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stwishes 祝福文化 -
  • 首頁
  • 助學計劃
  • 原住民孩子
    • 護苗使者
      • 簡介
      • 護苗使者名單
      • 914勞勿探訪團
      • 824文冬探訪團
  • 專欄
    • 感悟心
    • 情自在
    • 常關懷
  • 慈心祝福
  • 社會關懷
  • 簡介
社會關懷

《祝福使者贈聖誕禮物給災區小朋友》

文冬遭遇百年大水災,災民損失慘重。文冬原本就是馬來西亞最貧窮的縣之一,現在又遇水劫,雪上加霜,有鑑於此,星洲日報基金會和佛光山決定在聖誕節赴文冬賑災。

他們要派發210份食物籃、床褥枕頭等給文冬六個新村的貧困災民,所以號召四輪驅動車車主和義工參與。

文冬縣的貧困者一直是祝福文化基金會幫助的對象,祝福文化同仁覺得這項「水災獻溫情」行動特別有意義,就動員了幾位義工參與。

祝福使者黃碧玲知悉文冬賑災之行,在聖誕節前夕把庫存的巧克力拿出來,並採購了精緻的玻璃瓶,讓員工細心的把巧克力裝在玻璃瓶裡,趕在下班之前送到祝福文化義務執行長蕭依釗辦公室,她託付祝福文化義工把巧克力贈送給災區的小朋友,每個小朋友送一瓶。

聖誕節,在文冬市都賴廣場,穿著祝福文化藍色T恤的義工像聖誕老人似的給小朋友送聖誕禮物。她們歡喜地送,小朋友們歡喜地接收。

令義工們驚喜的是,每個小朋友都會道一聲:「謝謝!聖誕節快樂!」然後歡歡喜喜的捧著玻璃瓶離去。

義工秋菊、曉君和珮薇表示:看到小朋友們快樂,她們也很快樂。

佛光山的法師持「不為自身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悲願,祝福文化文化自是不達如此境界,只希望可以給小朋友帶來更多的快樂。

(2021.12.28)

社會關懷

《聖誕前夕, 趕送緬甸孩子禮物》

/義工小雪

祝福使者黃碧玲聽聞巴生洪水泛濫導致道路封鎖,住在梳邦的緬甸難民孩子無法吃到包子後,心生憐憫,覺得自己應該為這些緬甸孩子及受水災影響的孩子做點甚麼 。

於是,在聖誕前夕,她取出公司庫存的巧克力, 同時採購了100只精美的玻璃瓶,動員手下一齊把巧克力裝進玻璃瓶裏,並且送到到祝福文化義務執行長蕭依釗辦公室。

她語氣殷切的說:「請你們今天晚上一定要把巧克力送給梳邦緬甸難民孩子中心那50名孩子手中,他們在聖誕節前夕收到禮品定然非常欣喜。 希望他們知道雖然他們身在異國, 但有許多馬來西亞人在關愛他們。

「聽說你們明天也會去文冬賑災,請你們也把剩下的巧克力贈送給災區的孩子……」

義工小陳好像是自己收到聖誕禮物一樣雀躍, 火速把巧克力送去緬甸難民孩子中心。比昂牧師為馬來西亞華人的愛心深深感動。

後來小陳還送了10瓶巧克力去另一家基督教兒童福利中心——和平之家。 她希望帶給更多孩子歡樂 。

跨越種族和宗教的無疆大愛, 是世界最強大的力量及人類最珍貴的東西。

(2021.12.27)

社會關懷

《願孩子們聖誕快樂!》

/ 蕭依釗(祝福文化義務執行長)

祝福文化自創辦以來就一直有個慣例, 每年聖誕節前都會至少選一家基督教徒的福利中心,捐贈食品和禮物給老人和孩子, 讓他們能愉快地度過佳節。

我們覺得,慶祝聖誕節最好的方式就是發揚聖誕精神──關愛有需要的人士,特別是貧困者、孤兒、長者、病患、不幸者,在節日期間給他們送去禮物和食品,與他們分享仁愛、和平。

今年, 我們選定了在首都附近的一家緬甸難民孩子中心, 創辦人是比昂牧師。比昂牧師照顧著住在那一帶的三四百個緬甸家庭。這些緬甸人都是來自北部山區的克欽族, 他們都是信仰基督的。

愛心滿滿的義工潘來吉一聽聞這活動,立即毛遂自薦,要包辦一頓晚餐,另加每個孩子3粒包子。他平日要上班, 只能在星期日製作包子,所以我們就訂在聖誕節前的星期日去探訪孩子們。

12月 16日,連綿不絕的暴雨,洪水淹沒了巴生及許多低窪地區,許多道路交通中斷, 我們決定展延聖誕節送暖行動。

12月19日早上雨終於停了, 來吉一早就來電興奮的說,可以送食物給緬甸孩子了!他已經開始準備食材。

下午五點,我和義工小陳載了滿車的衣服和乾糧到達緬甸難民孩子中心樓下。我們和比昂牧師「望穿秋水」, 久久仍未見來吉的蹤影,天色卻漸漸暗了下來……

原來雨雖己停, 惟洪水未退,當局封鎖了更多道路,來吉被困在車龍中進退維谷。

我當機立斷, 建議他把美食和包子送去給災民。我覺得, 此時此刻, 災民比緬甸孩子更需要熱食充饑。來吉也覺得,他精心準備了一整天的食物,能溫暖災民的心, 是善緣。

為了不讓孩子失望,我和牧師去了兩家快餐店KFC 和 A&W,給孩子買了些快餐充當晚餐。孩子們雖沒機會吃咖哩雞、咕嚕肉和包子,卻吃到了他們同樣喜愛的炸雞、薯條和馬鈴薯泥。

願孩子們聖誕節快樂!願客工們都能感受到馬來西亞人的愛心和友善!

(2021年12月 24日)

社會關懷

《祝福文化、佛光會聯手送物資予兒童和殘障者》

祝福使者黃碧玲最近捐出了大量物資──巧克力、餅干、醬油、辣醬、蕃茄醬、嬰孩沐浴露等給祝福文化。

祝福文化的義工歡喜的把這些物資送去以下福利中心:

1.甘露亭兒童之家
2.菩提之家
3.喜樂之家
4.雪蘭莪自立精彩發展協會(專照顧居家殘障者)

黃碧玲也捐出了十多箱鉛筆盒,共有數百個之多。感謝佛光會的義工們, 她們非常用心的把因存放貨倉一段時日而積塵的鉛筆盒, 以抹布一個個擦乾淨,之後送去基督教緬甸難民兒童中心、 AN-NAJIAH 兒童之家及兩所學校的學生。

收到捐贈品的孩子們都雀躍不已。

社會關懷

《木屋裡的獨居老人——文冬送暖扶貧個案》

/蕭依釗

文冬縣金馬蘇新村的一間破舊木屋裡, 住著一位孤苦的76歲老人關莉莉。

由於糖尿病併發症、關節炎,關奶奶腿腳無力、腳趾變形,連鞋子也穿不上了。

早幾年她出外時是騎摩托車的, 由於多次摔倒, 她現在連腳踏車也不敢騎,僅靠推著一台殘舊輪椅,才能走去商店買三餐和日常用品。輪椅的輪胎經已磨損,推起來十分吃力。

我和義工們準備第二次到文冬送尿片等物資前夕,當地義工莊培華向我特別提到了關莉莉的淒涼晚景 :「我是近幾年才認識關莉莉的。聽說她過去曾是馬華婦女組活躍分子。 她有一個兒子,已在城裡成家, 這兩年似乎都沒回過來看望她。關莉莉目前只靠福利局援助金RM500過活。 」

莊培華說,關奶奶需要一台輕便型輪椅、一枝三腳柺杖和兩件沙籠。

臨時臨急,去哪裡找這些東西啊?我馬上想起老家剛巧有一台可折疊的輕便型輪椅和三腳柺杖,是母親以前出門時用的,自從她動了脊椎手術後就無法出門,所以輪椅和拐杖也派不上用場,可是母親仍然捨不得將它送人。我自是勸不動的,唯有出動她的愛孫們,在孫子們的半哄半誘下,母親終於點頭,願意把輪椅和三腳柺杖轉送給更需要的人。

我同時也想起,自己二十多年前住院留醫時穿過的兩件沙龍,多年來束之高閣但依舊如新,於是一併把它們給找了出來。

關奶奶看到我們送去的輪椅和柺杖,非常高興,不斷的道謝,並且馬上試用。

踏進她家時,冷不防地上有一攤水,差點滑倒。我抬頭一看,原來是屋頂漏水。

義工把10包紙尿片搬進她的房間後想要借用廁所,卻見滿地屎尿,臭气熏人。

我細細思量著,覺得這樣的居住環境實在不適合關奶奶,不但容易摔倒,而且摔倒了也沒人知。事後我建議莊培華,希望她可以試著說服關奶奶入住老人院。

莊培華第二天去訪關奶奶,關奶奶說:「我願意去住老人院!昨天我又跌倒了!我的眼旁和額頭都傷了!」

我和莊培華聯繫了三家公益老人院,全都無法收容她,原因是:章程規定,只能收容無子女的老人。

至於她的兒子為何不回來看望或寄錢給她,我不得而知,或許有他的苦衷。家家有本難唸的經,我們無法全盤掌握故事的面貌,只能就著眼前所見盡可能協助有需要者。

現代社會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很多打工族雖然非常努力工作,卻依然難以擺脫貧困,很多子女也因此沒有餘力奉養父母。在文冬,我們就看到了很多這樣的例子。

至今,莊培華及其他義工仍在想辦法幫助關奶奶……

(2021.11.28)

編按:經義工協助,關老太太目前已被安排進入加叻一家由教會創辦的老人院。據莊培華轉述,目前已與關老太太的兒子取得聯繫,關老太太也已順利搬進老人院,她很喜歡蕭總所送的沙龍,物輕情意重,希望這兩件沙龍可以在新環境裡陪伴著關老太太,願她快樂、安康。

 

社會關懷

《十一月裡,第二度到文冬送暖》

/義工小雪

高山峻嶺圍繞的文冬縣,是馬來西亞的貧困縣之一,這裡有很多在貧窮線下掙扎求存的村民。

11日3日,祝福文化團隊到文冬縣捐贈糧食和防疫物品給106貧困戶,當地社工莊培華告訴祝福文化基金會義務執行長蕭依釗,華人新村裡有十多個殘障者、因中風而癱瘓在床者及不良於行的老人需要紙尿片。他們平均每天要用2~4片,消耗量大, 而尿片一包售價十多令吉, 他們都買不起, 希望祝福文化能捐紙尿片給他們 。

兩周後,蕭總籌到了一百多包紙尿片, 義工文良把滿滿一貨車的紙尿片載到文冬, 並在當地義工培華、惠芳和來娣的協助下送到需要尿片人士的家中。

感謝拿督陳忠福、李惠杉、楊映庭和劉姓朋友在閱讀了祝福文化關於11月3日“文冬送暖”活動後 ,匯款至祝福文化, 希望能捐助文冬的貧困者;另外,黃碧玲也捐贈乾糧、符秋菊捐送印度阿吠陀肥皂……,祝福文化負責輸送大家的愛心。在送尿片給15名長者和殘障者時, 祝福文化也贈送「大紅包」和一袋防護用品、食品給這些貧困人士。

這些貧困長者和殘障者散居在文冬縣的吉打里區、玻璃口新村、力巴士新村、暹猛新村及金馬蘇新村。他們大多數是行動不便或終日癱瘓在床者。

這裡述說其中四個家庭的的情況, 讓讀者正中了解他們的困境:

(一)
83歲的黃受先,曾經中風,同齡的妻子患關節炎,夫妻倆皆行動不便。無子女。唯一的收入是社會福利局每月發予的500令吉。生活困難。

(二)
72歲的劉運先在8年前第二次中風之後,就一直癱瘓在床。
他的妻子在他們的獨生女約10歲時就出家為尼,10年前病逝。
罹患心臟病的女兒在家裡照顧父親。父女倆相依為命。她沒車也沒錢,無法帶父親去看病,一個人無力抬父親去浴室沖涼, 只能在床上給父親抹身, 清理大小便。
劉運先每月獲得社會福利金RM500。付還房租RM200後,僅剩RM 300購買糧食和尿片。

(三 )
75歲的鄧瑞娣因糖尿病併發症而雙眼失明,腿腳無力行走。
由於她持紅色身份證,申請不到社會福利金。
她的兒子罹患心臟病,無法工作,每月領取社會福利金 RM350。媳婦因為要照顧他們,也無法出外工作。他們一家寄住在親戚的屋子 。
疫情期間,曾因缺糧而掛白旗求助。

(四)
40歲的黃志成, 未婚。多年前罹患帕金森病。
黃父今年往生。 由於黃父生前有領取社會福利金, 所以社會福利局不批他的援助金。
單身的姐姐在照顧他的生活起居、三餐、醫藥和尿片。
但姐姐本身患有心臟病,在豆腐卜作坊打工,收入低, 難以應付開支。
一個弟弟原是打工族, 但在疫情期間失去工作,無收入。

(2021.11.26)

社會關懷

【《星洲日報》〈東海岸〉、〈大都會〉,2021年11月7日】

(文冬6日訊)八打靈觀音亭基金會與祝福文化基金會到文冬和加叻送暖,派發了106份乾糧加防疫物資給兩地的有需要家庭。
 
祝福文化基金會執行長蕭依釗日前聯同多位義工到來文冬和加叻派發糧食,她表示感謝八打靈觀音亭和當地義工對這次送暖行動的支持。
 
八打靈觀音亭贊助了100個食物籃(每個價值大約200令吉),計有5公斤白米、包裝食油、美祿飲料、罐頭食品和米粉,派發給文冬和加叻一帶的貧困家庭,以助減輕生活負擔。祝福文化基金會贊助了另6個食物籃。
 
祝福文化基金會也派發106個愛心防疫袋,裝有口罩、搓手消毒液、殺菌肥皂、小孩沐浴露和牙膏。
 
在文冬新村,在社工莊培華和其他義工的協助下,順利把物資派發給當地的56戶貧困人士。
 
在加叻,在中小學負責人和村長們的協助下,領取食物籃的共有50戶貧困家庭。除了加叻的貧困戶,也有雙溪都亞和雙溪甲杯的貧窮人家。
 
受惠者大部份是單親媽媽、病患、貧窮和孤苦無依的老人。
 
社會關懷

《文冬貧民悲歌唱不完》

/義工小雪

11月3日,祝福文化再次來到文冬縣捐贈糧食給貧困戶。

封城期間,社工莊培華不時來電希望祝福文化能幫助文冬新村的赤貧者。祝福文化義務執行長蕭依釗總是這樣回應:「等政府解除限制, 可以自由跨州時,我們一定會去文冬送暖。」

熟悉文冬縣情況的星洲日報記者李佩珍說,縣內的加叻新村也有很多貧困家庭,於是蕭總決定同一天到兩地捐助100戶貧困家庭。

八打靈觀音亭住持明吉法師和護法團團長謝安衡主動表示要捐助這些貧困家庭,贊助了100個價值約200令吉的「食物籃」。

後來兩地需要捐助的家庭超過一百戶, 加叻49 戶、文冬57戶, 總共106戶貧困家庭。恰好曾任記者的戴麗佳捐了一些乾糧,祝福文化再添一些, 就又湊足了6個「福袋 」。

此外 ,祝福文化也捐了106個「愛心防護袋」——包含口罩、搓手消毒液、殺菌肥皂、小孩沐浴露和牙膏。

11月3日一大早,義工文良就駕羅里把「食物籃」送到加叻。蕭總和曉君、俊升以及當地義工濰綜皆提早一小時抵達派發糧食地點, 但沒想到還是有村民比我們早到。

受惠者大部份是單親媽媽、重病患者、殘障者和孤苦無依的老人。

這裡述說其中兩家人的故事:

(一)57歲的楊姓單親媽媽,在丈夫4年前病逝後,患上嚴重的憂鬱症, 曾想自殺,至今仍需服藥。女兒剛大學畢業,收入不高,還要付還政府的大專學費貸款。 她曾向親戚借了3萬多來支付女兒在大城市求學時期的生活費, 至今仍未還清。20歲的兒子出世以來就只能在地上爬行。 一家人掙扎求存。

(二)曾家三個兄弟因家貧娶不到妻子,所以一直單身, 住在一起相依為命。63歲的老三2年前中風,癱瘓在床,每天需換兩尿片, 一個月需要6包尿片, 單單尿片就是一大筆開支。72歲的老大半年前也中風,行動不便。67歲的老二無工作,在家照顧兩個兄弟的起居飲食。三人只有老三獲得福利金RM 500,不夠三餐溫飽。
鄉民的困苦,令義工們痛心難過。蕭總感慨的對義工們說:「明年的財政預算案,政府撥給土著社群114億;撥給華人和印度人社群僅僅約3億4千5百萬,只佔土著撥款的約3% 。居心不良的政客不斷渲染華人都很富有的刻板形象。他們應該來這裡看看華人的貧困,全國各地都有許多華人在貧窮線下掙扎求生……」

(稿於2021-11-4)

    
社會關懷

《卡蒂卡的祝福》

嘿,你還記得卡蒂卡嗎?就是在2019年初,在婆羅洲「希望之山」裡遇到的那個8歲小女孩。你離開了婆羅洲以後,依然一直惦念著她。

卡蒂卡先天殘疾,腳掌嚴重內翻,以致無論站立或行走,她的腳掌都無法著地,只能以腳背行走,且腳踝異常腫大。你想著,好好的一個女孩兒,如果能如常人般行走那該有多好?

卡蒂卡的父母是貧窮的達雅族農民,沒受過教育,根本不知道女兒的腳疾是可以醫治的。「希望之山」是一座由基督教公益組織所建蓋的學校,平日的開銷已難以應付,絕無可能負擔動輒幾萬元的手術費。

助學團從婆羅洲回來以後,祝福文化為她發起了籌款活動;於此同時,一位紐西蘭籍義工也在網上為她籌獲了近萬元的善款。有了這些錢,卡蒂卡就可以動手術了,你得悉後也很為她高興。

2019年10月 , 卡蒂卡在母親、牧師和蕭依釗的陪同下,到馬大醫院會見蘇毅教授。卡蒂卡開始了她的療程,那是一種新的療法 ——「潘塞緹」馬蹄足矯正治療法(Ponseti Method )。

2020年初,卡蒂卡拆除玻璃纖維石膏後,顯見雙腳已幾乎恢復正常,但接下來仍然需定時前往古晉醫院接受後續診療,以及穿上特殊的矯正鞋。

牧師陸續傳來好些卡蒂卡學走路的影片,當時她仍需要借用輔助器材,且顯得有些吃力。2020年中,卡蒂卡已可行走,只是姿勢仍有些彆扭;年終,她參與了「希望之山」裡的歌舞演出,雖然動作簡單,但她顯然游刃有餘。

2021年的今天,牧師再傳來影片,卡蒂卡不但已亭亭玉立,而且還走得很好呢。牧師說,她震撼了全鎮的人,另外,她也給祝福文化的叔叔、阿姨們捎來了祝福。

卡蒂卡的祝福,你收到了嗎?

 

社會關懷

《三訪巴生縣,行善莫等待》

/ 蕭依釗(祝福文化義務執行長)

大清早接到好友張清水的越洋whatsapp電話:「早安!你可以幫我送10盒口罩給Pastor Stephen嗎?我匯款給你。我在臉書上看到他收留的老人都沒戴口罩!」

「10盒口罩才500片,很快就用完。我送他100盒吧 ! 不必你付錢。」

很少人知道張清水是誰。但他的英文名Bob Teoh 在新聞界可就響噹噹了。除了寫新聞、時評,他也做很多慈善工作。三年前他突然決定到距離澳洲悉尼市300公里外的一個小鎮當牧師。雖然遠隔重洋, 但他一直心繫馬來西亞的人和事。

我馬上聯繫史帝芬牧師。他告訴我,他又增設了兩所安老院。目前他有5所安老院和3所少兒院, 收容了168名老人和少年兒童。

要養活那麼多人著實不容易啊!

我對他說:「最近多家安老院群聚感染, 一定要小心防範。我這裡有佛光山準備捐贈給安老院的製氧機, 我會送一台去給你們的安老院,有備無患。除了口罩, 您還需要什麼?」

他傳來長長的一串名單, 約莫三十多種食品,包括印度料理的各種配料,以及清潔和消毒用品。

我和義工曉君先後到一家雜貨店和超市採購各種商品,直到這些物品塞滿兩輛汽車為止。

按址尋到了巴生市郊的一家安老院, 把物品卸下,交給史帝芬牧師的助理雅姆娜。雅姆娜強調:長者需要很多成人尿片。我立即把此信息傳給其他義工。有義工馬上回應說,會把別家福利機構用不完的尿片轉捐給史帝芬牧師。

炎熱的天氣,戴著口罩搬東西,令人感覺氣悶。任務完成,坐進車後,趕緊脫下口罩,長長的透了一口氣, 就在這時, 手機傳來噩耗:康玉絲在巴生醫院病逝了!

真是晴天霹靂!我認識義工康師姐才不到兩周,只見過兩面,兩次都是一起在巴生派發米糧給長者。我還說, 很高興認識她, 以後如遇到孤苦無依的長者, 可讓我知道。然而,就這樣,天人兩隔了!

願康師姐往生淨土!

人生真的無常啊!我想起佛家常說的一句話 : 「人生無常,行孝要及時, 行善莫等待。」

( 2021.9.18 )

註: 想要捐助弱勢社群者,可點擊以下表格的鏈接:<捐款表格>

Page 4 of 11« First...«3456»10...Last »

网上表格

  • 助學計劃
  • 護苗計劃
  • 慈心祝福
  • 社會關懷

最新文章

  • 〈大山裡的孩子〉
  • 〈45名「祝福使者」和30名「吉祥義工」到霹靂送暖〉
  • 〈佛光山上,依然山花燦爛〉
  • 〈因為一段情,戀上一座城——隨筆記述義工鄺文良〉
  • 2022祝福文化尼泊爾探訪團(三)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