父親就去世了,印尼籍母親獨自一人撫養他們三兄妹。母親非我國公民,受教育也不多,只能當清潔工、洗碗工…… 薪水微薄,即使三餐不得溫飽,也始終咬緊牙根堅持讓孩子們受教育。在這樣環境底下長大的小傑,可謂看盡人情冷暖,也分外體恤母親的辛勞,STPM以 4科全A的優異成績考入馬來亞大學。

飯局上,小傑與我說:「其實我也曾經歷過叛逆期,但我到現在都還清楚記得母親那難過的表情,我知道母親養育我們很不容易,我實在不想再看到她那樣的表情。」

小傑說,雖然日子過得很辛苦,但母親卻從不抱怨,唯一的一次是她向夫家的親戚求助,親戚回應她:既然沒錢,就別想著讓孩子唸書,讓孩子工作賺錢養家啊!母親回家後憤懣不已;而小傑,就只有難過,為了受委屈的母親。這話沒有絆倒小傑,反而成了激勵他持續前進的動力。

蕭依釗那篇文章掛上祝福文化網站以後,引起了熱烈的反響,不一會兒就籌到了1萬9千多元(捐款細目可參考祝福文化官方網站及臉書)。蕉賴摩托車店東梁先生二話不說,把原價4,200馬幣的摩托車以3千令吉售出,並附送頭盔、雨衣和存物箱,還免費辦理割名和路稅牌。

祝福文化把扣除了摩托車等費用的善款餘額,匯入了小傑的銀行戶頭,蕭依釗一再叮嚀要小傑用部份的錢帶媽媽去醫院檢查早前受傷的腰椎。

葉氏夫婦也是看了文章後主動與我們聯繫的,說是想與小傑見一面了解詳情,於是便有了這場飯局。

原來葉式夫婦一直是祝福文化的捐助者,「這麼多年來,我們一直在觀察,覺得蕭總是值得信賴的。」不止夫婦倆長期資助貧困學生,家裡的三個孩子因從小受熏陶而今也加入了「祝福使者」行列。

飯局上,葉式夫婦表示可以承擔小傑的學費,即便申請到PTPTN(貸學金),或者小傑未來考獲一等榮譽學位可免還學費,這筆錢也無需償還給他們。另外,他們還會每個月給小傑兩百元左右的零花錢。「前提是,不能留級。」葉式夫婦笑著說,「當然,不需要給自己太大壓力,只要可以過關就好了。我們都是這樣教育孩子的。」

得知小傑母親腰椎受傷,他們馬上說如果需要動手術,他們可以協助承擔生活費,請小傑母親不用擔心手停口停的問題。

蕭依釗後來與我說,另一位祝福使者韓福友也表示願意每個月支助小傑兩百元,讓他可以安心求學。但蕭依釗告訴她, 已有人幫助小傑了, 她的錢可以留待捐助別人。

那日陽光不烈,我卻始終覺得暖暖的,果然社會還是需要多一些正能量呀。

社會關懷

〈烏魯音一日遊 〉

/ 葉偉章

2022年10月30日,烏魯音一日遊。說是一日遊,其實名不副實,因為根本沒有任何的遊玩行程,更重要的是,沒有一嚐當地的知名美食——鹵麵;充其量也就只是轉了去新古毛一趟,參觀了觀音古寺。

——————————

事情是這樣的,月前祝福文化基金會主席蕭依釗來電,說是要到烏魯音兩所慈善機構——生活泉源兒童福利會、雪蘭莪家庭援助會派送物資,我聽後只是禮貌性回覆:記得多拍點照片回來。她大抵猜到了我沒甚麼興趣,於是祭出了撒手鐧,我們可以先到新古毛的觀音古寺轉一轉喲。

當天,我和小蘑菇一輛車,蕭依釗與鄭翠群,黎瀞繀和許曉君,三輛車分別載了些物資中午便浩浩蕩盪出發了。

車程約一小時。觀音古寺又稱舊古毛觀音古寺,會強調「舊古毛」,是因為新村裡另有一座「新古毛觀音閣」,當中情況有些複雜,改日再敘。觀音古寺位於 Ampang Pecah 的山坡上,由於沒有確切地址,因此一度錯過,花了些時間折返,小心留意路口的指示牌方才抵達。

觀音古寺建於1904年,1926年古毛河水壩堤崩引發大水災,古寺因位於山崗上倖免於水患,成了災黎的避難所。二戰後,英殖民政府將舊古毛列為禁區,古寺一度成了廢墟,直至1987年才展開了重建工程。

原以為位處偏郊,人煙不多,不意抵達時但見人流不斷。由於與潘來吉等人約了下午三時在生活泉源兒童福利會會合,於是我們也沒多作逗留。

——————————

生活泉源兒童福利會成立於2012年,目前有十多名孩童,最小的5歲,年紀最長的已18歲,多是遭父母遺棄的孩子。抵步時,阿貝爾牧師前來迎接我們,並著中心裡的孩子們來幫忙搬物資,從他們快樂活潑的互動看來,中心裡的生活還是過得挺好的。不過或許是不習慣鏡頭,一拍照時就顯得很僵硬。

潘來吉準備了80多個包子給這家中心,另還有些美碌、麥片和罐頭黃豆;而祝福文化則準備了些奶粉、意大利麵、餅乾、罐頭咖哩雞、沙丁魚、洋蔥、馬鈴薯、辣椒醬等食材,另也有清潔劑、牙膏、面巾、濕紙巾、尿片等生活用品。

由於時間有限,因此我們把送給博愛之家的物資留在中心裡,讓負責人次日來取。博愛之家在萬繞,是一所以話望生深山裡的原住民孩子,以及緬甸、巴基斯坦等難民孩子為主的學習中心。

——————————

眼看天色暗沉,雲層開始變厚,我們匆匆趕到了雪蘭莪家庭援助會。該會成立於1988年,原在巴生,2012年才遷至現址。中心裡收容了約百名無家可歸的樂齡人士、殘障人士和思覺失調者。負責人穆魯蓋爾女士與我說,中心裡只有4名志工,疫情後探訪者很少、捐助也很少,他們備感吃力,一再感謝我們的到來。

我們才把物資搬下,就飄起雨來了,於是我們便像被雨趕著似的,又匆匆地離開了。

你說,這究竟算不算是一日遊呢?

(原文刊於2022.11.27《光明日報》副刊。)

社會關懷

〈許多善心人向小傑伸出援手〉

/ 義工小樂

小傑的故事刊登在祝福文化網站和臉書後, 引起許多善心人的關注。

遠在台灣的覺心法師是第一位捐款人,這位一直默默支持著祝福文化的法師通過本地的波賴淨宗佛影寺慈善組匯款RM1,500。

他說:「不曉得夠不夠,如果有需要,請再告知。……感恩祝福文化積極救濟眾生。」

善款紛至沓來,至今累積總額為 RM19,110.00 。我們謹此感謝所有關心和捐款給小傑的善心朋友。

扣掉買摩托車等費用, 我們己將餘額匯入小傑的銀行戶頭,並叮嚀他用部份的錢帶媽媽去醫院檢查腰椎。

以下是捐款里名單:

RM 5000
ZENITH CONSULTANCY @ SERVICES (ZCS) SDN BHD

RM 2000
梁月香
張彩嫦

RM 1500
波賴淨宗佛影寺慈善組

RM 1000
張經謀
龔玉嬌

RM 500
謝尚橗
LOW GEE KA
MR. TAN KIM THIN & KELLY CHUAN YAP KAM

RM 300
禤素玲
戴佳雯
葉偉明

RM 200
黄金蓮

RM 50
黄爱琍
LIM HONG HOON

RM 30
CHUA YEONG WEI

(另有4位匿名 捐款人)

社會關懷

〈一位貧困大學生的故事〉

/蕭依釗(祝福文化主席)

我要在這裡敘述一位大學生小傑和他媽媽的故事。

現年20歲的小傑生出於馬六甲州一個貧窮家庭裡。父親是散工,年紀相當大時才與一位來馬來西亞打工的印尼籍女子安娜結婚 。婚後育有一男兩女。小傑是老大,下有兩個妹妹。

小傑12歲時,父親病逝。由於父親是散工, 所以沒有社會保險、公積金, 沒有儲蓄,幸好還留下一間祖屋, 讓他們不致落泊街頭。

「女子本柔弱,為母則剛強。」這句話用在安娜身上可謂最貼切不過了。失去丈夫後,舉目無親、 無依無靠的安娜,咬緊牙根,撐起一頭家,撫養三個年幼的兒女。

她雖然受教育不多,卻深切體會到,唯有受教育,才會有前途,所以她拚了命也要讓子女上大學。她做過很多工作,包括當學校清潔工、洗碗工……。她為兒女遮風擋雨,為兒女照亮前行的路。

小傑打小就很懂事 , 從小學到高中均名列前茅。他以STPM 4科全A的優異成績考入馬來亞大學,卻面對沒錢交學費、 不夠錢吃飯的困難。

安娜現在一家餐廳當服務員,以日薪計算,月入約RM1500。她每個月給小傑RM 500,給也是剛進入首都另一所大專學院讀書的次女RM 500, 剩下RM 500 供自己和讀中四的小女兒的家用。

小傑住在馬大宿舍, 三人同房。為了省錢,他每天不吃早餐,只吃午餐和晚餐,每餐約RM 7,不敢買水果和零食。

小傑沒錢交學費,他希望能申請到貸學金PTPTN, 但網上一直顯示「sedang diproses」。成功申請到的學生名單已經揭曉了, 但至今沒他的名字。原因也許是因為他的父親己不在世,申請表格上他填母親的名字,而母親是非公民。

聽聞他的困難後 ,我和義工到馬大校園尋訪他。

他說 : 「吃飯一個月, 500令吉是夠用的。我希望能申請到PTPTN全額,省吃儉用,就不需要媽媽寄500令吉給我了 。但許多同學告訴我, 現在很難申請到全額了 。媽媽只留下500令吉給自己和小妹兩人用, 哪夠呀?」

提到母親,小傑的語調帶著深情。「我媽媽是個很偉大的母親。媽媽一個人遠嫁到這裡,8年前,爸爸去世時,她無依無靠,獨力撫養我們三兄妹長大。我一直都很感謝她,也以能成為她的孩子而感到自豪。她不管吃多少苦,都默默地承受,從不曾向孩子們訴苦。我其實一直看在眼裡,也很心疼她,但當時我只有12歲,沒有能力去幫她分擔,所以下定決心,一定要努力讀書,不能辜負媽媽的苦心。持紅色身份證的她,找不到固定工作,為了養活我們到處打散工。

「每當我讀書讀到很累時,就會想起媽媽;想到她日做夜做,日漸消瘦。我身為家裡唯一的男兒,必須要更努力讀書, 完成這三年半的大學課程,找份好工作,讓她過上好日子。」

我們請他到小餐館吃飯, 帶他到超市,給他買了小刀、水果、燕麥、可可粉、咖啡、餅乾。我一再向他強調 : 不能為了省錢而損害健康,必須吃早餐, 即使宿舍禁用電器煮食 ,至少要沖泡一杯可可燕麥片、 吃水果。 最後他答應會開始吃早餐。

他想在周末去校園外的餐館打零工,但他沒有交通工具, 往返困難。祝福文化基金決定匯款2000給他應急, 假如他無法申請到貸學金, 將會每月捐生活費給他,並承諾會去找一台摩托車給他, 方便他往返講堂與宿舍以及到外面打零工。

我們當天立即行動, 很快找到了焦賴十一英里鎮的順越摩哆店的店東梁師華先生。一向熱心助人的梁先生說:「難得這樣有上進心又懂得感恩的年輕人, 我也盡一份力。」

售價RM4,200的摩托車,他折扣RM1,200, 出價RM3,000,另外免費辦理割名和路稅牌,附送頭盔、雨衣和存物箱。

我們期待善心朋友和我們一道給這位在逆境中力爭上游的年輕人送暖。

————————————————————
捐款方式:

1. 點擊以下鏈接:
https://forms.gle/5fTWFwYg1sbaww7a7
或

2. 於匯款單背面寫下
(I)真實英文姓名
(II)身份證號碼
(III)住家地址(以上三項為政府機構所要求的程序)
(IV)電郵(如有)
(V)註明:捐助大學生

拍下匯款單正反兩面,以whatsapp 傳送至 016-678 5022

祝福文化戶頭資料:
Best Wishes Foundation
RHB Bank 21247900057559

社會關懷

〈我聽說……〉

/ 葉偉章

2022年9月4日當天,我有其它工作在身,未能參與祝福文化前往烏雪兩所福利中心的探訪團,但我聽說了。
 
我聽說除了祝福文化基金會主席蕭依釗以外,好些義工得悉了這趟行程都紛紛表示願意加入,包括了鄭翠群、潘來吉、符秋菊、鄺文良、黎瀞繀、鄭素秋、拿督紀日輝和他太太黃舒萍。
 
我聽說他們都起得老早,潘來吉凌晨四時起來蒸包子,鄺文良四點開始煮椰漿飯的辣椒醬,符秋菊也是同樣時間起床,為中心裡的少年、殘障朋友煮雞蛋。鄭素秋因為得從新山開車上來與大隊會合,所以約莫五時就起身,六時左右天仍未亮就請丈夫載她北上。許是睡眠不足,加上舟車勞頓,她一路上頭暈嘔吐。
 
紀日輝聞悉蕭依釗要去訪烏雪區捐助兩所福利機構後, 要求同行前往布施。 原來他的姐姐紀细丽最近往生,他說:「姐姐生前非常關愛我,現在她往生了, 我想要代表家屬布施,回向給她。」他和太太前一天才剛從澳洲回到吉隆坡,我聽說他在墨爾本買了兩大盒的巧克力送給中心。「孩子們應該很少有機會吃到國外進口的巧克力。」他說。
 
我又聽說,一行人約莫中午12時抵達了Kirtarsh 殘障兒童之家。這家收容所有35名不同年齡的殘障者、失智者,以印裔為主。Kirtarsh 殘障中心創辦人馬尼文南說,原先更多人,但由於經濟拮据所以送了部份殘障者回他們的原生家庭,目前的35名殘障者年齡層橫跨了12至78歲,當中有6名學生、6名年長者。
 
早前蕭依釗與他通電話時,他即告知中心需要大量藥物,如咳嗽藥水、退燒藥、傷風膏、治風濕藥膏布、創可貼、可防治皮膚乾裂的潤膚乳液、包扎傷口的紗布、成人尿片、易於吞嚥的營養食品等等,另外中心也非常需要運作經費(醫藥費、中心水電和伙食費等)。符秋菊說她包辦藥品,聽說她行前奔波了兩天, 找了好幾家西藥店,才終於把中心所需要的這些藥品找齊。
 
我聽說,蕭依釗等人下午3時左右抵達了DOOR STEP少年關懷中心。那是一家收容了16名單親家庭以及無國籍孩子的中心,孩子們來自全國不同州屬,目前都是中學生。中心免費給予食宿和提供教育,普通孩子上國民學校,特殊孩童則上家庭教育班。不僅於此, 中心內還提供了數理與語文科補習班,供附近各族學生前來免費上課。烏雪區國會議員廖書慧每個月都資助2500令吉,但還是遠遠不足所需,除卻基本開銷,中心目前仍需文具、清潔衛生用品(例如:肥皂、洗髮水、沐浴露、洗衣粉等)、餅乾以及運作經費(水電費、校車費、學校雜費等)。
 
中心創辦人是烏雪市議員卡納拉惹,4日當天他剛好出差,由廖書慧偕同市議員李明偉接待祝福文化義工們,並向他們講解孩子們的需要和困境。
 
我聽說,中心負責人都很高興,因為有人願意關心這群弱勢族群;但義工們似乎比這些受惠者更喜悅,因為我聽他們說:施比受有福。
 
(原文刊載於2022.10.02《光明日報》副刊。) 
社會關懷

社會關懷,走入太平(下)

文 / 圖:葉偉章

2022年7月中旬,祝福文化基金會主席蕭依釗、義工小蘑菇與我,一行三人前往太平給幾戶人家送些生活用品與援助金。

上一篇文章說了兩個家庭的概況,接下來敘說我們走訪的另兩戶人家。

近50歲的劉女士,丈夫因9年前的一場交通意外導致腦部受創,不但失憶且無法正常溝通,稍有不順即嘶喊吼叫,2016年突然倒下,從此癱瘓。劉女士為了照顧他,只能全天候留守家中,最艱難的時候應是女兒患癌的時候,一根蠟燭兩頭燒,分身乏術不說,經濟壓力更是肩頭上的千斤擔……

可即便如此,劉女士依然堅持不願把丈夫送去安老院,「不管發生甚麼事,我都不會放棄他的。」她說。

患癌的女兒去世以後,她如今還有一子一女,還好兩人的成績都非常好,長女取得了全額獎學金在新加坡就讀大學,連生活費也無需掛憂,么子在高考成績中獲得全A,相信要申請獎學金並不是難事。

如今剩下的問題,就是兩夫妻的生活費了……

——————————

蕭依釗說接下來要去的,是姑婆家。我一直以為她說的是馬姐,後來才知因為她是養子的姑婆,所以蕭依釗才跟著如此稱呼她。

養子今年21歲了,目前是大專生。父親犯法入獄,母親離家出走,他打從三歲多就與姑婆一起生活。這位姓賴的老太太一直視他如親生孩子般養育,雖在廠裡工作收入微薄,依然堅持讓他把書唸好。但如今畢竟年紀大了,已是76歲高齡,且患有眼疾,無法繼續工作。賴同學上學院的學費都是靠善心人士籌集的,因此每學期都得煩惱學費來源,他原本還在課餘時間打工幫補家用,可因為疫情也被迫停工……

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蕭依釗說要多給賴老太太一千元,她竟搖搖頭說夠了、夠了,不用太多,省著點還是夠用的。說時神情誠懇,並非客套言辭,從她家裡的佈置來看,確實也是清簡之人,極為樸素整潔。

——————————

義工小蘑菇從太平回來以後,即與善心人彭女士聯繫,說明了這兩個家庭的情況。

彭女士聽後,立即表明願意通過祝福文化資助這兩個家庭,給劉女士9個月的生活津貼,每月500元,另給賴老太太每月700元,長達半年。

彭女士定居北美洲,鮮少回國,兩年前因母親離世回馬奔喪,因緣際會下認識了小蘑菇。當時她把母親遺留下來的錢用於捐助華裔子弟升學,如今那筆錢雖已用罄,但她仍繼續用自己的儲蓄來幫助貧困子弟,以完成母親的遺願。

劉女士的孩子雖說都成績優異,升學不是問題,但如果家人生活困難,想來也是沒有辦法繼續學業的。上一代有許多人因為家貧無法好好唸書,小小年紀出來打拼以保家人溫飽或成全弟妹,這些故事我們都聽得不少。感謝許多像彭女士這樣的善心人,這類故事才在這時代有改寫的機會。

(原文刊載於2022年9月18日《光明日報》副刊。)

社會關懷

〈祝福文化義工團隊捐助烏雪兩所福利中心〉

祝福文化義工團隊前天專程驅車到烏魯雪蘭莪區偏鄉送暖,總共捐獻現款1萬令吉及價值約6千令吉的熱食和其它物資給該區的兩所福利機構——Door Step少年關愛中心以及 Kirtarsh 殘障兒童之家。

Door Step少年關愛中心收容了16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單親家庭少年與無國籍少年,照顧他們的生活並提供教育機會。同時,中心內也免費為當地各族學生補習數理與語文科。

Kirtarsh 殘障兒童之家收容了35名不同年齡的殘障者、失智者,主要是印度裔。

祝福文化基金會主席蕭依釗是在讀了《星洲日報》《暖勢力》刊登的當地記者林淑敏題為〈餐餐青菜醬油拌飯 ,Door Step小孩急需善士資助 〉的報導後,心疼這些孩子,立即聯繫記者和中心創辦人公正黨烏雪市議員卡納拉惹。後來又獲悉烏雪區另有一個殘障兒童中心也需要外援,便號召祝福文化的義工們籌集物資,一齊前往捐助這兩個中心。

祝福文化義工團隊事先探詢了兩個中心亟需的物品, 捐獻了大量生活必需品、 乾糧和藥品以及熱食和水果,包括: 吉祥義工團捐的包子、麥片、 奶粉、 美綠、餅乾和罐頭;符秋菊和耕耘心田组佛友捐的椰漿飯、醫藥用品;已故紀细丽的家属捐的凍肉、尿片、文具、肥皂、 沐浴露、洗髮劑和巧克力, 以及黎瀞繀、鄭素秋和朋友捐的生活用品和乾糧。

每月撥款2,500令吉資助Door Step中心的烏雪區國會議員廖書慧和市議員李明偉親自在中心接待祝福文化義工團,並講解了中心的宗旨和經濟困難。

廖書慧說,由於工商活動受到疫情的打擊,許多原來的捐款人自顧不暇, 以致捐款銳減,但因為父母死於冠病而成為孤兒的孩子卻增加了, 所以中心面臨捉襟見肘的窘迫境地, 需要向外求援。

她感謝祝福文化號召義工們老遠的跑去捐助該中心。

——————————

Kirtarsh 殘障兒童之家創辦人馬尼文南說, 疫情爆發之前, 該中心收容了六十多名殘障者, 但由於經濟拮据,他被迫把部份殘障者送回他們的原生家庭,目前中心裡只有35名12~78歲的殘障者。

他指出, 由於這些殘障者有的體弱多病, 有的有皮膚病, 有一老人腳潰爛,因此中心需要很多的藥品,特別是藥膏布、消毒黃藥水和紗布。同時,也需要很多現錢去支付殘障者看病的費用、水電費和伙食費。

祝福文化義工團成員之一的熱心企業家紀日輝在了解了兩家中心的經濟困難後, 即以最近往生的姐姐紀细丽的名義分別捐獻5,000令吉給這兩家中心。

(寫於2022.09.06。)

紀日輝(前排左四)移交5000令吉支票給Door Step 副經理基魯巴卡南, 由蕭依釗和廖書慧(前排左四、五)見證。

廖書慧(左三)和李明偉(左二)向義工們講解免費補習班的運作。

紀日輝移交5000令吉支票給Kirtarsh 殘障兒童之家院長馬尼文南。

社會關懷

社會關懷,走入太平(上)

文 / 圖:葉偉章

祝福文化基金會主席蕭依釗與我說,要到太平去家訪,給幾戶人家送些物資和援助金。我隨蕭依釗去過幾次文冬,太平倒是沒去過的,趁著剛好有些時間,便嚷著跟了去。

7月15日,起了個大清早,義工小蘑菇開車,一行三人簡便出發,午前即抵達了第一戶人家。

鍾先生今年66歲,原是名水泥工人,但年紀漸長,難以繼續再做粗活。他的妻子在茶室洗碗盤,因為疫情而失業,好不容易找了份工廠工作,卻也只是兼職,收入不多,每月大約只有六百元。兩人育有三名子女,分別唸著中小學。

一家人靠著儲蓄過日子,但坐吃也會山空,更何況所謂儲蓄其實也不是可觀的數目。目前還有親戚在接濟,但遠遠不足以支付日常開銷。

言談中,發現鍾父還是很著重孩子的教育,即便日子艱難,仍盡可能讓他們可以好好求學,也堅持著讓他們上補習班,是典型再窮也不能窮教育的家庭。

鍾父展示他孩子在學校表演的照片給我們看,我察覺到他嘴角不自覺地微微上揚,語氣裡有種說不清楚是驕傲還是喜悅的情緒,那應該是我這一趟家訪中唯一看到的笑容了。

——————————

家訪持續進行中,我們去的另一戶人家是柯先生的家,但去時他還在工作,因此並沒有見到他。當時在家的是他太太黃女士和還在唸小學的小兒子。

據知,柯先生因為中風以致口齒不清,無法正常與人溝通說話,目前他在摩多廠當維修工人,每個月的薪水也就千餘元。太太智商不高,要找份正職是不太可能的,平日倒還可以到餐廳打打散工幫補家用,但疫情時期一切停擺,就連這點幫補也沒了。現在雖然工商活動都已恢復,但許多人的工作機會都不復從前,想來是封城鎖國經濟受創的後遺症了。

柯先生一家6口,原本生活就拮据,偶爾還靠親友接濟,但如今親友們大都自顧不暇,根本不可能援助柯家。

我們見到黃女士時,她很熱切想招待我們,不過言辭上的溝通似乎確實比較費力,加上我著實餓了,因此並沒有怎麼逗留,放下那一大袋生活用品和援助金後即匆匆離開。

離開前我迅速瞥了這狹小的房子一眼,據知,是跟親戚廉價租下的。小小一爿空間裡,堆了許多雜物,以及散亂堆放著的衣服。不知怎麼,我竟對這家人的生活感興趣起來了。

——————————

這一趟家訪,共去了四戶家庭,先記下兩戶,另兩戶下一篇再續 。

倒是想提前說說回程時在車裡與蕭依釗的對話,那時我們說到了「貧窮」這回事,是不是一定得家徒四壁、三餐不繼的赤貧人士,才稱得上真正的窮,才需要援助?好些組織在社媒上求援,都極盡其所能地以慘狀照片吸睛,但是吧,我覺得,其實有些傷,是未必見血的。

我的想法是,如果伸出手就能助人度過一個坎兒其實還是好的。

當然,有些貪婪之輩,利用別人的善心去行騙,這又是另一個課題了。

好些祝福使者會向我們探詢其它慈善組織的情況,我們不在其中,自然是不便妄自揣測的。這點我和蕭依釗倒是有共識的,做好我們該做的、能做的就是了。

(待續)

(原文刊載於2022年9月4日《光明日報》副刊。)

社會關懷

祝福文化文冬送暖行動(20220626)記事(下)

文:葉偉章

另一戶讓我印象深刻的人家,是家住亞東花園的陳老先生。

那是一棟雙層排屋,乾淨整潔,怎麼也和貧窮二字扯不上關係。入屋後和陳老先生的女兒略談,才知道原來有很多事確實不能單看表面。

陳老先生今年76歲,一年多前患上了阿兹海默症(俗稱老人癡呆),喪失了生活自理能力。老伴鄧女士也因2018年的一場手術,從此不良於行,後來又因細菌感染、關節疼痛等種種問題,如今只能終日躺著。

他們現在住的家,是小兒子的產業。小兒子在新加坡工作,疫情期間失業,只能轉行當送餐員,這房子眼看是無法再續供了,最壞打算是把它賣掉。陳老先生的大兒子是雜工,收入不穩定;與我對話的女兒,也只在髮廊幫忙,收入微薄,且平日需照看家裡兩老。房子如若真的賣掉,打算如何安置兩位老人家呢?言談間,似乎也沒有答案。

最後一戶我要提的,是住在暹猛新村的鄧老太太。

鄧老太太今年76歲,因糖尿病而失明。由於她持紅登記,因此無法申請福利局的援助金。

她家是一間簡陋的木屋,後來才知,那甚至不是她的房子,而是早前代為照顧精神病婦女時所寄住下來的朋友家,同住的還有她的兩個兒子與一個媳婦,如今該婦女已離世,據知屋主已下令要他們搬遷。

木屋裡非常清簡,一張木桌、幾張椅子,還有一個神臺,房間裡也就是一張床褥與雜堆著的衣物。

鄧老太太的大兒子是名雜工,收入很不穩定;小兒子約莫50歲,本身患有心臟病,太太也有精神疾病,一家子就靠著350令吉的援助金過活。

小兒子盧先生告訴我,他本身有一個兒子,不久以前因癌症去世,才二十多歲。「但家裡實在太窮了,沒錢處理喪事,我當時準備用報紙把他的身體包一包就拿去燒掉的……」他說,後來是吉隆坡的某個善心人幫忙,才解決了殮葬費的問題。

盧先生還有一個哥哥、兩個姐姐,「他們逢年過節才會偶爾回來,然後給我媽50元。」想來,應該也是各有各的難處。

送禮袋行動結束時,已近下午2時,我們與義工們一起用餐後,即踏上歸途。

然而,故事仍未結束。

回來兩天後,收到了訊息,之前提到的那名印裔男子帕拉格斯(Pragash)經已離世。從訃告上的資訊來看,應是領取救濟品當天發生的事情。社工莊培華了解詳情後,給我們傳來了消息,帕拉格斯的母親說,他當天突然頭暈,繼而吐血,送到醫院後就宣告不治身亡了。她說,他原本每週都得去醫院領藥,但不知何故這次超過了一個星期都沒去取。換言之,他已經一小段時間沒服藥了。至於原因為何,想來是不會有答案了。

蕭依釗原本給他繳付罰單的一千元,現下正好用作殮葬費。

生命,一次又一次地向我們演示「無常」。

蕭依釗低聲說了句:「行善果然還是要及時啊。」然後,我們倆都陷入了沉默。

(完結)

Page 1 of 101234»10...Last »

网上表格

  • 助學計劃
  • 護苗計劃
  • 慈心祝福
  • 社會關懷

最新文章

  • 〈請捐助不丹的孩子〉
  • 2022祝福文化尼泊爾探訪團(一)
  • 〈緬甸與尼泊爾小朋友離散故事〉
  • 東海岸大水災中——守護原住民的志工
  • 〈聖誕節前,送巧克力和餅乾給孤兒、長者們〉 ——祝福文化 第十二次送暖「生命的起點」孤兒、老人院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