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stwishes 祝福文化 -
  • 首頁
  • 助學計劃
  • 原住民孩子
    • 護苗使者
      • 簡介
      • 護苗使者名單
      • 914勞勿探訪團
      • 824文冬探訪團
  • 專欄
    • 感悟心
    • 情自在
    • 常關懷
  • 慈心祝福
  • 社會關懷
  • 簡介
社會關懷

祝福文化文冬送暖行動(20220626)記事(下)

文:葉偉章

另一戶讓我印象深刻的人家,是家住亞東花園的陳老先生。

那是一棟雙層排屋,乾淨整潔,怎麼也和貧窮二字扯不上關係。入屋後和陳老先生的女兒略談,才知道原來有很多事確實不能單看表面。

陳老先生今年76歲,一年多前患上了阿兹海默症(俗稱老人癡呆),喪失了生活自理能力。老伴鄧女士也因2018年的一場手術,從此不良於行,後來又因細菌感染、關節疼痛等種種問題,如今只能終日躺著。

他們現在住的家,是小兒子的產業。小兒子在新加坡工作,疫情期間失業,只能轉行當送餐員,這房子眼看是無法再續供了,最壞打算是把它賣掉。陳老先生的大兒子是雜工,收入不穩定;與我對話的女兒,也只在髮廊幫忙,收入微薄,且平日需照看家裡兩老。房子如若真的賣掉,打算如何安置兩位老人家呢?言談間,似乎也沒有答案。

最後一戶我要提的,是住在暹猛新村的鄧老太太。

鄧老太太今年76歲,因糖尿病而失明。由於她持紅登記,因此無法申請福利局的援助金。

她家是一間簡陋的木屋,後來才知,那甚至不是她的房子,而是早前代為照顧精神病婦女時所寄住下來的朋友家,同住的還有她的兩個兒子與一個媳婦,如今該婦女已離世,據知屋主已下令要他們搬遷。

木屋裡非常清簡,一張木桌、幾張椅子,還有一個神臺,房間裡也就是一張床褥與雜堆著的衣物。

鄧老太太的大兒子是名雜工,收入很不穩定;小兒子約莫50歲,本身患有心臟病,太太也有精神疾病,一家子就靠著350令吉的援助金過活。

小兒子盧先生告訴我,他本身有一個兒子,不久以前因癌症去世,才二十多歲。「但家裡實在太窮了,沒錢處理喪事,我當時準備用報紙把他的身體包一包就拿去燒掉的……」他說,後來是吉隆坡的某個善心人幫忙,才解決了殮葬費的問題。

盧先生還有一個哥哥、兩個姐姐,「他們逢年過節才會偶爾回來,然後給我媽50元。」想來,應該也是各有各的難處。

送禮袋行動結束時,已近下午2時,我們與義工們一起用餐後,即踏上歸途。

然而,故事仍未結束。

回來兩天後,收到了訊息,之前提到的那名印裔男子帕拉格斯(Pragash)經已離世。從訃告上的資訊來看,應是領取救濟品當天發生的事情。社工莊培華了解詳情後,給我們傳來了消息,帕拉格斯的母親說,他當天突然頭暈,繼而吐血,送到醫院後就宣告不治身亡了。她說,他原本每週都得去醫院領藥,但不知何故這次超過了一個星期都沒去取。換言之,他已經一小段時間沒服藥了。至於原因為何,想來是不會有答案了。

蕭依釗原本給他繳付罰單的一千元,現下正好用作殮葬費。

生命,一次又一次地向我們演示「無常」。

蕭依釗低聲說了句:「行善果然還是要及時啊。」然後,我們倆都陷入了沉默。

(完結)

社會關懷

〈援助斯里蘭卡貧民行動〉

鑒於斯裡蘭卡的經濟危機沒有好轉,人民仍然面對糧食、藥品、燃料和電力缺乏的困境,5個組織星洲日報基金會、佛光山、佛光會、祝福文化基金會及馬來西亞慈惠堂在「人道支援斯里蘭卡行動」下,己運送第二批2.5噸嬰孩奶粉至斯里蘭卡。

這5040包嬰孩奶粉是在近兩週內通過馬航4個班次載去斯里蘭卡首都哥倫坡機場 。

在日前舉行的簡單移交儀式上,斯裡蘭卡駐馬最高專員蘇曼卡拉空軍元帥代表該國和人民接收由佛光山新馬印泰教區總住持覺誠法師、東禪寺副住持和星洲日報基金會副主席蕭依釗代表5個組織代表移交的這批奶粉。

蘇曼卡拉空軍元帥表示非常感激5個組織對斯里蘭卡的持續捐助。5個組織在這之前已經運送了 3噸奶粉及價值 25萬令吉的外科手術用品給斯里蘭卡。

這些奶粉將交由備受民眾敬重的斯里蘭卡僧團去派送給家有小孩的貧困母親。

覺誠法師說:「從疫情爆發之初到現在,佛光山都沒有停過腳步幫助社會,幫助大眾。當聽聞到斯里蘭卡面臨經濟危機,貧窮人民愈加貧困時,佛光山、 佛光會就和星洲基金會等三個組織一起發起人道援助行動, 籌款採購斯里蘭卡最迫切需要的醫療用具,以及嬰孩需要的奶粉。

「當第一批6千包奶粉送到貧困婦女手上時,看到她們臉上展露的笑容,我們也一樣歡喜。」

他說:「不敢說我們能做到怎麼樣,但是人溺己溺,情義相隨,在馬來西亞的我們只能盡綿薄之力。祈願斯里蘭卡早日脫離困境,人民生活快些好起來。」

吉隆坡慈惠堂堂主余蓮說:「慈惠堂本著濟世助人的胸懷, 一直都有參與社會公益活動,這次很樂意和其他4個組織一齊聯手發起支援斯里蘭卡行動 。希望我們的奶粉能幫助一些嗷嗷待哺的孩子免於挨餓。」

祝福文化基金會主席的蕭依釗表示:「一位當地南傳法師描述了當地的悲慘情況如下: 由於極度缺乏藥物、生理食鹽水、外科手術用品等, 很多病人無法得到醫治。救護車因沒汽油, 不能載急重病人去醫院。去了醫院也沒藥醫治。逝者遺體沒燃料火葬。沒有棺木。電供常中斷,只能回到古早的炊煮方式。很多孩子挨餓,沒課上 ……」

她指出:“「我們非常感謝各方熱心朋友捐款支持我們在今年四、 五月發起的籌募行動。總共籌獲的三十萬令吉 ,已經全部用來買外科手術用品和奶粉。這些日子 , 我們好不容易摸索出打通兩國關卡的管道, 我們希望能再運送更多物資去援助斯里蘭卡貧民,我們需要另外籌措善款。」

有意捐款援助斯里蘭卡貧民的熱心朋友,可以WhatsApp 至 016-678 5022, 留下姓名和手機號碼,義工會把捐款方法傳給您。

社會關懷

祝福文化文冬送暖行動(20220626)記事(中)

文:葉偉章

新村路窄,我們五部車子在村子裡鑽來拐去的,似乎顯得很擁堵,尤其是潘來吉和鄺文良開的還是廂型車。莊培華騎著一輛摩托車,義工張慧芳與劉沅臻騎另一輛,兩台摩托在前頭領著我們。摩托輕便,反倒比我們快多了,偶爾跟丟了,我們就像被遺棄的小孩似的在馬路中間呆愣著,一時間不知該何去何從……。我們就這樣一路走走停停,不斷上車下車,一戶一戶地送禮袋。

文冬的新村原來都是緊靠著的,轉個彎就滑入了另一個村子,而我在車裡還懵然不知。

送禮袋的過程中,有幾戶人家讓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不過在提這幾家人之前,要先說一說帕拉格斯(Pragash),一名前來領取禮袋的印裔男子。

帕拉格斯是殘疾人,今年49歲,原定是要到他家去的,但結果一大清早他就騎著平日撿紙皮用的三輪摩托車來到會場了。

我與他聊了幾句,知道他原是開神手的司機,無奈三年前騎摩托時遇上車禍,醒來時就只剩一隻腳了。失去了工作以後的他,只能撿紙皮為生。妻子在12年前就已離開,目前與母親兩人相依為命。

談話過程中,我並未察覺異樣,除了失卻一條腿,他看上去很精神,也很健康,就只眉宇間隱透著一抹憂鬱,直至他掀開襯衫,我才發現他的肚腹異常腫大。「因為肺積水。」他說。

然後他吞吞吐吐地告訴我,他現在騎著的摩托車是違法的,因為手上有幾張罰單未繳清,所以無法更新路稅。他說他其實已還清,但不知怎麼系統出了問題,顯示他沒還。「欠下多少?」我問,他說900令吉,「但我已湊了400元,現在還欠500而已。」。

後來蕭依釗把禮袋放到他摩托車的置物架上時,我和她說了這情況。蕭依釗斟酌了一會兒,掏了1000元給他。「想來他生活也不容易。」她後來在車上這麼與我說。

說回送禮袋過程中那幾戶讓我印象深刻的人家吧。

家住玻璃口新村的黃老太太,今年已近80。我進到她家時,她羸瘦地躺在房間裡。「今早才摔了一跤。」她大兒子盧先生與我說。

黃老太太其實也沒有甚麼大病,就是沒有力氣走路,因此十多年來都只待在房間裡。

60歲的盧先生是一名雜工,收入不甚穩定,一家人就靠著微薄的福利金過活。太太因為要照顧老人家以及兩個孩子,因此也沒辦法工作。兩個孩子分別已33歲與27歲,但都有一定的腦部缺陷,屬於殘疾人士。據悉,他們並非天生如此,而是生產過程中遭遇了意外,哥哥是因為母親難產,醫生使用了吸引器傷及了腦部,妹妹則是因為缺氧。

黃老太太雖然有其他兒女,但目前似乎都自顧不暇,有者還因為疫情而失業至今。

盧先生夫妻倆照顧著家裡的三個病患,承擔著生活費、醫療費等壓力,不得不說,是非常不容易的。

(待續)

社會關懷

祝福文化文冬送暖行動(20220626)記事(上)

文:葉偉章

清晨七時許,我與祝福文化義務執行長蕭依釗、陳莉莉啟程前往文冬。陳莉莉是我前同事、多年好友,她也是祝福文化的義工之一。

約莫九點,抵達文冬,在巴士站前的停車場,我們「五方」會合。是的,五方,另還有義工黎瀞繀、許曉君;義工鄺文良、Robin;義工潘來吉、楊俊漢、幾名緬籍移工;以及當地義工劉沅臻。

劉沅臻騎著摩托領我們去到玻璃口雀友俱樂部會所,莊培華已在會所候著了。莊培華是當地社工,是次活動主要就是由她與貧困家庭聯絡和協調的。

義工們甫下車即開始搬貨,把帶來的物資卸下後手腳麻利地分裝禮袋。我趨前看了一下,有成人尿片、奶粉、口罩、消毒搓手液、牙膏、浴巾、面巾、濕紙巾、即食麵和皮膚藥膏,都是些生活必需品,由祝福文化所捐獻。另外,潘來吉的吉祥義工團也捐獻了奶粉、美禄、麥片、餅乾,以及團長的拿手絕活——美味包子。

花了一個多小時,終於一切安排妥當,「文冬送暖行動」儀式正式開始。

蕭依釗先上來簡單說了幾句話,她提及了祝福文化多次前來扶貧濟困,但卻沒說到祝福文化的「社會關懷」項目其實是因文冬而生的。2014年祝福文化成立以來,一直以助學為主,對象是國外貧苦學生(如早期的中國、緬甸、尼泊爾、印度等),以及本地的山區原住民。2018年杪,蕭依釗到文冬時發現那裡有特別多的貧困家庭,「我想幫助他們。」她說,於是祝福文化增設了「社會關懷」,後來但凡零星個案都歸入此一項目裡。2020年,疫情肆虐,「社會關懷」更是發揮了極大功能,幫助了許多人度過艱難時期。

她說,莊培華近一個月來不斷給她傳送貧困者照片,「某某因中風癱瘓,一天需要三四片尿片,某某需要靠奶粉維生, 但他們沒錢買……」這些照片令人心酸,她於是答應了培華前來文冬捐贈尿片和奶粉給需要的貧病者。後來她想,既然來了那麼一趟,除了捐助需要尿片和奶粉的家庭之外,不如也替貧困家庭籌措生活必需品。「現在仍有很多人失業,且百物騰漲,越來越多家庭陷困。」

這次祝福文化基金會捐獻了總值約2萬令吉的救濟品給78戶貧困家庭。此外, 也捐獻了3台輪椅給失去行動能力的人 。這些受惠者有的孤老,有的單親,還有因為赤貧、生病以及殘疾的,大部份都已年過70。

想來是汲取了早前的經驗,這次的派發過程順暢且迅速,不一會兒儀式就結束了,許多長者和家人都提著兩大禮袋喜悅地離開會所。

然而,我們的工作卻還未完結,前來雀友俱樂部領取禮袋的共有56人;另有22名受助人,因行動不便所以不克前來。

11時許,烈日當空,我們展開了送禮袋行動。

(待續)
(原文刊於2022年7月24日《光明日報》副刊。)
社會關懷

〈觀音誕慈善捐贈行動,千人獲便當「福袋」〉

雪蘭莪自力精彩發展協會、 星洲日報基金會和祝福文化基金會在昨天聯辦的「觀音誔慈善捐贈行動」, 總共派發了近千份椰獎飯便當和「福袋」予18個福利機構和弱勢群體。

自力發展協會從去年開始發起「觀音誔慈善捐贈行動」,發放200個便當和食物籃給殘障者和貧困家庭。今年得到了星洲日報基金會和祝福文化基金會的響應, 擴大了受惠者4倍。

自力發展協會、祝福文化基金會和「耕耘心田」組的義工以及主廚鄺文良從凌晨六點就開始在現場密鑼緊鼓的準備便當的食物。

著重幫助和培訓殘障者自力更生的自力發展協會創會會長陳麗霞說:「今天農曆六月十九是觀世音菩薩成道日,世界各地佛教徒都以不同的方式展現觀世音菩薩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精神。持續的疫情令本地的殘障者和低收入群體生活更苦了 ,我想到我們要學觀音菩薩的精神,幫助這些有需要的人,讓他們渡過這個艱難的日子, 並把功德回向給所有善良的眾生, 所以這次捐贈行動的標語是『疫情無情,人間有愛, 度一切苦厄』。」

星洲日報基金會副主席、祝福文化基金會主席蕭依釗說:「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陳麗霞會長自己行動要靠輪椅,卻突破身體的限制,匯集許多人的力量去援助殘障者及其他弱勢群體。她化身為千手觀音的一只手, 扶持眾多的殘障者, 令我們非常欽佩, 所以我們星洲日報基金會和祝福文化基金會樂意支持她主催的慈善活動 。」

這般施贈行動獲得許多熱心商家的贊助,名單如下:

*ACE Canning Sdn Bhd 贊助350箱UFC Velvet Coconut 椰奶;
*Vit’s 贊助方便 麵;
*5Senses 贊助餅乾、煉奶;

其他的贊助人包括佛光山東禪寺、吉祥義工團、王美華、何子龍、 溫佳禾、 歐世煥 、呂沐陽、謝安衡、符秋菊 及耕耘心田組眾佛友。

受惠的福利中心包括:
凈願之家、喜樂之家、三寶宮兒童之家、文華兒童之家、福裕慈愛之家、雪隆愛心孤兒院、甘露亭淨善福利中心、善心福利收留協會、吉隆坡中央醫院同理心關懷之家、晚晴老人院、善愛兒童老人殘障協會、溫馨老人之家、大慈講堂、淡甘依南慈善團 。

受惠的群體主要有三個,包括: 殘障人士、貧困家庭體和巴基斯坦難民。

社會關懷

祝福文化 第十次送暖「生命的起點」老人院 第四次送暖巴基斯坦籍難民

/蕭依釗 (祝福文化主席)

疫情重創經濟,市道不景,三位熱心商家把因滯銷而即將逾期的商品捐給祝福文化基金會 。

祝福文化在把大部份贈品轉給其他公益機構後,還剩下一部份。對著這些物資,我尋思著哪家福利中心最需要捐助,立即浮現腦海的是「生命的起點」福利會。

「生命的起點」創辦人史提芬牧師從 一家老人院開始,己擴展至現有的三家孤兒院、三家老人院、一家愛滋患者收容所以及 一家在家 教育中心(讓無法上學的孩子學習文化)。由於收容人數越來越多,史提芬牧師經常為拮据的經濟情況傷腦筋。

問史提芬牧師需要什麼,他回訊:「你有什麼都可以給我們。我們這裡有近兩百人, 消耗量大。」

就這樣, 我準備清空祝福文化近期收到的物資,全都捐給「生命的起點」。

在整理的過程, 突然想起另一群基督徒──那群因宗教衝突而逃難到馬來西亞的巴基斯坦籍難民, 不知他們現在好嗎 ?

自從這群巴基斯坦難民的領頭人西蒙牧師夫婦和小女兒今年初獲得聯合國難民署安排去一個落後的南太平洋島國定居之後,祝福文化就與他們失聯了。幾經探問,找到了他們現在的兩位領頭人──喬舒亞牧師和阿克南牧師。他們接到我的手機簡訊時皆非常感動,感激祝福文化沒忘記他們 。

西蒙牧師離開之後, 他的兒子喬舒亞牧師及另一位牧師阿克南繼承了他的工作, 照顧著苦難同鄉。目前仍有24個家庭約五十餘人流落在巴生河流域。

於是我留下了幾箱物資給巴基斯坦難民 。知悉他們也需要其它一些乾糧,如白糖、罐頭沙丁魚、美祿之後, 我馬上去雜貨店買了一些乾糧送給他們。我也邀請他們在未來的星期日到祝福文化有參與協辦的佛教徒組織的捐贈活動地點去領取50盒椰漿飯。

希望更多馬來西亞人能跨越宗教、族群藩籬,給予弱勢群體關愛和援助。

(2022年7月14日 )

專欄•情自在

疫情的故事(四)

文:葉偉章
圖:祝福文化

說到巴生,大抵老饕們第一時間會聯想到肉骨茶。巴生的肉骨茶之所以盛名遠播,源自於這地方是全馬工商活動最繁忙的港口城市,當初我們祖輩南來,在這裡多擔苦力活,滋補藥材及大塊豬肉當早餐,接下來的一天才有足夠的體力幹活。

因工作需求之故,巴生一直有大量的移工,疫情爆發後,巴生成了全國疫情最嚴峻的地區, 每天都有移工感染病毒及不治逝世。

巴生市郊的貧民區,聚居著許多緬籍移工。21歲的阿蒙和5位同郷好友在這裡租了一間廉價屋, 月租400令吉 。

他們都在附近的工廠當電工,並非正式僱員,工資以日計,約60令吉。工廠停工後,他們好幾個月都沒收入。

家住巴生的義工潘來吉認識阿蒙和他的朋友, 當他得知祝福文化義務執行長蕭依釗要前往巴生派送糧食給菲律賓和印尼籍移工時, 便對她說,這些緬籍移工也許比瑪麗莎的朋友更需要援助 。

緬籍移工的處境向來讓人同情,他們當中許多並非純粹因為貧困而外出謀生,更多其實是為了逃避戰亂和政治迫害才偷渡來到馬來西亞的。如今他們的祖國被軍人奪權、暴行頻仍,更是有家歸不得了。

阿蒙和他的同鄉一見到蕭依釗、潘來吉等人,以及一輛滿載著米糧的貨車出現時,便趕忙走了出來, 七手八腳的協助卸貨, 也幫著忙把要捐給另一群菲律賓和印尼籍客工的米糧扛去瑪麗莎的車裡。

蕭依釗試圖和阿蒙他們攀談, 可惜他們只懂得講幾句簡單的馬來語,正發著愁時,在難民學校教英語的女教師魯蓮剛好到來,可以充當翻譯員,解決了語言溝通不良的問題。

魯蓮告訴義工們,她和來領取米糧的26位客工都是緬甸西部山區的欽族人。欽族是緬甸的第七大民族,約有100萬人。欽族先民約在公元2世紀從中國內陸南遷至緬甸,幾經輾轉流徙,最後定居於西北部山區的欽邦。在英國殖民統治時期,欽族人多改信基督教。因此,在巴生的欽族人都是基督徒。他們都是因為逃避戰亂而偷渡進來馬來西亞的,幸好在教會志工的幫助下,他們獲得了聯合國難民署所發予的難民證。

魯蓮說,這幾個月來,曾有一教會組織和兩個民間組織派發米糧給他們,但都是一次性的,而且沒有像這次祝福文化基金會所派發的物資那麼多。 「你們顯然很有誠意。」她說。

魯蓮表達了移工們的焦慮心情:「當前的世界讓我們感到不安。我們不斷聽到同郷染病逝世,我們一方面害怕被遣送,另一方面卻也擔心家鄉親人的安全, 誰也無法預測災難明天會不會降臨到自己身上。」

有些移工來馬多年, 在這裡成家生子。蕭依釗說,看著他們的孩子,就不由聯想到2021年8月 19日在喀布爾機場,絕望恐慌的阿富汗母親們把自己孩子扔過鐵絲網,乞求英國軍人把他們帶到安全地方的悲慘畫面。

(原文刊於2022年7月10日《光明日報》副刊。)

專欄•情自在

〈我選擇了你,你選擇了……〉

/ 葉偉章

我們一直都在選擇。

很多我們以為的別無選擇,其實都是選擇下的結果。

學生重提往事,說起了以前課堂上我已遺忘的一段情節,當時大夥兒在抱怨課業太重沒時間寫報告,「我說了甚麼?」我問,學生回說,我看了大家一眼後反問:那你們有時間睡覺嗎?她笑著說:「我們把這句話理解成:哦,原來我們不可以睡覺。」我聽後也不禁莞爾。

我當然不是那意思,這話是我說得刻薄了,我真正想表達的其實是——你無時無刻都在選擇。與其說你沒有時間,不如說你選擇了更優先處理其它事情,譬如睡覺,譬如打兩盤電玩,譬如與男女朋友來回傳訊……

我想說的並不是「對錯」,而是「選擇」,又或者說,我們是否有意識自己的選擇。

這幾年我一直深居簡出,適逢疫情,更是隱居得理所當然(我一直猶豫該用「隱居」還是「宅」,結果還是選擇了前者)。一般上人多的飯局我是不會出現的,偶爾也就和三兩好友吃個便飯。飯桌上常讓我覺得難以忍受,甚至會想拂袖而去的,莫過於滑手機這回事。

我選擇了把我的美好時光留給你,但你卻選擇了把它留給手機另一端的另一個人(或一群人),甚或是廣袤的社交平台、虛擬的遊戲世界。而在你眼前那被遺落的我,究竟算是甚麼?既然我不是你的選擇,那你為甚麼要與我約呢?我當下會有好多類似的念頭在腦海裡跑馬燈似的閃轉。我好想離開,倒也不是因為生氣,而是純粹覺得繼續枯坐著沒甚麼意思。當然,我很清楚,這一離去必然會造成許多不必要的枝節,所以我通常都會選擇沉默。

除非當下有些急需確認的事,否則我在與其他人相處時是幾乎不會拿起手機的,我認為這是對身邊人的一種尊重。

友人說,吃個飯乾等著,看一下手機也沒甚麼呀。我於是回答他:我其實從不介意一個人吃飯,選擇一起,並不是因為「飯」,而是因為「你」。

(我選擇了你;而你,卻選擇了……)

我是否向來如此作風?當然不是。我和大多數人一樣,習慣用手機把時間填滿,尤其有段日子我沉迷於手遊,特定時間一到就會立刻打開程式領取獎勵。就那麼一會兒而已,不礙事的,我如此對自己說。當時的我並沒有意識到,那短短的幾分鐘其實就已是一個選擇,而這選擇,正是把自己切割開來的第一刀——現代人的專注力趨漸渙散,這一刀難保不是碎片式生活習慣的關鍵因素。當然,這又是另外一個課題了。

有那麼一回,和母親外出用餐,點過餐後我很自然地就拿起了手機回訊息、滑臉書。也不知過了多久,或許就那麼幾分鐘吧,不經意間偶然抬頭,我看見了百無聊賴四處張望著的母親。我突然意識到,我們倆的相處時光正如沙漏般悄無聲息地流逝著。

(她選擇了把她的美好時光留給我;而我,卻選擇了……)

我禁不住想,對我而言,生活中、生命裡真正重要的究竟是甚麼?

就從那一瞬間開始,我選擇了成為現在的我。

(原載與《慈悲雜誌》113期。)

專欄•情自在

疫情的故事(三)

文:葉偉章
圖:祝福文化提供

〈疫情的故事(二)〉裡,提到了移工瑪麗莎,友人問說,瑪麗莎為何會直接與祝福文化義務執行長聯繫。

故事得追溯至2020年5月,我國疫情開展之初,當時的行管令,就已讓好些人身陷困境。有義工向祝福文化基金會通報了瑪麗莎等移工的情況, 希望祝福文化能援助他們,於是蕭依釗便主動聯繫瑪麗莎,向她了解情況。

蕭依釗請瑪麗莎統算一下有多少移工需要米糧,並告訴她祝福文化需要他們的身份證明。瑪麗莎顯得很猶豫,她說,恐怕很難令移工們交出證件。

事緣行管令期間發生了兩件事,致使移工們不敢輕易相信本地人, 深怕被出賣。其中一事是,一名緬甸籍、兩名菲律賓籍的移工,晚上走到樓下大路邊透氣即被警察抓走,送進拘留營。另一件事是,曾有組織在附近的馬來社區派發糧食,她和其他移工前去排隊領取,不料當地居民報警,嚇得他們馬上逃跑。

蕭依釗一再保證那只是祝福文化基金會的內部存檔,絕不會上報或外洩。後來有15名移工願意提供身份證件副本,但這15人當中,有幾人還是不敢前來領取米糧,託瑪麗莎代領。

2021年2月,蕭依釗再次收到瑪麗莎的簡訊:「我需要您的援助!我已經很久沒工作了。我嘗試去求人家讓我做臨時工,但沒人敢請我,怕我傳染新冠病毒。我錢包裡只剩下4 元,我沒飯吃了。您認識那些要請臨時工的人嗎?」

瑪麗莎來自菲律賓,幾年前離婚後因生活沒有依靠,在貧窮的家鄉又難找到工作,遂把年幼的女兒託付給妹妹照顧,隻身來馬謀生。來到吉隆坡,人生地不熟,備感徬徨無助,為了取得合法居留證,她嫁了給一名六十多歲的馬來男子。然而,這段婚姻並沒有讓瑪麗莎從此過上平穩的生活。婚後,丈夫以心臟病為由,不願工作,瑪麗莎必須獨自攢錢養家。不久,她的妹妹也因在家鄉沒有活路,帶著瑪麗莎的女兒前來投靠。

瑪莉莎一家在巴生河流域某老街區的一棟老店樓上租房。這排老店樓上的租戶大多是印尼籍移工,都在附近的幾所學校食堂、大排檔及茶店當臨時工。

疫情爆發後,行管令下學校停課、餐館禁止堂食、攤檔被禁僱用移工,這些臨時工頓時失去了工作。移工們的居住環境一般較為擁擠,感染率頗高,民眾都不願接近他們。移工所面對的,不只是生活上的溫飽問題,還得承受許多的惶惑不安,乃至於不友善的眼光。

說回蕭依釗,她收到瑪麗莎的訊息後,便火速張羅米糧。除了白米和口罩,蕭依釗也和義工分頭採購了移工們最愛吃的罐頭咖哩雞、沙丁魚、豆豉魚、 辣椒醬、食油、 白糖、餅干……。

或許是因為上一次的捐贈行動取得了移工們的信任,也或許是大家實在走投無路,這回 22名聚居該處的移工們都迅速報了名。然而當蕭依釗等人抵達約定地點時,依然只有瑪麗莎一人現身,其他移工都在暗角觀察。待義工在咖啡店前的走廊擺放好米糧後,移工們才陸續走過來,雙眼環視四周, 警戒心極強。後來者見其他房客安然無事地扛著米糧回到樓上宿舍,才放膽趕了過來。

咖啡店裡有檔炒粿條,據瑪麗莎所說,這名華裔女檔主對她們很好,不時會送炒粿條給她們吃, 所以移工們都暱稱她為「Mommy」。瑪麗莎對蕭依釗說:「在這裡,除了你和Mommy,沒有人幫過我們 。」

女檔主問瑪麗莎:「這人是誰?為什麼會幫你們?」瑪麗莎看著蕭依釗,回說:「我不知道她的名字,也不知道她是誰,只知道她是一個好心人。」

(原文刊於2022.06.26《光明日報》副刊。)

社會關懷

祝福文化送暖78貧戶

(文冬27日訊)祝福文化基金會再次到文冬進行送暖行動,捐獻總值約2萬令吉的救濟品給78戶貧困家庭, 以及捐贈3台輪椅給失去行動能力的人士 。

祝福文化基金會義務執行長蕭依釗昨日率領一群義工到玻璃口雀友俱樂部會所,派發裝有日常用品的禮袋給受惠者,每人獲得兩個大禮袋,大家心中充滿感激。

她在會上致詞表示,該基金會雖然設在吉隆坡, 但與文冬人特別有緣,由於文冬有許多貧困的家庭,所以該會自2014年成立以來,已多次到來文冬扶貧濟困。

她說:「祝福文化這次到來,是因為社工莊培華近一個月來不斷傳送貧困者的照片給我,說『某某因中風癱瘓,一天需要三四片尿片,某某需要靠奶粉維生, 但他們沒錢買……。』看到這些照片令人心酸, 於是我就答應她,安排了文冬送暖行動。」

她說,他們這一趟來文冬,除了捐獻尿片和奶粉的有需要家庭之外,也盡力籌募生活必需品給貧困家庭,畢竟現今百物騰漲,使到越來越多家庭陷困,難以承擔龐大的生活開銷,因此該基金會希望捐獻一些物品以減輕大家的負擔。

「我們捐獻的物品包括成人尿片、奶粉、口罩、消毒搓手液、牙膏、浴巾、面巾、濕紙巾、即食麵和皮膚藥膏等等。」

她說,該基金會也邀請以做包子出名的巴生吉祥義工團一齊參與文冬送暖行動, 該團除了送包子之外, 還捐了奶粉、美禄,麥片和餅乾,為善不落人後,共同發揚關社會精神。

「在莊培華的協助下,我們義工也把禮袋送到受惠者的家,有一些受惠者中風躺在床上,長期需要成人屁片和奶粉等,但無經濟能力負擔,整家人愁眉苦臉,日子過得非常艱苦。」

她呼吁更多社會熱心人士和公益團體給予文冬的弱勢群體援助和關懷。

另外,也是雀友俱樂部慈善組主任的莊培華表示,物價一直高漲,使到老百姓的生活面對無形壓力,貧困家庭更是苦上加苦,非常感謝祝福文化基金會的送暖行動,適時給予貧困家庭和病患救援。

她說,共有54位受惠者到雀友俱樂部領物資,另外24位行動不便者, 則由義工送到他們家裡。

她也表示,這些受惠者計有孤老、單親、赤貧、病患和殘障,大部份已年過70歲。

報導:星洲日報文冬記者李佩珍

Page 4 of 69« First...«3456»102030...Last »

网上表格

  • 助學計劃
  • 護苗計劃
  • 慈心祝福
  • 社會關懷

最新文章

  • 〈大山裡的孩子〉
  • 〈45名「祝福使者」和30名「吉祥義工」到霹靂送暖〉
  • 〈佛光山上,依然山花燦爛〉
  • 〈因為一段情,戀上一座城——隨筆記述義工鄺文良〉
  • 2022祝福文化尼泊爾探訪團(三)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