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stwishes 祝福文化 -
  • 首頁
  • 助學計劃
  • 原住民孩子
    • 護苗使者
      • 簡介
      • 護苗使者名單
      • 914勞勿探訪團
      • 824文冬探訪團
  • 專欄
    • 感悟心
    • 情自在
    • 常關懷
  • 慈心祝福
  • 社會關懷
  • 簡介
社會關懷

「社會關懷」個案之〈抗癌是條漫長路〉

文:葉偉章

前言:每次探訪貧困家庭,都會遇到好些故事。未免造成案主生活上的困擾,或讓孩子們遭受不必要的眼光,我們不會寫出真實姓名,也不會刊出正面照片。分享這些故事,只是希望讀者們知道,在馬來西亞這片土地上的一隅,其實還有許多需要被照顧的人。

——————————
「我好似見過妳呀,我老咗,認唔出妳呀。」我們甫到她家時,坐在輪椅上的她便這樣對蕭依釗說。

其實這家人並不在我們的探訪名單內,我們曾幫過這家人,蕭依釗說既然順路,不如去探訪一下他們,於是便帶了些物資過去。

他們家,最主要的情況就是夫妻倆年紀大了,加上老太太中風後依賴輪椅,需要人照看,因此老先生便留在家。「年紀那麼大了,還有誰要找我做工?」老先生如此與我說。他們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在北部上大學,小兒子輟學後一直沒有固定工作。

前往他家之前,義工曾與大兒子聯繫,問他現下是否有甚麼需要協助的。大兒子回訊:「非常感謝你們,但目前剛剛好,有需要再聯絡你們。」這訊息讓人看了頗欣慰。

但蕭依釗不這麼想。「妳就這樣一直坐在輪椅上,沒有走動麼?」她問老太太。「我腳沒力,走不動呀。」老太太回她。

「這樣不行。」蕭依釗轉回頭與我說,「越是不走動,肌肉就會萎縮, 腳會越來越無力。」

於是我們驅車前往鎮上的藥房,買了一台四腳助行器,又再踅回村子來。

——————————

抵達謝家時,比預定時間晚了許多。除了因為之前買助行器耗了些時間,也因為我們在村子裡繞來轉去,怎樣都找不著謝家的門牌。迫不得已,我們停下車子問在路邊聊著天的村民。

「這門牌……你是要找XXX 是吧?他有癌症的,你們找他是嗎?」顯然村子裡的人都知道他們家的事。

他今年57歲,早前打打散工,裝修、造墓之類的,生活還算安穩。太太今年50歲,育有一女一子,目前都在唸中學。

2020年初,他證實患上了第三期淋巴癌,每月兩次往返吉隆坡看診,長期下來不免一筆費用,而且無法再像從前那樣如常工作,雖有積蓄也不免蕭然清空。

「化療以後,我身體退化很多,現在連視線都模糊了。」他說,「其實看醫生很便宜,大部份花費都是在車費上,我要先召車去火車站,醫院來回又是一筆開銷,只是去一趟吉隆坡,三百元就沒了。」在吉隆坡,他因住在妹妹家,因此省下了住宿費。

太太的健康也同樣欠佳,甲狀腺兩度動手術,目前長期服用著鎮靜劑、降血壓和膽固醇的藥。

行管令期間,鄰居們都會給他們送食物,目前就靠著兄弟姐妹的幫忙、福利金等勉強支撐生活。

他的家裡堆了許多箱子,裝著燒給往生者的冥衣,替紙扎店折冥衣也是他們家的收入來源之一。

「一箱有150件,折滿一箱就可以賺6塊錢。」他說。但這折紙衣有一定程序,須先把領子粘好,對折齊整後才能入袋,再裝箱,想來這6令吉賺來也不算輕鬆。

(原文刊載於2023.09.17《光明日報》副刊。)

如欲捐助「社會關懷」項目,可點擊以下鏈接:

https://forms.gle/YfFWKNd3Tn9Ts6cs8

社會關懷

〈再度送米給老人院〉

/ 義工小雪

上周, 祝福文化的義工再度接到加影真誠老人院的求助電話,老人院又沒米下鍋了!

在這之前,祝福文化基金會主席蕭依釗的三位善心朋友,買了慈悲安寧基金會9月10日義賣會的80本固本,交託給她,希望她協助購買適合老人院或孤兒院的日用品。蕭依釗原本也打算去支持義賣會,於是便欣然答應下來。

在這時間點接到求助電話,也算是一種機緣巧合,蕭依釗遂決定在義賣會順道給真誠老人院購買糧食、物品。去到義賣會現場,但見多是熟食,蕭依釗和義工在選擇不多的情況下,選購了麵線、米粉、三合一巧克力飲料。

第二天,蕭依釗委託一名義工把上述義賣品送去真誠老人院,還請他途中先去雜貨店買白米。沒想到這會兒連進口米都賣完了,義工只好先把義賣品送去老人院。

隔天早上到超市去買米,才知超市實施了新規:一人只能買3包米……。幾經曲折,最後總算買到了9包米,讓老人們可以填饱肚子。

前情提要,一個多月前,某義工致電蕭依釗,說這兩家老人院的創辦人丹娜芭吉燕最近不幸中風,臥病在床,無法外出募款,以致兩家老人院都陷入了困頓中。兩家老人院總共收容了85名老人與精神病人,該義工希望祝福文化可以捐些糧食給他們,當時祝福文化隨即送了米糧過去。

只是萬萬沒料到,如今竟連買米,也越來越困難了……

如欲捐助「社會關懷」項目,可點擊以下鏈接:

https://forms.gle/YfFWKNd3Tn9Ts6cs8

社會關懷

「社會關懷」個案之〈遺孀獨力撫養子女〉

文:葉偉章

前言:每次探訪貧困家庭,都會遇到好些故事。未免造成案主生活上的困擾,或讓孩子們遭受不必要的眼光,我們不會寫出真實姓名,也不會刊出正面照片。分享這些故事,只是希望讀者們知道,在馬來西亞這片土地的一隅,其實還有許多需要被照顧的人。

——————————

她來自菲律賓。當年來馬,在咖啡店打工時邂逅了經常到咖啡店用餐的一名男士,相戀,結婚。兩人婚後育有一子一女。丈夫比她年長21年,在菜園裡當勞工,生活還算過得去。

2020年杪,她成功取得了馬來西亞國籍。2021年初,丈夫騎摩托車外出時,慘遭車禍,司機撞後逃逸,至今仍逍遙法外。丈夫在車禍裡當場死亡,剩下她與一對子女相依為命。

兒子今年15歲,女兒剛升上中學,都還在求學的階段。丈夫沒有社險、沒有公積金,面對生活,她寸步難行,於是只能靠著幫人打掃屋子,賺取微薄工資養家糊口。「剛開始還有人送米糧來,但日子久了,接濟的人也就越來越少了。」她說。然而這並不是最糟的事。丈夫死後,她們母子三人被夫家人趕出祖屋,於是他們不得不另覓住處。

「是被誰趕出來?房子又是誰的呢?」我問。

她說:「是大伯,我丈夫(房產上)是有名字的,但我們還是被趕了出來。」我繼續追問:「大伯是做甚麼的呢?」她回我:「沒有工作,常常喝醉酒。」談起這一段,她隔著口罩也難掩悲傷神情。

然而,這世上還是不乏好心人。他們目前住著的板屋,就是一名善心人士同情他們的處境,讓他們免費住下的。

如今母子三人已在這裡住了兩年,她每週兩次到善心人家裡幫忙打掃。「其實他並沒有要求我這麼做,是我主動去打掃的,我們必須要感恩。」她說。

她在屋旁的空地種植了一些蔬菜和甘蔗,一來可以自家食用、節省開銷;二來吃不完的也可賣一點錢,當作補貼。

——————————

另一戶人家也是孤兒寡母。她今年55歲,育有一子一女,兒子今年18歲,女兒16歲。

丈夫去年確診新冠肺炎,一星期後離世。她本身患有肌強直症(Dystonia),以致身體扭曲(尤其是手指關節等部位)、口齒較為不清晰。

我向她兒子了解家裡情況,得知她在菜市場向其它攤主買一些蔬果另外擺地攤,每日清晨6時就開始工作直到中午,但扣除本金後一個月其實也只賺兩、三百元。目前一家三口就靠著福利金、慈善機構的接濟生活,日子十分清苦。

三人住著的磚板屋,也是善心人士以極便宜價格租給他們的,每個月的租金僅80元。

我問兒子,畢業後有甚麼打算,他說,出來工作吧。

「妹妹的成績比較好,讓她繼續讀好了。」

(原文刊載於2023.09.04《光明日報》副刊。)

如欲捐助「社會關懷」項目,可點擊以下鏈接:

https://forms.gle/YfFWKNd3Tn9Ts6cs8

社會關懷

〈白米價格高,老人院缺糧〉

作者:葉偉章

祝福文化基金會主席蕭依釗來電,說7月下旬的某個週末要到加影市和沙登新村的兩間老人院派糧,問我可否同行。由於我當時已有其它工作安排,實在分身乏術,唯有婉拒。

事緣蕭依釗接到義工來電,說這兩家老人院的創辦人丹娜芭吉燕最近不幸中風,臥病在床,無法外出募款,以致兩家老人院都陷入了困頓中。丹娜芭吉燕是印裔女士,兩家老人院總共收容了85名老人與精神病人。那名義工與她相識,所以致電蕭依釗,希望祝福文化可以捐些糧食給他們。

「說來湊巧,剛好5senses董事黃碧玲捐了20箱快熟麵給我們,就送一些過去給他們吧。」蕭依釗與我說。

當然,只是快熟麵是遠遠不夠的。「一定要捉緊時間。」電話那頭的蕭依釗自言自語似的說。據知她掛了電話後即雷厲風行,與義工馬上前往超市採購其它食品,並邀請吉祥義工團團長潘來吉做他拿手的包子,一齊協助這兩間福利中心。

「妳老是麻煩潘來吉會不會不太好?」我事後問她。蕭依釗聳了聳肩,回我:「但他的包子真的很好吃,他們吃了會很歡喜的。」

那是後話,還是說回送糧。根據以往經驗, 由於社會人士一般上都比較喜歡捐贈白米給福利機構, 所以老人院和孤兒院向來不缺米糧,有者甚至還因過剩、囤積過久而生蟲。職是之故,蕭依釗這次並沒有給這兩家老人院準備白米。

7月22日,下午4時,蕭依釗一行人抵達了第一站——加影真誠老人院。義工把食物搬進院子裡時,老人院主任布斯芭隨即蹙起了眉头,說 : 「你們沒送白米來喔?我們沒米煮飯了呀!」蕭依釗連忙為自己的錯誤評估連聲道歉,並載了老人院的一名員工到附近的小超市買白米,同時還多買了幾包準備待會兒送去第二站——沙登的老人院。

前往沙登老人院的過程不甚順利,兜來轉去找了好久,約莫晚上7時才抵步。「潘來吉還因此胃病發作。」蕭依釗說,語氣裡滿是歉意。

——————————

隔了兩天,蕭依釗準備把祝福文化剩下的幾箱快熟麵、飲料和英文兒童書送去位於和豐鎮的天主教嘉諾撒幼兒園。行前她和特蕾莎楊修女通電話, 說起了老人院缺米的現象。

楊修女說:「這裡的村民也缺米啊 ……」

咦,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後來蕭依釗稍事探究,才知原來市場上本地生產的白米嚴重缺貨,以致民眾只能買價格較高的進口白米,這對基層人民而言自是不勝負荷的一筆開銷。

於是除了原定的快熟麵、飲料和兒童書,蕭依釗和義工也把潘來吉做的包子及幾包進口白米、糙米、印度香米送到嘉诺撒幼兒園去。

說到嘉諾撒幼兒園,祝福文化於今年3月曾組團前去,當時有40多名祝福使者參與了這項活動。派糧過程中遇上滂沱大雨,阻斷了好些前來領取物資的原住民的來路。行程除了嘉諾撒幼兒園,我們還去了探訪紅坭山的貧病老人。

這些故事都曾寫在《光明日報》副刊的「祝福的跫音」裡,祝福文化的官網也有刊載,有興趣的讀者可前往點閱。

(原文刊載於2023.08.20《光明日報》副刊。)

有意捐款者可按以下鏈接:
https://forms.gle/YfFWKNd3Tn9Ts6cs8

社會關懷

「社會關懷」個案之〈貧窮大學生的求學路〉

文:葉偉章

前言:每次探訪貧困家庭,都會遇到好些故事。未免造成案主生活上的困擾,或讓受助者遭受不必要的眼光,我們不會寫出真實姓名,也不會刊出事主的正面照片。分享這些故事,只是希望讀者們知道,在馬來西亞這片土地上的一隅,其實還有許多需要被照顧的人。

——————————

父親去世那一年,他才12歲。

L 的父親生前是一名燒焊工人,但非常嗜賭,俗語說:十賭九輸,據知家財都被他給輸光了,想來L 應該是從未過上好日子的。2012年,L 的父親因癌症去世,剩下L 兩母子面對生活。想當然耳,也沒有留下任何遺產。

父親去世以後,L 的爺爺即把他們兩母子住著的房產權轉讓給L 的叔父,後來叔父把房子給賣了。新屋主顯然只是置產增值,並非急用,因此倒也沒有逼他們母子遷離,但難保這一天不會到來。L 的母親無奈地說:「現在想不了那麼多,到時再打算吧。」

L 的母親打從娘胎出生就患有心臟病,早前心臟安裝了一台儀器,不過她說不清那是甚麼,只記得當時醫生說明10年後儀器必須更換,結果這一晃,20年就過去了。最近去怡保中央醫院檢查,醫生說必須更新儀器,且心臟還出現了其它問題。確切情況暫時還不了解,因政府醫院輪候的病人很多,L 的母親必須排到10月中旬才能進一步檢查。是否需要動手術?更換儀器需要多少錢?這些問題都成了母親的心頭石,沉甸甸地壓著,卻也無計可施。

他們家目前就是靠著福利部以及慈濟的援助金過日子。母親也到附近的麵攤打雜工,加上這份薪資,勉強足夠讓她一人過活。L 在這段求學日子裡,都是自供自給,打工賺錢應付生活及學雜費。

面對生活龐大的壓力,顯然L 母是不勝負荷的,因此L 考上大學以後,她十分反對L 繼續升學。尤其是疫情以及2022年1月初那場摧毀許多村屋的龍捲風之後,L 母的態度更為堅決。猜想可能是這一連串的天災與禍事,讓她更為忐忑不安所以才有這樣的反應,她一直希望L 可以早日出社會工作。

「然而,我很任性地決定要繼續我的學業。」L 說。這句話讓人聽了很是心疼,因著不難發現語句裡有一定的負罪感。

L 目前在北部的一所大學唸書,他喜歡運動,也很愛音樂,常常會到百貨公司試彈展賣的樂器,鋼琴、吉他都是自學而成。

他雖然獲得了PTPTN貸學金,但由於數額不高,因此面對生活還是很大壓力。

今年5月中旬,祝福文化基金會主席蕭依釗接到義工舉薦的這案子後,便按程序與義工前往他在怡保的住家查訪。那是新村裡的一座半磚牆鋅板平房,雖然房子空間很大,但相當殘舊,客廳空蕩蕩的,只有幾張塑料椅、一台舊電視機。

蕭依釗家訪後,決定從祝福文化基金會的「社會關懷」賬目裡,於今年6月起每月撥一千元款項予L ,長達17個月,以資助他的學費和生活費。惟,條件是L 每個學期必須電郵成績副本予祝福文化,一則供基金會存檔,二則也確保L 仍維持學業。

「我始終相信,教育是改變命運的唯一方法。」蕭依釗說。

(原文刊載於2023.08.06《光明日報》副刊。)

——————————

欲參與「社會關懷」項目者,可按以下鏈接:

https://forms.gle/YfFWKNd3Tn9Ts6cs8

社會關懷

「社會關懷」個案之〈一失足成殘疾人〉

文:葉偉章

每次探訪貧困家庭,都會遇到好些故事。未免造成案主生活上的困擾,或讓孩子們遭受不必要的眼光,我們不會寫出真實姓名,也不會刊出正面照片。分享這些故事,只是希望讀者們知道,在社會的一隅,其實還有許多需要援助的人。

——————————

其實原本生活得好好的。

38歲的他,平日承接小型的建築工程、採摘油棕,本身有一輛小羅里,與妻子、三個孩子,一家5口生活平穩,屬於小康家庭。雖是印裔家庭, 卻住在在華人新村裡。

2019年,7月,那時疫情還未肆虐呢,他在修繕屋頂時,意外跌落,之後所有的一切都變了樣。

「他拆鋅板的技術很好,這些鋅板可以賣到好價錢。」他的妻子與我說。但他沒留意到屋頂的木板經已腐朽,踩下時裂開,結結實實地摔了下來。原以為沒甚麼大礙,兩星期後左腳突然腫了起來,他去政府醫院看醫生,檢查後被告知沒傷到骨,開了些抗生素就讓他帶回家了。然而,吃過抗生素後,腳更腫了,他唯有回到醫院去,這一次,醫生告知,必須動手術。

前後動了6次手術,結果仍是被宣告必須截肢。與此同時,右手臂也受感染,難逃截肢的命運。他當時真是疼得受不了,與妻子說:「再不把我的手鋸掉,我就上醫院頂樓跳下來。」妻子回他:「你怎麼可以說這樣的話,你死了,我和孩子怎麼辦?」這些對白聽起來很像電視劇,但放在現實裡,叫人心酸得不能自已。

當然,他活了下來,在缺了手腳以後。只是,他的病痛不只這些,心臟也出了問題,因為嚴重的糖尿病,視力開始急劇衰退。我和祝福文化基金會主席蕭依釗前去家訪時,他正在醫院裡動著手術,視力能否恢復得視術後情況才能定奪。

31歲的妻子,原本就只是一名家庭主婦,丈夫出事以後,她不得不外出當幫傭。可他們生活在新村裡,需要打掃的人家並不多,因此一個月大約也就只能賺個百多、兩百元。爾後因著新冠肺炎,封城鎖國,日子更是不好過了。

「幸好一直有些慈善團體在接濟我們,謝謝你們到來,我真的很感激。」她說。「原本我們還有把孩子送去補習中心,但現在沒辦法了,承擔不來。」妻子在說這些話時,在說著種種的不幸遭遇時,臉上並沒有半片愁雲,始終帶著一抹淡淡的笑容。

三個孩子都被送到華小去唸書,與我們溝通沒有語言障礙,但或許是個性較為靦腆內向,三人都只靜靜站在一旁。我與事主妻子了解他們家的情況,蕭依釗則在旁童言童語式的逗著孩子們開口。一小段時間以後,他們與蕭依釗顯然熟絡了,話也多了起來。我訪問後過去聽他們聊天,大兒子今年剛上中學,他說馬來文程度難以跟上。二女兒喜歡畫畫,當然,現下情況是不可能上繪畫班的,她於是在自己的作業簿上塗鴉。小兒子8歲,中文還未能說得流利。

屋子裡有間小房,供奉著好多興都教神明的聖像,旁邊有一尊觀音像。我對此感到好奇,妻子告訴我,先生因自小在華人新村長大,所以也拜觀音。

他,今年才38歲。原本一切都好好的,誰又會料到會有此巨變呢?

Ps:義工後續跟進,他眼睛手術成功,但還需要時間慢慢康復。

(原文刊於2023.06.25《光明日報》副刊。)

社會關懷

〈緬甸政變的犧牲者,來馬青年溫諾的故事〉

文:葉偉章

那其實是2022年的事了。某天我與祝福文化主席蕭依釗原要開會商討活動事宜,但她臨時說有事,說是要去見一個叫溫諾的年輕人,我沒打算跟著去,但基於好奇還是多問了幾句,才知那是一個從緬甸逃難過來的青年。

想來許多緬甸人都不會忘記2021年2月1日,是日凌晨,緬甸軍事強人發動政變,推翻了民選的全國民主聯盟政府,同時拘捕了緬甸國務資政昂山素季、總統溫敏,中央政府內閣成員和14個省邦領導人。

緬甸隨即進入了緊急狀態,全國各地陸續爆發了許多大大小小反對軍事政變的示威活動。通過新聞,可見緬甸軍方為了鎮壓場面,對示威者無差別槍殺。 隨後軍方展開了大規模逮捕行動,搜捕曾參與示威的反軍政府人士,極權獨裁的行徑由此可見一斑。

與此同時,緬甸軍政府關閉了所有大學,這讓許多年輕人—— 特別是大學生——被迫逃到邊界少數民族武裝力量控制的地方或國外。當然,也有部分年輕人選擇了加入有組織的平民武裝團體, 扛起武器直接與軍人對抗。

溫諾其實是一名個性溫和的年輕人,當時的他在仰光一所著名的大學唸著書。說不上是熱血或甚麼的,純粹是希望可以對不公不義的社會現象發聲,他與同學一齊參與了示威活動。同學們後來為了逃避追捕,都陸續離開了仰光逃往不同的地方去。

溫諾的父親是一名社會工作者,雖然沒甚麼錢, 但一來擔心軍人早晚會找上溫諾,二來也覺得讓他留在緬甸不免荒廢學業(別忘了大學都被關了),遂決定把他送到馬來西亞來唸書。溫諾在網上找到一間替馬來西亞大學招收海外學生的仲介公司,通過這家公司申請到了一所小型私立大學的錄取書和學生簽證。

他是一名虔誠的基督徒,來到馬來西亞後 ,就與緬甸難民的教會聯繫。

他希望可以一邊上學,一邊在校外打零工賺取生活費,但大學位處偏僻新區,附近都沒有工作機會,一時間也就陷入了經濟拮据的境地。

蕭依釗知悉他的困難後,便主動與他聯繫,說是要請他吃飯。

後來我見到蕭依釗以後,問起了溫諾的事,她說飯後帶了他去超市買乾糧和生活必需品。

她問溫諾生活上還面對甚麼困難,溫諾與她說,目前他的宿舍距離大學相當遠 ,每天早上需要步行30分鐘才能到達大學。他需要一輛摩托車代步, 如此不但可以縮短往返大學和宿舍的時間,有了摩托車後,他也就可以去比較遠的街市打零工了。另外,緬甸教會距離他的大學約三十多公里,他每個星期天去教堂都得轉很多趟車, 光是交通就耗了大半天時間 。

說到這裡,我感到無比的理解。本人對於國內的公共交通規劃,向來不太懂得欣賞。回想剛出社會沒車的日子,實在不知當時是如何熬過來的。

他說,緬甸教會的牧師已幫他找了一輛摩托車,售價一千八百令吉。蕭依釗當下便決定從祝福文化的「社會關懷」項目裡撥兩千令吉捐給他。

時隔數月,適逢農曆新年前夕,蕭依釗和義工約了溫諾,除了給他介紹臨時工,請他吃了一頓飯,還給他包了一封兩千令吉的紅包,並送他新年禮物。

溫諾的故事大抵就是這樣,說不上特別,祝福文化幫忙的款項也不多,但就是一份祝福,冀願他生活安好的小心意。

(原文刊載於2023.06.11《光明日報》副刊。)

社會關懷

〈祝福文化和佛光會送物資到嘉诺撒修女院〉

/義工小雪

孜孜不倦扶貧濟病的特蕾莎楊修女與祝福文化基金會主席蕭依釗通電話時,提起和豐鎮有好幾個癌症患者和老人身體極虛弱, 需要優質奶粉補充營養。

無巧不成書, 恰好蕭依釗剛收到善心朋友送來一批物資,其中包括一箱奶粉,同時也收到新生咖啡公司贊助的三合一咖啡和奶茶。於是,她決定第二天一早就和義工把這批物資和兩箱咖啡奶茶送去和豐的天主教嘉诺撒修女院(Canossa Convent)。

蕭依釗知道佛光會怡保分會也要送一批米糧給嘉诺撒修女院, 以讓修女們分發給貧困家庭,就約了分會會長陳彩銀一同把物資送去修女院。

三位修女克拉拉黃修女、特蕾莎楊修女和瑪莉修女歡喜的接受了兩批捐贈品。她們關懷的主要對象是和豐一帶的印度裔及原住民家庭。

楊修女讚揚祝福文化和佛光會不分種族宗教地捐助弱勢群體。她表示,希望其它團體也能打破宗教和種族的藩籬,共同打造美好、和諧的社會。

社會關懷

〈從兩輛腳踏車開始說起〉

文:葉偉章

如果你是這條村的居民,估計你應該曾看過這樣的畫面,一名中年男子騎著摩托車,載著穿著校服的女孩,可不知怎麼的,摩托車老是不住地搖晃,彷彿隨時都會摔倒似的,讓人禁不住為騎士和小女孩捏上一把冷汗。可摩托車並未停下,搖搖晃晃地持續前行,直至轉角處拐彎後,他們的背影才從你的視線裡淡出……

摩托車本身並沒有問題,關鍵點其實出在中年男子身上,55歲的他年輕時曾從高樓墜下,影響了右腳的行動力,走起路來一拐一拐的,約5年前開始嚴重了起來。也不知是時間點巧合,抑或如他所懷疑的那樣與冠病疫苗有關,他的左腳剛好就在那段時間裡突然也變得無力,目前需要拄拐杖才能走路。

他有兩個女兒,一個11歲,一個13歲,他平日就騎摩托車送她們上學。學校老師看見他們的情況,很擔心父女仨會摔傷,於是與我們的義工聯繫,希望我們可以送兩輛腳踏車給她們姐妹倆,讓她們自己騎車上學。祝福文化基金會主席蕭依釗得悉後,一口答應,還另外添購了四腳助行器以及一些乾糧食品到雪州這條村子裡探訪他們一家。

中年男子姓吳,十多年前娶了個越南新娘,後來便有了這兩個女兒,一家四口與吳男的父母同住。兩老以賣自家栽種的香蕉和甘蔗為生;中年男子因不良於行,只能靠福利金過活;妻子則在茶室麵檔當助手賺取微薄的工資來撫養兩個女兒,擔子頗為沉重。

越南籍母親個子相當瘦小,她與蕭依釗說,她的原生家庭非常貧窮,16年前一位馬來西亞的跨國婚姻仲介人到她家鄉,遊說她的父母讓她嫁來馬來西亞。當年22歲的她,少不更事,對世界充滿了美好的憧憬,她和父母都以為從此會過上好生活,但想像與現實往往總有落差。據說,那名仲介當年向吳男父母收取了相當大的數額,卻只給了她父母馬幣400,這當中的事實和曲折,事隔多年已難以追查。

反正不管怎樣,塵埃落定,她也已在此落地生根,只是這些年來她自顧不暇,因此並沒有餘錢可寄回家,就只在大前年曾帶著女兒回越南探親而已。

越南媽媽說,她初來乍到時,完全不懂本地語言或中文,且人生地不熟,舉目無親,即便是現在,她也只知從家裡去麵檔的路。十多年過去了,她雖已能說些簡單的中文,但距離流利似乎還頗遠。她說,她每天工作回到家,就會開始打理家務,然後回到房間休息。因為語言障礙,她不知如何與別人溝通,這些年來,也早已習慣了保持靜默。

會特別提這麼一段,是因為關注外埠新娘這課題的人似乎不多,但總覺得或許可以多關心一下這些可能出現在你我身旁的新移民。家家有本難唸的經,我們自然難以插手別人的家務事,但多釋放些善意,哪怕只是一個微笑,應該還是在我們能力範圍的。

(原文刊載於2023.05.28《光明日報》副刊。)

社會關懷

〈祝福使者紀日輝捐贈客貨車給老人院〉

「命運起點」福利協會創辦人史蒂芬牧師雖然㦬患腎衰竭,但他仍然咬緊牙根、奮力經營著8個福利中心,照顧著一百六十多個失依老人和孤兒。

這位傳道士的博愛與刻苦精神,讓祝福文化同仁深受感動,這幾年來,不時會捐獻物資和善款給他。其中一位祝福使者——凯域集團董事兼首席執行員紀日輝,即於5月15日,在祝福文化基金會主席蕭依釗的見證下,捐贈了一輛客貨車給「命運起點」福利協會, 由史蒂芬牧師接領。

另外,紀日輝在「命運起點」屬下一家老人院舉行的簡單儀式上,也額外捐獻了5千令吉給「命運起點」。

紀日輝多行善事但極為低調,他在儀式上也只是輕描淡述地說了一句: 「我只是能幫就幫, 盡一份綿力而已。 」

蕭依釗在出席這場儀式時,也代表祝福文化基金會帶了7箱食物和清潔用品,捐予這家老人院。她說:「即使祝福文化資源有限,但依然會盡最大努力協助這些有需要的中心和團體。」

史蒂芬牧師於2005年創辦「命運起點」福利協會, 並在巴生市郊設立了第一家孤兒院, 主要是收容印裔孩子,後來投靠他的孤兒、 老人越來越多,以至於他不得不在巴生增設中心, 如今共有8所之多, 包括一家愛滋病帶原者收容所。

史蒂芬牧師原是街頭流浪兒,因為一位好心牧師的收養和栽培,才成就了今天的他。基於這原因,只要遇到夜宿街頭者,無論老少,他都會把他們帶回中心。就這樣,他把兩個愛滋病帶原者給帶了回來。他幾經考慮,決定另租了一棟房子收留他們,因此有了這家愛滋病帶原者收容所,如今中心裡共有 53名收容者。

「命運起點」雖然是基督教慈善組織, 但由於它附屬任何教會,因此組織底下的8個福利中心,都常面對資源匱乏的窘境。儘管這8家中心都位處偏僻地區, 屋租沒有市中心那般高昂,但加起來也是極沉重的經濟負擔。

史蒂芬牧師因長期過於操勞,以致腎衰竭,如今需要長期洗腎。這無疑是雪上加霜,無論是對他個人或中心,無論是經濟或中心的運作上,都舉步維艱、困難重重。

其實,蕭依釗曾在六年前代表星洲日報基金會捐贈了一輛客貨車和輪椅給「命運起點」,但史蒂芬牧師於去年再度向蕭依釗求助,他說,越來越多老人和小孩需要去醫院看病,中心迫切需要增添客貨車,希望她能協助尋找慈善機構或善心人捐獻。 紀日輝知悉情況後,即慷慨應承捐獻客貨車。


1. 凯域集團首席執行員紀日輝(中)捐贈移交客貨車和支票給史蒂芬牧師(右) , 由蕭依釗見證。

 

2.祝福文化基金會捐贈食物給老人院。由老人院義工阿倫(右一)接領。

 

3. 史蒂芬牧師租巴生郊區的一棟洋房充作老人院。

Page 1 of 121234»10...Last »

网上表格

  • 助學計劃
  • 護苗計劃
  • 慈心祝福
  • 社會關懷

最新文章

  • 「社會關懷」個案之〈抗癌是條漫長路〉
  • 〈再度送米給老人院〉
  • 「社會關懷」個案之〈遺孀獨力撫養子女〉
  • 〈悼念祝福使者陳樹坤老先生〉
  • 〈白米價格高,老人院缺糧〉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