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stwishes 祝福文化 -
  • 首頁
  • 助學計劃
  • 原住民孩子
    • 護苗使者
      • 簡介
      • 護苗使者名單
      • 914勞勿探訪團
      • 824文冬探訪團
  • 專欄
    • 感悟心
    • 情自在
    • 常關懷
  • 慈心祝福
  • 社會關懷
  • 簡介
感悟心

《別再用一次性吸管了!》

/蕭依釗

今天收到朋友傳來「海龜鼻被吸管卡」的短片,朋友還加了一句:「我們應該停止使用一次性塑膠吸管!」

這是我的手機第五次收到這短片。

2015年,海龜保育專家在美洲發現一隻海龜的鼻子卡著異物,經過了數分鐘的努力才將異物拑出,這才發現原來是10公分長的塑膠吸管。專家將吸管從不斷滲出鮮血的海龜鼻孔裡拔出的畫面,震撼人心。這隻海龜,只是承受生存環境遭塑膠污染的眾多野生動物們的一個縮影。

救援短片在網上熱傳。也許是受短片影響,越來越多國家或城市決定禁用一次性塑膠吸管 。檳城和雪蘭莪兩州也宣佈将計劃追隨歐美先進城市逐步限制使用一次性塑膠吸管。

其實,先不說保護地球大環境,單單為了個人健康,也應該考慮停止使用吸管。據專家指出,用吸管吸喝飲料,會帶來以下害處:

1. 有證據顯示,海洋中發現的塑膠廢料,被海洋生物吃了下去,進入了食物鏈,也許最後會上人類的餐桌。所以塑膠不只會傷害海洋生物如海龜,最終也可能傷害人類。

2. 一次性使用的塑膠吸管,大多數是用聚丙烯做的。這種化學物質可能釋放影響雌激素濃度的化合物。若用吸管吸熱飲、酸性飲料,釋放化學有毒物質的風險更大。

3. 用吸管吸飲料,會把空氣吸入消化道,導致不適症狀,例如脹氣。

4. 時常用塑膠吸管喝飲料,可能會令人的臉上出現類似吸煙者嘴巴附近常有的皺紋。

5. 有色吸管經過染色,色料含有重金屬,對身體不利。

不過,必須提醒大家,在喝易拉罐飲料時,如不用吸管,請務必先用清水洗淨或濕巾抹淨易拉罐罐口,或者倒入杯子飲用,避免嘴對罐直接飲用。因為易拉罐可能受到鼠尿污染。馬來西亞已發生多起因用嘴對著喝罐裝飲料後導致器官衰竭的病例。

除了一次性吸管,專家也鼓勵民眾盡量減少使用其他塑料品,以避免加劇環境和生態污染。

我的一位醫生朋友完全不用塑料容器,連保鮮膜也不用。在他的家裡,只有玻璃或不銹鋼材質的容器。他認為,一般塑膠容器都不耐酸、油熱。即使是標明耐熱的塑料容器,只要裝油脂菜餚,就會溶出塑化劑。因此,只有避免塑料容器,才能確保安全無虞。

(原文刊於2018年8月9日《中國報》。)

情自在

《綠蝶翻飛的季節裡,我們說再見》

/ 葉偉章

親愛的G:

不知不覺間,2021竟已來到了尾聲,悄無聲息的,如午後進入家裡的陽光,原以為它一直都定格在牆上,又或攀附在陽台翠綠葉片上,卻在偶然不經意的一瞥眼間,才驚覺它早已褪去,徒剩一室的黯然。

這真是困頓的一年啊,原以為我們只是失去2020,不意竟連2021也給賠上了。在這身體被禁錮靈魂卻流離失所的壓抑氛圍裡,妳離開了。

妳離開的前兩個月,曾來電與我道別。趁著我還有點力氣,我想和你說再見,妳在電話那頭以著爽朗的語氣如此和我說。我也故作輕鬆地回妳話,彷彿只要繼續若無其事,日子就可恢復平常,妳就會不藥而愈突然好起來。妳說是來道別的,但直至電話掛上,我都沒與妳說再見。

後來,妳傳了一張照片給我,妳的近照,羸弱消瘦憔悴的妳。照片下妳留言:不要嚇著了。當然我沒告訴妳,我其實被嚇得宿夜難寐。那不是我認識的妳。

(那不是,我認識的妳。)

再後來,我就聯絡不上妳了。

妳離開時正是疫情幾近失控的險峻時刻,殯儀館嚴格控制著人數。妳母親來電,說是可以給我通行證送妳最後一程,我和她說不了,因為我家裡有更重要的人需要守護。我說了一半的實話,另一半我沒說出口的是,我其實仍未準備好與妳道別。

(我不知,該如何準備。)

妳離開數月後,一切喧鬧歸於平靜後,我和BL 相約一起去看妳。我們走進了那座新蓋的靈骨塔,在安靜得彷彿置身於異次元世界的塔裡轉著圈找著妳的牌位。然後我們像鄉巴佬似的研究著牌位的結構,像郊遊似的東拉西扯胡說著些甚麼,像妳仍活著而我們仨又回到青春張狂的流光歲月裡似的喧鬧著……如此這般一個下午過去,直至離開我依然沒與妳說再見,至於BL 有否悄悄與妳說些甚麼,我就不得而知了。

(我堅持,不說再見。)

BL 向我揮手直接離去。我坐在車子裡,視線被不遠處墳塚區裡的一棵樹給吸引住了。應是一棵菩提樹。風大,樹上的葉子彷彿下一秒就會被吹離樹稍似的,千百隻綠色的蝴蝶同時展翅,爾後卻又迅速被拉回到枝上,如此反反覆覆,始終未能飛離。

(那妳呢?離開了肉體的妳,是否也就自由了?)

立德問我可不可以寫一封信,與2021 道別,我於是想起了妳。是呀,2021要離開了呢,想來在與它告別的同時,我似乎也不得不和妳說再見了。原來有些事,並不是堅持就能達成的;並不是我堅持不道別,妳就會留下的。

人到中年,似乎不得不接受,原來人生原就有這許多無可奈何。

(於是我們不得不,說再見。)

對了,忘了告訴妳,我明年有作品呢,希望妳可以一如既往地來看我的演出。再見,我們到時見。

(再見。)

與妳同月同日生的Y

(原文刊於2021.12.31《星洲日報》。)

情自在

《2022的第一篇文》

2022元旦,經歷了風雨飄搖的兩年,新的起始成了我們殷切的盼頭,盼著否極得以泰來。

我和蕭總、竹筠說,咱們來寫回顧文吧,竹筠面有難色回我:就…… 只是對著電腦呀……。2021年最後一日,蕭總來電,劈裡啪啦說了一大堆,關於近日大雨災情又再告急,關於她那分身乏術的行程,關於……,我後來忍不住打斷她:所以?

所以,嗯,所以,無法交稿……

其實我也開了天窗。祝福文化探訪團,一直是我們的活動重點,這兩年的動彈不得,還真的把重心也給綁架了。如果真要說,就是社會關懷的部份,蕭總偶爾會帶些義工去派糧,但這部份我並未參與,是故無從下筆。

我始終惦念的,是那些助學團的長輩與朋友,並沒有甚麼特別想說的話,就只是希望他們都安好。這兩年下來,大抵許多人都會領略到平安健康其實就是最大的幸福。

於是我問徐莉嘉,有沒有以曙光為主題的照片,她在三十秒裡傳了幾十張給我。我挑了其中一張,她說是在五條港拍的,還說可以找一天帶我去看日出,我連忙搖首擺腦,大叔我可是寧願睡覺的噢。

2022元旦呀,就祝大家新的一年迎來曙光,逐漸照亮我們每一位往後的日子。

祝願:安康

文:葉偉章
圖:徐莉嘉

可能是包含下列内容的图片:水域、天空和大自然
感悟心

《長者宜靜養》

/蕭依釗

朋友阿佳來電訴說父母的情況:「我家倆老對於運動是唱反調的。老媽每天外出運動兩小時;而老爸不喜歡運動,喜歡躺在安樂椅上一邊喝茶一邊看報紙,興緻來時蒔花弄草,累了就在安樂椅上閉目養神。人人都說運動好,可我沒見到老媽的身體比老爸好,老媽膝關節還因為跑得太多出了問題,上下樓梯時膝關節異常疼痛,也蹲不下了。

「我都被搞胡塗了,我們做子女的,到底該不該鼓勵父母運動?」

我笑答阿佳:「西醫與中醫對運動持不同的看法, 平民百姓對這問題就難免分歧了。」

西醫認為,運動量越大,對身體越有益。世界衛生組織建議,高齡者需要一週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或慢跑。以及一週至少3次的平衡運動,而舉重之類的阻力訓練一週最少兩次。

西方研究人員對8.8萬名美國成人進行了9年的追蹤研究。研究結果顯示,幾乎任何運動量皆有助減低死於心血管疾病、癌症或其他死因的風險。運動量愈高,風險的下降程度就愈大。

但中醫認為,進入老年以後,人體陰陽氣血會以腎精的形式儲存起來。如果從事劇烈運動,就可能調用自己的精氣來彌補運動消耗,等腎精的儲備嚴重不足時,人就會突然出現體質下降。因此,老年人適合靜養,從而使得五臟的精氣彙合成腎精。腎精充足,老年人的體力和反應能力就會有較好的表現。但靜養不等於完全靜止不動。很多老年人因氣血不足,習慣天天躺著或者坐著,這也不健康。靜養的正確含義是,避免劇烈的運動和精神波動,代之以舒緩流暢的運動,保持精神安逸。

中國名中醫徐再春指出:「40歲前必須鍛煉,50歲前適當鍛煉,50歲以後要悠著點,多休息,60歲後不鍛煉、多保養。許多人做錯了。年輕時不鍛煉,老了拼命鍛煉,違反自然規律,結果把身體弄垮了。」

中國名病理學專家紀小龍主張,最好的保健就是順其自然。「咱們可以運動,但是不能透支。任何運動形式都有它最佳的頻度和幅度,好比說心跳,正常人1分鐘跳70下,你不能讓它跳120下、150下,那不是最佳的運動限度。運動的時候,不能超過身體裡細胞所能夠承受的限度。許多運動員都不長壽,因為他的運動強度超過了應該承受的頻度和幅度。就像蠟燭,燃燒得特別旺,生命一定很快就結束了。」

我相信,生命在於運動,人一定要運動,運動量視個人的年齡和身體狀況而定。我們的老祖宗早就提出「百練不如一走」, 所以我建議阿佳讓父母之間採取中道:結伴到公園或其它綠色植物較多的地帶行走,呼吸清新空氣,眼觀沿途風景,精神自在放松,有益身心健康。

感悟心

《別戴氣閥口罩!》

/ 蕭依釗

香港不幸成為最早被變種病毒株Omicron入侵的城市之一。第一個確診患者為36歲印度籍男子,他抵港後入住富豪機場酒店檢疫。檢疫期間,他佩戴無法過濾呼出氣體的氣閥口罩,更有一半時間打開房門未戴口罩。斜對面住客、62歲中國籍男子被傳染。

香港病毒專家袁國勇到酒店視察後說出的以下一番話值得關注:印度籍男病人戴氣閥口罩,是「自私的口罩」,因這類口罩噴出的空氣不能被過濾,當他開門取餐或倒垃圾時,含病毒空氣由房間散播到走廊,導致斜對面房住客感染。

戴口罩的用意:是給我們的呼吸系統立一道屏障,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因此 ,我們不宜戴氣閥口罩。

記得去年3月本地剛爆發疫情時,大家對口罩的認識不深,我見到一位相熟的法師戴氣閥口罩, 即直率的告訴他:戴氣閥口罩是自私自利的行為。 他連忙摘下氣閥口罩,充滿歉意的連聲說「罪過!」這氣閥口罩是信徒送他的,還告訴他是最有效防疫的口罩。

過後, 我在媒體上看到一位高官戴氣閥口罩出席公開活動。

最近陪朋友到診所看醫生,見到前台的一位助理竟然戴著氣閥口罩,我想她可能是沒有相關概念,當然也不排除可能是自私心態。

由於大多疫苗無法提供100%保護力, 戴口罩仍是防疫的必要手段。

中國據東莞市有個曾被媒體廣為報導的病例:有兩名學生未戴口罩經過一名新冠病毒感染者餐桌時,1秒「中招」!

中國的研究數據表明,健康人和新冠病毒感染者均未佩戴口罩,傳染概率高達90%;健康人佩戴口罩和新冠病毒感染者未佩戴口罩,傳染概率為30%;健康人未佩戴口罩和新冠病毒感染者佩戴口罩,傳染概率降至5%;健康人和新冠病毒感染者都佩戴口罩,病毒傳染率僅有1.5%;當兩者均佩戴口罩且有效防護距離大於1.8米,那麼傳染概率會降為0%。

很多人感染病毒, 是因為沒有正確戴好口罩。我們不但要選擇適合的口罩,更要戴好口罩。

馬來西亞衛生部建議:普通人要達到新冠肺炎病毒防護效果,要戴雙口罩──普通醫用口罩加上布口罩。你當然也可以戴N95、KN95、N 99 、KF 94 。

無論是醫用口罩還是其它口罩,千萬不要水洗。這些口罩中間有一層由聚丙烯制成熔噴無紡布,是一種超細靜電纖維,最大的特點就是擁有靜電吸附能力,可以吸附粉塵和飛沫。水洗會讓纖維失去靜電,也就失去了靜電吸附的能力。

此外,我們要隨身多備幾個口罩更換,口罩一旦被汗水或口沫浸濕就無法有效預防新冠病毒,宜立即更換口罩。

感悟心

《汽水對健康危害多》

/蕭依釗

曾遇見一位喝可樂成癮的男生。他把可樂當開水,一天喝五六支。自他離開了報社就失去聯繫,最近聽說他的牙齒都被腐蝕了,且罹患多種慢性病。

喝可樂會上癮嗎?可口可樂公司聲稱,飲料中的咖啡因不會讓人上癮,但專家認為如果你喝多了,就會增加上癮的幾率。

天氣悶熱,許多人, 特別是年輕人愛喝冰涼的汽水,消暑解渴、沁人心脾,讓人難以抗拒誘惑。

但專家提醒,汽水含大量的糖分和各種添加劑(包括果葡糖漿),有人長期大量喝汽水,喝出了糖尿病;有的人牙齒齊根爛掉。汽水中豐富的磷酸,還會影響鈣的吸收,使骨鈣流失。

除了汽水,營養學家也不鼓勵人們喝果汁、高嘌呤的啤酒、高熱量的咖啡和奶茶等含糖飲料。

美國多項研究結果顯示,長期飲用加糖飲料會增加代謝綜合症的出現幾率。有研究顯示,每天喝一罐會增加高血壓風險,即便一周只喝兩罐,也會增加罹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代謝綜合症是指人體發生代謝紊亂的病理狀態,風險包括腰圍變大、甘油三酯偏高、好膽固醇(高密度膽固醇,HDL)偏低、高血糖、高血壓等。

美國營養學家貝茲(Melanie Betz)指出,汽水等含糖飲料通常會添加致危份量的糖。這些糖可能造成心臟病及其他健康問題。「長期喝可樂、一般果汁、水果潘趣酒(Fruit Punch)、甜茶、其他含糖飲料可能導致腎結石。」

營養師勞森(Clara Lawson)提到果汁和咖啡時說:「天然的水果富含營養、纖維與強力的抗氧化劑,但不幸的是,果汁會消除水果所有的營養與擴物質,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糖份和卡路里。

「一杯糖份有限的普通咖啡對健康有益,但若是加了大量奶油、鮮奶油、糖漿的咖啡,年長者應該要避開。」

更令人擔憂的是, 法國的一項研究發現,每天攝取100 ml (毫升)汽水或果汁,罹患各類癌症風險就會提高18%,其中罹患乳癌風險升高22%。喝一罐裝汽水(一般約330 ml)就已經超標了 。

這項研究報告指出,導致癌症風險升高的最主要因素,就是飲料中添加的糖。高糖分飲料是肥胖和體重增加的風險因素,而肥胖本身就是致癌因素之一。另一個可能則是添加劑,例如:4-甲基咪唑(4-MEI)。

喝什麼水最好?相信很多人都知道答案:白開水最好。

我們的身體不能缺水。健康成年人每日應喝1500~1700 ml(約7~8杯)水。但每次飲量不可過多,應分多次少量為佳。

(原文刊於 2021. 11. 20 《中國報》副刊。)

情自在

【中年大叔學寫小學作文】

《春曉》 / 章魚燒

 

晨醒,天已亮透。

金黃色的陽光灑在草坪上,恣意如青春。鳥啼聲交匯成曲,你細細地分辨著,有八哥,有白頭翁,那嘰嘰喳喳的定是小麻雀。

你伸了個懶腰,卻仍不急著起床。你倚著床頭,看著窗外四四方方的世界。這讓你聯想到了「井底之蛙」的故事。那隻以為天只有井口大的青蛙,不曉得現下去旅行了麼?你不覺牽動了一下嘴角。假日沒事,就該像這樣無思亂想一番。何必拘泥。

你注意到鮮綠色短草上泛著水光,因著水珠滑動而閃爍成細細小小的碎鑽。你想起了昨夜的那一場雨。你入睡前一直聽見雷聲轟轟,雨的氣味挾帶涼意飄入你房裡,你在不知覺間沉沉睡去。草坪上好些九重葛的花瓣,想來就是被那場雨給打落的。真的有好一些,當然是無法細數的,就那樣無辜地靜躺著,身上多碎裂不全。你覺得落花確實有些可憐,但綴在草地上其實也挺好看,那紫的、黃的、白的、粉色的,彷彿就是草地的腮紅、唇彩,將綠地妝點成標致的大姑娘。

雖然掉了好些,但那九重葛的樹上,還是掛著許多花的。依然像母儀天下的皇后般,張著雙臂穩健地矗立在院子裡。

你猛然坐直了身子,把一床被子收好後即輕盈步出房間。春光如許,怎好辜負?

想來,這將會是美好的一天。

————————————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唐】【孟浩然】

 

情自在

種日子的鋼索玩家 ——陳慶佑《種日子的人》讀後感

/ 葉偉章

初識慶佑,他是馬戲團裡的鋼索玩家。那時我剛進報館,其中一項工作即負責接待由知名作家張曼娟領軍的作家團。張曼娟老師於1996年成立了紫石作坊,那是台灣第一個作家經紀人公司。2001年紫石作坊出版了《馬戲團》;2003還是2004年時,「馬戲團」成員受邀來馬演講。就是那時,我初遇慶佑。

時隔已久,許多事我早已記不清,不知怎麼腦海裡卻殘留了我和慶佑穿梭在美嘉美食中心的畫面。美食中心的名字叫「明天」,不過它的明天沒有持續太久,幾年後就拆遷了。印象中慶佑當時好像穿了一件背心,反正感覺就是要迎合南洋炎炎夏日天的著裝。畫面裡,我看著他的背影;另外還有一幀畫面,是我們桌上擺著的燒烤魔鬼魚。我和慶佑是投緣的,或許,換個說法,慶佑是很平易近人的,我記得當時我說了許多,他有種可以然人安心的特質,暖暖地在身旁烘煨著,不自覺就會卸下心防。

他回到台灣以後,我們繼續著各自的生活,並未特別聯繫,但我有看他的作品,如《小島的童話食譜》、《禮拜三的糕餅課》,從他的文字裡感受他的溫暖。

後來,有了臉書,我們即可更輕易地看見彼此的生活。我和他的共同朋友 PJ 不止一次與我說,慶佑的文字真好,很平凡的事他都可以寫得很精彩。我也不止一次點頭認同,沒說出口的話是——好得叫我們這種資質平庸的自嘆弗如。

但如果你看過了他《種日子的人》,就會知道他文字的好、他生活中的愜意,其實都不是憑空降下的。《種日子的人》收錄了他十年間的隨筆,記錄了他生活的變化與心路歷程。他踏踏實實地做好每一件事,如同鬆土、撒種、澆水、施肥般,把日子當成了栽植物,用心地過著每一天。於是我明白了,為甚麼日子是種出來的。

讀著《種日子的人》,發現自己和慶佑其實有許多共同點,個性上的、想法上的、觀念上的;當然也有迥然不同的180度,譬如我絕對沒有他的那份冒險精神。四十歲以後,我也同樣過起了歸隱生活,但卻沒有勇氣像慶佑那樣直接搬到鄉下去,於是唯有厚著臉皮說自己是大隱隱於市。農村生活,並不像李子柒濾鏡底下的唯美仙境,慶佑讓我清楚明了採菊東籬下的真實樣貌,以及所需付出的時間與代價。

翻著《種日子的人》,我不自覺就和自己玩起了小遊戲——這是獨生子的天賦,凡事都可自得其樂一番,一般人未必學得會——因為是臉書的記錄形式,所以我一邊讀著一邊期待自己生日的出現。不要問我這樣的遊戲有甚麼樂趣,或許你可以自己試一試,看看某一年自己的生日另一個人正做著甚麼。這種時空平行的畫面,讓我覺得很有趣,彷彿把電影中的蒙太奇植入了真實的生活裡,又或者說,我們都生活在電影中。書讀了過半,才終於等著了我的生日,是一篇關於木雕淨瓶觀音的文章。這結果我很滿意,彷彿是扭蛋時剛好掉下了不錯的玩具,有種莫名其妙的滿足感。

有時會有種錯覺,彷彿我正通過這書與慶佑對話,於是我們一起聊了許多。我專心致志地聆聽著他的生活點滴,偶爾點頭稱是,偶爾發出一聲微嘆。我在月前痛失一名摯友,直至她離開多時,我依然憤懣,依然難以原諒她輕信不該信的人,我堅持她是因此賠上一條命的。然而慶佑通過《種日子的人》,語重心長地與我說:「那是他的人生,我們只能欣賞不能插手。」我怔仲了半晌,一時間不知該如何回話,許久,才終於在夜裡,緩緩地點下了頭。

讀完最後一頁掩上書本時,一股微微的悵惘失落從心底冉冉升起,彷彿美好的相聚又到了暫別的時候。忍不住斟了杯紅酒,輕聲地說了句:期待下次再聚。

(2021.11.16)

感悟心

《早餐,你吃對了嗎?》

/蕭依釗

一位旅居台灣的朋友透露,她最近便秘,聽學姐說冰奶茶是「通腸神器」, 就去附近的早餐店買了一杯大冰奶, 喝下後果然就拉肚子了。

她說, 台灣人戲稱早餐店的大冰奶為「地表最強瀉藥」。

冰奶茶為何有如此效力?我對此十分好奇。於是上網搜尋資料。 台灣食藥署證實了「大冰奶」的四大原料——冰塊、奶精、鮮奶、茶水有通腸效果。

食藥署說明原因如下:早晨腸胃還未完全甦醒,如喝下大量冰涼飲品,腸胃突然受到「冰」的刺激,自然就會收縮蠕動,如果腸道有堆積糞便,自然也會開始把糞便往下擠。

奶精通常是椰子油、棕櫚油等飽和脂肪酸做的,一早胃部接收過多的脂肪,很容易消化不良造成拉肚子。此外,70%的亞洲人有乳糖不耐症,鮮奶會引起他們腹脹、腹痛、腹瀉等症狀。

茶葉中富含的單寧酸,易與鮮奶中的蛋白質凝結成塊,不易消化,還可能引發腸絞痛。

以上四種原料組合成「大冰奶」後,通腸效力自然加倍。

換個角度思考,我們可以確定,冰奶茶不是健康的早餐飲料。

大家都聽過這話:「早上吃得好,中午吃得飽,晚上吃得少。」但早餐要怎樣吃才算吃得「好」呢?我們真的吃對早餐了嗎?

據專家說,現代的人20%不吃早餐飯;70%不懂如何吃好早餐。

不吃早餐、不當的早餐飲食習慣、食物搭配不當或選擇不當,都會損害你的健康。

起床後宜先喝一杯溫開水,令腸胃甦醒, 並補充睡眠時消耗的水分。然後做20~30分鐘伸展運動,讓身體充分「醒來」後再吃早餐,會更加有利健康。

很多朋友為了減肥,早上只喝喝果汁或蔬菜汁或水果,這其實是不太好的。早餐吃熱食才能保護胃氣。早晨人體肌肉、神經及血管都還沒有舒張,如攝入冰冷的飲食,必定會影響微循環,導致血流不暢。

很多中老年朋友習慣喝點粥加鹹菜,而年輕朋友則習慣以牛奶加雞蛋來解決早餐,這兩種配搭都會造成營養不足的問題。

相反的,有些朋友早餐吃得過量,大量攝入高蛋白、高熱量、高脂肪的食品,比如奶酪、漢堡、熱狗、培根、油條等煎炸食品,但過於豐富的早餐其實會加重腸胃負擔。

健康的早餐宜依照營養均衡的原則,選擇易消化吸收,纖維質高、低脂低糖的食物為主。一種主食加牛奶或豆漿、蔬菜、雞蛋,不宜進食太過油膩、煎炸、乾硬或刺激性大的食物,也不宜吃得過飽。

營養學家推薦兩種早餐配搭:1.牛奶燕麥粥+雞蛋+炒菜、2. 蔬菜+全麥麵包+牛奶+堅果。有乳糖不耐症的朋友可用豆漿取代牛奶。

朋友,儘管你生活節奏忙碌,也要注意吃健康早餐哦!

情自在

《牽手的故事》(四)

/ 章魚燒

那是中國廣東省裡的一所小學。

每天放學時段,老師們就會到校門口,手牽手築起一道人牆,確保孩子們安全離開。沒有車子可以不耐煩快駛,也不會有孩童突然衝出馬路。

老師們以堅持,換取孩子們的安全。

如此文化,在該校已「傳承」了二十年。

從來,最美的風景都是「人情」。

這回我們真切地看見了。

(中國廣東省珠海區康樂村真#牽手的故事)

2018.03.22
Page 2 of 13«1234»10...Last »

网上表格

  • 助學計劃
  • 護苗計劃
  • 慈心祝福
  • 社會關懷

最新文章

  • 〈請捐助不丹的孩子〉
  • 2022祝福文化尼泊爾探訪團(一)
  • 〈緬甸與尼泊爾小朋友離散故事〉
  • 東海岸大水災中——守護原住民的志工
  • 〈聖誕節前,送巧克力和餅乾給孤兒、長者們〉 ——祝福文化 第十二次送暖「生命的起點」孤兒、老人院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