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水災發生已經一個多月了,平原地區的災黎已平安返回家園;可是,深山裡的原住民仍然沒有擺脫水災的陰影。由於山洪和土崩斷了山路,農作物被毀,很多原住民至今仍然斷食斷糧。在這一場前所未有的洪災浩劫中,原住民依然是被邊緣化的一群。
幸好,仍有許多熱心人關懷他們,人間始終有情。
2月8日一大清早,一輛載著“護苗使者”的小巴士,以及一輛載了4噸物資的羅里和一輛裝載食品的四輪驅動車,駛往吉蘭丹話望生山區。這是祝福文化中心組織的16人探訪團,由總編輯蕭依釗率領“護苗使者”向受災原住民送上實際支持與關懷。
在此之前,祝福文化聯同6個團體發起的“向原住民送暖”行動,籌集到逾20噸的物資,已陸續運至吉蘭丹山區,賑濟了許許多多飢寒交迫的原住民家庭。
而這一趟探訪之旅,送去的不只是賑災物資,還有超越籓籬的關愛。車子走了五個多小時才抵達話望生的一個原住民村子,迎接我們的是長期投入關注原住民工作的志工劉美嬌牧師。她目前在朋友借出的一間屋子裡置放所有賑災品,作為協調和分配物資的中心。
在團員們齊心合力之下,羅里上的賑災品很快就被卸入屋裡。用過我們自己攜帶的便餐後,團員們在蔡詩亮牧師的帶領下,分乘三輛四輪驅動車,深入山裡的一個原住民村進行探訪。
短短二十分鐘的路程,然而山路顛簸搖晃得讓人頭暈目眩,車子駛經之處塵土飛揚,彷如黃沙起舞。山旁有一條大河,蔡牧師告訴我們,12月豪雨連綿不絕導致河水暴漲至二三十尺,幾近淹沒了整座山頭。沿途目之所及都是狂風暴雨肆虐後的慘況,屋子傾塌、樹木倒下、植物枯萎……
原住民散居深山裡,住在這一帶的多是Temia族原住民,主要以種植和割膠為生。我們前往探訪的是一個很小的村子,不到十戶人家。初到那裡不免心生疑惑,右邊一排完好嶄新的磚屋空無人住,而村民全都住在左邊一間間茅草木屋裡,遠遠的山上一角還有一兩間茅屋及帳篷。
經蔡牧師解說,我們才知道磚屋是政府蓋建的,水電供應並不齊全,山上幾戶原住民本已遷入,但未料到去年年底連日豪雨後,屋後不遠處那條大河河水氾濫,洪水突如而來,淹至8尺高,原住民從未遭遇過如此洪災,驚慌失措,只好拼命往山上逃。水退後,他們被嚇怕了,不敢再回到靠河那端的新屋去,反而在靠山這一邊的簡陋茅舍住了下來。還有一些原住民回到之前山上的舊屋去,或在地勢高一點的坡地搭帳篷為家。
原住民所住的茅屋極之簡陋,一家大小同擠在小小的空間裡生活,屋子既是客廳,也是睡房、廚房。一眼望去,連家徒四壁也稱不上,因為沒有牆壁。
這些天來為賑濟原住民而四處奔波的蔡牧師說,山上各處情況不一,有些村子則是木屋全毀,種植的農作物在一夕之間化為烏有;而那些住在更內陸更偏僻的深山裡的原住民,情況更糟糕,需徒步幾天才能出山來領取糧食。
儘管生活面臨嚴峻的考驗,但這些純真善良的原住民總是臉帶微笑,不改樂天本性。
“護苗使者”們以簡單的馬來語與原住民溝通交流,同時分派零食給小朋友,這一點小禮物足以讓他們開心不已。探訪團的這一次到來,彷彿給這些受災原住民同胞帶來了他們不曾奢望過的溫暖;那一刻,超越種族界限的愛將彼此的心緊緊相繫。
這一趟探訪之旅,大家皆有所收穫,不只是原住民朋友,“護苗使者”們亦然。當中年紀最小的劉熙語,跟著父親劉振源第一次到吉蘭丹來。看了原住民的住處後,12歲的她才恍然明白原來世界上不是每個人都生活得很幸福的,覺得更應該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並決定日後要為有需要的人隨時伸出援手。另一位團員廖鐥淣則表示,沒有進過山裡親眼目睹一切,是無法明白真實情況有多糟糕的,她希望能發動更多人來援助這些原住民。
在現階段,數以千計的原住民仍亟需外界的援助,大水沖走了一切,徹底毀掉了他們原本自給自足的生活而變得一無所有,就連果腹都成問題。
目前中心囤積的糧食僅只足夠應付兩個星期。祝福文化總編輯蕭依釗見此情形,立即承諾農曆新年後將再運送一批物資到話望生。
探訪團回到吉隆坡時已是晚上十時許,累了一天,大家臉上盡顯疲態,但正如一位團員陳繼仁所說:“雖累,但是很開心很滿足,因為能幫助到有需要的人。”
(文/趙雪芬)

團結就是力量。大家齊心協力,接力傳送物資進屋裡。

連日豪雨導致河水暴漲,水位一度淹過樹頂。

強風豪雨在一夕之間摧毀了原住民的木屋。

水災前,政府在地勢較低的坡地上為原住民蓋建了一些新房屋;但自從洪水肆虐後,他們被嚇怕了,不敢再回來住,寧可回到山上的舊木屋棲身。

大水退了,卻留下難以清除的泥垢。

我們前往探訪其中一個原住民村,災民住在簡陋茅屋裡。

之前山洪和土崩斷了山路,原住民只能用這些竹筏渡河到對岸,領取志工分派的糧食。

祝福文化總編輯蕭依釗慰問受災原住民。

探訪團團員大合照。後排站者(左起):賴殖康、劉熙語、林淑佑、林美虹、蕭依釗、陳慧娥、陳樹坤、陳繼仁及駐守當地的志工劉美嬌。蹲者(左起):劉振源、張顯娟、廖鐥淣、蔡鴻彪及當地原住民牧師。

話望生其中一個地區的原住民每週於固定時間走到這條斷橋上領取糧食,之後他們需走上4個小時才能回到山裡的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