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stwishes 祝福文化 -
  • 首頁
  • 助學計劃
  • 原住民孩子
    • 護苗使者
      • 簡介
      • 護苗使者名單
      • 914勞勿探訪團
      • 824文冬探訪團
  • 專欄
    • 感悟心
    • 情自在
    • 常關懷
  • 慈心祝福
  • 社會關懷
  • 簡介
情自在

《溫馨小故事,嗎?》

/ 章魚燒

事情是這樣的,你孩提時曾看過一則小故事,覺得很傷感,於是記下了。

故事的主角是兩隻小豬,小黑與小白。兩隻小豬的性別不詳、關係不詳,只知他們相親相愛。小黑寵著小白,總讓牠吃好的,夜裡守著牠以防牠被人帶走。小白吃好睡好,越來越圓潤,小黑雖骨瘦如柴但卻甘之如飴。然而有一天,小黑無意間聽見屠夫說要把小白捉去宰了,從此牠性情大變,不但搶著把食物都吃光,還逼小白夜裡站哨不准睡。於是小白日益消瘦,而小黑則迅速長成了氣球。屠夫前來時,把肥肥胖胖的小黑給帶走了,小黑臨走前留下了一抹欣慰的笑容,小白這才明白原來小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牠。

故事到這裡,你有了個領悟,原來有些事是不能只看表面的,並深深為那份浪漫所感動。

你後來迅速長大了,迅速得出乎你意料之外,原來真的就只是一眨眼的瞬間。你開始談戀愛,你享受著所有戀人間的甜蜜與美好,但漸漸漸漸的,他似乎對你並不那麼好了,初始只是淡漠、不耐,爾後是劈腿、暴力。你好幾次想要狠心離去,但每次的每次你都會想,會不會其實他有難言的苦衷?或許,有些事不能只看表面?

朋友都罵你傻,但他們不知道——其實連你自己也不知道——你只是無意識的堅守了一則小故事的啟發。

你從不知道,小故事中的溫馨,竟然也可以是一把雙面刃。

故事中常有很多的理所當然,然而,真的都是那麼理所應當的麼?或許我們都可以再想想呢。

情自在

《淺談鬼節》

/葉偉章

進入農曆七月,按華人民間習俗,也就是鬼門關開的日子,一時間鬼影幢幢,平添了幾許神秘色彩。

許多華人都相信,七月初一以後,陰間就已開始「放假」,因此在這個月裡不時都會看見有人「拜街邊」,也就是以香火蠟燭菜餚糕點「招待」難得「上來」的客人,俗稱好兄弟,並希望這些靈界朋友吃好喝飽後不要騷擾家人。有些人會盡量不出夜街,以免衝撞。不過隨著時代的變化、環保意識抬頭,燒紙錢這等習俗有趨漸式微的現象。

中國北方人以七月十五為鬼節正日,南方人則定在七月十四,何以產生差異不得而知,相信可能和戰亂有關。馬來西亞華人的祖輩絕大部份都來自福建、海南與兩廣,屬南方,因此多視七月十四為正日,除了拜街邊,有者也會祭祖。

以上是民間信仰的部份,從道教的角度,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元節,「上元天官賜福,中元地官赦罪,下元水官解厄。」地官是三官大帝中的清虛大帝,主管冥府事宜,這赦罪之說,可能就是陰魂「放假」的緣由。

佛教將七月十五稱作盂蘭盆節,又稱佛歡喜日,與民間的陰森恐怖氣氛迥然不同。相傳佛陀身旁神通第一的目犍莲尊者,以神通之力化成食物,但墜入餓鬼道的母親卻無法吃食,食物一入口即化成火焰,後經佛陀教導,在七月十五這日供養僧眾,並以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他母親才得以吃食。這段典故與道教的中元普渡相結合,也就成了我們現在的民俗。

至於稱作「佛歡喜日」,是因為農曆4月15日至7月15日間,是印度的雨季,因此佛陀制定了僧團不外出化緣,以免誤傷蟻蟲的規則,是為「結雨安居」。適逢中國的夏季,因此又稱作「結夏安居」。7月15日是解夏日,經過三個月的精進用功,僧眾多有果證,是故佛陀心生歡喜。

民間在鬼節這天祭祖,有些人提出質疑為甚麼會認為祖先一定投生鬼道,是否認定先祖都是作惡多端的?其實這疑慮純粹是「文化差異」,佛教的六道輪迴中,餓鬼是其中一道,是惡業果報;但在道教和民間信仰中,無論是在地獄受苦的,或在人間遊蕩的靈體,都稱作「鬼」,和佛教的「餓鬼」並不全然同一概念。而且,還有一個地方叫陰間,該地和陽間相仿,既不是受罪也不是享福的地方。「人死為鬼,鬼死為魙」,「鬼」只是靈體的統稱,並不是佛教中惡報的體現。

再者,佛教將七月十五定做盂蘭盆節,也是感念孝道之舉,說明祭祖是完全沒問題的。

其實中元節原是小秋,在從前以農業為主的社會裡,這天已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所以要祭祖感恩庇佑及報告收成;只是到了現代,才演變成許多人只知道「拜街邊」,反而不懂得「祭祖」的現象。

說到鬼節,就不得不介紹一位神祇——面燃大士,俗稱大士爺。面燃大士是鬼王,民間相信為免鬼眾爭相吃食,因此都由祂來主持公道。一般中元法會中供奉在中央,身形碩大、怒目獠牙的紙紮金身即是面燃大士。祂的真身,說法不一,不過最為廣傳的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向來慈眉善目的觀世音菩薩何以示現如此惡相?這就得提一提《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了:「……應以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說法。」簡單來說,就是因材施教,菩薩藉此形象震懾惡鬼、教化鬼眾。

人人懂鬼節,但卻常常說不出一個所以然。拉七雜八地扯了一堆,其實只是想稍微整理一下,或許日後用得上也說不定。當然,我不是民俗學者,所知有限,也無甚考究,如有不當之處,還請賜教。

(寫於2018年8月。)

情自在

《魔法少女》(十)

我有很多好朋友,
很多很多。

他們每天都與我說很多話,
很多很多。

圖:阿果
文:章魚燒

情自在

《魔法少女》(九)

大人的關心,
讓我失去了好多自由,
唉。

圖:阿果
文:章魚燒

情自在

《魔法少女系列緣起》

/ 章魚燒

「我可以為祝福文化做甚麼?」她在電話那頭問我。

我歪著頭沉吟了半晌。我知道她曾在臉書上發動為原住民孩子籌款,隨後把錢捐了給祝福文化,然而她還想做得更多。彼時的她因為肌肉萎縮,其實已不良於行。

「把妳的畫給我,我寫幾行字,掛上祝福文化臉書,如何?」我向她建議。「那些都是舊作。」她說。「無所謂。」我回她。「有人要看麼?」她又問。我聳了聳肩。

她後來傳了二十多幀畫給我。我隨筆配上文字,取名《魔法少女系列》。雖說是系列,但前後文其實毫無關聯,也沒有甚麼邏輯可言。會取這樣的名字,純粹是我懶,想篇名、題目向來是我的短板,於是想說放個「系列」一勞永逸。圖文在網上出現以前,她從不知道這是「魔法少女」。

我們很有默契的,沒有溝通,沒有討論,沒有意見。「你看見甚麼就是甚麼。」她說。而這,正好也是我的作風。

但她偶爾還是會打來,以著驚異的口吻問我:「你怎麼會知道我當時在想甚麼?」我很臭屁地回她:「因為我厲害。」她習慣了我的傲慢,所以完全不予理會,自顧自說著她的話。但其實我心裡的潛台詞是:嘿,我們可是同月同日生的呢。

後來她病情更重了些,我想說,那就等她好些在繼續發帖吧,我希望她看見我的文字,但我沒有等到這天的到來。

2021年7月30日,她離世,得年45歲。

魔法少女系列還會繼續嗎?我不知道,看心情吧。

一如我不知道她是否還會再打電話給我——或許會,或許不會,誰知道呢?

情自在

《魔法少女》(八)

我遇見自己。

那個自己和我一樣高,
一樣的頭髮,
一樣的眼睛,
一樣的鼻子和嘴巴。

我遇見自己,
但她看不見我。

圖:阿果
文:章魚燒

情自在

《相見你》(四)

那時我們在尼泊爾,2018年。

剛抵尼泊爾時,第一個面對的問題是某位團員的行李丟失了,第二個問題是酒店條件太差,除了衛生情況讓許多團員無法適應,沒有暖氣和熱水供應這件事也頗讓人焦慮,擔心大家幾天下來身體會受不了。好不容易這些問題都解決了,以為雨後必定天晴,不意晴後竟又再雨,一如《西遊記》裡唐三藏取了經後,於回程還必須再遭一劫。

飛機穿過日與夜的臨界點,以著夾道歡迎之姿在跑道上滑翔,我以為這是完美的句點。然而並不,訝然發現,行李並沒有在吉隆坡機場等待我們。原來,整班機的行李都還滯留在尼泊爾……

當然,最後一切還是圓滿的。在加德滿都 ,我們找了一間雖然走得遠,但條件還不錯的酒店;團員丟失的行李在第三日被運回吉隆坡,而航空公司,也一一把行李送到各自家中。雖然意外多,可都算不上驚心動魄,不失為一份共同的經歷與特別的回憶。

(節錄自《中國報》〈把祝福帶進佛國〉。)

情自在

《十一月出生的雙魚座》

/ 葉偉章

接獲消息,朋友的侄兒去世了,自殺。

我和那位朋友不算熟,不過家住得近,偶爾路上不免碰見,也就頷首微笑打個招呼,和他侄兒更是素未謀面,但聞知消息後還是結結實實地難過了一陣子。據知,是因為這段斷斷續續封城的日子,原就不好的生意更是慘淡經營,債台高築,不堪其擾,未免連累妻兒,所以選擇了在臥室裡懸樑。十餘歲的少年,打開房門,看見父親紋風不動懸空吊掛死相敗壞,這畫面會殘留在他腦海中多久?

(多久?)

前幾個月疫情大爆發,一直擔心身邊親友會染疫,而今該憂心的事徒添一樁——不知又有誰會走上絕路。

說到自殺,早前遇見了一名青年,以自殺為由博取同情,來讓自己過上舒適的日子,後來因故技重施而迅速被揭發。對於這事,雖然選擇了給他機會,但我其實一直耿耿於懷。在意的,不止是因為行為不當,更讓我氣惱的是因為褻瀆。

是的,褻瀆,對於那些認真在困境中掙扎著存活下來,甚或終於活不下來的人,這種技倆無疑是在踐踏著生命的可貴。

疫情持續了一年有餘,許多人如今已深陷水深火熱之境,於是民間自發起掛白旗行動。想來要以這樣的方式尋求支援,其實是頗需要勇氣的,但另一邊廂卻又見有些掛名慈善機構藉機渾水摸魚,把別人的善心當賭注。我告訴友人這現象,他嘆了口氣說:防不勝防,寧可幫錯,莫要錯過。我默然,為他的這份心意感動,但同時也為那些敗壞的人心而感傷。

不知怎麼,過了40歲以後,開始了在鬧市中隱居的生活以後,益發忍受不了喧囂,包括社媒上的各式高見。臉書還好,我可以選擇上或不上,有些傳送式的資訊,無論善意與否都讓我備感打擾。我需要「安靜」的生活,更甚於「更好」的生活。友人笑我,說我明明才四十多怎麼口吻像極了退休多年的老頭兒。我陪著笑沒回話。我確實累了,對於虛實混雜的資訊、對於社會種種亂象,對於充滿負能量的世界。六祖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但我沒有這慧根,這境界我到不了,於是只能「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拂得累了,乾脆築一道牆。

日前與學生視訊,談到了劇場創作。我和他說,藝術的本質終究離不開「人」。「所以我注定不會是一個優秀的創作者。」我說。所謂人性,善惡都是必然,像我這樣蓄意逃避人世的不美好,自然也就遠離了人性的真實面。

星座書說,雙魚座是浪漫主義者。我十一月出生,但不知怎麼,四十歲後竟也成了浪漫的雙魚座。

Ps:友人傳來一張照片,說是他日前在外拍得了一張雙彩虹。「凝視美好,本身就是一件很美好的事」,不知怎麼,我近來一直有這種想法。

情自在

《想見你》(三)

青山不改,綠水長流,更待來日相逢時。

情自在

《一念之間》

 / 葉偉章

其實你聽過這故事的,有個樵夫不慎把斧頭掉到湖里,撈不著取不到正兀自懊惱。仙女從湖里翩翩升起,她問樵夫:「這把金斧頭是你的嗎?」樵夫說不是;她又問樵夫:「這把銀斧頭是你的麼?」樵夫搖頭;仙女取出樵夫的斧頭:「那這把呢。」樵夫說是的是的就是這把。仙女微笑點頭,便把斧頭都送了給樵夫。故事是這麼寫的:「於是樵夫高高興興地帶著斧頭回家了」。

一念之誠,成就了樵夫的佳話。

————————————————————

上個星期吧,還是上個月,我忘了,反正我做了一個夢。夢裡,有個阿姨給我夾麵包,各式各樣看上去好美味的麵包,我不斷推辭,「家裡才兩個人,吃不了那麼多啦。」我說。但我推辭得很矜持,很不堅持,近乎半推半就。「放著慢慢吃。」然後阿姨說:「總共3百XX元。」(應該不會有人要求我能在夢裡記住數字細節吧?)我心頭一驚,那麼貴?於是連忙把麵包從袋子裡給夾出來。「真的吃不了那麼多啦。」我說。阿姨不悅,開始碎碎唸。我在夢裡,好不尷尬。

醒來後我努力回想,為甚麼自己一開始沒有斷然拒絕?幾經思索,訝然發現,夢裡的我其實有個念頭,以為阿姨會把這些麵包送我。

一念之貪,釀造了我一夜的窘迫。

————————————————————

友人說起他多年前所遭遇的一起車禍,造成了他「粉身碎骨」好長一段時間,那年他才二十來歲。在連醫生都不看好的情況下,他憑藉強大的意志活了下來,雖然落了些殘疾,但乍看與旁人無異。

很多人都以為他必然痛恨那肇事者,但他說:「我沒有。我只是在想,還好我不是那司機,不然我應該會內疚一輩子。」

一念之間,得了一輩子的自在。

————————————————————

說到車禍,我倒想起一事。某日早晨,上班途中,遇見了一場車禍。被撞的是一對騎摩多車的印裔夫妻,丈夫在前,妻子在後,中間夾著一個嬰兒。「碰」的一聲,摩多車撞上了從路口貿然駛出的車子,丈夫和妻子都被撞飛,被拋得老遠的。丈夫很吃力地掙扎著,但一直爬不起來,而妻子則靜靜地躺在馬路中央,緊緊地抱著懷中的孩子,以自己其實也很脆弱的肉身保護著他。

肇事者是個約50歲左右的中年婦女,開的是一台國外進口名車。事發後,但見婦女把車停在路中間,急忙下車,查看她的車子是否有壞損……

一念之間,善惡分明。

————————————————————

正如你所知道的,樵夫的故事還沒有結束。鄰居眼見樵夫有如此好康,於是便到湖邊去也扔下了一把斧頭。樵夫沒有說謊,真的有個仙女從湖裡升起,而且手上拿著一把金斧頭。「這是你掉的斧頭嗎?」鄰居猛點頭,仙女沒有微笑,但把金斧頭遞了給他。鄰居好開心,把斧頭賣了過上了好一陣子的好生活。錢花光以後,他故技重施,又到湖邊扔下了一把斧頭。正如他所料,仙女又出現了,手裡拿著一把銀斧頭。「這是你的斧頭嗎?」仙女問。鄰居看是銀的,有點失望,但聊勝於無,於是點了點頭,仙女又把銀斧頭給了他。「仙女好笨,真好騙。」鄰居得意地帶著銀斧頭回家。

當然,銀斧頭無法給鄰居過太長的好日子。第三次,他到湖邊,扔下了一把斧頭。他等了好久,仙女都沒有出現,他正失望準備離開時,看見他投下的斧頭完完整整地躺在他腳邊……

故事後續如何?這我就不知道了。要腳踏實地好好用斧頭砍柴,抑或繼續動些歪腦筋,其實全憑鄰居的一念之間。

仙女沒告訴他的是,因為不忍奪去他謀生的工具,所以才一再給他機會,但遺憾的是,他顯然錯用了心機。機會是有限的,一再糟蹋,只會把自己逼進胡同。

因果自負,從來都是不變的定律。

一念之間,將決定故事的後續。

Page 4 of 6« First...«3456»

网上表格

  • 助學計劃
  • 護苗計劃
  • 慈心祝福
  • 社會關懷

最新文章

  • 〈大山裡的孩子〉
  • 〈45名「祝福使者」和30名「吉祥義工」到霹靂送暖〉
  • 〈佛光山上,依然山花燦爛〉
  • 〈因為一段情,戀上一座城——隨筆記述義工鄺文良〉
  • 2022祝福文化尼泊爾探訪團(三)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