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stwishes 祝福文化 -
  • 首頁
  • 助學計劃
  • 原住民孩子
    • 護苗使者
      • 簡介
      • 護苗使者名單
      • 914勞勿探訪團
      • 824文冬探訪團
  • 專欄
    • 感悟心
    • 情自在
    • 常關懷
  • 慈心祝福
  • 社會關懷
  • 簡介
原住民孩子•專欄

《祝福文化義工日誌》 / 葉雙

【叢林日誌 part 4——訪問特輯】

前情提要:

特米雅族屬於母系社會,基本上除了打獵、捕魚外的工作,都由女生從事,「女主外,女主內」的生活型態。這讓我不禁有些疑惑?父權社會,女人扛起家務,被要求做一個溫良恭儉讓的好媳婦;母系社會,女人依舊扛起家務,只是除了家務,甚至要負責耕作養活家庭……請問有研究這塊的網民能幫我解惑嗎?我不大相信「天性」這種說法,也太不公平了!

小備註:
由於他們的回答過於簡略,因此會再補充我事後詢問同工們得到的資料。

–
Q1:平常的生活都做些什麼事情呢?
A1: 種菜。
他們有自己種的植物,包括:木薯(主食)、蠶豆、稻米、榴蓮。我們這次上山的團隊,就是來幫助他們種榴蓮的。藉由種植高經濟價值的貓山王,企望未來能夠出產農作物,為部落帶來一點收入。由於他們習慣了木薯「隨便種也能活」的特性,所以種植農作物常常失敗。隔一陣子這個榴蓮團隊就會上來監督他們施肥、澆水,也看看榴蓮的狀況。

Q2: 怎麼願意讓孩子離家唸書?
A2: 很開心孩子能受教育。
其中一位婦女表示,自己的丈夫有唸書到小學畢業,而自己完全沒有受過教育。我們臆測,他們應是部分親屬接觸過教育,有求知慾,卻遺憾沒能完成學業,中心給了孩子機會,雖要分離,卻仍願意讓孩子去上學。
原先把孩子帶離他們身邊,他們是很不信任的,但是同工們一直以來的努力,讓他們漸漸看見成效,也願意相信教育能給他們不一樣的未來。

Q3: 像這樣的竹屋,一間要蓋多久?
A3:包含找材料、切割、建造,整個過程約一星期。

Q4:有曾經去過外面嗎?
A4:這個問題不同婦女給出了不一樣的答案。有些人一輩子未曾下過山,便已年華老去。有些人曾去過一兩次。有一位婦女則一個月下去一次(就是跟著榴槤團隊行動)。

Q5: 知道今天幾月幾日,現在幾點嗎?
A5: 知道。
他們能夠準確地說出日期,發現原來他們是擁有手機的,不僅如此還有太陽能發電板(其他機構捐贈的),挺高級的對嗎?
關於手機的部分,在這裡想說一件有趣的事情。
當原住民們賺到錢時,他們第一個買的東西就是手機,雖然山上沒有通訊及網路。再來如果又有錢了,下一個買的就是摩托車,以便在深山中移動。最後賺到的錢,會用來買瓦片,由於亞達葉製造的屋頂容易漏水,所以會將葉子慢慢汰換成瓦片,因此從屋頂的建材,能夠大致看出一個家庭的經濟狀況(另外也能從他們養的寵物看出,因為他們很疼貓狗,貓狗體型若過瘦,則代表該家家境不好)。

Q6: 如果有人過世了,怎麼處理呢?
A6: 屍體不過夜,土葬。有一個專屬墓地的區域,挖了坑後,由下而上的順序是:土、竹子、人、竹子、土。

Q7: 關於婚姻、家庭、孩子。(這邊問了很多問題,因此統一寫出來。)
A7: 原住民的思想還是偏保守,因此我們從來沒有看過夫妻們在眾人面前有親密動作(如牽手、搭肩等也不會有),就連教堂的聚會,也不是一個家庭坐在一起,而是男女分坐。一切的親密動作都是關起門來才會出現,然而這卻有一個隱藏問題。
他們的屋子沒有分房間,嬌姊說,他曾在一次探訪中,讓孩子們畫圖,有一個五歲大的小孩,竟畫出父母在行房的情景。屋子沒有分房,導致孩子們看著父母的性行為,有樣學樣,所以這裡的婦女總是年紀輕輕就懷孕生子。一個婦女平均生6~12個小孩。若不想再生了,他們便會去採山裡的某種山藥,熬煮成湯,定期喝,即可避孕。
那至於孩子們怎麼出生的呢?以前交通還不發達,與社會不接軌,只能靠村落中的接生婆幫忙,然而資源工具不足,若胎兒錯位、難產、或早產等棘手狀況發生,真的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死亡率甚高。後來有基金會來幫助他們後,他們便會讓孕婦到醫院生產。因為父母沒受過教育,因此在醫院出生的寶寶,名字都是由醫護人員決定的,護理師若是印度人,孩子便會有印度名,馬來人就是馬來名……

Q8: 怎麼打獵的?
A8: 他們打獵的方式是做陷阱。挖洞、或做網子拉到樹上。另外還有一種:圍岀一個大範圍的區域,開其中一個小門,在樹上等待,看見獵物進門後就會關上閘門獵殺,通常用於獵捕「整個家庭」。
順帶一提,瑟邁族的獵捕方式卻又與之不同。瑟邁人會「靠體力」,讓自己的狗去追,追到山豬(或其他動物)沒力氣後,獵人們便親自去追,用長矛近身攻擊,刺死牠。

Q9: 一天吃幾餐?
A9: 一餐,晚餐。原住民們習慣一天吃一餐,晚上約9點到10點間開飯,要等天黑後才會升起炊煙,吃飽後就馬上睡覺了。因為他們說:「晚上如果不吃飽,早上餓了會死掉。」但嬌姐補充了一個原因,若是太早煮飯,別家會來吃自己的飯,所以大家都等天黑了才開飯。
這裡的物資不足,總是缺乏油、鹽、糖等調味品,因此常有人會問上山的華人:「你要我的雞嗎?」這句話的意思其實是希望你能拿走他的雞,換給他所需要的日常用品,因為他們不好意思直接跟你開口要東西,企求能透過以物易物,換來所需。

由這張照片可以看到母系社會的呈現,左方的女人們正工作著時,右方的男人們在一旁談天。

原住民孩子•專欄

《祝福文化義工日誌》 / 葉雙

【叢林日誌 part 3 】

不知是不是因為和原住民孩子在一起生活一陣子了,待在這個「叢林」裡,既不陌生也不害怕,總覺得自己自然而然地存在於此,習慣這裡的安靜和平凡。

午後,與嬌姐進行簡單的家訪、趕在日落前沖涼(即洗澡)後,我們在許多屋子間的一塊空地上,看到婦女、小孩們聚集於此,便決定坐下和他們聊天。嬌姐一坐下來就開始和他們侃侃而談,像是相識多年的朋友。過了幾分鐘,她回頭跟我說,這些原住民比較自卑,會覺得我們是從文明世界來的,所以要主動親近他們,不然他們不會敢跟你說話。想起中心的孩子們,真是如此呢。曾經教過台灣偏鄉、印度貧民窟的孩子,他們都不會怕生,不到10分鐘,就能和哥哥姊姊熱絡起來。而我卻花了兩三天的時間,才慢慢讓這裡的孩子們願意主動和我聊天,從一開始他們的表現,就已經打破我對小孩子的刻板印象了。也能想見,當整個民族都這麼自卑,代表著這麼多年來,他們到底遭受了多殘忍的眼光和欺騙吧?

曾經有這麼幾段血淋淋的故事:從前的華人,進到原住民村落,不是騙錢就是騙女人的感情,生了孩子就一走了之,這些原住民對華人特別防備也特別不信任,當初是第一批義工費了很大心血的努力,才得以讓這些部落信任他們。而在上世紀三十至七十年代末,馬來亞共產黨在馬來半島的雨林裡打游擊戰,野戰部隊不時進入山林圍剿馬共游擊隊。據說,野戰部隊隊員最怕游擊隊員躲在暗處向他們射擊,所以一看到草叢裡有任何風吹草動,就會向草叢亂槍掃射。曾有一些躲在短叢中大小便的原住民因而被誤殺。

無論是在政府對待不同民族的方式、生活環境的劣勢(包括沒有通訊、交通困難)、種種歷史的傷痕等,長年累積下來,形成了他們的集體自卑感,如今許多事情雖已成為歷史,原住民的生活卻面對新的挑戰。

我最大的疑問是:為什麼不走出去呢?真的完全不會嚮往城市生活嗎?

透過嬌姐的翻譯,在場的婦女一致的回答都是:「不會。」簡潔有力,理由是因為從小就在這裡生活、家人也在這裡生活、祖先也都是在這裡生活的。一開始很不能接受這個理由,就覺得不像是一個理由。不過之後的某一天,和馬來西亞的朋友們聊到台灣時,他們問我:台灣的颱風和地震那麼可怕,會不會想移民啊?當時,我毫不猶豫地回答:「不會吧!家人朋友都在這,而且習慣了。」語畢,馬上想到原住民的回答,原來,這就是答案。

雖然這些日子,單一、重複又平凡,但是這是他們所習慣的生活模式吧?就像我們一下子進到叢林裡,會覺得特別的舒服、清幽,但是也不會想拋下一切,從此開始這樣的生活,我想他們也是一樣的。

在這當中必然也少不了一些現實層面的掙扎,包括教育資源、經濟、醫療等,因此受過教育的新的一代,中學畢業後的去向是就業還是歸鄉,就成了人生重大的選擇題。嬌姊說,目前的狀況最後都會歸鄉,只是差在時間的長短。我想這是因為這些受教育的份子依然屬於少數吧?情感羈絆、回憶裡的世界、生活的規律都還停留在部落生活,然而未來又將是如何?就得看現在中心的這批孩子,長大生子以後,是不是會有所改變了。屆時,這將會變成一個家庭,乃至於一個群體的選擇吧?

無論是去是留,相信教育仍是好的,他們能在外頭有競爭力,去爭取一個社會的立足地;或是留在村落裡,當醫生、當老師,提升整個民族的生活品質,又能生活在自己所愛的環境裡。

說來說去,也只是一種生活形式的選擇罷了,不單只是他們面對的問題,應該每個人都曾有過這樣徬徨的時刻吧?

「其實,我們都一樣呢」如果我會說他們的語言,真想這麼告訴他們,並給他們一個大大的擁抱。

–
附錄:
明日文章會記錄採訪原住民時得到的一些資訊~也寫寫他們的社會以及生活~
附錄2:
今日是待在怡保最後一晚,吃了一堆東西、認識了很多新朋友、也看了世足冠軍賽呵呵……
明天要回中心了!

 

與原住民婦女們的合照

他們自己種的稻米,是紅色的!
咬起來比較Q一些,甜甜的,很好吃~

原住民孩子•專欄

《祝福文化義工日誌》 / 葉雙

【叢林日誌 Part2】

開了五小時崎嶇的山路,終於來到了特瑪嘎村(Kg.Temaga)。

特瑪嘎村位於山頂,海拔將近三千公尺,空氣清新、了無喧囂,身旁圍繞著雲海和成圈的山巒,感覺自己像在巨人吐出來的煙圈裡打轉,隨著一陣陣漸漸縮小的煙圈,整個宇宙都凝聚在這小小的山頭上,被我收進眼底。

從泥土中衝出來的卡車,先是經過一個約莫籃球場大的平地,拐個彎後就進入村落。車子停在一間四面無牆的大屋子旁,這是他們的教堂,也是我們今晚的寢室,被我們戲稱為「六星級酒店」。地面是由幾條豎擺的木條拼接支撐,上面擺上大片寬扁的橫木條製成,雖然沒有蓋滿,很多鏤空的地方,但是踏起來很穩固,也能支撐聚會時龐大人群的重量。屋頂是用瓦片作為材料,防漏水,在這山頂上,甚是高級。

安頓好行李後,便跟著嬌姐去了解環境,我們住的教堂更外面一點的大平地,其實是直升機的停機坪,每個月會有從怡保飛來的醫療團隊停在這裡義診,大平地旁有個簡陋的屋舍(或說棚子),便是他們的醫療所,想著只有桌椅和帆布屋頂的醫療所,就覺得起雞皮疙瘩……。此行很幸運的在第二天早上,碰到這個定期來的醫療團隊,跟護理師姊姊聊了一下,他們通常是來這邊做血壓、血糖、瘧疾的定期檢查,看看孕婦的狀況、或是幫當地人避孕,幫兒童和幼童量身高體重及打預防針(這次看到白喉、MMR),也幫他們準備各式各樣的成藥,以備接下來一個月使用。

再往內走,可以看到坐落在山丘上高高低低的竹屋(因建材使用竹子、亞達葉,故簡稱竹屋),這個村落住了12戶家庭,非常少,不過特米雅(Temiar)族的特色就是這樣,因為在一開始形成村落時,每個村都會有一個頭目,但是一山不容二虎,因此就會分成好幾個小村在不同的地方,雖然現今的村落相處起來都非常和睦,不過自己的列代祖宗居住在這裡,他們也就延續著下來了。形成現在這樣迷你形式的村落,且每個小村相距好幾公里,真正是「地廣人稀」。

走進竹屋,和前幾次探訪團的景況相去不遠,簡而言之,就是以火堆為中心、沒有分房、設備簡陋、六面通風。每戶幾乎都有養雞、狗,狀況稍好一點的家庭,會養更多一些,甚至養山豬、猴子,都是有的。看他們的寵物身材,大概就能想見主人的狀況,因為他們非常疼愛動物。至於盥洗設備,每個家庭在竹屋外不遠處,都會有一個簡單的露天小棚子藏在草叢後,有些甚至就大大方方的晾在平地上,沒錯,這就是我們的浴室。

「這樣不擔心被看光嗎?」很多人會這麼問,
「沒有燈啊,晚上伸手不見五指,皮膚黑黑的,什麼都看不到啦!」嬌姐幽默地回答。

至於廁所嘛……任何一個順眼的草叢,都可以是廁所囉!這大概就是他們的生活環境吧?差強人意,不過還是能活得好好的。

–
附錄:
最近會暫停一般系列先寫完叢林篇喔!
另,明早要隨嬌姐回怡保老家,難得來馬,要抓緊機會去看看馬來西亞不同州、不同城市裡的風景:D
附錄2:
最近陪我洗澡的物種千奇百怪,原先是螞蟻、飛蛾,最近多出了青蛙,今天甚至來了一個壁虎家庭,嗯,沒錯,是家庭。

醫療團隊正在為村民採血(檢驗樣本)。

我們的六星級酒店!

醫療中心

露天澡堂

另一個山寨裡的山豬!(第一次遇見小山豬,是在7月8日的探訪團。)

上面的魚簍是捕魚用的!他們時常去溪裡抓魚來吃,我們當日的午晚餐都有吃到,刺非常多,但是很新鮮也很鮮甜!
下面是他們的排水管,用來排煮飯時或洗滌東西用的水~

原住民孩子•專欄

《祝福文化義工日誌》 / 葉雙

【叢林日誌 Part1 –Day11~13 】

天還未亮,我們在公路上奔馳。這裡的柏油路很不平坦,時不時就震一下,感覺上坑坑疤疤的。不過從彭亨到吉蘭丹的高速公路很漂亮,筆直的道路兩旁盡是綿延的山巒、雲海,更往吉蘭丹靠近一點,還能看見花崗岩山,像是峰林一樣,一座座獨自聳立在平地上,非常壯觀。彼時,我還正拿著手機,把握最後幾小時上網的時間和親友傳訊。

抵達李偉儀(阿yee)弟兄的家,我們換了一台較大的卡車,便啟程前往山寨。原以為已經抵達山腳下的我們,應該距離村落不遠了,沒想到上山的路程更為遙遠。泥地山路顛簸得難以想像,若一不小心恍惚地睡去,下一秒的震動就會整身彈起來撞到頭。泥路狹窄,一旁是山壁、一旁是懸崖,看著阿yee哥全神貫注地看著路面、用力踩引擎,感覺車輪一歪好像就會翻車,我不禁緊緊抓著握把,霎時感覺自己像瓶被搖動的汽水,不知何時會將五臟六腑全都吐出來。

一開始為了失去連線感到有點不安,想著瑪莉亞颱風侵台,我又偏偏這時候聯絡不到台北親友,感覺萬分煩躁。不過當收起手機,抬頭望向窗外時,焦躁感瞬間不見,台灣也有山、也有藍天,只是那種感覺真的很不一樣……

該怎麼說呢,或許是因為這是我第一次親眼看見原始熱帶林吧?曾經在生物課本上看到的板根、鮮豔的磚紅壤、植物高低成層分布、藍得有些刺眼的天空,一切都是那麼純粹。從車窗吹進陣陣涼風,帶著一股青草獨有的澀香,夾雜鐵鏽般的泥土味,感覺那些衝進鼻腔裡的分子,化在血液裡,洗淨身上每個細胞。山上的一切都那麼巨大,山很大、天很廣、樹和草都長得特別高大,甚至連蜜蜂、蜈蚣、螞蟻都特別大(螞蟻大概跟一個指節一樣大隻),在這麼巨大的物事面前,覺得自己特別渺小,小到忘記自己是誰、小到能夠放開手隨風飄遠、小到終於能解開緊鎖的眉頭放心做自己。

「為什麼每個暑假都要回來這裡?」那時,我這樣問潔美。

「因為我覺得在大自然裡,我能夠做回自己。」

–
附錄:
這是啟程而已喔!之後會精彩很多~:D
照片有我們「跋山涉水」的過程~
後來也因為一直坐在車裡面很不舒服,跟嬌姐爬到後面跟貨物坐在一起,邊閃躲藤蔓鞭打、邊抓牢鐵桿,以免往後翻下卡車,很刺激的體驗!
附錄2:
巨大的昆蟲真的很可怕……
附錄3:
有特別想知道的事情嗎?留言給我!或許接下來的文章可能會寫入喔!:)

與嬌姐坐在卡車後面。

大概就是這麼陡峭吧……車子都冒黑煙了,那時載著人實在上不去,只好下車爬山。

途中被傾倒的竹子擋住,拿著準備好的斧頭下車開路。

開車過河。

很美的山群

原住民孩子•專欄

《祝福文化義工日誌》 / 葉雙

day-9-a

【Day10】

十天的時間,開始和一些孩子漸漸熟悉,發現每個小孩不同的脾氣,和一些各自執著的小細節。

今日下午和晚上的教書都不大順利……

下午的八位孩童,我計畫讓他們先午睡30分鐘後進行課程,一開始哄他們上床睡覺就已是一大困難,想起其他義工的提醒:「不能太溫柔,他們會爬到你頭上」就設法讓自己嚴肅起來,收起笑容、直直盯著他們,冷淡地指著沙發,果真有用,一下子就躺好了。原本暗自挺開心的,好像自己終於成為一個既溫柔又有威嚴的老師,然而課程開始後,卻出了一些狀況。

Lee Suk Hui 不知為何,突然發起脾氣,輪到她作答時,硬是不答,只是皺著眉頭。其他孩子見狀,紛紛急躁地幫我叫Hui 應答,從勸導變成叫罵,Hui 則是眉頭緊鎖、漸漸低下頭。進行了這樣一陣子凌亂的口說練習後,真的覺得沒辦法,只好請其他義工來幫忙,百般詢問下,才知道她身體不舒服、想睡覺。想起剛剛硬是把她拉起床的自己,覺得有些愧疚,對於每個孩子不舒服時會如何表達、生氣是為了什麼事情、彼此之間是不是發生了什麼爭執……等等,都需要很敏銳的觀察力、耐心和愛心,才能夠深入他們的心靈吧? 我還需要多多磨練一下自己,希望之後不要再像今天一樣,急著要孩子完成作業,而沒有注意到他們的身體和心理狀況。

另外想說說一位學前班的孩子—Sarini。她是一個非常聰明、努力的孩子,在學前班的表現非常出色,和我的華語對話也很流暢,在過去幾天裡,是我的得力小助手。然而今晚在幫學前班練習英文聽寫時,Sarini卻在“basket”這個單字上遇到瓶頸,一直學不起來。當其他孩子都練習完聽寫開始休息時,她的眼淚嘩就掉了下來。我緊張的丟下白板筆蹲到她面前,問她怎麼了?哪裏不舒服嗎?當我問到「很難嗎?」的時候,她吃力地點了點頭。

我把Sarini 帶出教室,委託五年級的莉娜幫我顧小孩。在樓梯口,我緊緊抱著大哭的她,慌張之下,只好像哄嬰兒睡覺一樣拍拍背、輕輕晃著,然而她還是不斷啜泣。想到小時候,母親總在我睡不著、難過、害怕時唱一首兒歌哄我,我就會乖乖地變安靜,於是索性開口唱這首「小白船」,唱到第三遍時,她漸漸安靜了,只剩下急促的呼吸。

後來我抱著她,跟她說我下午教書的挫折、初來馬來西亞時的緊張、語言學習的困難等等,她漸漸對我敞開心房,願意抬頭看向我。我覺得特別能理解這個孩子的心情,我和她一樣從小就很好強,不喜歡輸給別人的感覺,也曾經因為總是學不會一兩個觀念或字詞,哭得一塌糊塗。或許因為如此,她才願意信任我,抱著我大哭吧?

記得母親總是在我因為好勝而跌倒時,摸摸我的頭,告訴我:「真的那麼想要,就想辦法做好」。所以我也同樣這麼問她:「想再試試看嗎?」今日的幼幼班~ 剛起床,上課狀況不佳,先給他們畫一張著色畫。

Hui是坐在最後排左邊的女孩。

九點三十分,已過了他們就寢的時間,Sarini 堅持地坐在教室裡練習聽寫,心情平靜下來的她,一下子就學會了所有單字,不過心情過於激動,還不願意去睡覺。拿了龍貓的著色畫給她,放著久石讓的音樂,終於看見她的笑容了。

今天教學屢屢受挫,不過最後能換來她的笑容,真的覺得都值得了。

–
附錄:
明日進叢林,停刊3-4天喔!
附錄2:
今天初嚐紅毛榴蓮,吃了第一口後,覺得酸酸甜甜的,口感一絲一絲的,甚是特殊。挖起第二口,發現有個什麼東西在蠕動, 仔細一看是隻蛆……
我一輩子都不會再吃紅毛榴蓮了。

 

榴蓮大賞!與GTTP(Gospel to The Poor)中心義工們

破涕為笑的Sarini

今日的幼幼班~ 剛起床,上課狀況不佳,先給他們畫一張著色畫。
Hui是坐在最後排左邊的女孩。

可惡的紅毛榴蓮……

原住民孩子•專欄

《祝福文化義工日誌》 / 葉雙

山丘上的大合照:)

【Day9】

今早隨著第二批助學團從吉隆坡出發,仍然顛簸的山路,仍然昏睡的我,不一樣的是,當漸漸接近中心時,卻有一種平靜、熟悉的感覺。

九天前進入這個中心時,裡頭都是陌生人,內心既興奮又害怕,那時我勉勉強強擠出笑容,看向躲在樹後羞澀的孩子們,對他們揮揮手,他們只是轉身逃跑。今日一進入中心,孩子們就熱情地對我揮手,叫道:「小雙姊姊!」「Cikgu!Cikgu!(老師)」同團的團員說,他們揮手孩子都不理,原來是在等老師。從陌生到熟悉,除了心裡竊竊的成就感外,更多的是他們給我很溫暖的歸屬感。在分派食物時,我看見那八位原先一句華語都不會說的孩子,對著義工們說「謝謝」時,真的非常非常激動!原來不只是在課堂上,他們是真的學會了、會運用在生活裡了,跟一位陌生人道謝,對害羞的他們來說,是很大的一個突破吧?英文學了那麼久的我,和人用英語聊天依然會緊張、會思考很久後才開口,何況是只學了一週的他們!難怪大家都說,小孩子的語言能力都很好。

在中心發放完餅乾後,便驅車前往山寨(這次去的是兩個較為深山的村落)。路途崎嶇陡峭,我們下了巴士,換成四輪驅動車,分批上山。這是我第一次站在卡車後面走這麼陡的路,路面凹凸不平,不規則的凹槽內,還會有大大小小的石頭,若不慎碾過,車輪就會被卡住,所有人就要下車步行,等待車子重新「爬出來」,感覺自己坐的是越野車。路面不平時,膝蓋要像彈簧一樣,兩腳開開、雙手抓穩,才不會晃得東倒西歪;路面平穩時,車速較快,還要注意頭上兩旁的樹枝、樹葉、曬衣繩,時不時要蹲下、低頭,感覺自己像是「馬力歐」。

抵達村落,孩子們一樣靦腆、一樣笑容滿面,不過今日的午餐是分成小組到各家去吃。這種感覺很像是以前去貧民窟做家庭探訪,坐在他們小小的屋子裡,吃他們的、喝他們的。不過氛圍上就差很多,以前去貧民窟時,氣氛凝重,家長們會利用時間去為自己的家庭爭取更多資源;而今日,原住民家庭則只是坐在一旁,笑著看我們用餐。或許可以說是民族風格不同,但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基金會經營模式的不同。

短短的九天,對自己的思想和生命衝擊很大,很喜歡這裡、很心疼他們、也很崇拜很嚮往蘇牧師和美嬌傳道所做的一切。

希望在未來的20天裡,能有更多看見。

–
附錄:
週二即將入住吉蘭丹州的山寨,體驗叢林生活。
通訊及網路會消失,因此會停刊約三到四天。

附錄2:
我今天在山寨看到山豬!兩個月大的山豬寶寶!!
真的好喜歡牠 

src=”https://static.xx.fbcdn.net/images/emoji.php/v9/f51/1/16/1f603.png” alt=”” width=”16″ height=”16″ />😀

 

與原住民孩子們自拍!
我發現和他們拉近距離很快的方式有兩種:
(1)跟他們自拍,他們看見螢幕中的自己會很興奮,也因為微笑是最好的國際語言!
(2)自我介紹,並問他們的名字(Siapa nama awak? Nama saya___)

在「家庭餐廳」裡用餐的團員

草地上嬉戲的孩子

兩個月大的可愛山豬!!!!

草地上嬉戲的孩子

原住民孩子•專欄

《祝福文化義工日誌》 / 葉雙

【Day7】

生活中的10件小事:

1.第二間馬桶要快速的壓好幾次(而且不能壓到底,要剛剛好中間),然後用力壓到底一次,它才會沖水。

2.沒有熱水,洗澡水冰到不行,如果要熱水要自己“煲”,帶進去調溫度。

3.這裡像是果園、動物園?各種果樹都有,還可以在路上看到野生火雞、公雞、鴨、鵝,今早還在廚房看到一隻完整的、剛被原住民獵殺的山豬。

4.野生猴子會偷後山的水果,要拿小型炸彈「炸」猴子,時不時會在房裡聽見爆炸的聲響。(不會傷害到猴子,嚇牠們而已)

5.今日在「果園」撿到榴蓮,現場剖開吃了,很好吃。

6.Sabah果(山釋迦)長得很像榴槤,但不是榴蓮;紅毛榴蓮名為榴蓮,但也不是榴蓮…

7.阿嬌養了一窩蜜蜂,那天她拉住我直接掀開,蜜蜂到處跑,嚇死了。不過蜜蜂不蟄人,她還讓我手伸進去挖一口蜂蜜,第一次吃新鮮蜂蜜,比市面上的不甜、多了一股微微的酸味。

8.房間的電扇不會擺頭,直接往頭上吹,只得在床鋪上掛大毛巾和一堆衣服擋風,山地的夜晚到清晨很涼爽,大概是在台北開除溼的溫度?

9.室友的早餐飲料秘方:三合一咖啡+一大匙MILO

10.叫小孩起床,說了「起床」、「wake up」、還叫了每個人的名字,都不醒,一說woke(原住民語的wake up),通通爬起來了,好像小動物。

–
附錄:
先不做美食清單了,改成生活在馬來西亞第一週,統整的部分小趣事。
今天不是長文!看起來是不是比較輕鬆?:)

 

原住民孩子•專欄•護苗使者

《祝福文化義工日誌》 / 葉雙

清晨山間又起了大霧

【Day6】

這兩日工作開始變得繁雜,固定會教的是8個幼兒園孩子、一些下午會去教三年級寫作業、晚上是學前班或五年級,感覺自己快要變成全科老師了。今天早晨又多了一項待辦工作:幫牧師的翻譯稿刊物校對。我看字的速度很慢,但是這疊初稿總共有80頁,且是充滿字的A4大小,看來接下來有得忙了。

昨日夜晚,三年級作業尚未寫完,有一本馬來文作業,我一個字都看不懂,只得拿一本給潔美幫我改,改完後我再逐字用「核對」的方式改剩下來的幾本。夜晚坐在小教室裡,只剩下鉛筆摩擦紙面的聲音,突然一個孩子問我:「小雙姊姊~你會簽名嗎?」「嗯?會呀!」「可以幫我簽名嗎?」芙蘿拉怯生生地問我,「當然!」我開心地答應了。原以為是像以前去花蓮那樣子:小孩們都會想要大哥哥大姊姊的簽名留作紀念,然而回頭一看,原來是本聯絡簿。簿子上寫著大大的兩行字:老師、家長。我很順理成章地簽了老師的欄位後,遞還給她。她瞪著雙大大的眼睛望向我說:「姊姊你簽錯了,是另外一個。」

潛意識地覺得自己是老師,忘記他們離開自己的父母出來念書了,於學校而言,現在我們就是孩子的「家長」。想起有次也是給三年級檢查作業時,看到他們的日記本,題目是:寫張便條給媽媽,告訴他你要和朋友去踢球。日記的內容是這樣寫的:「媽媽,我(…略)請您不必擔心,我會在七點前回家。」

不論是聯絡簿或是日記,都讓我感到特別心酸,不知道當他們在寫這篇日記時,天真的腦袋裡會想些什麼?

嬌姐說,原住民的小孩很能忍,拔牙拔到頭被拉起來、手指被單車鏈條割斷,都不會哭,如果他們哭了,那就是真的很痛很痛。聽說把孩子們從山寨接出來時,大部分都會落淚,想見得這對他們來說,真的很痛很痛。

那待了一陣子以後,不再哭的他們還是很想家吧?會很難過嗎?會不會學校每提到一次爸爸媽媽,他們就受傷一次?還是…我把他們想像得太脆弱了?心中的疑問很多,不知在日後的二十幾天內,能不能找出答案。無論如何,希望他們能有快樂健康的童年。

–
附錄:
明日下山前往馬六甲準備看演出(詳細等兩天後文章!),在八打靈住兩晚後,將隨下一批助學團再次上山。

附錄2:
今天去學前班下課,已經認識我的小孩開心地跑來拉著我的衣角,覺得好幸福啊!

專欄•護苗使者

《祝福文化義工日誌》 / 葉雙

【Day5】

今早起大霧,稜線都不見了,像是摘掉眼鏡後的世界。山區天氣涼爽,不開電扇也得穿件薄外套,都快忘記台北的炎熱了。一早睏倦地走去倒水時,恰巧看見遲到的幼兒園孩子們,穿戴整齊,列隊準備上小巴士。嬌姐像是他們的媽媽一樣,心急如焚地趕他們上車,好像遲到的人是自己一樣。

在中心的這群孩子,來自兩個不同的民族:瑟邁(Semai)、特米雅(Temiar),好幾個不同的村落。大約二十年前,蘇廣成牧師、劉美嬌傳道等人,發現了他們並進入山寨教原住民種菜、唸書,也為他們裝水電、挖人工湖泊 (關於他們的故事未來有機會也會寫出來,暫且略過)。原住民們沒有教育的概念,生活很傳統,牧師傳道們花了好一陣子的功夫才說服他們讓孩子去受教育。

為了讓原住民在受教育的同時,不失去他們原有的文化、宗教和語言,於是決定將他們送入華語小學,並成立了GTTP教育中心(Gospel to The Poor)。孩子們5、6歲就從山寨中被送出來,一起住在中心裡,讓這裡的教師們幫他們補習基礎的華語、英語、馬來語,以便他們進入華小後,能夠盡量跟上進度。然而這對他們來說想必非常辛苦吧?小小年紀就離開家裡,早上上幼兒園、下午又要上課、久久才能回家一次……中心剛成立不久時,還是有許多原住民不信任這裡,私自把孩子帶回家,也有些孩子因為跟不上進度,進華小後會逃學,導致曠課節數過多被退學……狀況很多的。

漸漸步上軌道後,我來的這個時期,中心的機制已經很成熟。對孩子們、志工們來說,我想這裡就像是第二個家庭。教育不單單侷限於教科書上,舉凡禮儀、衛生、整潔、健康、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孩子們都要學,我們都要教,就像是父母把小孩帶大的感覺吧?(雖然我只待一個月)

在某次和嬌姐一起去送點心給華小的孩子時,她說:「我們會送點心來,因為這個時間華小的小孩會來食堂買東西,但是我們不讓他們去食堂的,要錢啊!所以會自己統一買好食物送過來。」她指著食堂旁的大垃圾桶說:「我們的小孩剛從山寨出來,還不懂,常常去垃圾桶翻華人吃剩的東西吃,因為他們很珍惜啊!」聽了真的覺得很心疼。這件事情他們教了很久,孩子才明白不能去吃垃圾桶裡的食物。後來還會有華人乾脆把吃剩的食物,直接端過去給原住民孩子,問他們要不要吃?嬌姐說這個也教了很久,才讓他們拒絕。(我想,除了衛生外,還有一部份是要保留一些立場和尊嚴吧?)

待過幾個月的孩子,都懂得自己洗碗、撿垃圾、把用過的東西收整齊才離開、也從不漏掉謝謝和再見。想起曾在台灣教過的小孩,真的是天壤之別,上述的東西一樣都不會(還會不停地頂嘴、排擠同儕、拿教具打架)。總覺得自己也在學習呢,不知不覺間,我的書桌也變得異常整齊 ; 起床第一件事情就是摺棉被,絕不拖延 ; 洗澡、刷牙、洗碗都變得很省水,能快就快、能關就關……無形之中,多了一些細微的觀察和謹慎,暗自想道:我以後也要這樣教我的孩子。

–
附錄:
每天發生的事情都太多了!所以偶爾會有像今天這樣的主題式紀錄~
也會把發生的一些事情先記下來,等到需要的時候再拿出來講,所以可能各位看到的不一定是當天發生的事喔!:)) 懇請繼續關注這系列

附錄2:
今天幼兒園辦開齋節(穆斯林的重大節日,其實已過了好幾星期)餐會,邀請「家長」們參加,於是我跟著其他教師一起去了!吃了很多傳統食物,也看到大人小孩穿著傳統服飾。幼兒園教師知道我是台灣來的後,便全部跑來找我拍照,一瞬間變成明星了!
(馬來西亞過華人的農曆新年、穆斯林的開齋節、印度人的屠妖節等,所以假期很多喔!)

傳統美食與穿著傳統服飾的Merlin、Azuraina。

與幼兒園老師、中心孩子們合照。

藍色的那個飯很特別,叫做“nasi kerabu”(藍花飯),是用蝶豆花熬出顏色後染色,吃的時候會拌上椰絲、釀辣椒、水煮蛋、小黃瓜。

傳統美食與穿著傳統服飾的Merlin、Azuraina。

專欄•護苗使者

《祝福文化義工日誌》 / 葉雙

【Day4】

這裡像個大家庭,有人做菜、有人打掃、一起吃飯、唱歌、也偶爾圍著桌子喝咖啡聊天。漸漸適應生活,也喜歡上這個地方。

昨天是第一天教書,潔美帶我去逛了一圈教室、到儲藏室備妥教材及教具後,他寫下了八個小孩的名字:Roslina, Maliki, Syafiq, Abok Salme, Amil, Azuraina, Merlin, Hui,叫我趕緊背起來。我們看外國人(無論是洋人、黑人),會覺得都長得很像,就如他們看我們一樣,短時間內看著幾十個濃眉大眼的小孩,從中尋獲出八個人,就已經很困難了,何況還要配對上名字。

潔美和我一同教這八個孩子,她用名字的順序安排座位,邊上課時就邊背起了孩子們的名字,這真是一個很聰明的辦法,看著座位就能對照臉、從腦還中搜索出一個名字放上去。約莫過了十分鐘,她問我:「背起來了嗎?我差不多了。」此刻我真的感到由衷佩服,我連八個名字都還沒記熟呢!

由於我不會馬來文跟原住民語,和小孩有嚴重的語言隔閡,因此在課堂上我幾乎沒辦法插手,只做了些協助的工作。潔美在教小孩語言時,一句話會用三種語言教:馬來文、英文、中文。這種混合性的教學得以讓人窺見馬來西亞的文化,多元的民族和複合式的語言。幾天前還在想,為什麼他們的英語、華語中,都會參雜著馬來文或粵語,現在倒明瞭了。

先練習了口說(基本會話)、接著給他們做龍貓的塗鴉後就是休息時間,吃點心、吹泡泡,我拿著相機喀擦喀擦地拍,孩子好奇地湊過來看,我讓他們看看自己的樣子,一群人就笑得合不攏嘴。擺出各式各樣的pose讓我拍,害羞的他們一下子就自信了起來,真可愛。睡過午覺後課程就結束了。

昨天一直在想,自己好像都做不了什麼,語言總要靠潔美翻譯,只能比手畫腳地和孩子溝通,其實挺無力的吧!不過所幸孩子們都很熱情,還是願意接納我這個異鄉人。

原本是這樣的:一天的教書時間只有兩小時,且是和潔美一起負責。

但是今天突然變成只有我一個人負責幼幼班、並且還要再額外帶傍晚的三年級寫作業、晚上學前班的聽寫。這個突如其來的變化讓我整天都過得非常惶恐,特別是教幼幼班的時候,語言不通、又得從頭開始教,感覺自己被懸在半空中。情況迫使我整個早上都在練習馬來語和原住民語,臨時抱佛腳過後,現在已經學會一部份的基本會話,能夠在課堂上以隻字片語帶動氣氛,不過仍然時不時請潔美幫我翻譯,真是非常挑戰,看來這個月都得花語言的功夫了。

順帶一提,馬來西亞的英文口音對台灣人來說很難懂,因為會參雜著馬來話的味道在裡面,每個音節的重音都往下,母音會發很重、氣音幾乎不見的感覺。像是arrow, apple等辭彙,通常會張開嘴巴念,但是這邊的唸法嘴巴會呈現念ㄟ的音,並且把尾音往下抑,類似:ㄟˇ 若!ㄟˇ ㄆㄡˋ!

下午帶幼幼班時,教會他們Aa這個字母,並複習了英、馬、中的基本會話,給他們吃從台灣來的棒棒糖後,他們開心地跑來玩我的頭髮、幫我編辮子、拆掉、再編更大的辮子,一群人圍著我一顆頭繞來繞去。

傍晚教的三年級,多半能正常用華語溝通,主要是教他們寫作業。他們的作業量比我想像中要多得許多,涵括:華語、馬來語、科學、生活科學、健康教育。關於健康教育的部分,他們對身體自主的概念其實是很模糊的,因此要解釋「為什麼不能讓陌生人摸你的私密部位?」這個題目,就花了我好多時間講:身體、私密部位是什麼、性騷擾……之類的。這真的非常非常難教,而且其實在華人的教育裡,「性」一直是避而不談的問題。在這樣的成長環境下長大,我還得開口教一群三年級的孩子這些,內心真的挺尷尬的,不過還是說出口了!因為想起姊姊說的,這些是「必須學的」。

晚上教四個學前班孩子聽寫,他們學習能力很好,一小時就能倒背如流了,行程沒有delay,超乎想像的順利。

今日下滂沱大雨,空氣、拖鞋、房間地板都濕濕的,蟲子也都飛進來避雨,我好像漸漸比較習慣與蟲為伍了。

–
附錄:
今天拿出糖果請室友吃,他們說:「哇!台灣來的糖果啊?」「恩對呀!咦…不對耶…是日本」才發現我千里迢迢搭飛機來的眾多糖果們,只有一包是台灣出產。

附錄2:
教大家馬來話的12345
1 satu 撒度
2 dua 讀餓
3 tiga 底各
4 empat ㄜㄇ 怕ㄊ
5 lima 離ㄇˋ

Page 3 of 5« First...«2345»

网上表格

  • 助學計劃
  • 護苗計劃
  • 慈心祝福
  • 祝福贫困家庭/個案

最新文章

  • 《怎麼幫助躁鬱症患者?》
  • 《5senses 捐一噸物品》
  • 《回家好難》
  • 《疫情籠罩中的聖誕》
  • 《如何處理焦慮情緒?》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