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stwishes 祝福文化 -
  • 首頁
  • 助學計劃
  • 原住民孩子
    • 護苗使者
      • 簡介
      • 護苗使者名單
      • 914勞勿探訪團
      • 824文冬探訪團
  • 專欄
    • 感悟心
    • 情自在
    • 常關懷
  • 慈心祝福
  • 社會關懷
  • 簡介
情自在

《魔法少女》(九)

大人的關心,
讓我失去了好多自由,
唉。

圖:阿果
文:章魚燒

情自在

《魔法少女系列緣起》

/ 章魚燒

「我可以為祝福文化做甚麼?」她在電話那頭問我。

我歪著頭沉吟了半晌。我知道她曾在臉書上發動為原住民孩子籌款,隨後把錢捐了給祝福文化,然而她還想做得更多。彼時的她因為肌肉萎縮,其實已不良於行。

「把妳的畫給我,我寫幾行字,掛上祝福文化臉書,如何?」我向她建議。「那些都是舊作。」她說。「無所謂。」我回她。「有人要看麼?」她又問。我聳了聳肩。

她後來傳了二十多幀畫給我。我隨筆配上文字,取名《魔法少女系列》。雖說是系列,但前後文其實毫無關聯,也沒有甚麼邏輯可言。會取這樣的名字,純粹是我懶,想篇名、題目向來是我的短板,於是想說放個「系列」一勞永逸。圖文在網上出現以前,她從不知道這是「魔法少女」。

我們很有默契的,沒有溝通,沒有討論,沒有意見。「你看見甚麼就是甚麼。」她說。而這,正好也是我的作風。

但她偶爾還是會打來,以著驚異的口吻問我:「你怎麼會知道我當時在想甚麼?」我很臭屁地回她:「因為我厲害。」她習慣了我的傲慢,所以完全不予理會,自顧自說著她的話。但其實我心裡的潛台詞是:嘿,我們可是同月同日生的呢。

後來她病情更重了些,我想說,那就等她好些在繼續發帖吧,我希望她看見我的文字,但我沒有等到這天的到來。

2021年7月30日,她離世,得年45歲。

魔法少女系列還會繼續嗎?我不知道,看心情吧。

一如我不知道她是否還會再打電話給我——或許會,或許不會,誰知道呢?

感悟心

《最後一片葉子》

/蕭依釗

今天要述說一個最近在吉隆坡發生的真實故事:一位六十多歲的企業家肝病復發, 到 一家大醫院求醫,卻在醫院感染了冠狀病毒。確診後,惴惴不安的他問主治醫生,治癒的機率有多高。醫生告訴他:「以你的狀況,是沒有治癒的希望了!」

醫生的話令他徹底崩潰了,他失去了生存意志。不願接聽焦急如焚的家人打給他的電話,也沒吃兄弟們為他想辦法籌集的中藥和營養品。三天後撒手人寰。

一位醫生朋友說,生存意志強的病人能很好的配合醫生的治療去克服許多困難,而生命就在不放棄的努力中得到延續。許多病例說明,積極樂觀的心態,也會強化免疫系統。尤其是癌症,除了先進的醫藥,意志力是對抗癌症最有效的武器之一。但有的病人求生意志力不高,在醫生仍在設法救治他時,他卻已開始自我放棄。

說到生存意志,我的好友張曼娟最近出版的新書《張曼娟讀奧‧亨利》, 也凸顯了愛和生存意志的神奇力量。

張曼娟從世界文學家奧‧亨利(O. Henry)作品中精挑細選了七個故事,重新編排譯寫,文字流麗如詩。我推薦大家在居家避疫期間閱讀《張曼娟讀奧‧亨利》,因為書中的故事精彩絕倫,充滿啟示,可照亮我們的心靈谷地。

其中有一篇名《最後一片葉子》,描寫的是美國貧窮藝術家聚居區的兩個年青畫家蘇和裘絲同她們的鄰居貝曼之間發生的故事。裘絲在寒冬患了嚴重的肺炎,病臥在床。蘇義無反顧地照料著她。醫生說裘絲痊愈的希望就在於她自己求生的欲望,可是蘇卻發現裘絲在失望地數著窗外一棵常春藤上為數不多的葉子,並絕望地認為,當最後一片葉子凋零之時,自己也將離開人世。蘇很傷心,便將裘絲的心態告訴了老畫家貝曼。老畫家是個脾氣暴躁,愛嘲笑別人、酗酒的人。畫了近四十年的畫,每天都說要創作出一幅不朽之作,卻始終淪為空談。

但風雪之夜發生了令人驚奇的事:裘絲看到最後一片葉子仍然掛在高高的藤枝上。她想到,葉子經過凜冽的寒風依然可以存留下來, 自己為什麼不能?於是又燃起希望,活了下來。

故事的真相是:貝曼頂著風雪,爬到磚牆高處畫了一片永不凋零的長春藤葉,給了裘絲「生」的希望和意志。而老畫家卻因著涼而染上肺炎去世了,他用自己的生命創作了一生中最傑出的作品,一幅不朽的名畫。

最後一片葉子蘊涵著厚重的寓意, 它啟示我們:親友的愛和關懷,以及病人的希望和意志,可以產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創造生命的奇跡。

【原文刊於2021年7月31日《中國報》〈樂活自健〉專欄。】

 

(圖片取自「有店」。)

 

 

情自在

《魔法少女》(八)

我遇見自己。

那個自己和我一樣高,
一樣的頭髮,
一樣的眼睛,
一樣的鼻子和嘴巴。

我遇見自己,
但她看不見我。

圖:阿果
文:章魚燒

常關懷

《一封写给祝福文化的信》

这个七月,天气异常的闷热。偶尔的几场大雨,也驱趕不走心中的纳闷。困在家中七个星期了,疫情却不见好转。確诊和死亡人数屡创新高,日日惊心。

政治人物无止境的游说;前线人员虽鞠躬尽瘁,却濒临崩溃;许多头家按捺不住,铤而走险营业;许多弱势群体孤助断炊……。后来的举白旗运动,加上各方的物资援助,虽然解了燃眉之急,却又乱象丛生。

无助感酝酿着……虽说可怜之人或许也有他不当之处,但想想总不能见死不救。想帮,却又不知从何帮起,更担心好心做坏事。

还好,祝福文化永远是深受感动、信赖的组织。援助非常到位,有深度,最重要的是有温度!

七月,又逢家庭布施月。今天是女儿的生日,一家四口薄进绵力,希望能通过祝福文化,把善种子传播出去。

对于萧总,有惭愧,她的坚毅、坚持及无私助人的信念;有敬畏,常和孩子们说她是再世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哪里有苦难就那里帮;也有疼惜,她瘦弱的身躯,奔波且不辞劳苦的奉献。

祝福萧总她(想说老人家又觉得她看起来年轻的很)、祝福文化的团队(虽然知道不是很多人)、还有大马千万的人民,身体健康、平安。全球疫情近日得以受控。

窗外的天空依然蔚蓝,空气中也掺杂着阵阵的榴莲香……

谢志群合家,合十
2021年7月26日

(編按:這是一封私函,顯然是有感而發的隨筆。閱後但覺字字真誠,且時局雖無奈卻仍正面對待,故央求謝先生讓我們公開信函。感謝謝先生的允肯,感謝他對祝福文化的信任,感謝他對蕭總的支持。是的,窗外的天空依然蔚藍,希望,仍在人間。)

常關懷

《助学团》

谁曰耆年必退休,

就同祝福数秋游。

贫穷教育心何忍?

捐助倾囊使命留。

借此诗鼓励大家继续加油!贫穷孩子还需要我们!大家要保重!星云大师说:有健康的身体才能弘扬佛法!

诗 / 陈树坤(风岚)

————

(圖為陳樹坤先生數年前參與祝福文化原住民助學團時所攝。)
社會關懷

《願長者們平安!》

/ 蕭依釗 (義務執行長 )

悶熱的下午,忽然下了一場驟雨。雨水沖刷後的空氣,頓時變得清新。

正在愜意地深呼吸時,接到了溫馨老人之家林巧慧院長的簡訊:「蕭總, 您好!溫馨之家需要一張輪椅。我們這裡空間擁擠, 這款輪椅會比較適合我們用 。」簡訊後附了一張輪椅的照片。

為了解老人之家所需, 撥了電話給林院長。她說:「我們需要推行動不便的老人進浴室,浴室窄小,一般的輪椅進去後便沒有空間轉身,所以需要輕型的輪椅。我們現有的輪椅非常破舊, 隨時都會壞掉。你可以捐一台給我們嗎?」

我看了照片, 是輕便型照護輪椅, 而且坐墊是防水的。

「好。我明天找到後, 就載過去給你。」

「對了,聽秋菊師姐說,那天有看到溫馨『豎白旗』,你們還需要甚麼嗎? 」

林院長道出原委:「我們這區的感染人數劇增,附近的冠病評估中心每天都出現長長的人龍, 人心惶惶。聽聞我們這裡要EMCO的傳言,假如全面封鍞,我們的糧食肯定不夠, 所以嚇到我馬上豎白旗。 現在我們的糧食夠了,老人需要的各種藥物,我給秋菊師姐開了藥單,她應承買齊後用Lalamove 送來,只差一種皮膚藥膏,沒貨。」

「噢,忘了,我們還需要薏米、綠豆、羅漢果。我們的老人打了第一劑疫苗, 就快打第二劑, 在這期間,我都有煮薏米、綠豆湯給他們喝。有的老人腎功能退化, 我在煮薏米時,會加入我們自己栽種的水龜草……」

平時輕易便能買到的輕便型照護輪椅,我卻跑了四家西藥店才終於找到,也好不容易才找到了林院長指定的皮膚藥膏。看來,持續的疫情和封鎖,已經影響到全球供應鏈。

第二天上午,我獨自駕車把輪椅和乾糧送去溫馨之家。

過去捐糧給溫馨之家時,都會見到長者們三三兩兩坐在房子外面聊天,見到我們抬著箱子就立即來窺探箱子裡裝著甚麼好吃的。這次只見大門深鎖,長者們都躲在屋子裡,只有一位穿紅色T恤的長者獨個兒坐在門前, 臉色沉鬱。看見我從車上抬下箱子,他立即趨前,隔著鐵門,囑咐我把東西擺在籬笆外的桌子上。我擺好物品,拍了照, 即上車。

回頭望去,掛在籬笆外褪色斑駁的橫幅,洩漏了歲月的流逝、年華的老去。

想到20位長者,為疫情所迫,躲在屋裡惶恐不安,心中湧起一陣莫名的傷感。

願疫情早日過去,願長者們都能平安度過!

(寫於2021年7月24日。)

感悟心

《喝咖啡,提高免疫力》

/蕭依釗

早上打開手機, 即看到兩個朋友傳來的早安帖:其一 是「生活不管苦與樂, 好好享受每一天。」;另一是 「路,共同行走風景美麗;朋友,互相關心時常聯系。願天天開心如意。早安!」

我知道有人對這類早安帖和心靈雞湯,是不屑一顧,收到時立即刪除的。

但我總是懷著感恩的心情去接受早安帖,因為它代表著有人心裡惦記著我, 而且它含温暖人心的正能量。

巧的是,兩個早安帖的背景圖都是茶几上一杯冒著熱氣的咖啡,還有書報。

在現代社會,喝咖啡已經成為一種時尚。對愛喝咖啡的人來說,在晨光中放鬆心情,一邊悠閑的閱讀,一邊品味醇厚的咖啡, 是非常愉悅的事。

疫情期間,人們最關心的是如何提高自身的免疫力。適量地喝咖啡,是能提高人體免疫力的。

美國政府將咖啡列入了健康飲食指南中,建議美國人每天喝 3 到 5 杯咖啡。必須注意的是,美國飲食指南所說的咖啡,並不是充斥本地市場的「三合一」或「二合一」速溶咖啡粉,也不是連鎖咖啡店裡那些特別調味過、加糖的咖啡或瓶裝咖啡飲料。如果你想喝健康的咖啡,最好選擇成分單純的濾掛式研磨咖啡, 而且不要加非乳制奶精(Non-dairy creamers)。

美國科學家最近的研究顯示,每天飲用一杯咖啡能夠將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降低約十分之一。因為咖啡中的活性成分,能增強人體免疫力、強力抗氧化和抑制過多自由基的產生。但沒有直接的科學證據證明,咖啡中的任何一種物質能有效地預防或治癒新冠病毒。

喝咖啡還有其它益處。科學研究發現,咖啡可以保護肝細胞,減少肝功能異常、肝硬化或肝癌的風險。咖啡也可以減少人們患上 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而且有助於防止帕金森症,以及減少自體免疫疾病(包括紅斑性狼瘡、類風溼性關節炎)的發炎反應。

也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喝咖啡。2018年,美國加州法院判決,加州咖啡業者需在咖啡產品上註明「丙烯醯胺致癌」警語。因為咖啡在烘培過程中,會因高溫而產生致癌物質「丙烯醯胺」。

丙烯醯胺產生的量與烘培時間有關,重烘培咖啡,如卡布奇諾、拿鐵的丙烯醯胺含量會多一些,輕烘培咖啡不但果香味較豐富,丙烯醯胺含量也較少,所以建議飲用輕烘培咖啡較安全。當然,喝黑咖啡對健康比較有益,若要添加美味,可選擇加無糖豆漿或低脂牛奶。

不過,兩大國際權威機構——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和國際癌症研究基金會給愛喝咖啡者派了定心丸, 他們的研究報告皆指出,沒有足夠證據顯示喝咖啡會使人致癌。

但要注意的是,適量的喝咖啡(每天不超過 4杯)有益健康;過量的咖啡因,會妨害生活,影響睡眠。

情自在

《相見你》(四)

那時我們在尼泊爾,2018年。

剛抵尼泊爾時,第一個面對的問題是某位團員的行李丟失了,第二個問題是酒店條件太差,除了衛生情況讓許多團員無法適應,沒有暖氣和熱水供應這件事也頗讓人焦慮,擔心大家幾天下來身體會受不了。好不容易這些問題都解決了,以為雨後必定天晴,不意晴後竟又再雨,一如《西遊記》裡唐三藏取了經後,於回程還必須再遭一劫。

飛機穿過日與夜的臨界點,以著夾道歡迎之姿在跑道上滑翔,我以為這是完美的句點。然而並不,訝然發現,行李並沒有在吉隆坡機場等待我們。原來,整班機的行李都還滯留在尼泊爾……

當然,最後一切還是圓滿的。在加德滿都 ,我們找了一間雖然走得遠,但條件還不錯的酒店;團員丟失的行李在第三日被運回吉隆坡,而航空公司,也一一把行李送到各自家中。雖然意外多,可都算不上驚心動魄,不失為一份共同的經歷與特別的回憶。

(節錄自《中國報》〈把祝福帶進佛國〉。)

感悟心

《一個人吃飯》

/ 蕭依釗

疫情期間, 為了支援前線醫護人員, 不得不上班。中午都是外帶回辦公室,關起門來一個人吃飯。

我也勸告同事不要跟過去那樣大伙兒坐在一起,邊吃飯邊聊天, 而是保持安全距離,獨自面對牆壁或隔屏, 靜靜吃飯。

病毒專家們公認,目前最有效防禦冠狀病毒傳播的方式就是「戴口罩」,因為口罩能有效抵擋傳播病毒的飛沬。在我們除下口罩進食時, 就可能吸入病毒。

由於最早在印度發現的Delta 變異株傳染力太強,有人建議即使在家也要保持適當距離,甚至戴上口罩。台灣有市長喊出「家庭防疫新生活運動」——家人不同桌共食、居家2人以上佩戴口罩、取餐公筷母匙,以及屋內勤消毒等。

醫生朋友透露, 她的醫院有三位護士確診, 因為她們曾聚在窄小的茶水間吃飯、談天而感染病毒,連帶十多位曾跟她們接觸的醫護人員須自我隔離。我聽了有點錯愕,即時的反應是問她:護士不是應懂得如何防疫嗎?

一家人或三幾好友聚餐,是千百年來人類推崇的生活型態, 突然被疫情打破,一般人自然不習慣一個人孤單的吃飯。

我和很多人一樣,喜歡和家人及好友聚餐,聯繫感情,但我也享受一個人吃飯的樂趣。其實自從卸下總編輯職務轉做慈善工作後, 我幾乎都是在夜裡下班後,趕在素食館打烊前,一個人坐在一隅靜靜地吃飯。多數時候小餐館裡只有我一個客人, 氛圍寧靜。

一個人吃飯的樂趣在於可以專注於眼前的食物,可以維繫人與食物之間本該存在的細膩感知。大腦只需接收食物在經過口腔咀嚼和舌頭品味後釋放出的滿足感。

有一次, 當我把一口白飯放入嘴裡細細咀嚼, 第一次品味出白飯的清甜時,不禁想起一個禪門公案:學僧有源問大珠慧海禪師:「和尚最近怎麼用功?」大珠答道:「飢來吃飯困來眠。」「平常人不也吃飯睡覺?這也叫修行?」大珠禪師說:「平常人吃飯時千般計較,不肯吃飯;睡覺時百般思索,不肯睡覺。」這就是禪──活在當下。

高僧告訴我們,禪與生活不能分開 ,衣食住行裡面就有禪。同樣是吃飯睡覺,悟道者隨時隨地歡喜自在。菜根豆芽,都是香的;地板草蓆,也都睡得安然自在。

我們必須認知到,即使疫情緩和,我們再也回不去以前的生活模式了。全人類將進入一個「新常態」。

也許我們要學習享受一個人吃飯的快樂。 至少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我們要習慣一個人吃飯。

這場疫情,促使我們反躬自省,心靈沉澱。若我們懂得在每一個當下提起正念、念念分明,就可以減少煩惱,內心充滿自在和喜樂,相信也就接近大珠禪師「吃飯時吃飯,睡覺時睡覺」的境界了。

Page 10 of 66« First...«9101112»203040...Last »

网上表格

  • 助學計劃
  • 護苗計劃
  • 慈心祝福
  • 祝福贫困家庭/個案

最新文章

  • 〈援助斯里蘭卡貧民行動〉
  • 祝福文化文冬送暖行動(20220626)記事(中)
  • 祝福文化文冬送暖行動(20220626)記事(上)
  • 〈觀音誕慈善捐贈行動,千人獲便當「福袋」〉
  • 祝福文化 第十次送暖「生命的起點」老人院 第四次送暖巴基斯坦籍難民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