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善心朋友加入我們的行列。這讓我們深受鼓舞。
這裡,我們要提到幾位特別令我們感動的例子:
- 幾位海外著名作家張作錦、張曼娟、焦桐、陳裕如等,知悉我們創辦了祝福文化中心,推動文史和慈善工作,毅然把他們在本地報章的稿費悉數捐給我們。資深報人張作錦說:“你們幫助孩子念書,不僅他們受益,他們所在的社會和國家也會受益。你們的善行,將得到‘輻射性’的回報。”
本地一位女作家交來了3千。“你們做的事情很有意義,我要捐助6名孩子,但不要留名。” - 稅務和法律專家鍾貴發博士將其著作《誰知道…因為愛》義賣所得的8千元,捐獻給祝福文化基金。
- 企業家葉高弟先生,知道我們決定繼續捐助貧困學生的消息後,靜靜地交來了一筆人民幣,折合馬幣為10萬5千263。他說:“萬事起頭難。這筆錢當作你們的啟動基金。”
- 逾七十歲仍領著兒子志漢在沙巴日曬雨淋、拓土開荒的陳傳傑先生,帶領妻子和子女一齊行善。他捎來了1萬9千令吉,全家共捐助38名孩子。
他自己生活過得節儉,對貧困生卻非常慷慨。 - 一位在新加坡工作多年的專業人士匯來了2萬新幣。這位虔誠的佛教徒,堅持隱名布施。他說:“只要新加坡政府沒有開除我,我每年都會捐款。”
- 艱苦奮鬥了近20年,才闖出一片天的一位中年女企業家,卻因為辛勞過度,疾病纏身。
她深信:“錢要用在該用的地方,才有價值。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我不會給自己留太多錢,只要繼續賺錢,我就會繼續捐錢。”
她其實並不是富豪,原本打算捐10萬,後來工人出了點事故,須留下5萬應急,先捐5萬,並說好等寬裕了再捐5萬。
但她捐款有一條件,不能公佈她的姓名 。 - 檳城的一位台灣媳婦,號召兄嫂丈夫兒女支持祝福助學計劃,全家捐獻2萬5千令吉,捐助50名貧困生。
她說:“可否讓我們匿名?其實重要的是希望開啟自己和家人的慈悲心。我更感激你們能繼續堅持,把助學延續下去。這中間的困難是需要多大的毅力勇氣!”
這位台灣善女子說:“最近看到南懷瑾大師談相由心生,最後一段─‘笑看風雲淡,坐對雲起時。不爭就是慈悲,不辯就是智慧,不聞就是清淨,不看就是自在,原諒就是解脫,知足就是放下。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不念過往。’我在菩薩道上才剛起步。如能在聞中看中紅塵中,還能不動於心而努力,那就是智慧了。”
這許多例子說明,我們的捐款人都是真誠行善,其中有很多只想默默地行善,不欲張揚。
孔子主張“行善無跡”。基督教強調“為善不欲人知”。佛家的善無形無跡。
依此看來,我們的捐款人不僅有愛心,也有人生智慧。
蕭依釗暨祝福文化中心同仁鞠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