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stwishes 祝福文化 -
  • 首頁
  • 助學計劃
  • 原住民孩子
    • 護苗使者
      • 簡介
      • 護苗使者名單
      • 914勞勿探訪團
      • 824文冬探訪團
  • 專欄
    • 感悟心
    • 情自在
    • 常關懷
  • 慈心祝福
  • 社會關懷
  • 簡介
Uncategorized•常關懷

後盾/常妙法師

臨出遠門,摯友捎來一句話:
您要記住:無論發生什麼事,
在您的家鄉吉隆坡,有一位同道永遠是您的後盾。

回覆摯友說:
“我們的後盾應該是建立在‘常隨佛學,出家學道,利樂有情,共成佛道’上吧!
這樣的後盾,才是盡未來際的‘我願無窮,悲願再來!’,
而不只是這一生。“

後盾,
就像夕陽緩緩下山一樣,
看不到、感受到,卻摸不著,
但,它是永恆的存在。

常關懷

默默的陪伴/常妙法師

每次到加護病房關懷病人,腦海裡總會浮現母親在加護病房的那一幕~

那天早上,她突然腹部劇痛,家人把她送到巴生市立中央醫院。

到了醫院,她已陷昏迷狀態。醫生立即讓她進加護病房,並給她接上呼吸器。

任兒女、親朋戚友急切地呼喚,她始終沒有反應⋯⋯。

父親在一旁淒然飲泣。

因為一切來得太突然了,我們都無法接受。

醫生說:“肺部積水,沒必要搶救!”

因母親生前曾交代:“要留一口氣回家…”,我們要求讓母親出院。

醫生說:“恐怕還沒出加護病房,她就斷氣了!在病房裡至少還能存活3至5天…”

家人經討論後,決定讓母親出院~”留一口氣回家!“

在將母親從病房移到救護車的擔架床過程中──非常非常短暫的幾秒鐘裡,她就沒氣了。

她的一生就此畫上了句號。

母親臨終沒有受太多的苦,也沒有給子女們帶來麻煩。

她~從生到死,是如此的愛護著她的子女們!

母親“驟然的離開“,讓我更能深刻體會到“無常”。

讓我更能體會眾生的“喪親之痛”。

讓我走在臨終關懷路上,不再對家屬輕言使用”你要放下!“這句話。

很多時候,關懷,不需要太多的言語,而是默默的陪伴!

……………………………………………………………………………
要放開心量,以一切眾生為救濟的對象;
做一切事,修一切行,不為自己,而為眾生。
~六祖壇經~

常關懷

助念 /常妙法師

寧靜的清晨,手機鈴聲特別刺耳。在佛教團體任職的一位朋友來電:“法師,人死後,是不是8小時內都不能動他的身體?否則,他(亡者)會起嗔恨心?”

“你為什麼問這個問題?你家有事嗎?”

“父親因不堪長期受病痛折磨,趁我們外出工作時,懸樑自盡了!現在怎麼辦?”

“趕快先把父親放下來,讓他躺在床上,開始助念。我會安排蓮友們去協助助念。”

從上述簡短的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位朋友即使在佛教團體任職,遇到突發事件也不知所措。

事實上很多佛教信徒都不真正懂得“正信佛教的葬儀”。很多時候都是“人云亦云”,沒有去尋根底。當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時,總是慌亂失措。

單單圍繞“助念”,人們就可提出一籮筐的問題。例如:人死後,是否要助念8小時?是否真的不能碰觸亡者的身體,否則會讓亡者起嗔恨心?對於死於橫禍或因自然災害而罹難的人或客死他鄉的人,又要如何給予助念呢?一定要助念8小時嗎?助念一定要念“阿彌陀佛”聖號嗎?助念有一定的儀式嗎?助念有用嗎?可以用念佛機代替助念嗎?……等等問題。

許多高僧大德都曾對“助念”發表過很多高見,我在這裡就不贅述了。

有興趣者可以上網搜尋。有鑑於網路相關資料太多太雜,難以分辨真偽菁蕪。

謹此推薦以下網上貼文,供大家參閱:
(1)                弘一大師臨終法要
(2)                印光大師臨終助念三大要
(3)                星雲大師《僧事百講》系列-55 往生助念
(4)                聖嚴法師助念的意義
(5)                證嚴法師之助念觀
(6)                助念安心,超脫生死—中台世界

總之,“助念”的意義在於幫助臨終者,提起正念的心。幫助臨終者免除害怕、恐懼,不知死後往何處去?這時候,如果能給予佛法的開示與佛號的引導,有助於往生者消除或化解內心的恐懼不安。此時,他心裡彷彿找到了一個“死後的歸宿”,他會隨著眾人持續不斷的佛號聲,一起念佛,往生善道。

據《無量壽佛經》記載,阿彌陀佛在最初發願時,曾開殊勝方便:雖十惡五逆之人,於臨命終時,若遇善知識,說法安慰,教令念佛,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南無阿彌陀佛”,即得往生彼佛淨土。可見,往生的開示與助念的重要與殊勝之處。

從臨終關懷、助念到告別式的參與,一路走來,我是邊走邊看邊學。過程中發現,其實“沒有一個固定的儀式”可稱之為“對”或“不對”,很多時候都需要“因地制宜、隨機應變”。

若舉行佛教儀式,則不能違背佛法的知見。例如:對於臨終的關懷乃至往生的助念,不管法師或居士都好,是不可主動向家屬索取“紅包饋贈”。

事後,家屬主動給予做為“供養三寶”或為亡者做“功德”,則另當別論。身為佛弟子,不論出家或在家,皆應“以法布施,利樂有情”為先,而非“將佛法當買賣,做為個人謀生的手段”。

以上純屬個人淺見,與有緣人共勉。

要放開心量,以一切眾生為救濟的對象;
做一切事,修一切行,不為自己,而為眾生。
~六祖壇經~

感悟心

預立生前醫療遺囑 /蕭依釗

“我的病,還能醫好嗎 ?你要坦白告訴我。”面對著患晚期肝癌的大哥的逼問,我不敢欺瞞他,只能緩緩地搖頭。

他冷靜地思考了 一個晚上,決定結束在中國的治療,回到老家靜養。

一週後,他胃出血,被送入馬大醫院。住院期間,他拒絕一切創傷性治療,特別聲明不要插管或氣切。

在胃出血被遏止後,他堅持出院回家。兩週後,他在家裡平靜地往生。

我理解他為何不要氣切。因為他的一位老友在5年前也是患晚期肝癌,在肺部感染導致呼吸困難後,被轉進加護病房急救,醫生立刻替他插管,接上呼吸器,兩週後在醫生建議下接受氣切( 即在氣管切一個洞,然後置入通氣管,建立氣管與外界的通道,讓病人可以藉由這個通道呼吸與抽痰)。

結果沒想到,老友在手術後形同植物人,大哥去探病時,看著躺在病床上意識不清、全身插滿管子的老友,心裡就暗暗發誓,自己以後決不接受氣切或胃管灌食。

老友一個月後去世,卻讓妻兒背負醫藥費造成的債務。

雖然氣切是某些情況下的必要醫療手段,但並不適用於每個病人,應視個別病人的狀況而定。

現代醫學界有越來越多醫生在推動安寧療護。他們認為,若病人年事已高、已經長期臥床、心肺功能不佳,或者得到末期無法恢復的疾病,氣切其實對病人沒有太大的幫助。如果病人有機會復原,才考慮做氣切及後續的長期呼吸照護。

有“台灣安寧療護之母”美譽的趙可式教授指出,醫護人員為讓家屬安心努力急救,卻也令病人臨終前痛苦萬分。

趙可式舉出了一個例子:老先生出門買報紙後未再回家,太太循線到便利商店詢問,才知老伴路倒,被送進醫學中心加護病房;醫院當時已為老先生插管,太太曾任安寧病房志工,認同安寧理念,傷痛之餘,要求醫院拔管,讓老先生回家。

另一位名醫葉金川在《如果有一天,我們說再見》收錄的一文中寫道:“兒子們,記著:如果我沒醒過來,不要串通醫師凌遲我!我想活得精彩、走得帥氣,不要管子,有氣切管、尿管、胃管,怕走得牽絆;停止維生治療吧!多拖幾天,並不會增添生命的色彩。…”

現代化的醫療服務,讓現代人想要“自然死”都變得很困難,不能吃就胃管灌食,不能呼吸就插氣管、氣氛…。

看來我們若要在人生最後一段路活得有尊嚴,就必須預立生前醫療遺囑,說明不要在生命結束時插著鼻胃管或靜脈輸液管,不要在心臟停止時接受心肺復甦術,或在停止呼吸時戴上呼吸器……。

感悟心

臨終的醫療 /蕭依釗

 好友佩妮的丈夫在半年前被確診為末期口腔癌。從此輾轉於各家醫院。
幾經波折,兩個月前進入了國家癌症中心,準備在七週內接受35次的電療。
在接受了32次電療、飽受折騰後,醫生宣告他肺部感染、嚴重脫水、心跳急促、腎臟萎縮,進入病危狀態。
在我趕到醫院之前,他已陷入輕度昏迷狀態。醫院讓佩妮簽了急救同意書,包括用鼻胃管灌食、插管接呼吸器、氣切、施行CPR(心肺復甦術)、電擊、洗腎等等。
佩妮看著醫護人員在丈夫身上插上各種膠管,也看到他的臉部因劇痛而扭曲,淒苦無助地掩臉飲泣。
我心裡清楚知道,眼前這些醫療只是拖延時日,卻加劇了他的痛苦。哀傷之餘,猛然想起,這一切不就是“安寧療護”提倡者所非議的“無效醫療”嗎 ?它就發生在我眼前。
何謂“無效醫療”?美國醫學會的定義是:治療病人時,如醫療服務可能只是延長病人末期的死亡過程,應被視為無效。甚至有醫護人員形容之為 “死亡套餐”。
 台灣“安寧療護之母” 趙可式指出,臨床看到很多癌症末期病人到了生命的末期,為了活命,身上到處插滿管子,如果“病能治、命能救,那值得”,但如果不能救命,病人希望的可能只是“安寧尊嚴地死亡”。
 佩妮的丈夫靠著呼吸器、人工灌食、洗腎以及其他維生設施,在加護病房裡度過生命中的最後5天。
他死於腎臟衰竭。
在加護病房外,我對篤信基督的佩妮說:“他已永遠脫離了苦痛,回到主的懷抱。在天國的他,一定希望看到在世的親人快樂地生活下去。所以妳別再為他的離去傷心。  ”
我是這樣祈求的。
(稿于2014年)
常關懷

主編話語

有一位雲水僧,
立志於臨終關懷。
一襲僧袍、一雙布鞋遊走人間,
關懷一個又一個末期病人。
他似行雲流水,清純樸素,流動無滯,自在無礙。
祝福文化特邀這位法師上常下妙,
為我們寫下他與臨終者的故事。
人間有情,常保關懷。
—————————————————————-
 他們用無邊的愛守護著腦癱的孩子/常妙法師

“喂,請問是法師嗎?法師您好,我是Kim介紹的,我是絲絲,我朋友的小孩嘉嘉,今年六歲,腦癱,現在醫院的加護病房。朋友希望女兒嘉嘉在世的時候,可以有法師幫她皈依,不知法師您可以去幫她女兒皈依嗎?我來接您過去醫院好嗎?”

我毫不猶豫地回复:“您不用來接我,我們就直接在醫院會合。告訴我是哪家醫院、樓層及幾號病房就可以了。”掛斷電話之後,準備了皈依物品,就開著車往醫院去了。

 半小時之後趕到了醫院,等待著絲絲的到來。因關懷心切,我走到病房外,病房是半掩著的,看見一個小孩躺在床上,父母穿著白色隔離衣、帶著口罩、焦慮地守護在小孩的兩側。父親佇立在小孩的右邊,一手握著小孩的手,一手撫摸小孩的頭;母親則坐在小孩的左邊,雙手捧著經書,在旁誦念。

絲絲抵達之後,與我打招呼。小孩的媽媽聽到談話聲,回頭看見我們,即放下了手中的經書,走出病房。我們三人站在病房外,談著嘉嘉的身心狀況。媽媽說:“嘉嘉一出生就是腦癱,現在因為肺部細菌感染,而轉入加護病房。

我們剛學佛不久,但聽說皈依對孩子很好,所以想請法師來為嘉嘉皈依,希望嘉嘉皈依以後,可以去到更好的地方。只是她這麽小,又無法言語,是否可以為她皈依呢?”

“當然可以皈依。‘皈依’最主要的是‘想皈依的那顆心’,不在於她的身心是否健全。她雖然無法言語皈依,但身為父母親者可代她進行皈依儀式。皈依就像迷失的小孩,投入諸佛菩薩的懷抱裡,由諸佛菩薩帶領著我們去到一個有光明、有希望的地方;皈依也是一種祝福,祝福嘉嘉能少受疾病纏身的折磨,早日脫離病苦的身體。他日有因緣成為人的時候,將是一個健康、快樂的小孩。”

因加護病房限制探病時間,我們必須速戰速決,所以馬上換上隔離衣,進入病房。嘉嘉身體臃腫,插著鼻胃管,在床上昏睡著。我走到床頭,撫摸她的頭:“嘉嘉小菩薩,你知道嗎?你是一位很有福報、很幸福的小孩,因為爸爸媽媽對你無微不至的呵護、無怨無悔的付出,爸爸媽媽沒有因為你天生的缺陷,而棄你不顧。您雖無法言語,但我相信你感受到父母親對你的愛,你也很想跟爸爸媽媽說:‘爸爸媽媽我愛你們’是嗎?爸爸媽媽他們知道你很愛他們,他們也很愛你。今天爸爸媽媽要我來這裡,給你祝福,希望你可以度過危險期,可以回家。”

說完之後,就由媽媽代嘉嘉皈依。離開醫院前,叮嚀媽媽要為嘉嘉多誦經、念佛號,一則可以幫助自己安心;二則可以將誦經、念佛的功德,迴向給嘉嘉、祝福嘉嘉。

兩天後,再到加護病房探望嘉嘉,看見媽媽正在幫嘉嘉按摩,媽媽說嘉嘉從出生就藥不離身,因長期的吃藥導致她肌肉僵硬,多按摩可以幫她的血液循環好一點。於是我也加一把手替嘉嘉按摩手腳。

媽媽說,嘉嘉經常一週要進出醫院兩、三次,只要一發燒、呼吸不順暢就得進醫院。有時今日出院,明天又進來了。傾聽著媽媽的敘述,可以深刻感受到深沉的母愛。

幾天之後,嘉嘉終於可以出院回家了。可是,隔了幾天又入院了,不過,這次是進入普通兒童病房。我去醫院探望她時,輪到爸爸看護她,正忙著給她泡奶。這天欣喜地看到嘉嘉張開了那雙黑溜溜的眼睛,鼻孔沒有了鼻胃管的束縛,臉部表情顯得輕鬆多了。嘉嘉很快就把爸爸泡的奶吸完了,然而爸爸並沒有馬上將奶瓶抽出,他讓嘉嘉繼續很努力地吸吮著空奶瓶。爸爸對嘉嘉說,“等你好了,你想吃什麼、你要吃多少,爸爸都買給你吃!”

這一幕很令人心酸。我的眼淚不爭氣地快奪眶而出,於是趕緊深呼吸,讓心恢復平靜。

醫生指示,因嘉嘉肺部積水,不能喝太多的水或奶 。

一星期後,嘉嘉媽媽來電說,嘉嘉因肺部感染而離開了人間。媽媽希望我可以協助海葬,為嘉嘉圓滿人生最後一場莊嚴的佛事。

從臨終的關懷到往生、從撿骨到海葬,這整個過程,並不是一份“職業”,也不是一種“儀式”;而是,目睹了“父母親對她的呵護,以及無微不至的愛”的完整歷程。雖事隔三年,這感人的畫面、動人的言語,依然埋存在我心坎裡。

祝福嘉嘉解脫了這病苦的色身後,得以健康、快樂的回到諸佛菩薩的懷抱。

要放開心量,以一切眾生為救濟的對象;
做一切事,修一切行,不為自己,而為眾生。 

 

~六祖壇經~
Page 13 of 13« First...«10111213

网上表格

  • 助學計劃
  • 護苗計劃
  • 慈心祝福
  • 社會關懷

最新文章

  • 〈大山裡的孩子〉
  • 〈45名「祝福使者」和30名「吉祥義工」到霹靂送暖〉
  • 〈佛光山上,依然山花燦爛〉
  • 〈因為一段情,戀上一座城——隨筆記述義工鄺文良〉
  • 2022祝福文化尼泊爾探訪團(三)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