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依釗
2500年前,佛陀提倡「四河入海,無復河名,四姓出家,同為釋氏。」正因為佛教擁有「人我共尊」的平等特性、心物一體的平等主張,佛法得以迅速地從印度流傳至世界各地,與當地文化相互融和、相互尊重。
星雲大師堅持不懈地在佛光山實踐佛陀的「平等」教義。五十多年前的台灣,比丘尼的地位不被重視,大師覺得有違佛教「平等」的精神,而且會削弱佛教的弘揚力量,因此提出了「四眾共有」的「平等」理念,實行「男女平權」、「僧信平等」。為了落實這個信念,他創辦了佛學院,讓有心學佛的男、女二眾,不論在家、出家,都能入學就讀。此外,他突破傳統框框,以制度保障僧俗二眾的平等權益,讓在家、出家「兩序」、「七眾」弟子在佛光山共創「六和僧團」,這是大師的偉大創見。
大師的另一創見,是提倡「師姑」入道。在佛光山的僧團,在家「師姑」、「教士」享有與出家比丘、比丘尼的權益,一樣承擔弘法大任。單就這兩項創見和創舉,就已奠定了星雲大師在現代世界佛教史上的地位。
由於古代的男權社會背景,世上幾乎所有的古老宗教倫理都是男尊女卑的。星雲大師敢於突破傳統倫理框框,需要很大的智慧和氣魄。即使是名重一時的達賴喇嘛,也難以推翻藏傳佛教只有比丘而沒有比丘尼的傳統倫理。當年達賴喇嘛訪問台灣佛光山時,驚訝於女出家眾比男出家眾多的現象。達賴喇嘛曾設立一個專門討論比丘尼成立的委員會,然而卻礙於傳統壓力遲遲無法定案。1982年,兩位女信徒在他的指示下到佛光山受具足戒。實際上,一直都有來自印度、尼泊爾、斯里蘭卡、越南、泰國的女信徒到佛光山佛學院修佛學,並接受完整的具足戒。佛光山儼然成為世界各地藏傳及南傳佛教比丘尼的取經聖地。
作為女性媒體人,筆者對一位佛教宗師有著如此開明的男女平權意識,感到特別好奇。在拜訪星雲大師時提出佛門男女平等的問題。大師的回答充滿禪意:「 我看不到男人,也看不到女人,我只看到人。佛也沒有男佛女佛,菩薩也沒有男菩薩、女菩薩。至於羅漢,過去都是男性的羅漢,後來就有人鳴不平,認為女性的羅漢也很多,為什麼不把他們列出來?佛光山倡導男女平等,所以佛陀紀念館有了女羅漢。社會講究平等,男女都是一樣,男人能擔當的事務,女人也能做。今天世界上的女總統、女首相多的是。不去區分性別比較好,心中也就沒有男人、女人。」
在大師心中, 沒有男人與女人之別, 只有平等的眾生。
(原文刊於2023.02.08《中國報》。)

2013年,蕭依釗代表本地藝術家李健省贈送版畫佛陀像給大師。

2012年,蕭依釗獲得星雲大師頒發「真善美新聞獎」。星雲大師與評審及各地的得獎人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