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stwishes 祝福文化 -
  • 首頁
  • 助學計劃
  • 原住民孩子
    • 護苗使者
      • 簡介
      • 護苗使者名單
      • 914勞勿探訪團
      • 824文冬探訪團
  • 專欄
    • 感悟心
    • 情自在
    • 常關懷
  • 慈心祝福
  • 社會關懷
  • 簡介
社會關懷

《祝福文化再捐糧、捐款予史帝芬牧師》

/義工小樂

祝福文化近日再次雪中送炭,捐贈糧食和善款予史帝芬牧師。

祝福文化基金會義務執行長蕭依釗親自到“生命的起點”屬下的一家老人院, 移交2萬馬幣的善款及二十多箱乾糧、消毒搓手液予史帝芬牧師。

這是祝福文化在一個月內第二度送米糧和防護用品給史帝芬牧師。兩次的濟品總共價值約6千馬幣 ,當中包括了同泰祥公司董事經理林培坤捐的即食飯,以及5Senses 公司董事黃碧玲捐的餅乾和豆奶粉。

“生命的起點”共有3家孤兒院、4家老人院及一家愛滋患者收容所,收容了總共162名孤兒、 老人和HIV感染者。這些中心原就需要資援,史帝芬牧師罹患心臟病、糖尿病和腎病後,更是迫切需要外援。

祝福文化報導了史帝芬牧師的困境後,各界熱心人士紛紛伸出援手。

我們非常感謝以下捐款的善心朋友:慈慧之友、社會扶貧計劃協會、眾善團、智一法師、鄧慧堅醫師、陳寶玲、葉金龍、劉利水、黃靜柔、邱賢眉、林淑佑、李民平、朱惠群、陳明洲、葉志仁、何健泉、LOW KIAT LEE、 THAM WAI YEE、 HO SWEE LING、 KEE TONG KIAK、 KOI CHIN CHIN、 LOW CHEE HUEY、 LEE WENDY、 TEH AI BENG、 CHEN CHIT SHIAN、 THAM WAI PING、 KOR GUAT HAR、 NG HOOI KEANG、 TAN SHEET HUA、 WANG JIAN ZHONG、 LAW YANG KET、 KOH HC、 KOH JJ、 KOH JY、 YAP LP、 LEE KONG TENG、 LIM SIAW FONG、 KONG YOKE KIE、VALIXIA QUAH SUAT WEE、 MAY YEE、 CHUA YEONG WEI & FAMILY,以及一些不顧透露姓名的朋友。

我們也十分感謝吉隆坡甲洞基督教宣恩堂王福牧师和社會扶貧計劃創辦人余寶橒在知悉情況後,捐贈糧食予史帝芬牧師。

善心朋友陳儀文表示,己把她的20年國產舊車送去車廠維修,準備捐給史帝芬牧師。

(註: 註: 若有熱心朋友要捐助經濟拮据的福利中心,可點擊以下鏈接,<https://forms.gle/JDgDsBDboeDBQkd76> ,並註明 “史帝芬牧師個案” 。)
社會關懷

《祝福文化帶領40善心人參訪叄娘老人院》

/義工小雪

雨後的直涼山城, 天氣涼爽。叄娘善心老人院迎來了一群笑聲朗朗的訪客。

這群訪客抵達老人院後,即紛紛從車上缷下他們帶來的物資。即刻間老人院迎賓廊就擺滿了一箱箱的乾糧、藥品、消毒搓手液、洗衣粉, 以及一盤盤的素包子。

由祝福文化義務執行長蕭依釗所號召組織的這40人訪問團,向叄娘老人院捐獻的物資如下:

吉祥義工團捐素包子、美祿、麥片、餅乾、糙米。

同泰祥捐即食飯、洗衣粉。

符秋菊、黃鳳捦、何子龍、 張文安和 歐世煥捐藥品。

祝福文化捐餅乾和手消毒液。

同泰祥董事經理林培坤和吉祥義工團團長潘來吉也捐款予參娘老人院。

叄娘老人院院長(即參娘)葉玉梅,感謝蕭依釗組織這麼多善心人來支持老人院。她表示,不僅歡迎祝福文化捐送物資, 也歡迎祝福文化把無依無靠的貧病者送去讓他們照顧。

社會關懷

《願上帝保佑,史帝芬牧師》

/ 蕭依釗

收到史帝芬牧師發來的簡訊時,我正忙得不可開交。簡訊裡寫著:“你有糧食嗎?我們的孩子和老人需要!”
某程度上,我覺得史帝芬牧師是個挺神奇的人物,或者說,是個非常徹底的奉獻型代表。他於2005年創辦了一家專門收容邊緣少年和街頭流浪兒的孤兒院,取名為“生命的起點”,因他希望可以幫助這些少兒重塑新生命。
後來有不負責任者把老人丟棄在孤兒院門口,為了收容這些孤苦無依的老人,他增設了老人院。
孤兒們漸漸長大,少男少女混居,有很多不方便,所以他把孤兒們一分為三——兒童院、男生院及女生院。
由於他自己原是街童,被一位牧師領養,才成就了今天的他,因此,他對街頭流浪者有特殊的感情,如遇到流浪者,就會把他們帶回去。沒料到這些街頭流浪者中,竟有愛滋病帶原者,他唯有另外租了一棟房子收容他們。
隨著他所收容的少兒、長者漸多,原有的中心已容納不下,他不斷的擴展,以致經常面對入不敷出的窘境。可縱使如此,他依然不放棄任何一個需要援助的少兒、老人、街友……。他的這份精神,讓我既敬佩,又常忍不住替他捏一把冷汗。
我和幾位認識他的牧師及社工皆勸告他不要毫無限制地收納孤兒和老人,必量力而為,才能把所收容的孩子和長者照顧好,何況他沒有一個固定的教會作救援靠山。 可是他非常堅持自己的方式。“一切,都是上帝最好的安排!”他說。
後來我想起我們老祖宗的話:“窮達皆有因,何勞發嘆聲。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也就隨緣隨力的幫助他了。
有一個時期,我不時收到他發來的老人遺體照片,“今天有老人逝世了,需要錢辦後事和買棺木 ……”
終於有一天,我忍不住對他說:“你以後只要告訴我,需要什麼幫助就可以了, 不用把遺體照片傳給我。” 其實我並不忌諱,只是功夫未到家,一大清早看著遺體照片,心情仍不免有點波動,早餐竟也就吃不太下了。
我建議他到街上的棺木店去向老闆求助。我告訴他,華人有捐棺的傳統,棺木店有一長串願意捐棺和捐辦葬禮費的善心人的名單。第二天,他來電感謝我給他指了一條明路,那老闆願意長期捐棺給老人院逝世的老人。
至今他租了8棟房子來收容162名孤兒、 老人和愛滋病帶原者。這3家孤兒院、4家老人院及一家愛滋病帶原者收容所,分散在巴生港口郊區各個角落。

先不說這162人的生活費,光是8棟房子的月租總額,就已超過1 萬8 千元,這重擔足以把史帝芬牧師的腰給壓垮。

話說回來,雖然忙碌,不過接到史帝芬牧師的求助簡訊後,我還是和義工盡速把祝福文化手上所有的物資送到“生命的起點”老人院去。這家老人院收容了47名長者,其中大部份是印度人,有幾位華人。
在老人院門前乍見史帝芬牧師時,我嚇了一跳,他面容憔悴,非常瘦弱,而且頸部貼了紗布。
“您怎麼啦?”我問。
他嘴角微微牽起一抹苦笑:“我現在滿身病啊。除了心臟病、糖尿病,又患上腎病,需要洗賢,我這頸部開了長期血液透析所需的動靜脈瘻管。我現在每周洗腎3次,每次收費237令吉, 一個月需4千令吉。我正為錢發愁呢……”
為了不讓他見到我泛淚的眼眶,我急急轉身,幫著把一箱箱的乾糧從車上給搬下來。
我心裡暗暗焦慮:倘若他倒下, 這些孩子和長者怎麼辦?必須找更多同道人來支援他,同時協助他尋求更好醫療。

跟史帝芬牧師道別之後,我撥了幾通電話給相識的基督教組織的牧師和志工, 希望有人可以向這位好人伸出援手。

一位牧師好友說:“You are a god-send to Stephen.”
我回應:“雖然我非基督徒,但我誠心祈求:願上帝保佑史帝芬牧師!”
(註: 若有熱心朋友要捐助史帝芬牧師以及其他經濟拮据的福利中心,請點擊 <https://forms.gle/JDgDsBDboeDBQkd76> ,並註明 “史帝芬牧師個案” 。)
社會關懷

《祝福文化捐物資給SAAII福利中心》

/義工小雪

祝福文化文化義務執行長蕭依釗,收到了社青團萬宜區團長李文彬代SAAII福利中心的求助信息。

除了需要現款支付房子租金和水電費,這家福利中心也需要成人尿片。

恰巧有幾位熱心朋友捐了十多二十箱餅乾、幼兒奶粉、消毒液和成人尿片給祝福文化, 所以我們決定把部份物資捐給這家福利機構。

疫情肆虐,行管令下,平民的收入大減,捐款自然減少,福利機構的窘境可想而知。可悲的是,卻有貪婪之人渾水摸魚,以各種名目籌款,牟取私利。也有人以辦老人院和孤兒院為幌子,當作家族生意來經營。

為確保善心人的捐款和捐獻的物資落實到真正需要的人手中,蕭依釗都會儘量親自去視察受助的福利中心的情況。她依據多年的新聞採訪和慈善工作經驗,多少能判斷負責人是否真心誠意做慈善。

跟李文彬約好後,蕭依釗和一位義工載了物資去位於焦賴的SAAII福利中心。這家福利中心收容了20名孤兒和10名老人。其中有幾名老人是家屬送進來的,有付費數百元,但總是入不敷出。中心需要現金來支付房租、水電費和孩子們的教育費。幸運的是,他們遇到了熱心的青年社工李文彬。李文彬找到了朋友替中心庭園建涼篷, 讓孩子們有更多活動空間。他也承諾協助中心籌募經費。

蕭依釗也表示, 日後SAAII福利中心如有需要,祝福文化會盡一點綿力支援他們 。

社會關懷

《布口罩一二事》

據知,口罩縫製的構想始於月前。祝福使者們聚餐時,徐莉嘉就帶了好些布料,到素食館讓蕭依釗挑選。

說起徐莉嘉,每次祝福文化出團,只要她有參與都會義務替我們拍好多好多照片,已是祝福文化的「御用」攝影師。如沒記錯,縫紉應該是她在行管令期間才學的,當時是為了給醫務人員縫製防疫鞋套。

「因為有意義,所以我試著學習。」她說。

這次,她和義工劉美珍一起縫製布口罩予祝福文化。口罩裡外兩層是棉布,夾層是熔噴布。

蕭依釗和義工把口罩送到了大慈講堂兒童之家,那裡有14個小朋友每天上學都需戴口罩。另外,也送了60片布口罩予美嘉園殘障兒童中心,那裡有30個上學的小朋友,每人兩片, 以便換洗。

社會關懷

《長者愛包子,小孩愛布口罩》

/義工小雪

星期天的下午,豔陽高照,氣溫飈升至40度,我們依約來到吉隆坡市郊的溫馨老人之家,「老朋友」們不顧炎熱, 早己在門前等候,一看到我們捧著的菜和包子,以及一箱箱的乾糧,馬上笑呵呵的前來接過。

老人院林彿慧院長說,老人們記不得捐贈者的名字,但只要是好吃的食物, 他們準記得送食物的人的模樣。「這些老孩子愛吃你們的包子和鹵肉,所以他們一看到你們,就知道你們送好東西來了!」

我們送去的食物和物品,包含了許多朋友的愛心:

鹵肉、炸雞、雜菜、包子、燕麥片、 美祿:潘來吉和吉祥義工團的義工們
香蕉:符秋菊
尿片:潘佩薇
巧克力牛奶、餅干:5sences 董事黃碧玲
普通口罩:施福财、徐秋琳
消毒液:祝福文化

過後,我們也送熱食和乾糧去約4公里外的大慈講堂兒童之家。這裡有14位小朋友每天都要戴口罩上學。我們特地送環保又省錢的布口罩給小朋友。這些布口罩是義工劉美珍和徐莉嘉縫製的。裡外兩層是棉布,夾層是熔噴布。

我們也把60片布口罩贈送給美嘉園殘障兒童中心的30位上學的小朋友。每位小朋友得到2片, 以便換洗。

小朋友們看到這些手工精緻的布口罩, 馬上就興高采烈的戴上了。美嘉園的小朋友戴了口罩後還自動聚坐在一塊,要求義工給他們拍攝他們「say thank you 」的短片,以向縫製口罩的阿姨表達謝意。

 

 

社會關懷

《腳踏車及以外》

/ 葉偉章

約兩星期前,祝福文化上了一則稿,希望有善心人士可捐兩台舊腳車予文冬的陳氏姐妹。

(傳送門:http://wordpress-577412-1895492.cloudwaysapps.com/?p=9632)

帖子發布後,訊息即從三方湧入,一是我們的行政電話,一是臉書私訊,另一個則是蕭依釗的知交好友私下詢問。

面對這許多的詢問,我們是既驚又喜。驚是因為只是區區兩台腳踏車,竟驚動了這許多人,不免覺得不好意思;喜則是看見人間處處溫情,再次見證了人間的美好。

我們把訊息全匯給蕭依釗,由她張羅。她採先來後到的形式,接下了善心人士符美珊與Jerry 的捐贈。據知,符美珊的姑母符秋菊還找了腳踏車店翻新和修理;而Jerry 則是自掏腰包買下一台二手腳踏車。(我們一直強調要舊腳踏車,以免輕易被偷。)

事情絕不止於此,住文冬的李先生從臉書上得悉陳家的際遇後,向我詢問住址,希望可以前去探訪。(其實不止他,還有好幾位網友都相繼詢問。)坦白說,我當下其實有些為難。按我們的慣例,是不會讓當事人與捐贈者直接接觸的,一則我們對捐贈者並不熟悉,有些顧慮想來也正常;二則我們擔心當事人會感到困擾。可我向來多思多慮,換個角度,我們其實沒有權力替當事人做任何決策;再者許多人並不認識祝福文化,對我們有所保留想親自確認似也合情理。如此左右搖擺,我後決定把難題拋給社工莊培華,由她衡量並居中協調。

李先生去家訪後給我留言,說是和友人籌得了四百令吉,且買了一張可折叠的四方桌給陳愛雲當書桌。後來他與我說,他朋友的朋友還傳訊介紹打掃工作予陳媽媽。從留言看來,他幾乎定期前去探訪。

說到書桌,有位網友蕭小姐也透過臉書詢問,說是可以捐折疊式書桌給陳愛雲,我當時回她由於地方不大,社工認為恐怕不適當。來不及與她跟進,書桌後來已有人送去。

有位法師也問我……

雜七雜八說了這許多,其實我只是想表達,關心陳家的朋友好多好多,歡喜看見大家的良善。

8月4日上午,蕭依釗和一位義工把兩台二手腳踏車送到了陳家。蕭依釗回來後傳了一份簡報給我,說是有必要讓關心陳家的朋友跟進她們的近況。簡報如下:

*陳媽媽己在一個馬來人為主的小販中心找到一份洗碗和捧餐工作,工作時間是下午四點至晚上十一點。日薪是 40令吉。由於她是非公民, 因此不能當正式職工。

*18歲大女兒陳碧雲在特殊教育班學生活技能,因在班上學過洗頭髮,所以曾有一段日子在放學後到理髮店打雜工 ,替顧客洗頭。 行管令實行後就失去了工作。

*陳媽媽用祝福文化捐的一千令吉,買了一張碌架床,並買了漆蓆舖在客廳地上。 兩女兒睡床上。媽媽晚上在漆蓆上舖睡墊,可避免睡墊被從隔壁滲入的冰箱水弄濕。

*陳媽媽決定繼續住在原來的木板屋,因為距離女兒的學校較近。房東同情她們,主動減房租至180令吉……

*社工莊培華說,會協助陳媽媽憑藉女兒的藍色身份證向國民登記局申請紅色身份證。如果陳媽媽有了永久居留權,心裡會比較踏實。

再次感謝大家的關注,祝福文化義工會繼續關懷這家人,同時留意更多需要協助的家庭及團體。

感悟心

《他藉〈心經〉力量延續生命》

/蕭依釗

那年,我去佛光文教中心聽永文法師講“《心經》的般若”,見他臉容慈祥、口吐蓮花,我不禁在心裡讚嘆這位法師“有菩薩相 ”。

約十年後的今天,閱讀他的著作《鋼骨人生:般若的力量》,才知道他身罹紅斑狼瘡症,全身骨頭受到侵蝕。在巡迴新馬演講途中,只因一個稍微向前伸腰的動作,他的腰骨就斷了! 只能走和能坐,不能躺下和站立,晚上痛得無法入睡。他竟然硬撐著完成20場演講,包括我有幸聆聽的那場。當時坐在第一排的我卻沒覺察到他臉上曾露出絲毫的痛苦神色, 是什麼力量支撐著他?

永文法師命運坎坷,幼失怙恃,孤女歷盡艱辛。17歲在佛光山出家。21歲時星雲大師大師派他去美國協助開山和學習,即將大學畢業時,卻被醫生宣判僅剩3個月時間……。然而,他讓自己活了下來。

患病三十七年來,他經歷了無數次外科手術,無數次與死神擦身而過,心性受到無數次的淬練。

這裡舉兩例子來說明他曾忍受常人所不能承受的痛苦折磨。例(1):他做第三次髖關節置換手術後,學習走路時,右膝蓋走跨了,又再進手術室修補。每次手術皆須挨受無盡的劇痛;例(2):他因胰臟炎住院72 天,禁食禁水,甚至不能吞口水。有時看到別床的食物,唾液會自動分泌出來,他就必須趕快按鈕,連接鼻胃管的儀器就會把唾液吸走,有時強吸力會損傷胃壁黏膜,膠管裡出現血塊。他竟然可以正面思考來看待長期禁食:“如果必須墮落三途惡道才能見識餓鬼道的話,我是在人間就能修餓鬼道來償還業報了。”這種想法,讓他生出了歡喜心,不覺禁食及嘴破潰爛是痛苦的。

當然,他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也曾有過憤怒、失望、悲傷等負面情緒;不過, 他很快就透過《心經》得到了巨大的啟發和力量。

永文法師在同門師兄的鼓勵下,著作了《鋼骨人生:般若的力量》一書,敘述了抗病的心路歷程,他特別分享了自己對《心經》裡“五蘊皆空”、“心無罣礙”、“般若能量”及“應無所住”的體悟。

他借助《心經》的力量,以歡喜心、平靜心、懺悔心、感恩心和無住心看待疾病並接受治療,同時堅持“當我活著時,,我儘量讓自己成為有用的人,我有多少能量,都要發揮出來。”這種積極正面的心態,正符合《黃帝內經》所說的“治病調心為上”。

因此, 他創造了生命的奇迹,並自在地活著。

謹此向罹患重疾的朋友推薦此書,你可從中汲取抗病的力量;也向健康的朋友推薦此書,你可從中獲得般若智慧。

社會關懷

《文冬姐妹需要腳踏車》

/義工小雪

清秀的13歲女生愛雲笑容可掬, 與她媽媽的愁眉苦臉,成了強烈的對比。

這位乖巧懂事的國中一年級女生,也許早已適應了貧苦的生活環境,她連一張小書桌和椅子都沒有,只能坐在水泥地上做功課,但她並沒自暴自棄,反而更刻苦學習,成績優良。

愛雲的父親由於家境清寒,四十多歲時,才娶了二十多歲的印尼華裔女子為妻。他們育有兩個女兒,18歲的長女碧雲有學習障礙,正在上特殊班。

三年前,父親病逝,妻女頓失依靠。母親是非公民,無法謀正職,只能拾荒及在熟食攤幫小販洗碗、捧麵, 但她的手部因對洗碗劑過敏而紅癢、脫皮龜裂。在行管令期間,她跟許多散工一樣失業了。碧雲以前放學後會去做兩個小時雜工,每個月賺取津貼RM 150。疫情發生後,她也不能做雜工了。由於四個月沒有收入,她們沒錢交房租,欠下屋租三個月共RM750。

文冬社工莊培華向祝福文化基金會報告了這個貧困戶的情況, 要求給予援助。祝福文化義務執行長蕭依釗和義工到文冬市郊視察陳家實際情況。她們租的簡陋木板房坐落在印度小社區,治安不靖,起初她們睡在小閣樓,但虱子很多,只好在客廳打地舖。但最近印度鄰居添置了冰箱,冰箱漏出的水滲透木板牆流入她們的客廳,把她們的睡墊都弄濕了。

蕭依釗馬上捐了1千元,讓她們能還清屋租。

這樣的居住環境,顯然對她們極不利,況且萬一有壞人對兩個女生起歹念。

這些天,莊培華幾次到陳家去做輔導工作,勉勵陳寶珠要努力找工作,自力更生;同時勸她遷去華人新村租房子。可她說:“這裡比較靠近女兒的學校,可以步行去上學。”

因此,莊培華吁請善心人捐兩輛普通腳踏車給姐妹倆。她說,不需要新的腳踏車,因易招惹偷竊。但也不能是殘舊的,至少得耐用。

莊培華說,有了腳踏車代步,陳家也許就願意遷去華人新村。且不管搬不搬家,有腳踏車代步終究還是方便些。

有意捐贈腳踏車的朋友,歡迎發簡訊予祝福文化:+60166785022。

蕭依釗捐1千元和一袋乾糧給陳家。
右起為蕭依釗、陳媽媽寶珠、陳愛雲和碧雲。

 

情自在

《背影》

/ 葉偉章

朱自清有篇文章叫《背影》,相信上學時都讀過,我挺喜歡的。偶爾學生犯錯,我還會罰他們抄寫,雖說是罰,但其實文章不長,更多時候是希望他們可以在過程中看見文字的美。

友人傳來這張照片,是她陪同蕭依釗前往家訪時拍下的。同樣是背影,不同的是朱自清的父親肥胖,而蕭大姐的則清瘦。

好些人都悄悄問我,蕭大姐那麼瘦,健康有沒有問題。我通常都回答:都瘦了那麼多年,想來沒甚麼問題吧。常看她文章的就會知道,她一向主張少油少糖少鹽,這樣的飲食方式,估計很難胖得了。少油少糖少鹽其實是寫給讀者看的,她自己不來這一套。曾和她共餐的人就知道,她簡直是無油無糖無鹽,所以我好多年了都不願陪她吃飯。

這些天她常去孤兒院和貧困家庭家訪,原說要寫些故事讓我掛上網,但回來的故事少之又少,大抵就是讀者們之前看過的那三兩篇。實情是,她所遇見的人遇見的事絕不僅於此。

「許多故事寫不了。」她說。

是的,寫不了,有些經歷我們希望孩子一輩子都不要記起,也擔心當事人遭受不必要的打量眼光。你知道的,很多凝視,其實都不是出於關心,更多是滿足自身的好奇。沒有人,應該承受這樣的傷害。於是一則又一則的故事流產了。

偶爾她會來電,把那些不能寫的故事與我說一遍。我靜默聽著,深知其時她心裡也不好受。

說回那照片,她拉著的是家訪時要派送的食糧。我問友人,怎麼不幫忙她。「她說我不會拉,自己搶過去的。」友人無辜地說。這情景我倒是熟悉的。

我們多次出國下鄉,到農村到貧民窟,路自是崎嶇的。她一把搶過我的家訪用品,健步如飛走在前頭。我還正愕然,團員們已在驚呼:「你怎麼叫老闆幫你提那麼重的東西?」我百口莫辯,啞子吃黃連。有人問她:「妳怎麼不讓偉章提?」她回說:「你不懂,他骨質疏鬆。」那年我其實三十未到。

這是她神奇的一面,與平日大家所想像的「高層」形象不太吻合。大抵常和我們出團的祝福使者們,會明白我在說甚麼。

說到出團,因著疫情肆虐,今年的所有活動不得不取消。為文一篇,聊以慰藉,懷念那段與團員們攜手扶貧的日子。

Page 20 of 69« First...10«19202122»304050...Last »

网上表格

  • 助學計劃
  • 護苗計劃
  • 慈心祝福
  • 社會關懷

最新文章

  • 〈大山裡的孩子〉
  • 〈45名「祝福使者」和30名「吉祥義工」到霹靂送暖〉
  • 〈佛光山上,依然山花燦爛〉
  • 〈因為一段情,戀上一座城——隨筆記述義工鄺文良〉
  • 2022祝福文化尼泊爾探訪團(三)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