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stwishes 祝福文化 -
  • 首頁
  • 助學計劃
  • 原住民孩子
    • 護苗使者
      • 簡介
      • 護苗使者名單
      • 914勞勿探訪團
      • 824文冬探訪團
  • 專欄
    • 感悟心
    • 情自在
    • 常關懷
  • 慈心祝福
  • 社會關懷
  • 簡介
社會關懷

社會關懷,走入太平(上)

文 / 圖:葉偉章

祝福文化基金會主席蕭依釗與我說,要到太平去家訪,給幾戶人家送些物資和援助金。我隨蕭依釗去過幾次文冬,太平倒是沒去過的,趁著剛好有些時間,便嚷著跟了去。

7月15日,起了個大清早,義工小蘑菇開車,一行三人簡便出發,午前即抵達了第一戶人家。

鍾先生今年66歲,原是名水泥工人,但年紀漸長,難以繼續再做粗活。他的妻子在茶室洗碗盤,因為疫情而失業,好不容易找了份工廠工作,卻也只是兼職,收入不多,每月大約只有六百元。兩人育有三名子女,分別唸著中小學。

一家人靠著儲蓄過日子,但坐吃也會山空,更何況所謂儲蓄其實也不是可觀的數目。目前還有親戚在接濟,但遠遠不足以支付日常開銷。

言談中,發現鍾父還是很著重孩子的教育,即便日子艱難,仍盡可能讓他們可以好好求學,也堅持著讓他們上補習班,是典型再窮也不能窮教育的家庭。

鍾父展示他孩子在學校表演的照片給我們看,我察覺到他嘴角不自覺地微微上揚,語氣裡有種說不清楚是驕傲還是喜悅的情緒,那應該是我這一趟家訪中唯一看到的笑容了。

——————————

家訪持續進行中,我們去的另一戶人家是柯先生的家,但去時他還在工作,因此並沒有見到他。當時在家的是他太太黃女士和還在唸小學的小兒子。

據知,柯先生因為中風以致口齒不清,無法正常與人溝通說話,目前他在摩多廠當維修工人,每個月的薪水也就千餘元。太太智商不高,要找份正職是不太可能的,平日倒還可以到餐廳打打散工幫補家用,但疫情時期一切停擺,就連這點幫補也沒了。現在雖然工商活動都已恢復,但許多人的工作機會都不復從前,想來是封城鎖國經濟受創的後遺症了。

柯先生一家6口,原本生活就拮据,偶爾還靠親友接濟,但如今親友們大都自顧不暇,根本不可能援助柯家。

我們見到黃女士時,她很熱切想招待我們,不過言辭上的溝通似乎確實比較費力,加上我著實餓了,因此並沒有怎麼逗留,放下那一大袋生活用品和援助金後即匆匆離開。

離開前我迅速瞥了這狹小的房子一眼,據知,是跟親戚廉價租下的。小小一爿空間裡,堆了許多雜物,以及散亂堆放著的衣服。不知怎麼,我竟對這家人的生活感興趣起來了。

——————————

這一趟家訪,共去了四戶家庭,先記下兩戶,另兩戶下一篇再續 。

倒是想提前說說回程時在車裡與蕭依釗的對話,那時我們說到了「貧窮」這回事,是不是一定得家徒四壁、三餐不繼的赤貧人士,才稱得上真正的窮,才需要援助?好些組織在社媒上求援,都極盡其所能地以慘狀照片吸睛,但是吧,我覺得,其實有些傷,是未必見血的。

我的想法是,如果伸出手就能助人度過一個坎兒其實還是好的。

當然,有些貪婪之輩,利用別人的善心去行騙,這又是另一個課題了。

好些祝福使者會向我們探詢其它慈善組織的情況,我們不在其中,自然是不便妄自揣測的。這點我和蕭依釗倒是有共識的,做好我們該做的、能做的就是了。

(待續)

(原文刊載於2022年9月4日《光明日報》副刊。)

社會關懷

祝福文化文冬送暖行動(20220626)記事(下)

文:葉偉章

另一戶讓我印象深刻的人家,是家住亞東花園的陳老先生。

那是一棟雙層排屋,乾淨整潔,怎麼也和貧窮二字扯不上關係。入屋後和陳老先生的女兒略談,才知道原來有很多事確實不能單看表面。

陳老先生今年76歲,一年多前患上了阿兹海默症(俗稱老人癡呆),喪失了生活自理能力。老伴鄧女士也因2018年的一場手術,從此不良於行,後來又因細菌感染、關節疼痛等種種問題,如今只能終日躺著。

他們現在住的家,是小兒子的產業。小兒子在新加坡工作,疫情期間失業,只能轉行當送餐員,這房子眼看是無法再續供了,最壞打算是把它賣掉。陳老先生的大兒子是雜工,收入不穩定;與我對話的女兒,也只在髮廊幫忙,收入微薄,且平日需照看家裡兩老。房子如若真的賣掉,打算如何安置兩位老人家呢?言談間,似乎也沒有答案。

最後一戶我要提的,是住在暹猛新村的鄧老太太。

鄧老太太今年76歲,因糖尿病而失明。由於她持紅登記,因此無法申請福利局的援助金。

她家是一間簡陋的木屋,後來才知,那甚至不是她的房子,而是早前代為照顧精神病婦女時所寄住下來的朋友家,同住的還有她的兩個兒子與一個媳婦,如今該婦女已離世,據知屋主已下令要他們搬遷。

木屋裡非常清簡,一張木桌、幾張椅子,還有一個神臺,房間裡也就是一張床褥與雜堆著的衣物。

鄧老太太的大兒子是名雜工,收入很不穩定;小兒子約莫50歲,本身患有心臟病,太太也有精神疾病,一家子就靠著350令吉的援助金過活。

小兒子盧先生告訴我,他本身有一個兒子,不久以前因癌症去世,才二十多歲。「但家裡實在太窮了,沒錢處理喪事,我當時準備用報紙把他的身體包一包就拿去燒掉的……」他說,後來是吉隆坡的某個善心人幫忙,才解決了殮葬費的問題。

盧先生還有一個哥哥、兩個姐姐,「他們逢年過節才會偶爾回來,然後給我媽50元。」想來,應該也是各有各的難處。

送禮袋行動結束時,已近下午2時,我們與義工們一起用餐後,即踏上歸途。

然而,故事仍未結束。

回來兩天後,收到了訊息,之前提到的那名印裔男子帕拉格斯(Pragash)經已離世。從訃告上的資訊來看,應是領取救濟品當天發生的事情。社工莊培華了解詳情後,給我們傳來了消息,帕拉格斯的母親說,他當天突然頭暈,繼而吐血,送到醫院後就宣告不治身亡了。她說,他原本每週都得去醫院領藥,但不知何故這次超過了一個星期都沒去取。換言之,他已經一小段時間沒服藥了。至於原因為何,想來是不會有答案了。

蕭依釗原本給他繳付罰單的一千元,現下正好用作殮葬費。

生命,一次又一次地向我們演示「無常」。

蕭依釗低聲說了句:「行善果然還是要及時啊。」然後,我們倆都陷入了沉默。

(完結)

社會關懷

〈援助斯里蘭卡貧民行動〉

鑒於斯裡蘭卡的經濟危機沒有好轉,人民仍然面對糧食、藥品、燃料和電力缺乏的困境,5個組織星洲日報基金會、佛光山、佛光會、祝福文化基金會及馬來西亞慈惠堂在「人道支援斯里蘭卡行動」下,己運送第二批2.5噸嬰孩奶粉至斯里蘭卡。

這5040包嬰孩奶粉是在近兩週內通過馬航4個班次載去斯里蘭卡首都哥倫坡機場 。

在日前舉行的簡單移交儀式上,斯裡蘭卡駐馬最高專員蘇曼卡拉空軍元帥代表該國和人民接收由佛光山新馬印泰教區總住持覺誠法師、東禪寺副住持和星洲日報基金會副主席蕭依釗代表5個組織代表移交的這批奶粉。

蘇曼卡拉空軍元帥表示非常感激5個組織對斯里蘭卡的持續捐助。5個組織在這之前已經運送了 3噸奶粉及價值 25萬令吉的外科手術用品給斯里蘭卡。

這些奶粉將交由備受民眾敬重的斯里蘭卡僧團去派送給家有小孩的貧困母親。

覺誠法師說:「從疫情爆發之初到現在,佛光山都沒有停過腳步幫助社會,幫助大眾。當聽聞到斯里蘭卡面臨經濟危機,貧窮人民愈加貧困時,佛光山、 佛光會就和星洲基金會等三個組織一起發起人道援助行動, 籌款採購斯里蘭卡最迫切需要的醫療用具,以及嬰孩需要的奶粉。

「當第一批6千包奶粉送到貧困婦女手上時,看到她們臉上展露的笑容,我們也一樣歡喜。」

他說:「不敢說我們能做到怎麼樣,但是人溺己溺,情義相隨,在馬來西亞的我們只能盡綿薄之力。祈願斯里蘭卡早日脫離困境,人民生活快些好起來。」

吉隆坡慈惠堂堂主余蓮說:「慈惠堂本著濟世助人的胸懷, 一直都有參與社會公益活動,這次很樂意和其他4個組織一齊聯手發起支援斯里蘭卡行動 。希望我們的奶粉能幫助一些嗷嗷待哺的孩子免於挨餓。」

祝福文化基金會主席的蕭依釗表示:「一位當地南傳法師描述了當地的悲慘情況如下: 由於極度缺乏藥物、生理食鹽水、外科手術用品等, 很多病人無法得到醫治。救護車因沒汽油, 不能載急重病人去醫院。去了醫院也沒藥醫治。逝者遺體沒燃料火葬。沒有棺木。電供常中斷,只能回到古早的炊煮方式。很多孩子挨餓,沒課上 ……」

她指出:“「我們非常感謝各方熱心朋友捐款支持我們在今年四、 五月發起的籌募行動。總共籌獲的三十萬令吉 ,已經全部用來買外科手術用品和奶粉。這些日子 , 我們好不容易摸索出打通兩國關卡的管道, 我們希望能再運送更多物資去援助斯里蘭卡貧民,我們需要另外籌措善款。」

有意捐款援助斯里蘭卡貧民的熱心朋友,可以WhatsApp 至 016-678 5022, 留下姓名和手機號碼,義工會把捐款方法傳給您。

社會關懷

祝福文化文冬送暖行動(20220626)記事(中)

文:葉偉章

新村路窄,我們五部車子在村子裡鑽來拐去的,似乎顯得很擁堵,尤其是潘來吉和鄺文良開的還是廂型車。莊培華騎著一輛摩托車,義工張慧芳與劉沅臻騎另一輛,兩台摩托在前頭領著我們。摩托輕便,反倒比我們快多了,偶爾跟丟了,我們就像被遺棄的小孩似的在馬路中間呆愣著,一時間不知該何去何從……。我們就這樣一路走走停停,不斷上車下車,一戶一戶地送禮袋。

文冬的新村原來都是緊靠著的,轉個彎就滑入了另一個村子,而我在車裡還懵然不知。

送禮袋的過程中,有幾戶人家讓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不過在提這幾家人之前,要先說一說帕拉格斯(Pragash),一名前來領取禮袋的印裔男子。

帕拉格斯是殘疾人,今年49歲,原定是要到他家去的,但結果一大清早他就騎著平日撿紙皮用的三輪摩托車來到會場了。

我與他聊了幾句,知道他原是開神手的司機,無奈三年前騎摩托時遇上車禍,醒來時就只剩一隻腳了。失去了工作以後的他,只能撿紙皮為生。妻子在12年前就已離開,目前與母親兩人相依為命。

談話過程中,我並未察覺異樣,除了失卻一條腿,他看上去很精神,也很健康,就只眉宇間隱透著一抹憂鬱,直至他掀開襯衫,我才發現他的肚腹異常腫大。「因為肺積水。」他說。

然後他吞吞吐吐地告訴我,他現在騎著的摩托車是違法的,因為手上有幾張罰單未繳清,所以無法更新路稅。他說他其實已還清,但不知怎麼系統出了問題,顯示他沒還。「欠下多少?」我問,他說900令吉,「但我已湊了400元,現在還欠500而已。」。

後來蕭依釗把禮袋放到他摩托車的置物架上時,我和她說了這情況。蕭依釗斟酌了一會兒,掏了1000元給他。「想來他生活也不容易。」她後來在車上這麼與我說。

說回送禮袋過程中那幾戶讓我印象深刻的人家吧。

家住玻璃口新村的黃老太太,今年已近80。我進到她家時,她羸瘦地躺在房間裡。「今早才摔了一跤。」她大兒子盧先生與我說。

黃老太太其實也沒有甚麼大病,就是沒有力氣走路,因此十多年來都只待在房間裡。

60歲的盧先生是一名雜工,收入不甚穩定,一家人就靠著微薄的福利金過活。太太因為要照顧老人家以及兩個孩子,因此也沒辦法工作。兩個孩子分別已33歲與27歲,但都有一定的腦部缺陷,屬於殘疾人士。據悉,他們並非天生如此,而是生產過程中遭遇了意外,哥哥是因為母親難產,醫生使用了吸引器傷及了腦部,妹妹則是因為缺氧。

黃老太太雖然有其他兒女,但目前似乎都自顧不暇,有者還因為疫情而失業至今。

盧先生夫妻倆照顧著家裡的三個病患,承擔著生活費、醫療費等壓力,不得不說,是非常不容易的。

(待續)

社會關懷

祝福文化文冬送暖行動(20220626)記事(上)

文:葉偉章

清晨七時許,我與祝福文化義務執行長蕭依釗、陳莉莉啟程前往文冬。陳莉莉是我前同事、多年好友,她也是祝福文化的義工之一。

約莫九點,抵達文冬,在巴士站前的停車場,我們「五方」會合。是的,五方,另還有義工黎瀞繀、許曉君;義工鄺文良、Robin;義工潘來吉、楊俊漢、幾名緬籍移工;以及當地義工劉沅臻。

劉沅臻騎著摩托領我們去到玻璃口雀友俱樂部會所,莊培華已在會所候著了。莊培華是當地社工,是次活動主要就是由她與貧困家庭聯絡和協調的。

義工們甫下車即開始搬貨,把帶來的物資卸下後手腳麻利地分裝禮袋。我趨前看了一下,有成人尿片、奶粉、口罩、消毒搓手液、牙膏、浴巾、面巾、濕紙巾、即食麵和皮膚藥膏,都是些生活必需品,由祝福文化所捐獻。另外,潘來吉的吉祥義工團也捐獻了奶粉、美禄、麥片、餅乾,以及團長的拿手絕活——美味包子。

花了一個多小時,終於一切安排妥當,「文冬送暖行動」儀式正式開始。

蕭依釗先上來簡單說了幾句話,她提及了祝福文化多次前來扶貧濟困,但卻沒說到祝福文化的「社會關懷」項目其實是因文冬而生的。2014年祝福文化成立以來,一直以助學為主,對象是國外貧苦學生(如早期的中國、緬甸、尼泊爾、印度等),以及本地的山區原住民。2018年杪,蕭依釗到文冬時發現那裡有特別多的貧困家庭,「我想幫助他們。」她說,於是祝福文化增設了「社會關懷」,後來但凡零星個案都歸入此一項目裡。2020年,疫情肆虐,「社會關懷」更是發揮了極大功能,幫助了許多人度過艱難時期。

她說,莊培華近一個月來不斷給她傳送貧困者照片,「某某因中風癱瘓,一天需要三四片尿片,某某需要靠奶粉維生, 但他們沒錢買……」這些照片令人心酸,她於是答應了培華前來文冬捐贈尿片和奶粉給需要的貧病者。後來她想,既然來了那麼一趟,除了捐助需要尿片和奶粉的家庭之外,不如也替貧困家庭籌措生活必需品。「現在仍有很多人失業,且百物騰漲,越來越多家庭陷困。」

這次祝福文化基金會捐獻了總值約2萬令吉的救濟品給78戶貧困家庭。此外, 也捐獻了3台輪椅給失去行動能力的人 。這些受惠者有的孤老,有的單親,還有因為赤貧、生病以及殘疾的,大部份都已年過70。

想來是汲取了早前的經驗,這次的派發過程順暢且迅速,不一會兒儀式就結束了,許多長者和家人都提著兩大禮袋喜悅地離開會所。

然而,我們的工作卻還未完結,前來雀友俱樂部領取禮袋的共有56人;另有22名受助人,因行動不便所以不克前來。

11時許,烈日當空,我們展開了送禮袋行動。

(待續)
(原文刊於2022年7月24日《光明日報》副刊。)
社會關懷

〈觀音誕慈善捐贈行動,千人獲便當「福袋」〉

雪蘭莪自力精彩發展協會、 星洲日報基金會和祝福文化基金會在昨天聯辦的「觀音誔慈善捐贈行動」, 總共派發了近千份椰獎飯便當和「福袋」予18個福利機構和弱勢群體。

自力發展協會從去年開始發起「觀音誔慈善捐贈行動」,發放200個便當和食物籃給殘障者和貧困家庭。今年得到了星洲日報基金會和祝福文化基金會的響應, 擴大了受惠者4倍。

自力發展協會、祝福文化基金會和「耕耘心田」組的義工以及主廚鄺文良從凌晨六點就開始在現場密鑼緊鼓的準備便當的食物。

著重幫助和培訓殘障者自力更生的自力發展協會創會會長陳麗霞說:「今天農曆六月十九是觀世音菩薩成道日,世界各地佛教徒都以不同的方式展現觀世音菩薩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精神。持續的疫情令本地的殘障者和低收入群體生活更苦了 ,我想到我們要學觀音菩薩的精神,幫助這些有需要的人,讓他們渡過這個艱難的日子, 並把功德回向給所有善良的眾生, 所以這次捐贈行動的標語是『疫情無情,人間有愛, 度一切苦厄』。」

星洲日報基金會副主席、祝福文化基金會主席蕭依釗說:「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陳麗霞會長自己行動要靠輪椅,卻突破身體的限制,匯集許多人的力量去援助殘障者及其他弱勢群體。她化身為千手觀音的一只手, 扶持眾多的殘障者, 令我們非常欽佩, 所以我們星洲日報基金會和祝福文化基金會樂意支持她主催的慈善活動 。」

這般施贈行動獲得許多熱心商家的贊助,名單如下:

*ACE Canning Sdn Bhd 贊助350箱UFC Velvet Coconut 椰奶;
*Vit’s 贊助方便 麵;
*5Senses 贊助餅乾、煉奶;

其他的贊助人包括佛光山東禪寺、吉祥義工團、王美華、何子龍、 溫佳禾、 歐世煥 、呂沐陽、謝安衡、符秋菊 及耕耘心田組眾佛友。

受惠的福利中心包括:
凈願之家、喜樂之家、三寶宮兒童之家、文華兒童之家、福裕慈愛之家、雪隆愛心孤兒院、甘露亭淨善福利中心、善心福利收留協會、吉隆坡中央醫院同理心關懷之家、晚晴老人院、善愛兒童老人殘障協會、溫馨老人之家、大慈講堂、淡甘依南慈善團 。

受惠的群體主要有三個,包括: 殘障人士、貧困家庭體和巴基斯坦難民。

社會關懷

祝福文化 第十次送暖「生命的起點」老人院 第四次送暖巴基斯坦籍難民

/蕭依釗 (祝福文化主席)

疫情重創經濟,市道不景,三位熱心商家把因滯銷而即將逾期的商品捐給祝福文化基金會 。

祝福文化在把大部份贈品轉給其他公益機構後,還剩下一部份。對著這些物資,我尋思著哪家福利中心最需要捐助,立即浮現腦海的是「生命的起點」福利會。

「生命的起點」創辦人史提芬牧師從 一家老人院開始,己擴展至現有的三家孤兒院、三家老人院、一家愛滋患者收容所以及 一家在家 教育中心(讓無法上學的孩子學習文化)。由於收容人數越來越多,史提芬牧師經常為拮据的經濟情況傷腦筋。

問史提芬牧師需要什麼,他回訊:「你有什麼都可以給我們。我們這裡有近兩百人, 消耗量大。」

就這樣, 我準備清空祝福文化近期收到的物資,全都捐給「生命的起點」。

在整理的過程, 突然想起另一群基督徒──那群因宗教衝突而逃難到馬來西亞的巴基斯坦籍難民, 不知他們現在好嗎 ?

自從這群巴基斯坦難民的領頭人西蒙牧師夫婦和小女兒今年初獲得聯合國難民署安排去一個落後的南太平洋島國定居之後,祝福文化就與他們失聯了。幾經探問,找到了他們現在的兩位領頭人──喬舒亞牧師和阿克南牧師。他們接到我的手機簡訊時皆非常感動,感激祝福文化沒忘記他們 。

西蒙牧師離開之後, 他的兒子喬舒亞牧師及另一位牧師阿克南繼承了他的工作, 照顧著苦難同鄉。目前仍有24個家庭約五十餘人流落在巴生河流域。

於是我留下了幾箱物資給巴基斯坦難民 。知悉他們也需要其它一些乾糧,如白糖、罐頭沙丁魚、美祿之後, 我馬上去雜貨店買了一些乾糧送給他們。我也邀請他們在未來的星期日到祝福文化有參與協辦的佛教徒組織的捐贈活動地點去領取50盒椰漿飯。

希望更多馬來西亞人能跨越宗教、族群藩籬,給予弱勢群體關愛和援助。

(2022年7月14日 )

社會關懷

祝福文化送暖78貧戶

(文冬27日訊)祝福文化基金會再次到文冬進行送暖行動,捐獻總值約2萬令吉的救濟品給78戶貧困家庭, 以及捐贈3台輪椅給失去行動能力的人士 。

祝福文化基金會義務執行長蕭依釗昨日率領一群義工到玻璃口雀友俱樂部會所,派發裝有日常用品的禮袋給受惠者,每人獲得兩個大禮袋,大家心中充滿感激。

她在會上致詞表示,該基金會雖然設在吉隆坡, 但與文冬人特別有緣,由於文冬有許多貧困的家庭,所以該會自2014年成立以來,已多次到來文冬扶貧濟困。

她說:「祝福文化這次到來,是因為社工莊培華近一個月來不斷傳送貧困者的照片給我,說『某某因中風癱瘓,一天需要三四片尿片,某某需要靠奶粉維生, 但他們沒錢買……。』看到這些照片令人心酸, 於是我就答應她,安排了文冬送暖行動。」

她說,他們這一趟來文冬,除了捐獻尿片和奶粉的有需要家庭之外,也盡力籌募生活必需品給貧困家庭,畢竟現今百物騰漲,使到越來越多家庭陷困,難以承擔龐大的生活開銷,因此該基金會希望捐獻一些物品以減輕大家的負擔。

「我們捐獻的物品包括成人尿片、奶粉、口罩、消毒搓手液、牙膏、浴巾、面巾、濕紙巾、即食麵和皮膚藥膏等等。」

她說,該基金會也邀請以做包子出名的巴生吉祥義工團一齊參與文冬送暖行動, 該團除了送包子之外, 還捐了奶粉、美禄,麥片和餅乾,為善不落人後,共同發揚關社會精神。

「在莊培華的協助下,我們義工也把禮袋送到受惠者的家,有一些受惠者中風躺在床上,長期需要成人屁片和奶粉等,但無經濟能力負擔,整家人愁眉苦臉,日子過得非常艱苦。」

她呼吁更多社會熱心人士和公益團體給予文冬的弱勢群體援助和關懷。

另外,也是雀友俱樂部慈善組主任的莊培華表示,物價一直高漲,使到老百姓的生活面對無形壓力,貧困家庭更是苦上加苦,非常感謝祝福文化基金會的送暖行動,適時給予貧困家庭和病患救援。

她說,共有54位受惠者到雀友俱樂部領物資,另外24位行動不便者, 則由義工送到他們家裡。

她也表示,這些受惠者計有孤老、單親、赤貧、病患和殘障,大部份已年過70歲。

報導:星洲日報文冬記者李佩珍

社會關懷

〈卡蒂卡笑迎挑戰〉

/義工小雪

6月20日下午,卡蒂卡到馬大醫院復診 。在等候期間,她臉上始終展露燦爛的笑容,這與她在兩年半前在馬大醫院初次求醫的時候判若兩人。當時她每隔一周就須到醫院接受矯正手術,每次都得忍受徹骨劇痛,所以那時的她一到醫院眼神裡就流露著掩不住的恐懼。

這一次,現己長得亭亭玉立的卡蒂卡腳步輕鬆愉快地踩進了醫院的骨科部。她一見到祝福文化義務執行長蕭依釗就立即說:“Hello, Aunty Xiao 。Uncle and aunty of Best Wishes Foundation , Thank you ! ”她是一位懂得感恩的女生。

卡蒂卡先天足部畸形,醫學名詞稱作「馬蹄足」,腳掌嚴重內翻,腳掌無法著地,只能以腳背站立或行走,且腳踝異常腫大。

卡蒂卡的父母是貧窮的達雅族農民,沒受過教育,根本不知道女兒的腳疾是可以醫治的。祝福文化助學團在婆羅洲山區的「希望之山」遇見了她,那是一所由基督教公益組織所建蓋的學校。

助學團從婆羅洲回來以後,祝福文化基金會為她發起了籌款活動;於此同時,一位紐西蘭籍義工也在網上為她籌獲了近萬元的善款。有了這些錢,卡蒂卡就可以動手術了。

2019年10月 , 卡蒂卡在母親露西雅、蕭依釗、牧師何萬玉和陳惜君的陪同下,到馬大醫院會見著名的骨科專家蘇毅教授。蘇教授推薦了一種新的療法 ——「潘塞緹」馬蹄足矯正治療法(Ponseti Method )。這種療法是越早治療效果越好, 最好是一歲。

「潘塞緹」療法初期以石膏矯正,5至7天重新換一次石膏,以6至8周慢慢矯正歪掉的部分,接著以手術切開阿基里斯腱,再上石膏,搭配特殊足部支架,日夜穿戴3至4個月。

2020年初,卡蒂卡拆除石膏後,雙腳已幾乎恢復正常,但接下來仍然需定時前往古晉醫院接受後續診療,以及穿上特殊的矯正鞋。

2021年,陳惜君牧師傳來影片,卡蒂卡不但已出落得亭亭玉立,且還參與了學校的歌舞演出。

這一次,由於她的母親沒注射過疫苗,不能進入馬來西亞, 便由何萬玉和陳惜君兩位牧師陪伴她過來。

蘇毅教授對卡蒂卡的治療很用心, 親自仔細檢查,還安排照X-光。X-光片顯示, 卡蒂卡的左腳恢復正常, 右腳踝的骨骼生長不平衡,需要動一個小手術,打入一枚螺絲釘去矯正。

蘇教授說,馬蹄足是越早治療越好,卡蒂卡過了8歲才治療,已經太遲了。腳能恢復至這樣算是療效很好了。她現在11歲,後續手術越快做越好,不能再拖延了,因為腳踝骨骼到了13歲就停止生長了。假如不動手術, 她依然可以行走,但隨著年紀成長可能走路時腳踝會越來越痛。

卡蒂卡和我們一樣,以為她己遠離痛苦,從此可以和正常人一樣跑跳。沒想到還要多挨一刀,她神色驟然黯淡下來。蕭依釗馬上趨前輕輕抓著她的手說:「別擔心!會好的。醫生說, 只是小手術,手術後馬上可以行走。醫療費用, 我們會幫助妳。 妳回去要說服爸爸和媽媽, 讓妳儘快接受手術。」

卡蒂卡正處生長發育階段,兩年前買的球鞋己不合穿,這次來吉隆坡穿的球鞋是向同學借的。蕭依釗帶她去鞋店, 任她選擇自己喜歡的球鞋。

畢竟是個天真爛漫的女孩,告別時,卡蒂卡又向我們展露了可愛的笑容 。願這個心地善良的女孩能健康平安的成長,過上快樂無憂的生活!

(2022年6月22日 )

社會關懷

《祝福文化基金會等五慈善組織捐獻醫療用品給斯里蘭卡》

祝福文化基金會和星洲日報基金會、佛光山、佛光會及馬來西亞慈惠堂在今年四月初聯合發起「支援斯裡蘭卡行動」。

這次行動共籌募到約25萬令吉,全用來購買目前斯裡蘭卡醫院最缺乏的外科手術用品。

2022年6月14日,斯裡蘭卡駐馬最高專員蘇曼卡拉空軍元帥在專員署代表斯裡蘭卡人民接領五個組織代表捐獻的這批外科手術用品。

斯裡蘭卡航空公司將在未來幾天分批把這批救濟品運送往首都科倫坡 。

蘇曼卡拉空軍元帥代表斯裡蘭卡人民感謝5個組織的人道支援。「這些醫療用品將通過斯裡蘭卡衛生部負責分發到各個醫療機構。」

祝福文化義務執行長兼星洲日報基金會副主席蕭依釗說:「當我們看到斯裡蘭卡醫藥學會公開警告後,我們幾個組織就在4月初決定聯手發起支援斯裡蘭卡行動。」

斯裡蘭卡醫藥學會揭露,斯國的救命藥物瀕臨耗盡,全國各地醫院已不再有進口醫療資源和救命藥品可用,國家經濟危機帶給民眾的生命威脅,恐更甚於冠病疫情。醫院自3月起已因麻醉劑數量嚴重不足,暫停一些例行手術。緊急手術也很快無法再做。

她說,我們應該本著「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精神,站在人道主義立場, 向斯裡蘭卡平民伸出援手。

由於斯裡蘭卡缺糧情況加劇,因此5個組織將繼續籌措資金,以期能送第三批救濟品去幫助陷於困境的斯裡蘭卡貧民。

Page 2 of 11«1234»10...Last »

网上表格

  • 助學計劃
  • 護苗計劃
  • 慈心祝福
  • 社會關懷

最新文章

  • 〈大山裡的孩子〉
  • 〈45名「祝福使者」和30名「吉祥義工」到霹靂送暖〉
  • 〈佛光山上,依然山花燦爛〉
  • 〈因為一段情,戀上一座城——隨筆記述義工鄺文良〉
  • 2022祝福文化尼泊爾探訪團(三)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