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stwishes 祝福文化 -
  • 首頁
  • 助學計劃
  • 原住民孩子
    • 護苗使者
      • 簡介
      • 護苗使者名單
      • 914勞勿探訪團
      • 824文冬探訪團
  • 專欄
    • 感悟心
    • 情自在
    • 常關懷
  • 慈心祝福
  • 社會關懷
  • 簡介
助學計劃•活動•祝福文化活動

《歡迎參加2019緬甸助學團》


敬致:善心的朋友您好!

感謝您對“祝福文化助學計劃”的支持 。

祝福文化基金會將於11月8日至14日,組織助學團到緬甸探訪孤兒和貧困學生。

除了探訪緬甸舊都仰光郊區的貧困少兒收容所、孤兒院、貧民木屋區的孩子之外,我們還會安排助學團到緬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Mandalay)觀光。

曼德勒是緬甸最後一個王朝——雍笈牙王朝的都城,位於緬甸中部伊洛瓦底江畔,因背靠曼德勒山而得名。曼德勒作為緬甸華人主要聚居地,所以也稱作華城;但因緬甸歷史上著名古都阿瓦在其近郊,故當地華人稱其為瓦城。

以下是助學團詳情:

行程:
11月8日(五) 下午5.20 從 KLIA 2 出發 。
11月14日(四) 晚上11.30 回到 KLIA 2。
(註 : 班機時間可能改動 ,所以在最後確定之前,請勿訂購大馬國內機票或車票。)

團費:RM 4800【包含往返國際機票、機場稅、旅行保險、簽證、租車費、膳食(不包含機場內飲食)、住宿(兩人共房,如要單人房,另加RM 500 )及捐贈給學生的物品 】
報名截止: 2019年9月20日。額滿了即停止開放報名 。
領隊:祝福文化基金會義務執行長蕭依釗
集合出發和解散地點:吉隆坡國際機場KLIA 2
任何詢問,請WhatsApp 竹筠 +6016 6785022。

1.有意參團者請點擊此鏈接填報名表格。
2. 繳款方式
i. 銀行匯款 / 網上轉帳
The Trustees of Best Wishes Foundation Registered
RHB Bank 21247 900057559
**請務必將匯款單據bank in slip電郵至 [email protected],或WhatsApp 016 6785022
ii. 支票/銀行匯票
抬頭誌明:The Trustees of Best Wishes Foundation Registered
請連同表格寄至下址:
Best Wishes Foundation
10th Floor, Wisma Mirama, Jalan Wisma Putra, 50460 Kuala Lumpur.

助學計劃•活動•祝福文化活動

《祝福使者匿名捐RM25萬助建西浪小學》

報導/義工蕭竹彬

(一)

一位祝福使者資捐出6萬5百 83 美元(約 25萬令吉 ),資助尼泊爾貧困山區的一所小學西浪小學的建築費。

這位來自吉隆坡的慈善人士為善不欲人知,不願公佈姓名,她的捐款由祝福文化義務執行長蕭依釗於7月 20日晚上在“人往生後,去哪裡?”的講座開幕前移交給西浪小學創辦人努祖仁波切。

講座是由祝福文化基金會和 孝恩集團聯合主辦。媒體伙伴是 星洲日報。

祝福文化基金會同仁的信條是:捐助貧困孩子上學,可以改變他們的命運,因此,祝福文化大力推動“祝福助學計劃”。

努祖仁波切的成長經歷,再次證明了“ 教育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

現年35的仁波切全名是努祖天佩尼瑪仁波切。他1984年生於尼泊爾山區努日。5歲開始學法 。9歲時,獲第四世多智欽法王認證為西藏一位偉大行者、瑜伽士和上師洛本克珠丹貝嘉参的轉世。 在接下來的15年裡,在法王的座下獲得了最重要的教法、灌頂和龍欽寧提的竅訣。19歲時,完成了3年3個月的閉關。

他25歲前是不懂英語的。約10年前,有善心人士資助他到吉隆坡來上英語專修課程。就是由於他 掌握了基本的英語會話和書寫能力,他才推薦去美國深造,同時能到國外演講和弘法。

2015年,尼泊爾發生大地震,努日受到地震重創,在美國深造的仁波切被要求回到努日,負起照顧災區貧困孩子的任務。為了籌款為孩子們建校,他在美國註冊創辦了Maha Sukha 基金會。可是學校建到一半 ,因經費短缺而停頓。

今年4月間 ,祝福文化助學團在尼泊爾見到了他,助學團的團員們及馬來西亞的另一位不願公佈名字的祝福使者合共捐了 約 3萬多令吉給他。

昨晚出席講座的一百多名出席者也被仁波切的善行所感動,紛紛投錢入Maha Sukha 基金會的樂捐箱,總計Rm1,420。

(二 )仁波切勸世人及早修行

努祖仁波切在講座上 詳述了“六種中陰”,即生處中陰、夢境中陰、禪定中陰、.臨終中陰、法界中陰和投生中陰。

他說,我們不知自己會活多長,無常隨時會到來。世人要及時修行,斷盡煩惱, 否則死期來時, 煩惱連連就會影響往生善道。

他說, 慈悲在修行法門中很重要。假如沒有慈悲,就如樹沒有根,不會有成果。

講座主持人是法樂尼師。

 

助學計劃•活動•祝福文化活動

《把祝福帶進佛國——尼泊爾助學團記事》

這趟行程是前往佛陀的出生地尼泊爾。這是祝福文化第一次組團到尼泊爾,自也是我的第一次。

文/葉偉章
圖/徐莉嘉

飛機穿過雲層,越過時差,略過高山河川由遠至近,眼下是密密麻麻星羅棋布灰撲撲的建築。那些房子,宛若模型般矗立在午後陽光的靜謐中。飛機靠得很近,真的很近,彷彿距離建築叢的頂部只有咫尺之遙,但卻始終看著安靜;再近一些,可見馬路上的車子流動,這才終於讓我相信那不是巨匠巧手底下的積木樂園。

尼泊爾的機場好小,護照蓋了印後先過個安檢口,就只那麼一個孤伶伶的安檢口,乘客再多也只能排成一列。過了安檢但見三兩個行李輸送盤,拐個彎是海關口,大抵這就是出境處的全部了。

我對尼泊爾的第一印象是擁擠,不管是房子還是人,或許是因為山多平地少,空間和道路都很狹小的緣故吧。旅巴在沙塵滾滾的馬路上行駛,沿途一直沒看見交通燈,駕駛者似乎也不太有章法,不管是超車或轉彎,都顯得好隨性。更讓人嘆為觀止的,是一路綿延的電線,盤根錯節讓人錯覺誤闖盤絲洞。

我們一行共52人,必須分兩部車子。噢,忘了說,這趟行程由祝福文化主辦,佛光山協助策劃安排。祝福文化,前知名新聞人蕭依釗領航的慈善組織,從2014年起創立迄今,但蕭依釗的慈善事業卻可追溯至更久遠年代以前,這裡暫不贅述。

*花甲長者,為善不辭辛苦*

山區偏遠,自是無法每所學校都去。事實上,五十多個人的團,其中不乏花甲及古稀之年的長者,有者甚至歲近耄耋,斷不可能翻山越嶺的。

其實別說長者,山區真遠的,車子進不了,徒步花六七天也是平常事,沿途還得解決廁所、三餐、住宿等問題,因此絕不是祝福文化會安排的助學團模式。

於是最後我們所見的,都是比較靠近市區的學生,車程最遠也不過個把小時。可縱使如此,前後8天的行程裡,我們仍是走訪了9所學校,會見了50名受資助學生,同時拜訪了14戶貧困家庭。

團裡有三兩位新團員,想必常覺還沒搞清楚情況,我們就已準備離去。

其實那些長年隨祝福文化出團的,早已見慣學生們的窮困家境,依然堅持每團相隨,想來更多時候只是聊表心意,讓這些學生知道遠方有一群他們不認識的人在默默關心著他們。

*國寶詠唱梵音,有如天籟*

這趟行程於我而言,最大收穫莫過於會見尼泊爾國寶級的梵音詠唱者瓊音卓瑪尼師。多年前,無意間聽到她所吟誦的《藏傳大悲咒》,頓感石破天驚,但覺“此曲只應天上有”,堪稱“天籟”。

她與蕭依釗是舊識,所以專程前來與我們會見。周遭環境極其吵雜,擴音器也是導遊隨身攜帶的那種,品質極差,可瓊英卓瑪尼師吟唱時,聲音依然清澈,明淨空靈,字字句句都直唱進心坎裡。

除了瓊音卓瑪,桑欽繞登諾布林佛寺的努祖天佩尼瑪仁波切,也專程從深山步行到加德滿都,與蕭依釗及團員見面,腳程耗了約四天時間。他說,他們習慣了,所以走得快些,一般人恐怕是要六天的。山中無路,如若不步行,就得乘直升機了,那當然不是他的選擇。

努祖天佩尼瑪仁波切在 2015年大地震之後,即中斷在美國的學業,回到尼泊爾收養一群孤兒。他為深山裡的孤兒和貧困學生建立學校,但因經費短缺,學校建築到一半,工程便停頓了。蕭依釗與他在吉隆坡曾有過一面之緣,祝福文化也資助建立學校。

*重視教育,再窮不能窮教育*

說起窮困,倒還必須再說一點,去年到印度大吉嶺,以及今年前來尼泊爾,都會發現學生們再窮,衣著必然還是整潔的,絕不邋遢。據悉,尼泊爾人民很重視教育,無論多窮,都一定會送孩子上學。

和以往助學團到中國下鄉不同,我們並未積極與學生們深入交流,語言不通終究是一大障礙。

與組織負責人或校長稍事了解,不難得出一個結論,國家原就貧窮,2015年大地震以後,不少家庭都變賣手上僅有的小小田地,以重建家園。然而地震以後陸路不通,建築材料許多必須空運進來,以致費用翻倍,乃至三倍以上。重修建小小一爿房子,就得花費約莫兩萬美金。

*組團探訪,助孩子上學*

說說緣起吧,2015年尼泊爾大地震,現任祝福文化義務執行長的蕭依釗隨同佛光山前往賑災,其後決定將祝福文化助學計劃的100個名額撥予受災學生。「原本就窮苦了,災後得重建家園,生活就更艱難了。希望這點錢,能或多或少改善孩子的生活。」她說。於是蕭依釗委託熟悉當地情況的妙如法師代為打點,今年更進一步組團前來探訪受助學生。

妙如法師負責加爾各答及尼泊爾的佛光山事宜,原就忙得不可開交,但面對蕭依釗的請託,她卻毫不猶豫,一口答應。小小身子,肩負著大大責任,我對法師由衷敬佩。

妙如法師把100個助學名額,交予三個慈善組織,分別為BLIA、YMBA以及 METTA Volunteer。前者50個名額(受助學生分佈在14所學校),後兩者分別各25個(YMBA 的受助學生分佈在3間學校;METTA Volunteer 的則是12所學校)。

*房子特色,狹長向上延伸*

由於平地太稀罕昂貴,這裡的房子還有一個特色,都是狹長向上延伸。看似一棟房子,但其實劈了兩半,兩戶人家各佔一邊。進門以後是必須彎腰曲身才能通行的過道,旁邊則是樓梯。

拾級而上,眼前的空間就剛好是一個房間;沿著過道再上一層樓,是另一間房;再上,則是廚房。我們家訪多戶,看見的幾乎都是這種模式。房裡通常只有一個昏黃燈泡,因此白天也多顯鬱暗。

雖然沒有翻山越嶺,但行程仍是易累,想來是因為路小,車子大都到不了,因此徒步得多。據悉,我們每天動輒都是萬餘步,且路況不佳,坑坑洼洼,加上天氣反覆,時晴時雨。

說到路小,由於我們團大,我常覺得過馬路時很是壯觀,像國家地理頻道看到的羚羊過境般,氣吞山河,迫得路過的車子不得不讓道。

許是震後處處都在重建,路上沙石塵土飛揚四起,“滾滾”二字何其傳神,宛若置身漠野。

*後記*

剛抵尼泊爾時,第一個面對的問題是團員的行李遺失,之後即發現酒店條件太差,除了衛生情況讓許多團員無法適應,沒有暖氣和熱水供應這件事頗讓人焦慮,擔心大家幾天下來身體會受不了。好不容易這些問題都解決了,以為雨後必定天晴,不意晴後竟又再雨,一如《西遊記》裡唐三藏取了經後,於回程還必須再遭一劫。

飛機穿過日與夜的臨界點,以著夾道歡迎之姿在跑道上滑翔,我以為這是完美的句點。然而並不,訝然發現,行李並沒有在吉隆坡機場等待我們。原來,整班機的行李都還滯留在尼泊爾……

當然,最後一切還是圓滿的。在加德滿都 ,我們找了一間雖然走得遠,但條件還不錯的酒店;團員丟失的行李在第三日被運回吉隆坡,而航空公司,也一一把行李送到各自家中。雖然意外多,可都算不上驚心動魄,不失為一份共同的經歷與特別的回憶。

行程其實還去了好些景點,如:滿願塔、猴廟、杜爾巴廣場(舊皇宮)等。尼泊爾的食物不算有特色,類似印度餐但少了許多香料,種類似乎也不多。這些都不及細寫,也不好細寫。

但如果有機會,我仍是想要再去,總覺得這座城市的質樸,隱藏著一份因為簡單而獨有的魅力。在它還未變得繁華以前,在我還未變得複雜之前,似乎還真的該再去。

助學計劃•活動•祝福文化活動

《雪域佛國尼泊爾,祝福文化助學團》/祝福使者吳雅娟

<啟程篇> 

4 月初夏尼泊爾,祝福文化加都行

助學送愛到彼岸,知宣法師加蕭總

同行使者五十二,共乘 Malindo Air

浩浩蕩蕩飛佛國 …….

 

<抵達篇 > 

駐印度佛光住持,妙如法師特前來

同加都本文師姑,接待祝福52使者

行住餐飲皆安排,團員無憂樂行程

 

<酒店篇> 

入住酒店超驚訝,12345 樓無電梯

望著行旅空悲嘆,幸有服務員幫忙

房門鑰匙無比大,隨意亂放也能找

室內衛具全無供,水源污濁地板髒

沒有熱水隔音差,睡眠品質受影響

投訴回復是文化 ……

<街景篇 >

行程緊湊考耐力,天天行走一萬步

狹窄髒亂街道上,電線雜亂如網纏

風沙飛漫塵土揚,口罩隨身必要有

當地狗兒真幸福,慵慵懶懶不理人

或趴或躺日光浴,前世修來好福氣

紅男綠女衣著戴,色彩鮮艷輪廓美

三五成群席地坐,慵懶扎堆兼閑暢

頹廢發呆談笑中,善良淳樸易滿足

貧於在身富在心?快樂指數是假象?

 

<參訪篇>

拜訪數所資助校,學生列隊迎客來

師父講述創校史,多為2015地震區

摧毀房屋無力建,孩童上學皆影響

翻山越嶺送愛心,援助受災貧窮戶

柴米油鹽醬醋茶,教育首選不可缺

楚楚動人清澈目,天真無邪惹愛憐

無污無染赤子心,國家棟樑必栽培

<景點篇>

蘇瓦揚布拿佛塔,野猴遍佈稱猴廟

四眼天神許願塔,文殊菩薩立池中

經幡高掛滿枝頭,山頂眺望加都城

帕坦廣場黃金寺,鍍金宮殿顯輝煌

供奉佛祖和觀音,入內必除皮革品

杜巴廣場賞古跡,宮殿寺廟五十余

王室遷往新宮后,舊宮闢為博物館

鑄銅鍍金純銅品,南亞最美博物館

博達哈大佛圓塔,佛國地標滿願塔

白色圓巨大穹型,寬大為懷氣不凡

覆鉢有個方形塔,四面繪有大佛眼

深邃靜穆洞人心,佛法無邊所不見

身着絳红伽娑僧,繞塔轉經為祈福

伫立陽光苦行僧,如如不動戒虔誠

<回程篇>

飛機延飛一時辰,行旅尚留在加都

意猶未盡不想回,泰國怡保新加坡

東南西北遊五日,牽腸掛肚終歸來 ……

<感悟篇 >

瓊英央瑪梵詠者,唱誦藏傳大悲咒

蕩滌心靈天籟聲,妙音迴蕩啟智慧

悠悠梵音浴佛光,身心自在如修行

相遇最美在佛國,尊尊菩薩撼人心

掌心向下更有福,快樂泉源涌不息

天藍水清綠地居,確當珍惜擁有之

見苦知福且惜福,感恩逆境存喜樂

助學計劃•活動•祝福文化活動

《2019祝福文化尼泊爾助學行圓滿結束》 /葉偉章

《2019祝福文化尼泊爾助學行圓滿結束》 /葉偉章

“2019祝福文化尼泊爾助學團” 一連八天的行程圓滿結束,一行50人於4月杪回抵吉隆坡。

這趟行程共走訪了9所學校,會見了50名祝福文化資助的學生,同時走訪了14戶貧困家庭。

這項活動由祝福文化主辦,佛光山協助策劃安排,由祝福文化義務執行長蕭依釗親自領隊。行程於4月21日開始,28日結束,先後到尼泊爾加德滿都、帕坦、巴內帕、札巴剛等地探訪貧困孩子。

祝福文化的助學金在今年初已通過尼泊爾的三個慈善組織分發給貧困學生。這次行程主要是為了與當地慈善組織交流、探訪受助學生,同時也讓祝福使者實地考察當地情況。由於有些學生居家偏遠,而且分佈頗散,因此無法悉數召集。

祝福文化給受助學生們準備了書包、文具、毛巾、乾糧等生活用品,佛光山則贊助既好看又實惠的三好環保袋和輕便型水袋。此外,祝福文化也給貧困家庭送去衛生用品和紅包。

除了助學活動之外,值得一提的是,這趟行程還特別會見了有天籟美聲之稱的國際知名梵音詠唱者瓊英卓瑪尼師,他儘管身體不適,仍應眾人懇求,詠唱藏傳大悲咒。天籟之聲,淨化人心,撫平了團員的疲累。瓊英卓瑪在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為窮人創辦學校與醫院,所以四處演唱以籌募經費。

另外,在 2015年大地震之後,即中斷在美國的學業,回到尼泊爾收養一群孤兒的努祖天佩尼瑪仁波切,也與助學團團員會面。他為深山裡的孤兒和貧困學生建立學校,但因經費短缺,學校建築到一半,工程停頓了。

祝福使者們為了支持這兩位慈悲的出家人的善舉,紛紛掏腰包捐款。(捐款名單附後,有幾位捐款者不願透露名字。)

蕭依釗分別代表祝福使者們捐3萬5千令吉予努祖天佩尼瑪仁波切,以及1千 500美元(折合馬幣約6千令吉)予瓊英卓瑪尼師。

助學團於行程的第六日,前往法稱寺(Dharmakriti Vihar)拜會法燈法師(Ven. Dharmawati)。

法燈法師是尼泊爾第一位受比丘尼戒的出家眾,在當時男權至上的社會裡飽受壓力。但她大無畏的精神,為今日的比丘尼在尼泊爾爭取到了一席之地,所以備受佛教界的尊重。團員們聽了80高齡的法燈法師的故事後也非常欽佩她的大無畏精神,知悉她罹患胰臟癌,信仰佛教的團員在妙如法師及知宣法師的帶領下,誠心地持誦《藥師偈》,願她康復。

助學團這趟行程遇上尼泊爾大地震四週年,團員們亦在法師帶領下,誦念《彌陀偈》,迴向給受難災黎。

助學活動完成後,助學團也前往斯瓦扬布纳特佛寺(Swayambhunath Stupa)、黃金寺、杜爾巴廣場、舊皇宮、特里布文博物館等旅遊景點觀光。

祝福文化於2015年尼泊爾大地震後,每年都資助100名學生,每名學生馬幣500元一年。由妙如法師協調,三家慈善組織執行,分別為 BLIA、YMBA以及Meta Volunteer。

除了尼泊爾,祝福文化的助學項目還包括印度、印尼、中國以及緬甸。另外,祝福文化還資助本地原住民、貧窮家庭個案以及臨終關懷。

公眾人士可通過臉書專頁(@bestwishes.cc)、電郵、Whatapps群組、微信公眾號(祝福文化),獲取祝福文化的活動資訊。

*****************

“2019祝福文化尼泊爾助學團”團員名單:
蕭依釗、妙如法師、知宣法師、陳傳傑、黃松奎、鍾幹庭、陳世云、李漢仁、張貽銘、張淑芳、佘克聰、劉利水、翁金娥、葉瑞山、陳金鳳、葉金龍、胡惠蓮、高潤生、李浩、蔡文蓉、陳振花、陳振妹、陳樹坤、梁月香、林素瑞、周筠軒、鄭明福、劉露娘、黃秀琴、鍾玉芬、鄭素秋、黎瀞繀、吳幼珠、劉曉欣、吳雅娟、徐玉美、陳雪鳳、鍾雨娣、馬美玲、陳慧菁、鄭雪雲、陳雪芳、施福財、徐秋琳、孔彩薇、錢麗芬、陳春祥、曾順霖、梁锬、徐莉嘉、叶伟章和萧竹筠。

******************

祝福使者在尼泊爾捐款名單:

馬幣:
2000:劉利水、陳傳傑、李漢仁和張淑芳
1500:佘克聰、張貽銘
1370:鍾幹庭
1000:施福財、鍾瑞洲 、劉寶鳳、葉建英、 鍾玉芬、江如留(已故)
500:陳振聲 、吳炳順 、陳春祥
370:陳世云 、林素瑞、
350:鄭雪雲
300:鄭明福
200:陳金珠、 Chang Kim Kin & Family
100: 吳幼珠
***
美金
1000: 葉瑞山
300: 黃秀琴
250:曾順霖
200:馬美玲、陳慧菁
100:陳振花和陳振妹 、周筠軒
50:黎瀞繀
***
英鎊
520 :蔡文蓉
***
人民幣
4000:符秋菊
1200:林素瑞
1000:陳傳傑、葉金龍、陳樹坤、梁月香
700:李浩
600:高潤生
500:黃秀琴
400:陳雪芳
200:黃松奎
***
新幣
100 葉金龍夫婦
***
盧比
5000:孔彩薇和家人、錢麗芬、Hong Leng Choi & Family 、Stanley (HK )

助學計劃•活動•祝福文化活動

《歡迎參加2019尼泊爾助學團》

敬致:善心的朋友

您好!

感謝您對“祝福文化助學計劃”的支持 。

為了讓祝福使者(對捐助者的尊稱)親身考察貧困山區的情況,以及確保助學金真正落到貧困學生手中,祝福文化每年都會率領祝福使者探訪不同地區的受助學生。

今年,祝福文化將於4月21日至28日,組織助學團探訪尼泊爾的貧困學生。

除了參加助學金發放儀式、與學生面對面交流及探訪特別貧困的農民家庭之外,我們還會為助學團安排觀光活動。

以下是探訪團詳情:

探訪團行程:
4月21日(星期日)早上9:50 從 KLIA 1 出發 。
4月28日(星期日)晚上8:10 回到 KLIA 1。

團費:RM4630【包含往返國際機票、機場稅、旅行保險、簽證、租車費(市區用車及多輛進山區的四輪驅動車)、膳食(不包含機場內飲食)、住宿(兩人共房,如要單人房,另加RM 500 )及捐贈給學生的物品 】
報名截止: 2019年3月18 日。額滿了即停止開放報名 。
領隊:祝福文化基金會義務執行長蕭依釗
集合出發和解散地點:吉隆坡國際機場KLIA

任何詢問,請whatsapp竹筠016-6785022。

1. 有意參團者請點擊此鏈接填報名表格。
2. 繳款方式:
i. 銀行匯款 / 網上轉帳
The Trustees of Best Wishes Foundation Registered
RHB Bank 212479-00057559
**請務必將匯款單據(bank in slip)電郵至 [email protected],或WhatsApp 016-6785022
ii. 支票/銀行匯票
抬頭誌明:The Trustees of Best Wishes Foundation Registered
請連同表格寄至下址:
Best Wishes Foundation
10th Floor, Wisma Mirama, Jalan Wisma Putra, 50460 Kuala Lumpur.

助學計劃•原住民孩子

《希望之山給原住民孩子帶來希望 ——祝福文化婆羅洲助學團紀行》

#2019祝福文化婆羅洲助學團
/義工小雪

祝福文化基金會把2019年的第一場助學行,獻給了婆羅洲印尼邊陲山區的152名貧困小孩。兩年來,祝福文化一直在捐助這些原住民孩子。

1月 19日,來自東、西馬各地的46位祝福使者,於清晨時分,從吉隆坡、新山和詩巫三地機場出發,先後飛抵古晉國際機場,再由陸路通過邊關把關懷和日常所需物資送到這些孩子手中。

他們都是一個國際基督教人道援助組織 World Outreach International 在邊陲創辦的兩所原住民孩子寄宿學校────“希望之山”及“新希望”所收容的孩子。

儘管這些孩子在在寄宿學校受到義工們的盡心盡力照顧,但在這個資源有限的邊境鄉區,生活物資依然匱乏。祝福文化,行善無國界,也無宗教之分。助學團裡有牧師、法師、佛教徒、基督徒,一起走進為山區孩子帶來希望的“希望之山”。

由於“新希望”在更偏遠的山上,山路狹窄,載助學團的巴士無法上山,德國籍義工伍爾庚駕四輪驅動車把 8名孩子載到希望之山與助學團見面。

祝福使者們帶到希望之山的物資包括大蒜、洋蔥、紅蘿卜、罐頭咖哩雞和沙丁魚、蕃茄醬和咖哩醬、原子筆、顏色筆、巧克力餅、白襪子和毛巾。這些都是山區缺乏的物資。為了避免過關時被抽稅,這些物資被分裝在約一百個環保袋子裡,由團員們各提兩個帶過關。

助學團抵達希望之山時,受到身著傳統服裝的達雅族女孩們列隊迎接,她們也獻上迎賓舞,讓團員立即感受到山區的原住民熱情友善。

在簡陋的學校禮堂舉行的一項簡單的儀式上,祝福文化贈送紅包給55名生活清苦的志工和職工。

祝福文化也捐捐贈生活援助金給5個特別貧困家庭。

相信這是這些異國朋友生平第一次領受紅包,接受如此華族傳統式的祝福。

這次婆羅洲助學之行雖算不比以往的助學之行辛苦,卻也是一路風塵僕僕,行色匆匆。上午十時許,來自全馬各地的團員,陸續抵達古晉國際機場,然後登上巴士直奔印尼邊境。由於馬來西亞車輛不能進入印尼境內,團員們通關後必須改乘無冷氣的老舊巴士,在陽光下,在細雨中,一路顛簸朝目的地前行。

礙於砂拉越海關於下午5時閉關,助學團完成捐贈儀式後,即匆匆離去,回返馬來西亞的國土。

雖未能與山區鄉民及孩童有更深入的接確,祝福使者們依然滿心歡喜,因為他們已經跟這裡的孩子,結下了善緣。

——————————
團員名單:
蕭依釗、陳雪芳、吳亦馨、陳寶玲、鍾如玉、蔡文蓉、黃世興、詹雪梅、陳錦山、見德法師、邱瑞蓮、林仙凌、蔡忠育、蔡昀珊、蔡美翔、陳梅貞、鄭金妹、吳善欣、陳振花、陳振妹、朱惠群、徐莉嘉、黃松奎、黃秀琴、鍾玉芬、周筠軒、陳世雲、林美虹、劉露娘、鄭明福、謝雪琦、傅翠慧、王宏益、常妙法師、鄭慧琪、吳雅娟、鐘雨娣、陳雪鳳、楊坤足、葉央順、李漢仁、佘克聰、陳莉莉、黃舒彥、葉偉章、蕭竹筠。

助學計劃•原住民孩子

《天未亮,就出發》

#2019祝福文化婆羅洲助學團

/葉偉章

睡了兩個小時,就往機場去。

夜半四點,天未亮,但一路上都有好些車子。是因假日,所以現下才返家,抑或都市人都得早起討生活呢,我無聊地胡思亂想著。

這趟是到婆羅洲的「希望之山」,一所由教會成立的原住民孩子寄宿學校。兩天一夜的行程,說緊湊似乎不,說輕鬆好像也不全然。

飛往古晉的班機稍微延了些。一個小時五十分鐘的航程,剛好小憩一會兒,抵達時與新山、詩巫,以及原就在古晉的團員們會合。

————————————————————

我並不是第一次到「希望之山」,距離上次,應該有七、八年吧?當時是以記者身份隻身前往,還在他們的教職員宿舍住了一宿。

古晉的祝福使者李漢仁先生替我們租了個大巴,其實不止交通,我們在古晉的膳食也全都由他安排,還有採購要送給學生的食品、文具等,真心感謝他與親友出錢出力促成這趟婆羅洲行。

巴士行駛了兩個小時,才抵達印尼邊陲關卡,時已近午。為免我們帶著大量食品、衣物、文具,不能過關,因此我們在巴士上先把這些物品分裝,每位團員提兩袋,當成是個人物品,抵達學校時再回收整合。有位團員在我身旁耳語:「沒想到要送東西都不容易。」我笑了笑,習慣就好,我說。

相比我上次過來,馬來西亞海關建築依然陳舊,倒是印尼關卡建築修葺美化了。

蕭依釗走在前,我墊後。她向來擅於應付海關,所以當官員質疑為何那麼一大群人前來邊陲小鎮時,她成功令官員相信我們是去送禮物給貧困學生。

印尼海關雖豪華,卻只開了一個櫃檯,想來是未料到會有那麼一團人同時過關,所以耗了不少時間。

由於馬來西亞巴士不能進入印尼境內,過了印尼海關後,47位團員分乘一輛麵包車及一輛小巴士。小巴士裝不完這許多人,過道上備有幾張塑膠椅,像路邊看戲加凳似的那般自然。

巴士沒有空調,車窗開了以後,外頭沙塵乘風而入;沒有窗簾,艷陽霸氣地照射進來,坐在近邊地團員躲無可躲地被它箝制著。

巴士在小路上巔簸半小時後,我們抵達了「希望之山」。

負責照顧學生起居飲食的義工們早已為我們準備了午餐:炸木薯、三種不知名的野菜、印尼傳統發酵食品丹貝(tempeh),還有一鍋清甜的香蕉花湯,佐以米飯。不知是否太餓,如此簡單的食物也備覺美味。我嗜辣,其實只要配上那略帶酸味的辣椒醬,光是米飯我也會覺得好吃。

用過餐後,我們到學校活動中心進行發放儀式。學生們為我們表演了達雅族的迎賓舞,我自是無暇觀賞的,分配著團員把毛巾、襪子、果凍、原子筆、顏色筆……分成150餘份。沒有袋子,團員們就用毛巾把東西都包起捆著,於是就成了一份既環保又美觀的禮物。不得不佩服團員們,這過程縱使大家都有不同的想法,但總能迅速取得共識。短短十來分鐘,就都處理好了。

我們請學生們出列,團員們把禮物一一送上。一朵又一朵笑容,在學生們的臉上陸續綻開,相續蔓延,於是活動中心成了一座小小園圃,開滿了花。

爾後祝福使者們代表祝福文化給中心五十多位義工送上紅包。據義工珍妮說,這些義工是生平第一次獲得華人的紅包。同樣的,他們收取紅包後都難掩喜悅之情,或許他們在意的並不是金額,而是有人惦記且重視他們的辛勞。

蕭依釗也代表祝福文化捐贈生活援助金給幾戶特別貧窮的人家。

當時已是下午時分,為趕在邊陲關卡下午五时關閉前回到古晉,我們連學校都不及參觀,就匆匆離開了。

有幾位義工我認得,其中兩位當時還是新婚,現手上已抱了個娃兒。

七、八年前那趟過來,記憶最深刻的是晚上八點停止供電,所以我早早的就被趕上床。我小學時都不曾那麼早睡,這種情況怎麼可能睡得著?沒有電,帶了書本也不能看;外邊一片闃暗,無法外出散步;啊,不要以為可以刷手機,沒有網絡呢。於是唯有躺在暗黑中搖扇,搖扇倒不是因為熱,而是為著驅趕蚊子。如此這般,躺了五、六個小時才漸漸睡去……

而今舊地重遊,勾起了我一些回憶,突然好慶幸這一團無需在學校過夜。

————————————————————

第二天的行程是古晉遊,上午我們先到實蒙古人猿保育中心。有點遺憾,人猿在林深不知處,因此始終緣慳一面。據知,人猿已個把月不太出來活動,飼養員說因現下果季,牠們在森林中飽吃水果,不會走出來覓食。保育園的石子路很好走,雨後空氣好清新,即使沒見著人猿,光是在林中走走還是挺舒服的。

保育中心裡還有鱷魚潭,兩隻肥大的鱷魚如標本似的,動也不動的匍匐著。較大的那隻,偶爾還會尾部顫一顫,較小的那隻任憑蒼蠅繚繞,就是紋風不動。不知過了多久,才見牠緩緩張嘴,一張一合間竟是如此沉潛,彷彿優雅地完成一個瑜伽動作,又似氣定神閒的打著太極。

離開保育中心回旅館前,蕭依釗竟倡議逛菜市場。我心裡嘀咕著,雨未歇地還濕,菜市場到底有甚麼好逛的?說也奇怪,明明還細雨霏霏的,下車時卻恰好停了。更神奇的是,團員們似乎真的對逛菜市場這回事頗來劲,不一會兒就人手一包大包小包小包大包的提著上車。他們說黑橄欖是名產,他們說那鳳梨品種特別,他們說……;我只知道那魚餅真的好吃,粉少魚多滿嘴魚香,那曼煎糕滿溢著玉米漿與牛油的香氣,還有那……。嗯,看來以後每趟行程都得逛一下地方菜市場才行呢。

下午很不能免俗的去了與白貓合照,去了福建公園,還去了老街逛逛。

我走在老街的巷子裡,兩旁停滿了車,但倒很少見到車輛經過。許是假日,大部份店都沒開。午後的陽光慵懶地灑在寧靜的街道上,彷彿我們的經過其實是一種打擾。老街上廟宇不少,這頭玄天上帝;街尾是廣澤尊王,俗稱翹腳仔神,是一位由牧童蛻化而成的神尊;隔一條街是好顯眼的福德正神廟。

晚餐後往機場去,兩天一夜的行程也就結束了。

————————————

可是怎麼辦呢?像我這種吃貨,不提一下食物是說不過去的。

李漢仁先生的膳食安排,都好豐富,也很好吃。瘦身兩個月的磅數,兩天就悉數追回。

第二天的晚餐,他堅持要盡地主之誼,宴請我們全團。其中兩道菜餚,我覺得挺特別的,一是伊班族名菜竹筒雞,另一道是亞三豬腳。豬腳悶得極入味,帶著亞三的香氣,以及白醋去膩,煞是可口。但比起豬腳,我其實更鍾意配菜白蘿蔔,每塊蘿蔔都湯汁飽滿,輕咬一口軟綿無纖,香甜盡釋。

為了這道亞三豬腳,我後來跑步時多跑了兩公里,當然,那是後話了。

————————————————————

張曼娟有本書叫《天一亮,就出發》,是一本旅遊散文集。

出發前的那幾天,我正好翻看著,忽爾意識到每次祝福文化出團幾乎都是天未亮之際。

我原是夜貓子,最怕早起,因此每次都得抱怨幾句。但近來的近來,我似乎已逐漸習慣這節奏。

天未亮,就出發,有一天或許可用來當祝福文化出版的助學誌的書名。嗯,想想,好像還蠻貼切的。

助學計劃•活動

《祝福的意義》

#2019祝福文化婆羅洲助學團

/黃舒彥

我總覺得祝福文化是一個很特別的存在,說不上那是什麼樣的東西,就像你愛吃的食物,只要吃飯就會期待有那道菜。吃不到固然不至於讓你失去什麼;吃到了卻會讓人快樂好久。

第一次參加祝福文化助學團是在2018年7月,那次去了勞勿山區探訪原住民孩子。記得那時活動剛開放報名不久便宣布團滿,我當時便想那肯定是很吸引人的地方了。我呆呆地跟著去,然後發現事實不盡然是。

這一次再跟團到婆羅洲邊埵小鎮探訪原住民孩子,地方雖不一樣,但氛圍卻是相同的。我想這便是祝福文化特別的地方。不管每一次是不是同樣班底的團員,去的是不是同樣的地方,在一起的時間長不長,那一份帶著善念和祝福的心都是一樣的。

我猜這就是所謂的人情味,一個越來越難找到,需要時間醞釀的抽像概念。團員們主動給予幫助、額外帶小禮物、配合行動、噓寒問暖等,這些對他們來說那麼自然的動作,卻隱藏著一份沒有說出口的默契。

比起第一次參團時的笨拙,這次我開始抓到了節奏。走在團員們的後面,踏著他們走過的腳步,我看著他們手提著重物的背影,一個傳一個將物品有條不紊地安放在桌上,自動列好隊,然後變著法子將東西包扎好,安穩地交到孩子們的手上。我終於明白了其中一個團員脫口說的,「祝福大家庭」這個概念。

活動的第二天開始下起了雨,我這菜鳥根本沒想過把傘帶上。於是,仗著自己年輕就想跑過一段路到避雨處。忽然,一只手把我攔下並把我納入傘下,在我還沒看清對方的臉時便被送到了遮雨處。

原來,善念是可以通過一個微笑或一個舉手之勞傳遞,然後感染其他人的。

時間培養出來的感情是祝福文化的凝聚力,連接著老團員和新團員,讓祝福傳承下去。這份祝福讓我在接受善意的同時,也學習著釋放自己的善念。

時間像一個過濾網,我們喜歡的東西總會變,只有真正喜歡的才會留在生命中。或許若干年後,我們才知道唯有「真」,才經得起歲月的考驗,創造更多觸動人心的回憶。

祝福,未完待續。

公益•助學計劃•原住民孩子•慈心祝福•社會關懷

【感謝文】

2018即將過去,在此十分感謝許多陪著祝福文化共同前行的使者與朋友們。

我們把捐助者名單製成了簡單的圖表,使者們可稍微檢查一下是否有疏漏,如有問題可與我們的志工聯繫。

有些朋友,是無論如何都難以盡表謝意的,譬如葉高弟先生。祝福文化成立之初,葉高弟先生就持續每年捐出高額款項,不止予貧困孩子,也作祝福文化的行政用途。一如既往,今年四月,他再次匯了RM32,500 進來,分別資助原住民與助學計劃。

又譬如陳傳傑先生,雖然近日行程較緊無法參與助學團,但協助孩子的心意卻絲毫不減,今年除了捐助50名孩子,還邀得妻兒參與這項計劃,款項總額 RM29,500。

另一位在檳城的朋友王惠慈女士,也每年都廣招親友參與助學計劃,今年9月匯入了RM61,000,其中1千元用作助養原住民孩童。

本地知名金融專家戴利明先生,也把他在報紙的稿費悉數捐出。

除了這些國內的朋友,祝福文化也很榮幸獲得海外朋友的支持,譬如廣州企業家劉建國先生,以及福建企業家周培松先生,今年也各捐助了50名學生。

另外,還有好些知名作家,如不願透露姓名的旅美作家,捐出了一萬美元;台灣作家張曼娟、焦桐;新加坡作家王潤華、淡瑩;香港志工陳定邦;本地作家永樂多斯等。

說到不願透露姓名,其實有位前羽球國手,也是祝福文化的使者,這幾年每月捐助原住民孩子。

今年初,我們還收到了好些宗教團體的捐助,如雪蘭莪阿彌陀佛淨宗學會,以及把信眾供養的紅包錢捐出的智一法師和常妙法師。

其實,每一位參與計劃的使者,我們都由衷感恩。

有些朋友沒有直接參與計劃,但卻協助我們推廣介紹祝福文化,這份心意我們也十分感念。

臉書成立以後,每一個贊及分享,對我們都是一份助力,再次由衷感謝。

2019年,祝福文化將啟動微信公眾號,希望可以通過不同管道,讓更多人獲取我們的訊息。

祝願:平安、康健、圓滿、自在。

  
Page 4 of 14« First...«3456»10...Last »

网上表格

  • 助學計劃
  • 護苗計劃
  • 慈心祝福
  • 社會關懷

最新文章

  • 〈請捐助不丹的孩子〉
  • 2022祝福文化尼泊爾探訪團(一)
  • 〈緬甸與尼泊爾小朋友離散故事〉
  • 東海岸大水災中——守護原住民的志工
  • 〈聖誕節前,送巧克力和餅乾給孤兒、長者們〉 ——祝福文化 第十二次送暖「生命的起點」孤兒、老人院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