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stwishes 祝福文化 -
  • 首頁
  • 助學計劃
  • 原住民孩子
    • 護苗使者
      • 簡介
      • 護苗使者名單
      • 914勞勿探訪團
      • 824文冬探訪團
  • 專欄
    • 感悟心
    • 情自在
    • 常關懷
  • 慈心祝福
  • 社會關懷
  • 簡介
助學計劃•活動•祝福文化活動

〈祝福文化助學團尼泊爾之行圓滿結束〉

隨著班機於12月7日晚間9時抵達吉隆坡國際機場,「2022祝福文化尼泊爾助學團」也就順利圓滿結束了。這趟行程由祝福文化基金會主辦,由該會主席蕭依釗領隊,於2022年12月2日早上出發,歷時6日5夜,全團共31人。

「2022祝福文化尼泊爾助學團」是祝福文化基金會疫情後首度組織的國外探訪團。原定每年1至2團的行程,因2020年開始的一場疫情而被迫中止,其後雖已逐漸開放,但有鑑於團員的安全考量所以始終不敢有任何安排,近月來許多祝福使者相繼來電詢問,也表達了他們想看望孩子的意願,經團隊多方考量,選定了相對安全的尼泊爾,短短一個月內,即招收了逾30人的團員。

行程中安排了團員們與七個祝福文化所資助的單位負責人交流,包括:國際佛光會尼泊爾協會、國際佛光會加德滿都分會、尼泊爾佛教青年會佛教學校、南傳本願寺 (Pranidhi Purna Mahavihar)、噶瑪烈錫林 (Karma Leksheyling) 佛學院、喜馬拉雅山區瑟讓學校以及青年志願者組織Metta Volunteers 。交流會上也給逾兩百名的學生送上了小禮品和糖果。

另外,祝福使者們也探訪了17戶貧困學生家庭,確切了解他們的生活情況,同時也送上誠摯的祝福。

值得一提的是,團裡並非全是佛教徒,有好幾位基督徒也參與了探訪團,印證了「慈善沒有宗教與國界的藩籬」的說法。

除了扶貧助學以外,「2022祝福文化尼泊爾助學團」也安排了旅遊行程,包括了聞名遐邇的滿願塔、猴廟、巴德崗皇宮廣場等。泰米爾傳統舞蹈文化風味餐也是此團的亮點之一,不但可以嚐到當地特色美食,同時也可欣賞尼泊爾的傳統民族舞蹈。

「2022祝福文化尼泊爾助學團」團員名單:蕭依釗(領隊)、妙如法師、 知宣法師、鄺文良、 葉偉章、蔡文蓉、劉利水、蕭日紅、翁金娥、邱瑞蓮、張淑芳、李漢仁、林素瑞、徐莉嘉、禤素玲、劉曉欣、張貽銘、朱惠群、蔡文芳、符傳傑、陳潤蓮、翁金枝、蔡嘉琪、王輝蘭、王美華、張奕傑、符秋菊、許曉君、陳莉莉、黃舒彥、蕭竹筠。

祝福文化助學計劃目前仍在招收2023年度的「祝福使者」,一年只需RM500,即可圓窮孩子的一個讀書夢,截止日為今年12月31日(如逾期款項將被挪至2024年度)。這項計劃的主要對象為印度、婆罗洲、緬甸以及尼泊尔需要幫助的孩子。

——————————

捐款方式:

1. 點擊以下鏈接:

https://forms.gle/nq8cSBiiCnEXwPTp6
或

2. 於匯款單背面寫下
(I)真實英文姓名
(II)身份證號碼
(III)住家地址(以上三項為政府機構所要求的程序)
(IV)電郵(如有)
(V)註明:助學計劃

拍下匯款單正反兩面,以whatsapp 傳送至 016-678 5022

祝福文化戶頭資料:
Best Wishes Foundation
RHB Bank 21247900057559

助學計劃•活動•祝福文化活動

《歡迎參加2019緬甸助學團》


敬致:善心的朋友您好!

感謝您對“祝福文化助學計劃”的支持 。

祝福文化基金會將於11月8日至14日,組織助學團到緬甸探訪孤兒和貧困學生。

除了探訪緬甸舊都仰光郊區的貧困少兒收容所、孤兒院、貧民木屋區的孩子之外,我們還會安排助學團到緬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Mandalay)觀光。

曼德勒是緬甸最後一個王朝——雍笈牙王朝的都城,位於緬甸中部伊洛瓦底江畔,因背靠曼德勒山而得名。曼德勒作為緬甸華人主要聚居地,所以也稱作華城;但因緬甸歷史上著名古都阿瓦在其近郊,故當地華人稱其為瓦城。

以下是助學團詳情:

行程:
11月8日(五) 下午5.20 從 KLIA 2 出發 。
11月14日(四) 晚上11.30 回到 KLIA 2。
(註 : 班機時間可能改動 ,所以在最後確定之前,請勿訂購大馬國內機票或車票。)

團費:RM 4800【包含往返國際機票、機場稅、旅行保險、簽證、租車費、膳食(不包含機場內飲食)、住宿(兩人共房,如要單人房,另加RM 500 )及捐贈給學生的物品 】
報名截止: 2019年9月20日。額滿了即停止開放報名 。
領隊:祝福文化基金會義務執行長蕭依釗
集合出發和解散地點:吉隆坡國際機場KLIA 2
任何詢問,請WhatsApp 竹筠 +6016 6785022。

1.有意參團者請點擊此鏈接填報名表格。
2. 繳款方式
i. 銀行匯款 / 網上轉帳
The Trustees of Best Wishes Foundation Registered
RHB Bank 21247 900057559
**請務必將匯款單據bank in slip電郵至 [email protected],或WhatsApp 016 6785022
ii. 支票/銀行匯票
抬頭誌明:The Trustees of Best Wishes Foundation Registered
請連同表格寄至下址:
Best Wishes Foundation
10th Floor, Wisma Mirama, Jalan Wisma Putra, 50460 Kuala Lumpur.

原住民孩子•活動•祝福文化活動

瓜拉立卑探訪原住民

【照片回顧】(三)

離開勞勿原住民孩子教育中心,團員們分乘多部越野四輪驅動車到瓜拉立卑縣的日干村,車程約莫個把小時。

 


除了給每戶家庭準備米糧、食用油、沙丁魚、糖、乾糧……,祝福文化也給小朋友準備了許多零食、餅乾,希望大人小孩都能歡喜。

瓜拉立卑村裡的孩子。


在瓜拉立卑的原住民教堂大合照。

原住民孩子•活動•祝福文化活動

瓜拉立卑探訪原住民

【照片回顧】(二)


原住民孩子為我們帶來歌舞表演,以示歡迎。蘇牧師也向團員們介紹中心的運作,以及载送米糧進村的情況。

 

團員們給中心的孩子派發零食與飲料,孩子們個個笑逐顏開。


在勞勿原住民教育中心大合照。

原住民孩子•活動•祝福文化活動

瓜拉立卑探訪原住民

【照片回顧】(一)

天蒙亮,團員在Wisma Mirama 集合。

團員蔡文蓉巧手烹製日式乳酪蛋糕,讓團員們贊不絕口。
 
行程安排先到勞勿的原住民孩子教育中心,一籮筐的榴蓮早已在那兒等著我們,還有新鮮紅毛丹。

原住民孩子•活動•祝福文化活動

祝福文化40人探訪團 送糧給立卑縣130戶原住民

(吉隆坡29日訊)祝福文化基金會於昨日組織了40位善心人士到彭亨州瓜拉立卑縣日干村探訪原住民,並給村民送糧食。

中午12時,祝福文化探訪團在 “窮人的福音”義工們的引領下抵達日干村 ,全村約500名村民在村長克摩爾號召下,紛紛湧到民眾會堂,等待領取糧食。

今年6月初,吉蘭丹州話望生縣瓜拉格原住民村暴發傳染病,15名巴迪族原住民死亡。

巴迪族原住民集體死亡這事件,不僅引起原住民族群的恐慌,也再次引起社會關注原住民的命運——他們的生態環境因森林被濫砍而遭到破壞,水源受污染,缺乏營養,少兒失學……
祝福文化基金會義務執行長蕭依釗說 :“雖然因著各種主客觀因素,我們無法親往瓜拉格村,但我們應適時為其它地方的原住民送暖。”

長期援助吉蘭丹州和彭亭州的原住民的“窮人的福音”創辦人蘇廣成牧師,建議祝福文化基金會捐贈糧食給瓜拉立卑縣的原住民。因為自去年底以來,原住民栽種的香蕉等農作物受到害蟲的侵襲,所以今年農作物欠收,原住民面對糧食短缺的困難。

除了到日干村親自分發糧食給 120戶家庭,以及贈送餅乾給一百多位孩子之外,祝福文化基金會總共採購 了約2萬令吉 的米糧,委託“窮人的福音”義工們運送至探討團無法去到的,更為偏遠的原住民村寨。

分發糧食給村民之後,團員分組到原住民家裡與村民一起享用以柴火燒的森林野菜,當然也少不了品嚐當地的山榴槤。

探訪團也探訪了座落在勞勿的原住民孩子培訓中心,孩子們以熱情的歌舞表達了他們對援助者的謝意。

蕭依釗慨嘆,祝福文化基金會能力有限,對原住民同胞的捐助,可謂杯水車薪。期望更多善心人土向原住民伸出援手。

————————————

團員名單:
蕭依釗、陳錦添、蔡文蓉、廖玫鳳、黃世興、李蕙杉、邱瑞蓮、陳莉莉、徐莉嘉、黃森清、林素瑞、林美虹、鄭金妹、吳善欣、葉金龍、高潤生、黃森美、陳世雲、吳寶蘭、王泰漢、陳雪芳、王慧儀、黃偉紳、黃偉衡、連佩芬、李惠霖、幸秀麗、全凱麗、陳美羽、賴福瓊、杜海萱、詹勝聰、劉利水、翁金娥、施福財、徐秋琳、葉偉章、蕭竹筠、蕭竹彬、蕭竹飛。

助學計劃•活動•祝福文化活動

《祝福使者匿名捐RM25萬助建西浪小學》

報導/義工蕭竹彬

(一)

一位祝福使者資捐出6萬5百 83 美元(約 25萬令吉 ),資助尼泊爾貧困山區的一所小學西浪小學的建築費。

這位來自吉隆坡的慈善人士為善不欲人知,不願公佈姓名,她的捐款由祝福文化義務執行長蕭依釗於7月 20日晚上在“人往生後,去哪裡?”的講座開幕前移交給西浪小學創辦人努祖仁波切。

講座是由祝福文化基金會和 孝恩集團聯合主辦。媒體伙伴是 星洲日報。

祝福文化基金會同仁的信條是:捐助貧困孩子上學,可以改變他們的命運,因此,祝福文化大力推動“祝福助學計劃”。

努祖仁波切的成長經歷,再次證明了“ 教育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

現年35的仁波切全名是努祖天佩尼瑪仁波切。他1984年生於尼泊爾山區努日。5歲開始學法 。9歲時,獲第四世多智欽法王認證為西藏一位偉大行者、瑜伽士和上師洛本克珠丹貝嘉参的轉世。 在接下來的15年裡,在法王的座下獲得了最重要的教法、灌頂和龍欽寧提的竅訣。19歲時,完成了3年3個月的閉關。

他25歲前是不懂英語的。約10年前,有善心人士資助他到吉隆坡來上英語專修課程。就是由於他 掌握了基本的英語會話和書寫能力,他才推薦去美國深造,同時能到國外演講和弘法。

2015年,尼泊爾發生大地震,努日受到地震重創,在美國深造的仁波切被要求回到努日,負起照顧災區貧困孩子的任務。為了籌款為孩子們建校,他在美國註冊創辦了Maha Sukha 基金會。可是學校建到一半 ,因經費短缺而停頓。

今年4月間 ,祝福文化助學團在尼泊爾見到了他,助學團的團員們及馬來西亞的另一位不願公佈名字的祝福使者合共捐了 約 3萬多令吉給他。

昨晚出席講座的一百多名出席者也被仁波切的善行所感動,紛紛投錢入Maha Sukha 基金會的樂捐箱,總計Rm1,420。

(二 )仁波切勸世人及早修行

努祖仁波切在講座上 詳述了“六種中陰”,即生處中陰、夢境中陰、禪定中陰、.臨終中陰、法界中陰和投生中陰。

他說,我們不知自己會活多長,無常隨時會到來。世人要及時修行,斷盡煩惱, 否則死期來時, 煩惱連連就會影響往生善道。

他說, 慈悲在修行法門中很重要。假如沒有慈悲,就如樹沒有根,不會有成果。

講座主持人是法樂尼師。

 

原住民孩子•活動•祝福文化活動•護苗使者

《祝福文化7月28日探訪原住民,歡迎報名參加!》

/祝福文化小編

6月初,吉蘭丹州話望生縣瓜拉格原住民村暴發傳染病,當時村民一個接著一個病亡,而死因不明,很多原住民因恐慌而逃離原村,躲入更深的森林。

十多天後警方證實,有15名巴迪族原住民死亡。而衛生部查實,死因是感染麻疹。

巴迪族原住民集體死亡這事件,不僅引起原住民族群的恐慌,也再次引起社會關注原住民的命運——他們的生態環境因森林被濫砍而遭到破壞,水源受污染,缺乏營養,少兒失學……

雖然因著各種主客觀因素,我們無法親往瓜拉格村,但對原住民的關注,祝福文化從不忽略。

因此,除了繼續支持“窮人的福音”原住民事工援助吉蘭丹州和彭亭州的原住民之外,祝福文化基金會決定組織“祝福使者探訪團”,給勞勿縣與立卑縣原住民送糧食。

探訪團訂於28.7.2019(星期日)早上7.30從吉隆坡Wisma Mirama 出發,並於晚上約 10.00回到Wisma Mirama。

探訪團活動包括:與勞勿縣原住民孩子培訓中心的孩子交流、品嘗原住民孩子中心栽種的熱帶水果和榴槤、探訪立卑縣的原住民山村、分發糧食給村民、與村民一起享用原住民婦女用柴火燒的森林野菜、買土產、在武吉丁宜享用美食……

探訪團的報名費是每人RM 350(小孩RM 200),含巴士、四輪驅動車、膳食、保險費及捐贈物品等费用,餘額將捐給原住民孩子中心。

  1. 有意參團者請點擊此鏈接填報名表格。
  2. 繳款方式
  3. :

i. 銀行匯款 / 網上轉帳
The Trustees of Best Wishes Foundation Registered
RHB Bank 21247900057559
**請務必將匯款單據電郵至[email protected],或whatsApp +60166785022
ii. 支票/銀行匯票
抬頭誌明:The Trustees of Best Wishes Foundation Registered
請連同表格寄至下址:
Best Wishes Foundation
10th Floor, Wisma Mirama, Jalan Wisma Putra, 50460 Kuala Lumpur.
報名截止日期:12.7.2019

祝福文化也吁請無法同行的善心朋友,捐款援助原住民孩子們。

感恩,祝福!

助學計劃•活動•祝福文化活動

《把祝福帶進佛國——尼泊爾助學團記事》

這趟行程是前往佛陀的出生地尼泊爾。這是祝福文化第一次組團到尼泊爾,自也是我的第一次。

文/葉偉章
圖/徐莉嘉

飛機穿過雲層,越過時差,略過高山河川由遠至近,眼下是密密麻麻星羅棋布灰撲撲的建築。那些房子,宛若模型般矗立在午後陽光的靜謐中。飛機靠得很近,真的很近,彷彿距離建築叢的頂部只有咫尺之遙,但卻始終看著安靜;再近一些,可見馬路上的車子流動,這才終於讓我相信那不是巨匠巧手底下的積木樂園。

尼泊爾的機場好小,護照蓋了印後先過個安檢口,就只那麼一個孤伶伶的安檢口,乘客再多也只能排成一列。過了安檢但見三兩個行李輸送盤,拐個彎是海關口,大抵這就是出境處的全部了。

我對尼泊爾的第一印象是擁擠,不管是房子還是人,或許是因為山多平地少,空間和道路都很狹小的緣故吧。旅巴在沙塵滾滾的馬路上行駛,沿途一直沒看見交通燈,駕駛者似乎也不太有章法,不管是超車或轉彎,都顯得好隨性。更讓人嘆為觀止的,是一路綿延的電線,盤根錯節讓人錯覺誤闖盤絲洞。

我們一行共52人,必須分兩部車子。噢,忘了說,這趟行程由祝福文化主辦,佛光山協助策劃安排。祝福文化,前知名新聞人蕭依釗領航的慈善組織,從2014年起創立迄今,但蕭依釗的慈善事業卻可追溯至更久遠年代以前,這裡暫不贅述。

*花甲長者,為善不辭辛苦*

山區偏遠,自是無法每所學校都去。事實上,五十多個人的團,其中不乏花甲及古稀之年的長者,有者甚至歲近耄耋,斷不可能翻山越嶺的。

其實別說長者,山區真遠的,車子進不了,徒步花六七天也是平常事,沿途還得解決廁所、三餐、住宿等問題,因此絕不是祝福文化會安排的助學團模式。

於是最後我們所見的,都是比較靠近市區的學生,車程最遠也不過個把小時。可縱使如此,前後8天的行程裡,我們仍是走訪了9所學校,會見了50名受資助學生,同時拜訪了14戶貧困家庭。

團裡有三兩位新團員,想必常覺還沒搞清楚情況,我們就已準備離去。

其實那些長年隨祝福文化出團的,早已見慣學生們的窮困家境,依然堅持每團相隨,想來更多時候只是聊表心意,讓這些學生知道遠方有一群他們不認識的人在默默關心著他們。

*國寶詠唱梵音,有如天籟*

這趟行程於我而言,最大收穫莫過於會見尼泊爾國寶級的梵音詠唱者瓊音卓瑪尼師。多年前,無意間聽到她所吟誦的《藏傳大悲咒》,頓感石破天驚,但覺“此曲只應天上有”,堪稱“天籟”。

她與蕭依釗是舊識,所以專程前來與我們會見。周遭環境極其吵雜,擴音器也是導遊隨身攜帶的那種,品質極差,可瓊英卓瑪尼師吟唱時,聲音依然清澈,明淨空靈,字字句句都直唱進心坎裡。

除了瓊音卓瑪,桑欽繞登諾布林佛寺的努祖天佩尼瑪仁波切,也專程從深山步行到加德滿都,與蕭依釗及團員見面,腳程耗了約四天時間。他說,他們習慣了,所以走得快些,一般人恐怕是要六天的。山中無路,如若不步行,就得乘直升機了,那當然不是他的選擇。

努祖天佩尼瑪仁波切在 2015年大地震之後,即中斷在美國的學業,回到尼泊爾收養一群孤兒。他為深山裡的孤兒和貧困學生建立學校,但因經費短缺,學校建築到一半,工程便停頓了。蕭依釗與他在吉隆坡曾有過一面之緣,祝福文化也資助建立學校。

*重視教育,再窮不能窮教育*

說起窮困,倒還必須再說一點,去年到印度大吉嶺,以及今年前來尼泊爾,都會發現學生們再窮,衣著必然還是整潔的,絕不邋遢。據悉,尼泊爾人民很重視教育,無論多窮,都一定會送孩子上學。

和以往助學團到中國下鄉不同,我們並未積極與學生們深入交流,語言不通終究是一大障礙。

與組織負責人或校長稍事了解,不難得出一個結論,國家原就貧窮,2015年大地震以後,不少家庭都變賣手上僅有的小小田地,以重建家園。然而地震以後陸路不通,建築材料許多必須空運進來,以致費用翻倍,乃至三倍以上。重修建小小一爿房子,就得花費約莫兩萬美金。

*組團探訪,助孩子上學*

說說緣起吧,2015年尼泊爾大地震,現任祝福文化義務執行長的蕭依釗隨同佛光山前往賑災,其後決定將祝福文化助學計劃的100個名額撥予受災學生。「原本就窮苦了,災後得重建家園,生活就更艱難了。希望這點錢,能或多或少改善孩子的生活。」她說。於是蕭依釗委託熟悉當地情況的妙如法師代為打點,今年更進一步組團前來探訪受助學生。

妙如法師負責加爾各答及尼泊爾的佛光山事宜,原就忙得不可開交,但面對蕭依釗的請託,她卻毫不猶豫,一口答應。小小身子,肩負著大大責任,我對法師由衷敬佩。

妙如法師把100個助學名額,交予三個慈善組織,分別為BLIA、YMBA以及 METTA Volunteer。前者50個名額(受助學生分佈在14所學校),後兩者分別各25個(YMBA 的受助學生分佈在3間學校;METTA Volunteer 的則是12所學校)。

*房子特色,狹長向上延伸*

由於平地太稀罕昂貴,這裡的房子還有一個特色,都是狹長向上延伸。看似一棟房子,但其實劈了兩半,兩戶人家各佔一邊。進門以後是必須彎腰曲身才能通行的過道,旁邊則是樓梯。

拾級而上,眼前的空間就剛好是一個房間;沿著過道再上一層樓,是另一間房;再上,則是廚房。我們家訪多戶,看見的幾乎都是這種模式。房裡通常只有一個昏黃燈泡,因此白天也多顯鬱暗。

雖然沒有翻山越嶺,但行程仍是易累,想來是因為路小,車子大都到不了,因此徒步得多。據悉,我們每天動輒都是萬餘步,且路況不佳,坑坑洼洼,加上天氣反覆,時晴時雨。

說到路小,由於我們團大,我常覺得過馬路時很是壯觀,像國家地理頻道看到的羚羊過境般,氣吞山河,迫得路過的車子不得不讓道。

許是震後處處都在重建,路上沙石塵土飛揚四起,“滾滾”二字何其傳神,宛若置身漠野。

*後記*

剛抵尼泊爾時,第一個面對的問題是團員的行李遺失,之後即發現酒店條件太差,除了衛生情況讓許多團員無法適應,沒有暖氣和熱水供應這件事頗讓人焦慮,擔心大家幾天下來身體會受不了。好不容易這些問題都解決了,以為雨後必定天晴,不意晴後竟又再雨,一如《西遊記》裡唐三藏取了經後,於回程還必須再遭一劫。

飛機穿過日與夜的臨界點,以著夾道歡迎之姿在跑道上滑翔,我以為這是完美的句點。然而並不,訝然發現,行李並沒有在吉隆坡機場等待我們。原來,整班機的行李都還滯留在尼泊爾……

當然,最後一切還是圓滿的。在加德滿都 ,我們找了一間雖然走得遠,但條件還不錯的酒店;團員丟失的行李在第三日被運回吉隆坡,而航空公司,也一一把行李送到各自家中。雖然意外多,可都算不上驚心動魄,不失為一份共同的經歷與特別的回憶。

行程其實還去了好些景點,如:滿願塔、猴廟、杜爾巴廣場(舊皇宮)等。尼泊爾的食物不算有特色,類似印度餐但少了許多香料,種類似乎也不多。這些都不及細寫,也不好細寫。

但如果有機會,我仍是想要再去,總覺得這座城市的質樸,隱藏著一份因為簡單而獨有的魅力。在它還未變得繁華以前,在我還未變得複雜之前,似乎還真的該再去。

活動•祝福文化活動

《尼泊尔行杂感小记》/祝福使者蔡文蓉

这趟行程我注意最多的,其实与尼泊尔无关,而是我们的团员,包括萧总(祝福文化义务执行长萧依钊)和法师(妙如法师、知宣法师),还有比较有年纪的团友。我试着看看哪里需要我的帮忙 ,其实我什么都不会,连照片都拍不好,但我可以伸出手牵牵走得慢的阿姨们,跟老团友叙旧聊天,也努力认识新团友,“看人看四周”是我最喜欢做的事,不管去哪里……

第一天在酒店吃完早餐后,陈传杰先生说了 :我真的很开心,可以再和这班好朋友一起出游,很开心,真的很开心!陈先生的“真的很开心”,一直在我耳边回荡,我想很多祝福使者包括我自己,也同样的“真的很开心”吧!

有个下午我们在超市停留近一个半小时,我和校长(团员黄松奎)几乎走完整个超市调查物品价格。我们惊叹进口货物是那么的多,比如早餐谷粮、各种食油、各种高级品牌的卫生纸,还有很多马来西亚的产品。由此证明这些物品有其市场,也证明了校长跟我一样 ——喜欢逛超市和记住货品价格,呵呵。

觉得萧总年纪渐长,这一趟最令萧总心烦和晕头转向的,应是每次抵达学校现场时,都发现事前协调的学生人数大有出入,且有增无减,准备的小礼包总是不够……。我总一再自问 :我们能在八天里一路上嘻嘻哈哈的欢乐时光,究竟是萧总在背后为我们做了多少事换来的呢 ?

这次的助学团,一抵达加德满都就发现有团员生病了,幸好都是慢慢好转而不是恶化。不过我很佩服钱老板(团员钱丽芬),生病的时候还是照样的帮忙提重重的物品,还一起走山路去学生宿舍,爬阶梯参观佛寺。

某天吃早餐时发生了两次地震,过后在家访途中,我因为帮萧总撑伞所以也跟着走在带路的人身旁,发现他会说英语,便跟他说起这事。他说,是的,发生两次,还告诉我时间,一次是6.29am, 另一个时间我没听清楚。路程很短,我随后只问了一个问题 :请问这样的地震,对你们来说是平常的吗 ?他说,是的,平常,几乎一两个月就会有一次。

行程中的一天得换车,以为是面包车,原来并不,而是无空调小巴。无空调自不是惬意的事,不过辛苦程度远远比不上婆罗洲助学行那次的无空调长巴,所以于我而言还没破纪录,呵呵。我好像是团里唯一一个没有戴口罩的人,沙尘滚滚对我来说就如日常……

我发现新团员不太参与资深团友,於是就稍微问了一问,原因竟是——不敢。我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答案,其实长辈们都很慈祥,而且有颗年轻的心,很爱玩,也很愿意跟大家分享自己的经历,只怕没有人愿意聆听呢。

这是唯一一次参与助学团没让我增加体重,应该是吃很多菜也走了很多路的关系吧。以前去中国助学,都会增加2-4公斤回来,光是去年去贵州所增加的2公斤,至今都还未减掉。

回程时飞机延迟了一个小时,我从窗口往外望,看到一辆满满的行李车就在我们的飞机旁。我心里暗想,难道那是我们班机乘客的行李 ?

我们10.05pm 平安抵达KLIA, 却被告知所有寄舱行李都没上飞机,还在加德满都……。 团员们挤在航空柜台,排队报失,行李预计会跟随明晚班机才抵达机场, 然后隔天被送到各自家里去。

这让我突然想起以前在也门(还有苏丹)时,上飞机前得亲自到行李车上,把自己的行李放上飞机行李舱门口的输送带,以确认它上了飞机;想起20年前有此乘Emirates Flight两度爆胎的经验,当时除了干等好久,行李也是三天以后才接上。

所以于我,并不真的担心行李滞留在尼泊尔的事,那是这趟行程的其中一道色彩呢。

处理完报失手续后,我于11pm上了KLIA Express,行程正式结束。希望团员们也都平安抵家,辛苦大家了,心存感念,下次再见。

文蓉 合什

Page 1 of 101234»10...Last »

网上表格

  • 助學計劃
  • 護苗計劃
  • 慈心祝福
  • 社會關懷

最新文章

  • 〈大山裡的孩子〉
  • 〈45名「祝福使者」和30名「吉祥義工」到霹靂送暖〉
  • 〈佛光山上,依然山花燦爛〉
  • 〈因為一段情,戀上一座城——隨筆記述義工鄺文良〉
  • 2022祝福文化尼泊爾探訪團(三)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